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碩士,叫非全日制碩士,他們在爭議中期待認同

南都週刊實習生 劉苗苗

“我報考部隊文職時,順利通過了筆試、面試,但是快到政審環節了,還是沒通過資格審查”,畢業於北京一所211高校的王磊對去年就業遭遇感到不平,“工作人員指著畢業證上的‘非全日制’明確答覆說,這個就是不行。”

2017年入學的兩年制非全日制碩士(以下簡稱非全碩士)去年秋天就已經準備踏入職場,今年6月正式畢業,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恰逢校園招聘季,又一批非全碩士面臨就業問題,非全碩士的含金量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兩種碩士實際區別大不大?

從政策來看,這兩種碩士的關鍵區別在於是否“非脫產”。

2016年9月,教育部文件將非全碩士界定為“在從事其他職業或者社會實踐的同時,採取多種方式和靈活時間安排進行非脫產學習的研究生”。

與全日制碩士相比,區別正在於“非脫產學習”,也就是說,非全碩士一般應是有工作的。

而尷尬之處在於,由於非全碩士納入統考、與全日制碩士統一招生標準,考試難度相比原來的在職研究生提高了。

相比全日制,非全日制第一志願初試上線人數少,學校有名額、沒學生。

因此,部分第一志願報考全日制碩士的本科應屆生便被調劑到非全日制,但沒能“非脫產學習”。

王磊就是被調劑的非全日制碩士,但由於畢業時不被認可,他無奈選擇去了互聯網傳媒公司。

非全碩士是否“非脫產學習”,部分取決於招生單位的培養方式。

李莉目前是上海一211高校會計專業的研二學生。她班上有50名同學,約一半在有工作的情況下讀非全碩士提升學歷的,“不少同學在很好的國企,也有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

正因如此,李莉所在班級只在週六週日上課,研一一年完成全部課程,學制兩年半。她每年學費高達16萬元,且學校不解決住宿。“實在不想再來一年了。”

與李莉情況不同,中國農業科學院一研究所的2019級碩士新生小黃的經濟壓力小了許多。

她說,“除了入學成績低一點,沒有國家獎學金,我們與全日制碩士的區別就只有一個畢業證上的‘非’字”。

小黃與全日制的同學一起上課、住宿,科研完全同步,每個月可以拿到1500元的補助,只不過這部分資金由課題組提供,目的是保證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碩士待遇相同。

此外,她的學費也會與全日制碩士一樣,以補助的形式全部返還,還可以參評校級獎學金,老師也承諾她們可以參加校園招聘。

“招聘單位認不認可不清楚,反正我們在研究所內部是沒有區別的。”

非全碩士 用人單位認知不一

政策上,非全碩士與全日制碩士的質量是無差別的。

根據國家政策,非全碩士與全日制碩士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非全碩士的學位論文也將納入抽檢範圍,可頒發學位證、畢業證。

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張欣是以初試、複試均第一的成績,第一志願考上的非全日制,她周圍的非全碩士同學們在上課、考試成績上的表現並不輸全日制碩士,導師們也無差別對待。

“為了向招聘單位證明非全日制的培養方式與全日制一模一樣,學校還針對非全碩士開具了推薦信”,山東大學的非全碩士小林說。

紅網曾發評論提到,招聘單位不知曉改革措施,進而導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派遣難、就業難、城市落戶難、人才引進難等尷尬局面。

王磊去年的遭遇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根據去年找工作的經歷來看,互聯網公司這類私企會更看重能力,因而也就忽略了兩類碩士的差別。”

“同學們在考公務員、進國企的過程中會有差別”,王磊認為,非全碩士遭受不公正對待,可能是因為一些單位不瞭解政策,在職碩士含金量不高的影響根深蒂固。

現任職于山東師範大學的褚慶成老師,曾連續十四年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非全日制碩士以前被稱為在職碩士,過去在職碩士的培養確實有不規範的地方。社會上的偏見有一定道理,但不應成為常理,”

褚慶成表示,“從制度上講,非全碩士的招生更嚴格了,從培養角度講,高校的培養力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從長遠看,非全碩士的人才質量肯定是越來越有保障的。

正值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期內,查詢職位表可發現,不少崗位要求考生具有碩士學位。

記者以考生身份諮詢了幾家招考單位,工作人員聽到“非全日制碩士”,往往會先問“是在職研究生嗎?”,隨後表示,“非全日制碩士可以報考”。

找工作 非應屆生身份成焦點

每年近16萬元的學費換來的可能是就業歧視,李莉感到很委屈:“我們學費高了這麼多,還要自己租房,我們已經多付出很多了,為什麼還是不被認可?”

但最令她擔憂的是,她可能無法以應屆畢業生身份參加校園招聘、考公務員。

褚慶成介紹說,以前的在職研究生是有工作單位的,高校一般不會接收在職研究生的個人檔案,其個人檔案由所在單位人事部門保管,他們不屬於應屆畢業生。可以看出,如果學校不接收檔案,非全碩士便不被認定為應屆畢業生。

2020年國考有不少崗位僅限2020年應屆畢業生報考,且學歷要求碩士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及以上。

那麼2020年畢業的非全碩士能否報考此類崗位?南都週刊記者致電了多個部門採訪。

浙江省稅務局工作人員表示,只要考生確認,就讀學校能夠做應屆生派遣,那麼就可以報考僅限應屆生的崗位。

昆明海關工作人員也表示,這要看學校能否派遣,根據我們瞭解的情況,一般只有全日制碩士檔案才在學校,才算應屆生,“既然檔案在學校,學校能派遣,又是跟全日制一起學習,那你為什麼不是全日制?”

目前,有部分學校明確表示不接收非全日制碩士的檔案。如廈門大學在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提到,“被我校錄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其檔案、戶口和人事關係等均不轉入我校”。

“我的檔案在生源地。”李莉說。她曾在一家外企實習過七八個月,最近剛結束,這是她全部的實踐經歷。她無法作為應屆生參加校園招聘、考公務員,而參加社會招聘又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

這正是不少非全碩士的尷尬之處——他們既不算作應屆生,又沒有工作經驗,無論是校招還是社招,都沒有優勢。

事實上,為了避免非全日制碩士成為應屆本科生讀研的替補選擇,避免非全碩士沒有工作經驗又不被認定為應屆碩士的尷尬,非全碩士的政策開始有所傾斜。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第七十八條中新加入了這樣一句話,“原則上招生單位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

這在不少高校的2020年招生簡章上有所體現,如武漢大學招生簡章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非定向碩士研究生”,南開大學將部分非全碩士專業備註為“本專業只面向非應屆生招生”,山東大學招生簡章表示“報名參加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須為在職人員”。

本可以成為全日制碩士的張欣坦言,“當時保險起見,認為直接報考非全日制考上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現在覺得可惜了,可能跟全日制的同學比起來,我差的就是報考全日制的勇氣,這也是差別。”

但她也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非全碩士進入社會接受檢驗,不論是在政策還是社會上,對非全碩士的認可度都會越來越高。

(除褚慶成老師外,文中採訪對象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