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怎麼醫藥牛股?醫藥股龍頭拼“研值”,千億軍團擴至9家

散戶怎麼醫藥牛股?醫藥股龍頭拼“研值”,千億軍團擴至9家

藥明康德最近半年股價走勢圖

三季度收官,四季度開始,醫藥“大白馬”集體暴漲。

10月31日,藥明康德(603259,股吧)(603259.SH)早盤高開高走,不到半小時打上漲停板。11日4日,其股價繼續向上,盤中摸至年內新高98.50元/股,最終報收97.10元/股,總市值1590.21億元。

無獨有偶,“一哥”恆瑞醫藥(600276,股吧)(600276.SH)同樣漲勢如虹,總市值衝破4000億元大關。至11月4日收盤,恆瑞醫藥市值達4077.83億元,在醫藥板塊一騎絕塵。

與此同時,愛爾眼科(300015,股吧)(300015.SZ)、石藥集團(01093.HK)、藥明生物(02269.HK)等多家細分領域龍頭藥企亦在資金的熱捧之下,股價紛紛創下新高。至此,A、H兩地醫藥板塊“千億陣營”成員擴增至9家。

其中,A股方面,在創新龍頭恆瑞醫藥和藥明康德之外,邁瑞醫療(300760,股吧)(300760.SZ)、愛爾眼科、雲南白藥(000538,股吧)(000538.SZ)的總市值分別達2186億元、1299億元、1108億元。

港股方面亦不輸陣,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以1457億港元領銜,緊隨其後的翰森製藥(03692.HK)、石藥集團以及藥明生物,總市值分別達1366億港元、1236億港元、1075億港元。

散戶怎麼醫藥牛股?醫藥股龍頭拼“研值”,千億軍團擴至9家

恆瑞醫藥最近半年股價走勢圖

業績與股價齊飛

“三季報窗口期的這波‘白馬’上漲,多是因為業績超市場預期,龍頭企業增長強勁,印證了強者恆強的行業格局趨勢,機構抱團‘大白馬’的邏輯未被打破。”11月2日,深圳某私募基金經理陳立(化名)對時代週報記者分析指出。

時代週報記者統計,在A股千億元陣營中,5家頭部企業在今年前三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679.81億元,淨賺101.16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口徑)。除雲南白藥之外,其餘4家藥企均保持了營業收入和利潤的高位增長。

具體來看,恆瑞醫藥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9.45億元,同比增長36.0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7.35億元,同比增長28.26%;扣非歸母淨利潤35.36億元,同比增長27.25%。這份財報引起了資本市場強烈反應,恆瑞醫藥放量大漲。

“恆瑞三季度增長提速,創新藥品種的推動作用明顯。在老品種穩定增長的基礎上,新獲批的創新藥品中開始快速放量,對銷售收入貢獻了較大增量。創新能力的邏輯逐漸兌現,給投資打開了更大想象空間。”陳立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藥明康德暴漲背後的邏輯亦是業績大超市場預期。今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營業收入同比大增34.06%至92.79億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營收;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17.65億元,雖然同比下降8.46%,但其扣非歸母淨利潤達17.14億元,同比增長36.88%;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17.73億元,同比大增93.31%。

國內創新藥的研發熱潮,刺激了研發外包服務(CRO)市場的需求。作為CRO行業龍頭,藥明康德的業務量明顯提升。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新增客戶超過900家,活躍客戶已超過3700家。

醫療服務龍頭愛爾眼科同樣增長強勁,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7.32億元,同比增長26.2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31億元,同比增長37.55%;扣非歸母淨利潤12.35億元,同比增長34.24%。

事實上,通過“新建+併購”不斷擴張,愛爾眼科保持了十年的高增長紀錄。僅僅是2019年上半年,愛爾眼科就購建了重慶愛爾兒童眼科醫院、湘潭仁和、普洱愛爾等14家醫院及9個門診部或診所。

10月30日晚間,愛爾眼科發佈復牌公告稱,擬將愛爾產業基金培育的26家眼科醫院併入上市公司,同時收購眾生藥業(002317,股吧)等持有的4家眼科醫院股權。復牌當日,愛爾眼科股價大漲6.02%。

