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西周 青銅方鼎

周人分封的歷史背景是比較複雜的,很難一開始就建立起中央王室的絕對權威,也難於建立起一個絕對實力很強的中央王國。因此也不可能嚴格做到周禮系文獻所說的那種整齊劃一,如王畿千里、諸侯五百里之類的。這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實力允不允許,周人興起時實力並不強;二是封建本身不允許,封建之義,本來就是將王族、親信作為屏藩保護自己的;三是實際條件也不允許,當時的關隴存在許多戎人部落,而東部的殷商遺民又有隨時翻盤的可能性。實際上,周人自己的中央王國並不小,晉、楚、齊、秦等大國是後來才成長起來的,當初也只是縣級規模而已。最後,周人在中央王國實行的是一種“雙戴君主制”,化解了許多潛在風險,是非常成功的創舉,令後世的不列顛人都相形失色。

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始建於宣王時期的平遙古城牆

周初封建的背景

周人是牧野之戰的領導者,但卻不是主力部隊的提供者。按照《逸周書·克殷解》,周人僅有“周車”350乘。以往,人們並不知道周車是什麼樣子的,但是2014年考古人員在周原終於發現了帶有青銅輪牙的馬車,卻大失所望,這種馬車脫胎於200年多前的殷墟武丁時期形制,追根溯源,與中亞的馬車一脈相承。因此,從武器方面來講,牧野之戰時的周人並沒有掌握什麼秘密武器。馬車的數量也不行,才有350乘。

但是牧野之戰時,《史記·周本紀》,周人方面的戰車數量達到了4000乘。眾所周知,與周人聯盟見於史冊的主要是長江流域族群如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等,但這裡卻細思極恐:這些南方族群並不善於戰車。那麼戎車是哪裡來的呢?答案當然是:西戎。周文王是史上最厲害的戰略家,“文王事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征伐之權。他在與戎人的戰爭中積累起來了不俗的實力,而後又與戎人結成戰略聯盟,反手剪商,終於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戰略效果。與周人關係緊密的戎人主要是姜姓之戎和申戎,世代有姻親之好。剪商之後一直到周穆王的100多年裡,周人與戎人都是戰略盟友,為周人在東方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殷墟戎車

《史記·周本紀》:居二年,……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逸周書·克殷解》: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天津博物館館藏甲骨文》:令多子族從犬侯璞(撲)周

試問,在此背景下宗周一帶能夠建立特別大的中央國家嗎?答案顯然不可能,這些戎人實際上就居住在周原的附近地區,沒有強大的實力,不可能將他們驅逐而去,自己去建立更大的疆域。事實上,武王、周公伐紂後,趁著威勢,才將戎夷驅逐到了涇、洛以北地區。但就算涇、洛之北,距離周人的豐鎬地區也不遠,根本沒法建立大國。周人在洛邑成周,也同樣無法建立更大的王室中央國家,因為當地存在著諸多殷商諸侯和盟友,他們雖然戰敗,但隨時存在反攻倒算的可能性,周人只有分而治之,將其人口發給不同的諸侯,或者遷徙到關隴,或者就地分割,使之不具備聯合起來的可能性。在更遠的東方,還有武乙時期崛起的東夷人,實力不可忽視。這一切都導致周人無法建立更大的中央王國。

《史記·匈奴列傳》: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邑於豳。其後三百有餘歲,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後百有餘歲,周西伯昌伐畎夷氏。後十有餘年,武王伐紂而營雒邑,復居於酆鄗,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命曰“荒服”。
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西周鳥尊 殷商風格明顯

周人的分封:理想與實際相去甚遠

封建,最早見於殷商的“侯甸男、衛邦伯”,分封原則上在父系內部進行,但有時候也分封給重要的戰略盟友,如鬼方的倗伯與周人並非同族。西周第一次分封,大約有71個封國,其中53個是姬姓。為什麼會這樣分封呢?

