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戰爭新視界,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鑑古知今 ,以史明理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對面的德國人都驚呆了!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1917年的11月20日,這一天在世界戰爭史上註定是十分重要的一天,就在這一天,在位於法國北部的康佈雷爆發了一場戰鬥,這場戰鬥中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地投入戰場,而這場戰鬥就是大名鼎鼎的康佈雷之戰。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聊這場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地投入戰場的戰鬥——康佈雷之戰。

英國坦克在康佈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最初的作戰計劃,這份計劃最早是由一名當時還不怎麼出名的參謀人員富勒上校於當年8月提出,內容不再是以往那種要求坦克參與大部隊行動的配合方案,而是一份為坦克部隊量身打造的以其為主要力量來實施的方案,可以說是完全與這個新獨立的兵種的地位相適應的。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英國坦克在康佈雷的成功主要還是得益於提出作戰計劃的富勒上校

按照富勒的構想,坦克將在戰役的第一天集中力量做持續一天的突擊,通過這般“猛烈的一擊”,來提升坦克部隊乃至西線英軍的整體形象。至於作戰目標,富勒把它選定在了已被德軍吹噓為“無法突破”的興登堡防線位於康佈雷附近的那一段。從位置上看,康佈雷位於阿臘斯東南面、聖昆廷和索姆東北面,這裡雖然在過去兩年裡一直吸引著交戰雙方戰術家的目光,但卻很少發生戰鬥。即便興登堡防線穿行於此,康佈雷在1917年秋天時依舊是西線相對平靜的區域。富勒之所以選擇這裡為戰場,依舊是以坦克的特性為出發點,因為此地沒有經過密集炮火的“開墾”,無疑有利於坦克的開進。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一幅藝術作品,描繪了在康佈雷以密集隊列前進的英軍Mark IV坦克

康佈雷地區屬於朱利安·賓爵士的第3集團軍的戰區,因此富勒的建議先是提交給自己的頂頭上司艾斯勒少將,然後由後者交到了賓的手中。賓爵土是一位坦克的支持者,他表示自己的兵團雖然任務吃緊,但卻仍然可以擠出6個步兵師、4個騎兵師和1000門大炮參與行動。隨後,他把福勒的方案上呈給了黑格,在考慮到康佈雷是德軍一處重要的通訊中心所在地之後,遠征軍司令批准了這次作戰。

此次參戰的坦克數量,將是前所未見的大規模。總計投入當時可用的全部坦克,即3個坦克旅(9個營)的476輛坦克。其中多達378輛是作戰坦克,另外則是一批前所未見的特種坦克,包括若干輛大口徑火炮運載車,一批補給型Mark Ⅳ型坦克,3輛無線電通訊坦克以及32輛專門用來對付鐵絲網的破障坦克。用來切割鐵絲網的坦克都在車體上用白漆標有醒目的“WC”,當然這不是“廁所”的意思,而是“鐵絲網切割”這兩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康佈雷之戰動用的坦克數量可謂是史無前例,總共9個營476輛坦克!

其他戰備工作也是前所未有的細緻。就拿越壕作業來說吧,此時德軍已經普遍加寬了自己的戰壕,以此來作為坦克突破的屏障。經過偵察,英軍判明康佈雷的防線乃是雙塹壕體系,從東南延伸向西北,穿過哈夫林科特村,這一體系密佈火力支撐點,並且由四道縱深達90米的鐵絲網系保護著。英軍將前一道主壕稱作藍線,後面的輔壕稱作棕線。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偵察表明,德軍戰壕的平均深度是2米,有的地段寬度達到了3.5米,這就超過了Mark IV型坦克的最大設計越壕能力(2.7米)。為了能夠在康布雷克服這樣的“寬壕”,坦克部隊技術人員的應對之道是為第一波衝鋒的坦克加裝一大捆樹枝,由它向戰壕內投擲以填出一條通道來。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由於德軍加寬了戰壕的寬度,不得已,英軍也只能想出應對的方法

經過測試,每捆有效的樹枝由90-100束較小捆的樹枝組成,每根樹枝平均長度在3米左右,束緊後的大捆樹枝的直徑則在1.5米左右,每捆的總重量是4噸。樹枝捆由加裝在坦克兩側的鐵鏈綁定,鐵鏈則由一具加裝在車體前部的釋放齒輪控制,當靠近敵壕後,坦克乘員在車內操控齒輪,齒輪便鬆開鏈接,將這一大捆樹枝投入壕中。數輛坦克將相繼對同一地段實施投放,等到填入那裡的樹枝足以保障坦克通行後,最後一輛坦克的乘員將下車在那個位置插上紅黃兩色的三角小旗,以指示後續坦克依次通行。英軍進行了多場模擬實戰條件的測試,表明這一做法是行得通的。保障部門則加班加點,為這場進攻一共準備了400噸木料。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停放在火車上的英軍坦克。其上加裝的一大捆樹枝重量有4噸之多

這一次,英國人以頗具效率的運作完成了以鐵路前送坦克的作業,鐵路運輸從11月11日持續到14日,每天發出9列專列,每列運送12輛坦克。從15日到19日,擔負著第一波任務的坦克在集結區內加裝柴捆完畢,然後同其他坦克一道開進至戰區。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運往康佈雷地區的Mark IV坦克,每輛坦克都揹負著填充戰壕的“柴捆”

