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南龍洲灣隧道今日正式建成通車

重慶巴南龍洲灣隧道今日正式建成通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5日,備受矚目的巴南區龍洲灣隧道工程正式建成通車。作為巴南城市品質提升行動計劃的重點交通設施項目,該隧道的建成通車,在重慶主城最南邊形成了一條連接銅鑼山兩翼的東西向幹道,拉開了巴南城市發展的“破局”序幕,並將加快主城向南拓展步伐。

重庆巴南龙洲湾隧道今日正式建成通车

龍洲灣立交

主城區首個建成的橋隧PPP項目

龍洲灣隧道與其說是一個隧道工程,還不如說是一條由多個隧道和立交組成的城市幹道工程。

該項目西起龍洲灣尚文大道,自西向東下穿渝南大道,以隧道形式穿越銅鑼山,與渝黔高速公路設置互通立交,東止於南彭物流基地東城大道。工程主線全長8000米,其中包含隧道3座,分別為龍洲灣隧道925米、新玉隧道1785米、南彭隧道1140米;立交共4座,分別為龍洲灣立交、紅爐立交、界石立交、公平立交;另有龍洲灣大橋1座、龍苑下穿道1座。該項目的總投資額約40億元,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設計車速為60公里/小時,雙向六車道,渝南大道以西段標準路幅寬度為44米,東側南彭物流基地標準路幅寬度為40米。

該項目既是巴南區歷史上單項投資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是我市主城區第一個建成並投入運營的橋隧PPP項目。

該項目還是重慶市唯一進入財政部第三批PPP示範項目名單的項目,中建五局中標成為社會投資人。按照合同約定:巴南區政府指定重慶渝興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建五局按10%:90%股權比例出資成立項目公司——重慶茂和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公司負責項目的投資、融資、建設、運營維護和移交等全過程管理,註冊資本金14.69億元,項目建設期4年,運營期20年。

巴南城市發展的破局工程

龍洲灣隧道之所以被稱為巴南城市發展的“破局工程”,與巴南城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繫。

巴南過去的城區西有長江限制,東有銅鑼山阻隔,南有云篆山阻擋,只能在長江與銅鑼山之間的狹長地塊上發展,最終形成魚洞、龍洲灣、花溪、李家沱等南北連片發展的狹長城區格局。

重慶內環快速路、繞城高速公路通車後,巴南區一面向東突破銅鑼山,在銅鑼山與樵坪山之間的鹿角、界石、南彭等槽谷地帶發展“南部新城”;一面向南拓展,在銅鑼山與雲篆山興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城”,形成以銅鑼山為軸心的兩翼發展格局。另外,巴南還在遠離城區的長江下游沿岸地區木洞興建了“重慶國際生物城”。

由此,巴南區形成了新時代“三城兩面”的城鄉發展格局。“三城”即“南部新城”、“重慶國際生物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城”,其中,“南部新城”的3個核心區域分別是鹿角組團、界石經濟園區、南彭重慶公路物流基地。“兩面”即城市提升、鄉村振興兩個基本面,城市提升的重點是“李魚龍花”城市核心區,包含李家沱、魚洞、龍洲灣、花溪等片區。

龍洲灣隧道項目起於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城,止於重慶公路物流基地,它的建成通車,一方面能夠彌補銅鑼山兩翼路網密度不夠、道路標準不高、系統性不強、佈局不盡合理的客觀問題;另一方面也將顯著加強銅鑼山兩側的重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城與南部新城的聯繫,實現十大片區之一的龍洲灣濱江片區、全國最大的雲計算教育產業園、中國西部職教高地,以及與21個大型集聚區之一的鹿角片區、國家級公路物流基地相互融合,推動銅鑼山兩翼經濟協調發展。

龍洲灣隧道建成通車後,從巴南區龍洲灣到南彭物流基地的車程將由原來的30分鐘縮短為10分鐘;從魚洞開車到茶園只需15分鐘左右。

將促進重慶西南片區經濟融合發展

龍洲灣隧道也是重慶主城南部內、外環之間已建成唯一的東西向幹道,它的建成通車,對於促進重慶西南片區經濟融合發展、加速成渝城市群建設、推動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通過龍洲灣隧道及其東西延伸線,一方面將實現內環、外環快速連接,加速巴南區“二環時代”來臨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將連接起渝湘高速、渝黔高速、繞城高速、渝南大道、S106等主要通道,向西聯繫江津、九龍坡等,向東聯繫渝東片區,向北聯繫南岸茶園片區,成為聯繫南岸茶園新區、巴南經濟園區、公路物流基地與江津工業園區、高新區西區的重要快速連接道,實現各經濟園區優勢互補,促進重慶西南片區經濟融合發展,主動對接成渝城市群建設。

龍洲灣隧道工程的建成通車也將加快巴南區對外開放步伐。一是促使南彭國家公路物流基地實現多式聯運。項目建成後,南彭公路物流基地可通過龍洲灣隧道與東城大道分別接入佛耳巖碼頭與東港、果園港直至航空物流基地,南彭公路物流基地將成為“水、陸、空、鐵”多式聯運的物流環境高地。二是加快推進南彭公路物流基地產業發展。項目建成後,重慶華南城、京東商城、鐵公雞商貿城等項目的貨物可通過佛耳巖港實現水路運輸,同時對南彭保稅物流中心(B型)項目發揮我市內陸開放高地作用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三是進一步完善南彭公路物流基地基礎設施、骨架路網,加快南彭公路物流基地融入中國重慶—東盟國際物流大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對改善重慶主城南部通道出行條件、增強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南向起點橋頭堡作用、加快我市內陸開放高地的建設步伐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條內實外美、安全經濟、人文生態的景觀大道

