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新中國建國後,迅速開始了仿製生產噴氣式戰鬥機的工作。殲-5(英文:Shenyang J-5或F-5,北約代號:Fresco,譯文:壁畫)戰鬥機,是中國瀋陽國營112廠(現稱:中航工業集團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仿製的單座單發第一代戰鬥機,是中國製造並裝備空軍的的第一種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5參照蘇聯米格-17φ(米格-17F)型戰鬥機研製,採用機頭進氣的後掠式中單翼氣動佈局。殲-5飛機全金屬結構,體積小,重量輕、低空機動性能好,裝配中國仿製“渦噴-5”型發動機[1] 。
殲-5研製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3日全部採用中國自制零件的第一架殲-5完成總裝。1956年7月19日,殲-5原型機由試飛員吳克明駕駛首次試飛成功。
殲-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後來在殲-5的基礎上,成都飛機廠研製殲-5甲和殲教-5飛機,分別於1964年11月和1966年試飛成功[2] 。
殲-5的研製裝備,標誌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能夠成批生產噴氣戰鬥機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3] 。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中文名稱 : 殲-5
英文名稱 : J-5 / F-5
次型/級 : 殲-6
研製時間 : 1955-1956年
服役時間 : 1956年
定型時間 : 1956年9月8日
國 家 : 中國
研製單位 : 瀋陽112廠(原松陵機械廠)
參仿原型 : 米格-17Φ戰鬥機
飛機類型 : 噴氣式戰鬥機
製造數量 : 767
主要改型 : 殲-5甲、殲教-5、靶-5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6(英文:Shenyang J-6或F-6,北約代號:Farmer,譯文:農夫)戰鬥機,是中國瀋陽飛機制造工業公司研製的單座雙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也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任務。
殲-6是中國根據前蘇聯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制空戰鬥機,1958年初開始研製,1960年投入批生產,1964年首批殲-6戰鬥機交付中國空軍使用,到1983年停產,共生產了5205架[1-2] 。
殲-6是中國第一種超音速戰鬥機,曾是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輝煌的中國產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在各次實戰中,殲-6共擊落20多架各型飛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殲-6戰鬥機正式退出中國空軍裝備序列[3-4] 。
中文名稱 : 殲-6
英文名稱 : J-6/F-6
前型/級 : 殲-5
次型/級 : 殲-7
研製時間 : 1958~1960年
服役時間 : 1964年
定型時間 : 1960年
國 家 : 中國
飛機類型 : 噴氣式超音速戰鬥機
參仿原型 : 蘇聯米格-19戰鬥機
退役時間 : 2010年6月


生產數量 : 5205架
出口國家 : 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埃及等國
背景研發
超音時代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1953年5月25日,美國空軍YF-100在首次試飛中成
蘇聯米格-19戰鬥機
功突破音障。1954年1月5日,蘇聯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米格-19的SM-9/1原型機首飛成功。從此戰鬥機進入了超音速時代。


米格-19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輕型戰鬥機,是前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超音速戰鬥機,西方給綽號“農夫”(Farmer)。1951年開始設計,1953年9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55年初開始裝備部隊。米格-19裝備部隊時,可以說是一種性能比較好的輕型戰鬥機,能夠滿足當時強調高速截擊的防空任務,具有易於操縱和使用維護簡便的特點。除前蘇聯空軍外,華約各國以及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古巴、印尼、伊拉克、朝鮮、巴基斯坦、坦桑尼亞、烏干達、越南等國的空軍都裝備了這種飛機,生產總數超過10000架。該機於1961年停產。米格-19的設計要求是結構簡單、輕巧、靈活、爬升快、高速性能好、能超音速作戰、火力強等[3] 。
中國引進
二十世紀50年代的中國空軍,主力仍然是朝鮮戰爭後期換
殲-6戰鬥機
裝的米格-15。在超音速時代,這種亞音速戰鬥機的性能已明顯落後[5] 。
為了跟蹤新的戰機發展趨勢,中國軍方一直關注蘇聯的戰機發展並尋求技術引進。
1955年3月,蘇聯米格-19剛剛裝備部隊。1956年6月中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四局就計劃開展米格-19及其發動機的仿製,並且進行了一些生產準備工作。
為了獲得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運方面的政治支持,時任蘇聯國家領導人赫魯曉夫在向中國轉讓軍事技術方面作了重大讓步。1957年9月,聶榮臻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轉讓軍工產品製造問題。10月中蘇兩國簽定協議,由蘇聯向中國出售米格-19飛機的製造技術,並提供全套技術資料、樣機和部分散裝件、成品附件。由於米格-19的發展已結束,中國可以得到比較成熟且成系列的產品。蘇聯當時開出的備選清單上包括了米格-19S(晝間戰鬥型)、米格-19P(全天候截擊機/航炮型)和米格-19PM(全天候導彈截擊機)。這是米格-19家族中3個主要型別,搭配使用基本上可以滿足空軍晝間爭奪制空權和夜間攔截的需要。按照當時的雙方協議,上述3個型號中國均有采購。

