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一年來 上海的三大任務完成得怎麼樣?

進博會一年來 上海的三大任務完成得怎麼樣?

第二屆進博會開幕在即。回首首屆進博會舉辦一年來,各項協議開花結果,各國企業共享中國發展機遇,收穫了更多市場紅利,進博會的溢出效應也讓世界各國老百姓(72.220, -0.07, -0.10%)受益。

與此同時,賦予上海的三大任務穩步推進,進一步彰顯了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於11月5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承壓破冰,上海自貿區新片區開啟“未來之城”

在首屆進博會上,上海被賦予了三大任務:增設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年來,這三大任務穩步推進,初見成效。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先行啟動面積為119.5平方公里,從去年11月在首屆進博會上首次提出,到正式揭牌,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

上海臨港(27.470, -0.02, -0.07%)新片區強調要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掛牌兩個多月來,臨港新片區新註冊企業達1329家,集中籤約了62個項目,涉及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項目,總投資超過260億元人民幣。

目前,包括寒武紀、科大訊飛(33.940, 0.26, 0.77%)、商湯科技、圖森未來等知名企業已落戶臨港,寸土寸金的滴水湖畔,“金鳳凰”現已起飛。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臨港新片區定位更高,更突出投資貿易自由化,突破的程度不亞於自貿港,在別人限制自由貿易的同時,中國選擇以開放面對保守,以自由對抗封鎖。隨著臨港新片區的設立,上海自貿區將更好發揮“試驗田”的作用,創造出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有助於帶動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水平提高。

“我們跟臨港很多公司有合作,像圖森未來等企業。臨港有便利的海外出口環境,這是上海的名片,我們希望它成為中國的名片,也希望我們能成為這張名片上最閃亮的綠色標誌。”博雷頓科技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監黃鵬宇說。

從無到有,科創板為科技創新引入“資本活水”

2019年7月份,首批25只科創板股票開始在上交所交易,科創板正式鳴鑼開市。

截至11月1日,上交所已受理企業170家,60家註冊成功,41家成功上市。上市公司的41家企業,總市值5708.14億元,平均市盈率65.10倍。

從無到有,科創板完善了資本市場體系,為資本市場帶來“源頭活水”。

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夏立軍表示,科創板順應了中國資本市場制度體系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體現了多方協力、平穩、快進的特點。

據瞭解,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行業分佈,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13家,高端裝備製造產業5家,新材料產業5家,生物產業2家。科創板的設立在金融資本和“科創幼苗”之間構建起橋樑。

內外開放,長三角一體化打造更高質量“創新高地”

長三角一體化按下“快進鍵”。今年7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實施,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擘畫了宏偉藍圖。

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被認為是中國的一次“對內開放”,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其要義在於實現三省一市在科技、人才、產業上的優勢協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從G60科創走廊帶來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到省市接壤處共建的近100個鄉村振興項目,從高鐵連接的“一小時經濟圈”,到新近啟幕的生態綠色發展一體化示範區,再到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科創中心輻射出的深層能量……

一年間,深度融合的“一體化思維”成為長三角越來越多公司、地方政府、科研單位尋求更廣域優勢資源配置的基本思路。

“長三角一體化就是解決一個創新高地和一個產業升級的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湯蘊懿指出:“原先長三角各省市之間的鴻溝很大,現在則有機會通過上海這個創新高地,引領長三角產業腹地形成更高質量的產業鏈和國內市場。”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