因為牧野之戰時的盟友需要給其名分、土地,對殷商遺民需要分而治之,對外邦夷狄也需要安撫,那些重要的戰略位置需要自己人去鎮守,等等,種種考慮造成分封數量很大。但對比殷商,其封國規模已經大了很多,《逸周書·世俘解》記載,伐紂時,周人聯軍服國652個、滅了憝國99個,說明殷商的分封更濫更多。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西周銅器

周人分封的這些封國其實一開始並不大,如太公望分封的齊國,遍地都是九夷,如萊夷、嵎夷、淮夷等等,需要自己去不斷同化,當初誰也料不到齊國會成為大國。唐叔分封的只是夏墟的唐國一地,位於河東地區,周邊又是戎狄,還有殷商盟友懷姓九宗等等,周人宗室慘淡經營,歷經多次戎人之亂,才建成了晉國。秦國更是如此,其始祖甚至被戎人殺了,只留下一條血脈,最終歷經三四百年戰爭,才成了西方大國,它最初只是周王的一紙冊命而已,連土地在哪裡都還不知道呢。

周王室的中央王國起初並不小,大概宗周是“方八百里”,成周洛邑“方六百里”,按照《禮記》的理想,則應該是“方千里”,但實際受制於地理條件而達不到。這個規模並不小,按照周禮的理論來講,肯定是王畿最大,諸侯較小。但實際情況和歷史消長造成了大國崛起,而王畿縮小。

《漢書·地理志》: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 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至幽王淫褒姒,以滅宗周,子平王東居雒邑。其後五伯更帥諸侯以尊周室,故周於三代最為長久。八百餘年至於赧王,乃為秦所兼。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
千里。至襄王以河內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
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西周 荀侯匜

制度上的創舉:雙戴君主

另外還存在制度上的難點,中央王國就是王畿。王畿的治理結構隱藏著重大風險,因為王室天子要處理的是天下71個封國(後來增到150多個)的事務,它的御前會議、冢宰大臣討論的都是全局性的問題,並沒有太多精力時間去處理自己王畿內的事情,因此王畿內部也需要一個管理團隊,但這樣就會造成混亂:管理王畿的團隊和管理天下的團隊之間,能夠並行而不悖嗎?很顯然,一定會百弊叢生。

章太炎認為,西周在王畿實行的是一種類似英國的“雙戴君主”制,即王畿被分成邶、鄘、衛三個封國(三輔),且全部交給康叔來管理,而康叔自己真正的封國卻並不在三輔,而是在康國(三監之亂後,衛國也封給他,所以叫“衛康叔”)。那麼,康叔真正擁有主權的是康、衛二國,對王室委託他管理的邶、鄘二國,他並沒有主權,只是王室的委託管理人。這種情況在英國也曾出現過,叫做“雙戴君主制”,即:康叔既是自己的衛、康二國的實際君主(擁有主權),又是王室擁有的邶、鄘二國的名義君主(沒有主權)。如此就避免了潛在的風險,康叔在王畿內的實際權力是受到限制的,不能對王室構成直接威脅。(【注:英國國王名義上是大不列顛、威爾士、北愛爾蘭、海外殖民地和英聯邦的共同君主】)

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西周銅鼎

《漢書·地理志》:河內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庸、衛國是也。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臨殷民,謂之三監。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於洛邑,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章太炎《訄書·地治》:高位曰"尊",醮盡其材曰"爵",法典曰"彝",皆酒器也。…… 以是流恩,君之養民,不過一國。及周公明大命於妹邦,而設酒幾,則康叔始得以一人統治三都。故邶、鄘、衛者,以三政府而戴一主,(《詩譜》言康叔子孫,稍並彼二國,混而名之。案,若子孫兼併,則三國不必同風;同風即不必分為三國。鄭取十邑,其詩猶只稱鄭,可徵也)近世所謂雙立君主者也

因此,中央王國到底要多大才合理,是一個綜合平衡的問題,並不是周禮文獻所認為的那麼理想化。王畿過大了,就存在管理難題,也存在王室政權的安全問題;如果王室只顧自己的超大型王畿,對其他封國實行暴力打壓,那就不是封建制,而是後世出現的郡縣制了。(完)

周人封建的理想和現實:中央王國僅能憑藉高超的智慧來維持優勢

西周編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