“利用併購基金在體外培育醫院,為上市公司儲備了大批優質項目,擴大網點佈局。按照分級診療體系,公司未來十年致力於覆蓋中國大部分城鄉縣域。”10月18日,愛爾眼科副總裁、董秘吳士君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10月30日,國產醫療器械“一哥”邁瑞醫療披露三季報,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3.79億元,同比增長20.4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6.71億元,同比增長26.74%。扣非歸母淨利潤12.95億元,同比增長27.34%。

千億元陣營之中,只有剛剛完成混改的雲南白藥出現業績下滑。財報數據顯示,雲南白藥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16.46億元,同比增長8.3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5.42億元,同比增長7.42%;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母淨利潤僅為23.36億元,同比下滑7.3%。

散戶怎麼醫藥牛股?醫藥股龍頭拼“研值”,千億軍團擴至9家

泰格醫藥最近一年復權股價走勢圖

加速轉型拼“研值”

自從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向創新轉型成為醫藥行業的主題詞。尤其是“4+7”帶量採購試點推開後,競爭愈發激烈,仿製藥的利潤空間在一輪輪“殺價”中被極度壓縮。

頭部藥企的研發投入,無疑是整個行業的創新風向標。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最近兩年來,恆瑞醫藥、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等為代表的頭部藥企,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大幅提速。

以恆瑞醫藥為例,作為國內最早佈局創新藥研發的企業,其在2015年、2016年度的研發投入分別為8.92億元、11.84億元。而2017年度和2018年度,這一數字陡然飆升到17.59億元和26.7億元。

10月9日,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在中國醫藥(600056,股吧)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上表示,公司已經停掉一般仿製藥項目,只做創新藥和有核心價值的高端仿製藥。

這一消息曾在業內引發廣泛熱議。從最新財報數據來看,恆瑞醫藥2019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已達28.9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66.97%,再創歷史新高,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17.11%。業內人士預計,恆瑞醫藥今年的研發投入將超過30億元。

作為港股“老大”,中國生物製藥在研發領域的投入規模與恆瑞醫藥幾乎不相上下。數據顯示,中國生物製藥的研發開支從2015年的13.02億港元提升到2018年的人民幣20.91億元,每年的投入不斷加碼。

“未來一段時間內,醫藥企業的主要競賽在研發,而研發的競賽在於專利藥、創新藥。”中國生物製藥執行董事兼副總裁謝炘曾在今年西普會期間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個企業的決策者都面臨一個問題,是把資源更多投放在公司的長遠利益上,還是短期利益上。今年能看到更多企業更願意投入研發。”

2019年1―6月,中國生物製藥的研發開支約為16.26億元,同比增長22.39%,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達13%。這一研發投入規模甚至略高於恆瑞醫藥上半年14.84億元的研發費用。

“從研發投入來講,2015年以前研發投入最大的是中生(指中國生物製藥),這幾年恆瑞超過了我們。恆瑞的管理團隊比較有遠見,十幾年前就把更多研發資源投入在創新上。中生更務實,以仿製藥為主,也做創新。但是從去年開始,我們整個公司投入在研發的經費,創新藥已經遠遠多於仿製藥。”謝炘直言。

相對於恆瑞醫藥和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的創新佈局起步略晚,但從近兩年的動作來看,石藥與前兩者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2018年度,石藥集團的研發費用陡增至15.83億港元,幾乎相當於此前三個年度的投入總額。2019年中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的研發開支加大至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達68.52%,佔其成藥銷售收入的10.7%比例。

除此之外,石藥還通過對外合作或收購的方式,加快新藥研發佈局。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18年以來,石藥先後參股收購了武漢友芝友、永順集團等新藥研發平臺,並與君實生物、杭州英創、海和生物等建立合作開發與商業化授權協議。

散戶怎麼醫藥牛股?醫藥股龍頭拼“研值”,千億軍團擴至9家

我不仰望別人,只仰望星空;和昨天的自己,上一刻的自己比較反醒,戰勝自我

目前我正在努力做好自己的股票研究和交易,同時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財經文章,和圈子裡的朋友一起分享投資心得。

綜上所述為個人投資日誌,不做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盈虧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