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裡養的豬肉怎麼那麼好吃?是什麼原因?

旭日東昇付先


農民家裡養的豬肉怎麼那麼好吃?是什麼原因?

農村養殖的肥豬非常好吃,細嫩並且有特殊的豬肉香味,一吃一嘴油。現在市場上是很難買到純農村養殖的黑毛豬。如果有機會遇到賣,銷售價格是白毛豬的一倍以上,現在我們這裡的農貿市場賣的黑豬肉每公斤已經是80多元,白豬肉每公斤60多元,豬肉價格的暴漲使黑、白豬肉的價格差異縮小了,你要賣得太貴,消費者去吃牛肉了。


現在市場上銷售的豬肉大多數是養殖場養殖的白毛豬,白毛豬肉的特點是水分含量高,還有一股腥臭味,而且瘦肉、肥肉、豬皮不同時熟,尤其是豬皮,雖然瘦肉多,但是不好吃,市場的銷售價格遠低於黑豬。是什麼原因造成農民家裡養的豬肉怎麼那麼好吃?養殖場養殖的白毛肥豬肉不好吃呢?


主要原因

一是品種的原因,過去農村養殖的黑豬是純中國本地豬,沒有一點外國豬的血液,屬於兼用型品種,脂肪佔近一半,瘦肉在45%以上,脂肪顆粒在瘦肉中均勻分佈,所以一吃一嘴油,而且容易烹調,肉比較細嫩。外國豬瘦肉含量高,生長快,但是依靠配合飼料快速生長的豬肉比農村用糧食喂的豬肉味道差別很大。


二是飼料原因,現在喂的豬基本是配合飼料喂的,飼料中加入中草藥、抗菌素和一些其他促生長素,豬日增重確實高,飼料轉化率非常好,利潤高,育肥時間短,但是長的快的味道就要差很多。


三是農村喂的豬育肥時間長,一般都是十個月以上,而且喂的大多數是糧食,沒有飼料添加劑、沒有使用藥物和抗菌素。喂的青飼料是野生的青飼料,這些青飼料大多數是中草藥,能夠增加豬肉的香味,預防豬的疾病,幫助豬消化。由於育肥時間長,大家都感覺到農村喂的豬肉水分含量少,養殖場的飼料喂的豬感覺象水浸肉一樣。


老周說三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記得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父母每年都要養兩三頭豬,多半是為了賣錢補貼家用,一小半是為了過年殺肉吃。每年殺年豬是我們最高興、最盼望的日子了,這一天可以得到一個新玩具(吹足氣的豬尿泡),可以美美吃一頓一年難吃幾次的豬肉,最好吃的莫過於蒜葉小炒肉和白水三線肉,至今想起那鮮美無比的味道仍覺得回味無窮。

這些年進城後,經常在商場買肉吃,可是卻再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跟現在商場裡的豬肉相比,自家養的豬肉確實好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喂熟食。在我老家,過去每家每天都要煮兩大鍋豬食,早一次,晚一次,食料主要有芭蕉芋、洋芋、植物葉再加上適量玉米麵,現在這一傳統還有很多人家保留。這樣養出來的豬肉肥而不膩、瘦而有味、肉質緊實、肉味鮮美。不像混合飼料餵養的豬肉質疏鬆、又肥又油,吃在嘴裡缺少回味感。



二是純放養。有的人家喜歡把豬和牛羊一齊趕到山上放養。這種方式豬吃的喝的都是純天然、無汙染的食物,生長週期長,一般一年多才可以出欄,不像飼料催長的豬,五六個月就膘肥體壯,但是中看不中用,肉質並不好。加之放養的豬隨時運動,需要消耗大量脂肪,這種豬瘦肉多、肥肉少,豬肉自然香醇可口。



三是豬種好。農民養的豬,小豬基本都是自家母豬生的,或者是本地寨鄰人家來的,很少到外地購買。本地的豬多數是黑毛豬,有少部分是紅毛豬,這種豬的肉更好吃、價格更高。而大養殖場的豬基本是白毛豬,小豬都是利用現代技術繁育而來,豬種來源與農民家裡的就不一樣,肉味自然就比不上了。



總之,農民自己養的豬從養殖方式、飼料來源等方面都與規模化養殖的豬不同,不但生態環保,而且味道也比現代技術養的豬肉好。


駐村兄弟


以前肉是好吃,但是真的苦了我們呀!放學就得在家熬豬食,每天熬完豬食,煮飯結束才能出去窯紅薯,沒手機的年代,也是比較貧窮的時代,窮開心吧!



以前的農村每家都養一兩頭豬,這樣逢年過節的時候就可以殺豬了,而且以前在農村收入比較單一,而養豬是一個不錯的收入,風險低,而且那個時候農村的人沒有錢買豬飼料,都是用野菜,還有紅薯藤,而如果種多的話,就需要種很多的野菜,和我們芥菜差不多,大大的葉子,熬製完成後,然後再把我們吃的剩菜剩飯剩菜加入到豬食裡面,所以以前豬吃的飯菜也是不錯的,有紅薯、有木薯、還有我們吃的剩飯剩飯。


因為農村不用飼料,所以飼養的時間也比較長,但是可以保證肉質的肥美,農村的豬肉更加的有筋道,而且比較結實,而且湯也更加的甜美,現在養豬大都都是用豬飼料,就算現在在農村飼養也是用豬飼料的,已經沒有豬肉的味道。