在簽署許可生產協議的時候,中國選擇米格-19P作為仿製型號,購買了該型飛機和發動機的整套圖紙,並定點在瀋陽飛機制造廠生產飛機、瀋陽黎明發動機廠生產發動機。按照1957年協議,蘇聯於1958年上半年陸續將米格-19P的圖紙發到瀋陽飛機制造廠和黎明發動機廠。1958年8月仿製前期準備基本完成,遂正式開始仿製工作。仿製的米格-19P在國內被稱作東風103,這是當時中國國內航空工業提出發展的一系列“東風”型號之一。[6]
仿製起步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轟-7(中國代號:JH-7,綽號:飛豹,外貿型號:FBC-1,北約代號:Flounder,譯文:比目魚),是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雙發串列雙座超聲速殲擊轟炸機。由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代號:172廠)[1] 與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設計研製的中型殲擊轟炸機,主要用於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可進行超音速飛行。
殲轟-7於1973年開始研發,至1988年首次試飛成功。1998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上,該機首次公開亮相。隨後該機主要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
殲轟-7A在殲轟-7的基礎上,對氣動外形略做改進,採用新材料和裝備新雷達和航電系統,作戰效能有了大幅提升。殲轟-7A同步裝備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中文名稱 : 殲轟-7
英文名稱 : JH-7(FBC-1)
前型/級 : 轟-6
研製國家 : 中國
研製單位 : 西安飛機工業公司和603研究所
研製時間 : 1974~1988年
原型首飛 : 1988年12月14日
服役時間 : 1992年
定型時間 : 1998年
總設計師 : 陳一堅
1973年初,中國國防科委航空研究院(六院)指示西安飛機
設計研究所(即603所)開展超音速戰術轟炸機的預研工作。1973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航空發展規劃籌備會指出:根據中國當時情況,決定搞一個轟-5或轟-5和強-5共同的後繼機,以加強空中攻擊力量。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8(中國代號:J-8,英文:Shenyang J-8或F-8,北約代號:Finback,譯文:長鬚鯨)戰鬥機,是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沈飛)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研製的雙發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殲擊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主力戰鬥機種之一,現正逐步退役,被殲-10和殲-11所取代。
殲-8設計上參考蘇聯米格-21戰鬥機(殲-7),裝備兩臺渦噴-7甲(WP-7A)發動機,加長了機頭,提高高空戰性能。殲-8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由於早期殲-8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沈飛於70年代末開始研製殲-8的全天候型,改良火控雷達等電子設備;機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改裝武器系統等,成為殲-8Ⅰ型戰鬥機。
20世紀80年代,沈飛又開發出殲-8Ⅰ的升級型號殲-8Ⅱ。殲-8Ⅱ使用推力進一步增大的渦噴-13A(WP-13A)發動機,進氣道改用機體兩側進氣佈局,從而騰出機頭空間安裝更大的火控雷達和更多的電子設備。
中國空軍從2011年開始退役部分老舊的殲-8戰鬥機。截止2011年,在中國空軍及海軍航空兵中,仍在服役的殲-8戰鬥機約300架。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中文名 : 殲-8戰鬥機
外文名 : Shenyang J-8(F-8)
北約代號(英) : Finback
北約代號(中) : 長鬚鯨
國 家 : 中國
設 計 :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
生 產 : 瀋陽飛機工業集團
首 飛 : 1969年7月5日
服 役 : 1980年
前 型 : 殲-7
基本情況
殲-8戰鬥機,自1964年開始設計,1968年7月首批2架原型機制造完


