武漢4位青年科學家獲首屆“科學探索獎”,每人獎金300萬元

長江日報-長江網11月4日訊

11月2日,首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每位獲獎者將連續5年、獲得總計300萬元資金。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武漢的科學家有4名,人數僅次於北京,位列第二。

據瞭解,獲獎科學家的9大領域分別為:生命科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製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

這4位武漢青年科學家憑啥獲獎?

公開信息得知,獲獎的4位武漢科學家分別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宋保亮,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高亮,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教授王東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周欣。

宋保亮(武漢大學)


武漢4位青年科學家獲首屆“科學探索獎”,每人獎金300萬元


獲獎理由:肯定他在膽固醇吸收、合成、運輸和共價修飾的機制與功能方面的前沿成果,鼓勵他在膽固醇代謝的基礎與應用基礎領域繼續探索。

據瞭解,宋保亮,1975年1月出生,現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在20多年從事膽固醇代謝研究中,宋保亮取得了一系列引領該領域的原創性成果:2015年發現細胞內膽固醇運輸的新通路;2017年發現膽固醇可以共價修飾蛋白;2018年發現高血脂的“保護基因”……這些研究發現,為預防和治療過氧化物酶體紊亂疾病、肝癌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路徑。

高亮(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4位青年科學家獲首屆“科學探索獎”,每人獎金300萬元


獲獎理由:肯定他在基於拓撲優化的數字化設計領域取得的成果,鼓勵他繼續採用等幾何拓撲優化技術,探索並實現CAD、CAE與拓撲優化的一體化。

高亮,1974年8月出生,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作為數字製造與裝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副主任,高亮長期致力於數字製造系統中智能調度技術的研究。針對數字製造系統調度領域基礎理論相對薄弱、理論體系有待完善、瓶頸技術有待突破的現狀,高亮對數字製造系統中廣泛存在的作業車間(Job-shop Scheduling Problem,JSP)、柔性作業車間(Flexible JSP,FJSP)和集成式工藝規劃與車間調度(Integrated process planning and scheduling,IPPS)等典型問題開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智能調度理論與高效方法,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刷新了幾十個問題的世界最優解。

王東(海軍工程大學)


武漢4位青年科學家獲首屆“科學探索獎”,每人獎金300萬元


獲獎理由:肯定他在艦船綜合電力、低噪聲高速電機領域取得的多項成果,鼓勵他繼續以中大功率高速機電裝備為對象,探索突破電磁軸承高集成度、 高適應性和高可靠性的基礎難題。

王東,1978年1月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教授。今年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名單,在531位候選人中,1978年出生的王東,是最年輕的候選人,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科研團隊成員之一。2002年,馬偉明創新團隊承擔新型高速異步電機研製任務,24歲的研究生王東被委以重任,執掌主設計師一職。最初,專家們以為,報告臺上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員。經過近10年奮鬥,王東成功解決了這項技術難題。如今,他已成為團隊集成化發電方向的首席專家、全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領軍人才。

周欣(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武漢4位青年科學家獲首屆“科學探索獎”,每人獎金300萬元


獲獎理由:肯定他在醫學影像——超靈敏磁共振成像(MRI)上取得的成績,鼓勵他研發健康中國需求的高場多核MRI裝備,探索醫療新技術新設備的科學難題。

周欣,1978年9月出生,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2009年10月,周欣任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首席科學家,201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8年CCTV科技創新人物。

周欣成功研製了三套超靈敏磁共振儀器:國內首臺動物肺部氣體MRI儀器、首臺超靈敏磁力計NMR譜儀、首臺人體肺部氣體MRI儀器,獲得我國首幅超極化129Xe人體肺部磁共振影像,成功“點亮”人體肺部,並首次獲得超極化Xe的腦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一半的獲獎者在40歲以上 最年輕獲獎者32歲

從年齡分佈上看,首屆“科學探索獎”一半的獲獎者在40歲以上,以40-45歲居多,最年輕的是32歲。從學術經歷上看,大約有85%的獲獎者有過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有些還在國外高精尖的實驗室工作了很多年,素質是非常高的。

在評選標準上,“科學探索獎”區別於以往眾多對已有科技成果進行獎勵的獎項,科學探索獎獎勵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從事的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的未來可能,看中潛力而非當下。

“科學探索獎”執行委員會表示:“設立這個獎項,騰訊不求任何商業回報。獎項就是希望‘科學探索獎’能成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潛心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激勵,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到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研究之中。”

事實上,該獎項在頒發之前便引起關注。去年,在騰訊公司成立20週年之際,騰訊基金會宣佈將投入10億元的啟動資金資助設立“科學探索獎”。該獎項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等科學家共同發起,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大陸全職工作的、45週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者將連續5年,獲得總計300萬元資金。

300萬元獎金,科學家們會怎麼用?

據騰訊基金會負責人介紹,並不會要求獲獎者把獎金用於科研,“還房貸、旅遊、吃飯、買車都行,科學家說了算。”

四川農業大學水稻所研究員陳學偉表示,對獎金使用已有規劃,會繼續用於把項目推行前進。

“我的獎金使用,可能要用在家裡。”北京大學研究員劉穎回答這句話後,很快補充了一句,“畢竟我們還有房貸。”

“我可能也會用於年輕人壓力最大的地方——還房貸,可能還會在我原來的中學設立一個獎學金,鼓勵他們做更多科學探索。”清華大學教授吳華強說。

今年年初,發起“科學探索獎”的14位科學家對外發布一封公開信,其中提道:“300萬元獎金不算是小數目,但獲獎人不需要說明用途,無論是用於科研,還是舒緩生活壓力,都不會受到任何干預。科學探索獎在意的是人,是忘我的境界,是一往無前的精氣神,而不是投資一個項目,獎勵一項成果。”

一圖瞭解科學探索獎


武漢4位青年科學家獲首屆“科學探索獎”,每人獎金300萬元


(記者李玉瑩 整合)

(資料來源:人民網、華西都市報、中國青年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