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過經濟蕭條 卻有泡沫破滅風險

股市已經連續多年上漲,美國金融市場開始出現明顯的財富效應,但隨著美國經濟開始步入低增長和低通脹,美國長期國債利率持續走低,美國經濟已經脫實向虛。這段話描述美國經濟現狀很合適吧?其實這是美國1929年“大蕭條”爆發前的狀況。跟當前形勢唯一不同的就是,美聯儲積累了70多年的應對危機的經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其實比1929年的“大蕭條”更嚴重,但是政府的干預使這場危機造成的危害比大蕭條“小得多。代價還是不小的,把短期內的集中爆發的風險分散給未來N年,代價就是未來的通脹壓力和資產泡沫,期間還伴隨著低增長。要想經濟復甦並加速,如果沒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引擎,要麼長期採用寬鬆貨幣政策和利率政策,要麼就採取寬鬆的財政政策。

“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是過於迷信自由市場理論,那時蘇聯實行計劃經濟,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再加上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來往不密切,蘇聯經濟完全沒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反而穩步增長。這給資本主義國家提供應對“大蕭條”的措施,那場危機迫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放棄自由市場思想,啟用政府幹預經濟的思路,比如“羅斯福新政”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經濟頹勢,為美國參加二戰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並一直影響著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蕭條”引發了世界格局的巨大變化,資本主義國家面對危機,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各國互相加關稅限制外部進口的同時,不斷強化在國際市場上的利益爭奪,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國家之間的對立衝突日趨尖銳化,最後升級為集團化的對抗。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戰中用低價商品衝擊別國市場,關係較密切的國家組團共同加強對外競爭實力,國家集團化對抗局面為二戰爆發埋下導火索,貿易戰爭升級為軍事戰爭,通過殘酷的戰爭促進技術進步、轉嫁國內矛盾,及實現經濟的復甦。

經過“大蕭條”後70多年各種經濟危機的磨練,全球已經有了更多的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和手段。比“大蕭條”更可怕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通過各國政府的宏觀政策工具,用時間換空間的方法,把急驟爆發的嚴重危害,成功地把危機疏緩到未來並分解為局部危機。然而“急病用重藥”的背水一戰的代價也把全球經濟引入未知領域,在沒有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之前,各國央行把貨幣政策發揮到極致,只能不斷注水繼續拖延,最終不得不採用只出現在理論中的負利率。但全球經濟仍然未有起色,只有股市、債市和房地產還在不斷上漲,可以將此種現象稱為“QE的脫實向虛”,流動性並沒進入急需資金的實體經濟,而是流入持續泡沫化的金融市場中,這種趨勢及其預期還在不斷增強。

在經濟低迷時,就要遠離泡沫行業,並考慮被低估的資產。在全球性的貨幣極度寬鬆,槓桿越來越高,發達國家泡沫化嚴重的股市和債市是值得警惕的危險標的,尤其美國股市,全靠QE支撐的股市和債市,一旦美國股市出現不穩跡象,美聯儲會毫不猶豫地出手干預。但看看美國經濟指標,很不樂觀。再看看企業基本面,已經開始走弱。美聯儲能做的,就是讓持續11年的資產市場泡沫繼續維持著,繼續用時間換空間來拖延並分化潛在風險,極端情況下有可能學習日本央行直接購買股票和股票ETF來轉移市場風險。

逃過經濟蕭條 卻有泡沫破滅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