殲-8、殲-8I戰鬥機
成,於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
殲-8戰鬥機是在殲-7戰鬥機基礎上放大設計,裝備兩臺渦噴-7甲(WP-7A)發動機,加長了機頭,以提高高空戰鬥能力。該機是上世紀70年代是由中國瀋陽飛機研究所和瀋陽飛機制造公司研製和生產的高空高速戰鬥機,屬於第二代戰鬥機,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後一種第二代戰鬥機。
殲-8基本型,裝備兩臺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渦噴-7甲航空發動機,最大馬赫數為2.2。機上裝備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全機7個外掛點;可以使用霹靂-2、霹靂-5、霹靂-8短程空對空導彈、霹靂-11中程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及無制導航彈與火箭彈[1-2] 。
研發背景
20世紀50年代,臺灣海峽的氣氛緊張,臺灣連續
殲-8戰鬥機三視圖
派出U-2和無人駕駛偵察機“慰問”大陸,美國軍隊也經常派出高空偵察機入侵中國領空,尤其是核、火箭試驗基地上空,獲取軍事情報。而解放軍殲擊機的高空性能有侷限,難以擊落敵高空偵察機。為了應對這種情況,1958年,我國開始了“東風”107殲擊機和“東風”113高速殲擊機的自行設計。這兩種飛機後來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運。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9(代號:J-9,英文:Chengdu J-9)戰鬥機,是中國航空設計研究單位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型戰鬥機設計方案 。
殲-9飛機是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以蘇聯圖-22“逆火”和美國B-1B 超音速轟炸機為主要作戰對象。殲-9飛機設計技術指標達”雙26”(即升限 26千米,時速2.6倍音速),是當時中國裝備和在研的殲擊機性能之最。
殲-9飛機與殲-8為同期立項、平行研製的兩個項目。殲-9項目設計方案几經波折調整,最後因為指標要求過高,技術條件無法實現而於1980年取消繼續研製計劃[2] 。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中文名稱 : 殲-9
英文名稱 : Chengdu J -9
前型/級 : 殲-7
次型/級 : 殲-10
研製時間 : 1964~1980年
國 家 : 中國
設計單位 : 瀋陽、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1960年末至1961年春,為了緩解與美國對峙所帶來的


蘇聯米格-21戰鬥機
巨大壓力,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向中國表達了緩和蘇中兩國關係的意願,自1959年以來一度緊張的中蘇關係稍見好轉。雖然兩國在1961年秋蘇共召開22大時便因中國反對批判斯大林而再度鬧翻並徹底決裂。但對中國空軍而言,這段為時不到一年的“二次蜜月”卻帶來了一件極為珍貴的禮物--米格-21戰鬥機。
1962年,直接從蘇聯引進的12架米格-21戰鬥機開始以“殲擊-7型”戰鬥機的編號加入中國空軍服役。而當時它最主要的作戰對象便是憑藉著自己過人的高空性能時常遊弋於中國上空的美製U-2高空偵察機。
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當時的國際標準來衡量,殲-7是一
中國空軍殲-7戰鬥機
種性能優良的戰鬥機。但是,從1963年冬季至1964年初,殲-7飛機參加的一系列高空作戰中陸續暴露出其升限留空時間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沒有雷達和高空機動性差等缺陷。另外,在作戰火力和起飛著陸性能上也有待加強和改善。1963年,空軍提出研製一種新型殲擊機,以代替殲-7型飛機。
中國航空工業以米格-21為基礎開始新一代戰機的研發工作[3-5] 。
研製啟動
新戰鬥機選型過程自1964年初開始,第三機械工業部