19日晚上下起了一場大雨,令人不免對明天的前景又產生了擔心,所幸這場雨只是夜雨,在天快亮時就完全停止了。20日的6時10分,一派濃霧籠罩著戰場,各支坦克部隊已經集結停當,準備發起進攻,而伴隨作戰的步兵們就緊隨其後。

10分鐘後,1000大炮開火,彈著點由近及遠,逐步向德軍防線縱深推進。這是康佈雷之戰的又一特點,開戰前英軍沒有實施任何炮火準備,目的之是避免敵軍的炮火反準備,從而為坦克和步兵的集結創造有利條件,目的之二是使戰場保持著有利於坦克通行的完整地面。而在這天清晨短暫的炮擊之後,便由坦克帶領著步兵發起進攻,這確實是一次屬於坦克部隊的戰役。

富勒的戰術,是以每個坦克營的2個連攻取藍線,然後以第3個連進佔棕線。具體進攻中,每3輛坦克組成一個戰術單位,打頭的那輛先是壓過鐵絲網然後在到達戰壕邊時向左轉,同時以火力壓制壕內的德軍;這時跟在其後約90米遠的2輛坦克並排行進,向戰壕內投下柴捆並越過戰壕,而其身後的步兵也將陸續跟進。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賓爵士投入了所有坦克,連一輛也不留。這樣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的效符合預期,令人興奮。而且,許多坦克是在沒有得到柴捆幫助的情況下就越過了戰壕,原因是德軍搭在戰壕內的射擊平臺位置很高,可以有效地防止越壕的坦克重心靠後掉進壕裡,等於是起到了橋樑的作用,至於戰壕裡的那些德國兵,他們完全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康佈雷之戰中,在被佔領的德國戰壕裡的英國士兵,他們的一輛Mark IV坦克被卡住

在第一道戰壕邊上,A2號坦克衝在了A營的最前頭,它是該坦克所在小隊長理查德·韋恩上尉的座車。這輛 Mark IV型坦克在準備投放柴捆時被一發炮彈直接命中,車裡的人非死即傷,重傷的韋恩鼓起餘勇,拆下1挺機槍衝向就近的一個德軍火力點,獨自一人攻下了那裡。接著,他在那裡操起德國人的重機槍朝敵人逃跑的方向射擊,直到失血過多而死。

首批坦克突破後,32輛負責切割鐵絲網的坦克發揮了裝在前部的鐵犁的作用,在幾小時裡清理掉了大部分鐵絲網,從中開闢出了3條各寬55米的通道,使得後續的各兵種能夠在坦克突破第一線後迅速跟進。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只有當坦克破壞掉鐵絲網後,後續的增援步兵才能迅速跟進

此戰中,富勒還搞出了一種坦克和步兵間協同的戰術。辦法是在部分坦克後部裝上搖鈴,或者掛上用於敲擊車身的鐵鏟或者撬棒,當跟在坦克後面的步兵發現敵軍火力點時,便通過搖鈴或者最打車身的方式通知車長注意。除了這種相當原始的“通訊方式”,車長還可以指望著坦克內攜帶的兩隻信鴿起到通聯作用,當然,前提是這些小鳥沒有被艙內令人室息的有毒氣體燻倒的話。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步坦協同的戰術第一次運用就是在康佈雷之戰中,其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這一天的突破很成功,甚至出乎戰役設計者的意料。當冬日的黃昏早早地時,參戰各部已經成功突進平均8千米的縱深,最遠處達到了9.6千米。這成績是在10小時左右裡取得的,而在第三次伊普雷斯之戰中,英軍達成這段突破距離足足耗費了3個月。有人認為,僅僅憑藉這組數字,康佈雷之戰就值得國國內的教堂大鐘長鳴來慶祝一番。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在康佈雷戰役中,英軍士兵進入了一條被攻陷的德軍戰壕

步坦協同的英軍突破了兩道德軍戰壕,抓了8000名俘虜,繳獲了100門大炮;代價是有48輛坦克被擊毀或有待修理,坦克部隊有118名軍官和530名士官及士兵傷亡或失蹤,投入進攻的6個步兵師只有76名軍官和2508名士官及士兵傷亡。

不過,雖然英軍在剛開始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於後續的兵力不足,取得進展的英軍無法再進一步地取得更大的突破,而德軍很快變站穩了腳跟,雙方似乎又回到了西線對峙的老路子上了。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當坦克被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戰鬥力究竟有多麼出乎意料?

  • 由於英軍後續兵力不足,德軍迅速鞏固了防線,對英軍發起了一系列的反擊

康佈雷之戰作為第一場坦克被大規模投入戰場的戰鬥,雖然並未有太多吸引人眼球的戰績,雖然它被一些人戴上了“虎頭蛇尾”的帽子,但正是這次戰鬥,它永遠地改變了之後戰爭史發展的軌跡——坦克終於撥開雲霧見青天,逐漸登上了戰爭之王的寶座。當然,它也為距離一戰二十年後的德國閃電戰埋下了伏筆,讓全世界人民見識到了坦克的真正威力……

想了解更多近代戰爭的相關知識,就快來關注我吧!如果有任何建議與疑問,也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