正因為龍洲灣隧道工程的極其重要性,項目投資運營方——重慶茂和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公司高度重視該項目,從帶動周邊區域組團經濟發展、助推巴南城市化進程等功能著眼,對項目進行精心設計、高標準建設,將其建成了一個內實外美、安全經濟、人文生態的景觀大道。

目前,該項目已獲得10項專利成果(其中2項發明專利),發表論文5篇獲得省部級QC成果2項、國家級QC成果1項、省部級工法1項,是國家綠色施工科技示範工程,全國建築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並申報立項重慶市優質結構工程獎。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方運用BIM技術指導施工,在臨建佈置、工法轉換模擬、可視化進度管理、材料控制分析管理、監控測量管理、可視化交底等方面展開運用,在安全、質量、工期、成本方面得到有效控制。項目BIM小組先後獲得重慶市首屆建設工程BIM技術應用成果優秀獎、第三屆中國工程建設BIM大賽三等獎。

另外,該項目先後獲得重慶市重點工程勞動競賽先進單位、重慶市工人先鋒號、重慶市青年文明號,並連續兩年榮獲“重慶市巴南區十佳文明工地”稱號。

將成主城交通最暢通城區之一

巴南區現在的道路交通四通八達,渝南大道、龍洲大道、巴濱路、東城大道、輕軌3號線縱穿南北;輕軌2號線、巴南大道、紅光大道、箭河路橫向銜接;內環、繞城、渝湘、渝黔、沿江高速5條高速公路聯通外界,讓巴南實現與周邊區域快速通達。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巴南區目前正在實施一批重點交通設施項目,進一步暢通內聯外通網絡。

2018年9月開工建設的白居寺長江大橋,是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的重要控制性節點工程,是連接巴南與大渡口的重要過江通道,也是重慶最大的“公路+軌道”PPP項目長江大橋。該大橋起於大渡口區陳家閣立交,跨越長江後,東止於巴南區內環快速太陽崗立交,主線為雙向八車道,上層為雙向八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的城市快速路,下層為軌道交通,軌道18號線將從這座大橋過江,這座大橋將於2022年6年建成通車。

渝南大道是重慶主城區的南大門,也是聯繫南岸、巴南和江津的紐帶,更是重慶南城腹地的交通和經濟命脈,直接聯繫南坪、李家沱、龍洲灣和魚洞四大組團,其地位十分重要。

2019年9月,渝南大道D段正式開工。渝南大道D段為渝南大道A、B段的南延伸,總長7660米,建成後將全面打通渝南大道,連接起職教城與繞城高速,既是一條重要的過境通道,又承擔了巴南區乃至重慶主城交通集散功能。建成後,將加速重慶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內需和投資。

已開始進場施工的南環立交改造工程,將在現狀南環立交基礎上新增匝道10條,改造匝道4條,富城路拓寬改造長度約240米,將有效緩解區域內環快速路交通擁堵,加強主城區與界石鎮,以及渝黔高速、渝湘高速沿線區縣的交通聯繫。

銜接巴南與九龍坡的黃桷坪長江大橋也即將啟動建設,聯通李家沱—鹿角—茶園的鹿角隧道已被列入市級重大項目,預計2019年完成初步設計工作,建設工期為2020年到2023年。

另外,軌道交通8號線、12號線、24號線,鐵路東南環線、巴南濱江路開通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等項目正在開展前期研究。

隨著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用,巴南區將成主城交通最暢通的城區之一,將為巴南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發展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巴南城市提升初見成效

巴南區委、區政府自今年初印發《巴南區以建設“重慶生態創新示範區”為目標的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以來,建立了城市提升領導小組及辦公室、5個工作組、21專項小組的“1+5+21”組織架構,現已取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

其中,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管理水平上,持續開展建築垃圾整治、露天燒烤及露天焚燒垃圾整治、違法佔道經營治理、人行道佔道停車整治等行動,有效改變了過去整治—反彈—再整治的怪圈。

在完善交通體系、推進互聯互通上,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已開工建設,設有“巴南惠民站”;鐵路樞紐東環線(巴南段)已實現27個工點開工建設;南兩高速公路(巴南段)湯家山隧道已提前貫通;渝黔高速公路擴能項目(巴南段)已基本完成房屋拆遷;白居寺長江大橋、龍洲灣隧道、南環立交改造等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得到大力推進。

在保護稀缺資源、增強城市魅力上,正穩步推進李家沱長江大橋、馬桑溪長江大橋、魚洞長江大橋3座跨江大橋增設便民出行垂直升降梯建設;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已取得立項、可研批覆,黃溪河、一品河“清水綠岸”治理提升項目正在開展設計工作。

在傳承巴渝文化、提升人文品質上,花溪步道已納入主城區第一批山城步道建設範圍,總長度約20公里;南溫泉抗戰紀念區整體提升項目已完成立項、落實了建設資金。

在優化功能佈局、完善公共服務上,正大力推進南環小學、藍光小學、箭灘河中學等新校建設和清華中學等改擴建項目建設,新增公辦幼兒園15所,新增普惠性幼兒園學位2040個。

在搭建創新平臺、激發城市活力上,“環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初見成效,生態圈內新增科技型企業49家、高成長性企業3家,現已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市級科研平臺共15個、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工作站2個。

賀娜 向桂香 圖片除署名外由巴南區住房城鄉建委提供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