中國空軍殲-8戰鬥機
機部)航空技術研究院(簡稱:六院)的瀋陽飛機設計所就開始考慮改進殲-7,以滿足高空作戰要求。1964年10月25日,六院在瀋陽601所召開了“米格-21和伊爾-28改進改型預備會”。會上,提出了米格-21的兩種改型方案:
第一種方案為米格-21漸改型:飛機氣動外形參照米格-21飛機,不做大的改變,同樣採用機頭進氣模式,發動機則由單變雙,裝用兩臺渦噴-7發動機的改進型。簡單的說,該機就是將米格-21的放大版本,即後來的殲-8型戰鬥機。
第二種方案則為米格-21大改型:飛機的氣動佈局做了較大的修改
中國空軍殲-8戰鬥機
機部)航空技術研究院(簡稱:六院)的瀋陽飛機設計所就開始考慮改進殲-7,以滿足高空作戰要求。1964年10月25日,六院在瀋陽601所召開了“米格-21和伊爾-28改進改型預備會”。會上,所提出了米格-21的兩種改型方案:
第一種方案為米格-21漸改型:飛機氣動外形參照米格-21飛機,不做大的改變,同樣採用機頭進氣模式,發動機則由單變雙,裝用兩臺渦噴-7發動機的改進型。簡單的說,該機就是將米格-21的放大版本,即後來的殲-8型戰鬥機。
第二種方案則為米格-21大改型:飛機的氣動佈局做了較大的修改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10戰鬥機(英文:J-10或F-10,北約代號:Firebird,譯文:火鳥)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第四代戰鬥機。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該機採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佈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鬥機。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11(中國編號:J-11,北約代號:Shen yang J-11或F-11,系列型號:殲-11B、殲-11BS,衍生型號:殲-15、殲-16)是中國空軍一型單座雙發多功能重型噴氣式戰鬥機,是中國購買的蘇聯/俄羅斯專利及授權的蘇-27SK戰鬥機的國產組裝飛機,是中國第三代戰鬥機之一。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11繼承了蘇-27的優異特性,憑藉著代化的空氣動力學外形、發動機性能、較高的載油量、寬廣的飛行高度和速度範圍,可非常高效地攔截空中目標,不但可利用導彈實施遠距離攻擊,還可在近距離空戰中佔得上風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15(英文:J-15,中文綽號:飛鯊)是中國參考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它在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15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臺大推力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16(英文:J-16 multirole fighter[1]),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在殲-11戰鬥機基礎上發展研製的三代半雙座雙發多用途戰鬥機。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該機外形參考俄式蘇-30MKK殲擊轟炸機。殲-16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識別攻擊多個目標,具備遠距離超視距空戰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與殲轟-7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最大載彈量12噸,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該機裝備中國產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其性能與美國F-15E戰鬥轟炸機相當。殲-16飛機於2011年10月17日在瀋陽首飛[2]。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
2018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殲-16戰機與殲-10戰機在華東某機場開展了一場空戰對抗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20(英文:Chengdu J-20,綽號:威龍,北約命名:Fire Fang,譯文:火牙/焰牙)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單座雙發動機並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第五代戰鬥機。
殲-20用於接替殲-10、殲-11等中國第四代戰鬥機,於1997年美國第五代戰鬥機F22猛禽首飛的同年正式立項,經過工程技術人員的奮發努力和國家的大力支持,首架技術工程驗證機於2009年製造成功,並於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實現首飛。
殲-20採用了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DSI鼓包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佈局。頭部、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起落架艙門為鋸齒邊設計,機身以高亮銀灰色塗裝(原型機為深綠墨色)。側彈艙採用創新結構,可將導彈發射掛架預先封閉於外側,同時配備專為殲-20量身定做的PL-15和PL-21導彈。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2016年11月1日,殲-20身披割裂迷彩塗裝參加珠海航展並首次對外進行雙機飛行展示。
2017年3月9日,中央電視臺報道第五代戰鬥機殲-20已正式進入空軍序列[2] 。3月13日,《中國日報》發佈消息稱,中國自主研製的殲-20將裝配國產發動機。
2017年7月30日,殲-20三機編隊參加在朱日和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週年閱兵。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殲-31即FC-31鶻鷹戰鬥機(中國編號:J-31,代號:鶻鷹,英譯:Gyrfalcon,英文:Shenyang J-31[1]),是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第五代單座雙發隱形戰鬥機[2]。
殲-31是針對國際市場需求研發的多用途戰鬥機,綜合作戰效能優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它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常規佈局,兩側佈置大S彎進氣道,並有內置彈艙

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自主研發


中國為了提高國防實力、增強空軍戰力,也著眼未來戰爭啟動了第五代隱形戰鬥機的研發。2011年1月11日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的殲-20重型隱形戰鬥機成功首飛。同時,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也開始了中型隱形戰鬥機的試製,殲-31呼之欲出。

回頭看我國的戰機研發歷程,可以說從最初的殲5到現在的殲31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仿製到現在的自主研發,通過國產化,形成一個系列,覆蓋海陸 空包括現在的艦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