對於現在大規模養殖廠來說,他們也有獨特的豬飼料在每個階段,不同的階段,餵養不同的量,可以加快豬的發育,這是更科學的養殖方法,也可以縮短養殖時間,但是也有些養殖場用的飼料,有一些藥物屬性,含有激素,所以會影響到豬肉的肉質,所以口感肯定會比較差一點,和現在快餐行業的速成雞是一個道理,很多都是依靠激素,所以現在很多老百姓出現的疾病越來越多,就是因為飲食中食材的問題。


現在如果還想吃到以前豬肉的味道,只能採用以前的方法,但是如果用來養殖去賣的話,是沒有那麼划算的,而且更加的累,一般這種都是自己養來吃才會這樣餵養,不然的話是根本不划算,現在我們可以發現農村有些人自己養來過年過節吃的,因為現在很多城市的的人回到農村過年過節,這樣每年殺豬的場景就增多了,大家一起收錢起來,然後養幾頭豬,過年過節就可以吃到正宗豬肉的味道,滿滿都是以前農村的味道。


豬未書


農村家裡養的豬肉就是好吃,現在的城裡人,都喜歡到農村家裡去買豬,殺了豬肉來吃,吃起來口感就是好,這是為什麼呢。

農民家裡養的豬肉怎麼那麼好吃?是什麼原因?

1、去年春節前母親賣豬給別人。

去年春節前,母親養了三頭豬,殺了兩頭,另外一頭賣給了在城裡工作的人,當時賣的價格是15元每公斤,再加上請人殺豬的費用100元,合計賣到1600元錢,想想當時的生豬價格,才15元每公斤,而現在已經漲到了35元每公斤,為什麼城裡人喜歡到農村去買豬殺了吃呢,其實就是衝著農村的豬肉好吃,才去買的。

2、農村的豬肉為什麼好吃。

①不加餵豬飼料。

在農村飼養的豬,一般都不加餵豬飼料,這是豬肉最好吃的根本原因,都是喂一些瓜瓜菜菜,是很生態的豬,所以豬肉非常的香。

②飼養週期長。

農村飼養的豬飼養週期長,為了預防豬生病,一般都採用煮熟的豬食餵豬,不添加生長劑,所以生長週期長,一般都在一年以上,才能長到100多公斤。

③飼養環境不同。

在十分偏遠的山區,還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把豬和牛羊一起,趕到山上去放牧,當然這樣放牧的豬不多,在農村也不會大規模的養殖生豬,一個圈飼養上百頭的豬,在農村一個豬圈只養2至3頭豬,這樣的豬,運動的環境寬闊,生長出來的豬肉健康緊實,所以吃起來非常的香。

總結

這些年在春節前後,農村會出現一個景象,就是到農村收豬的,城裡人到農村買豬的人非常的多,其實就是衝著農村的豬肉好吃,才去買的。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擊關注:以文溫暖三農。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交流、討論,每天會有精彩為您呈現!

以文溫暖三農


我家養豬也有十多年了,瞭解的可能多一點,順便分享下怎麼挑選豬肉,絕對的乾貨,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不知道!

以前家庭養豬不用飼料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不是不想用,是用不起。大多都是用剩飯喂,一到刷鍋那會,我滴個天啊!那叫聲妥了可以省略二百字,或者用外像不太好的或者小紅薯蛋子放鍋裡煮等差不多了摻點麩子加點玉米參就成了溼料!這個有什麼好的呢?還真有,那就是沒有添加劑!


你要說沒有喂添加劑的豬肉好吃那就錯了,只是吃了這樣的豬肉可以減小對身體的危害!你要問差別在哪裡?我說差別在養殖環境上,由於那會人都吃不飽,更別說豬了,還好豬是雜食性動物!以前也都是放養狀態!自己抽空也到處找點吃的,一頭豬的生長期差不多都是一兩年!在家運動量也可以,肉質上也夠緊密!這個可以看下健美教練和普通人的區別!

然後再看看我們現在吃的豬肉,從出生到出欄,多久呢?7到8個月,飼料中也會添加各種生長素或者藥物!要說這樣也算可以啊,這樣的豬肉那也不是新鮮的,都是存在冷庫中,至於肉是存放了多長時間,這個不太好說!

肉質鮮美估計這個詞得去掉鮮美!是肉不假,鮮美談不上

可以這麼說如果是新鮮的豬肉,炒肉的時候即便是隻放點鹽,味道也是槓槓滴!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差別在哪些地方了吧?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個方法,選肉知道最怕選到什麼肉不?我告訴大家,最怕選到母豬肉,或者郎豬肉!這個吃了有什麼危害我這裡不詳細介紹!大家可以自行去查!

我想說的是大家選肉的時候注意肉的顏色,但凡是顏色暗紅或者發紫的肉絕對不要,這個是老豬的肉,現代的飼料豬,因為養殖時間問題,顏色應該是粉色的,這個方法同樣適合羊肉,至於別的動物是否這麼分,我不清楚!因為我接觸的少!


以上就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了一下兩者的差別,也跟大家分享了一下怎麼避免吃到母豬肉,希望我的回答能帶給大家一點幫助!

我是家鄉的小山坡,快快樂樂就是我!願跟大家一起探討交流!謝謝!!!


小夥的精彩生活


這個問題阿麗來回答。

農民家裡養的豬肉好吃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農民自從買回來豬仔的那天起,從不餵養豬飼料及其他一些促長膘長肥的藥物,完全是純天然養殖。這樣養出來的豬肉肯定好吃。



農村養豬的食料都是一些剩飯剩菜及農作物。

現在的農民家裡養豬,一般養1~2頭,大部分用來自己家人及親朋好友食用。所以在餵養的過程中,不會在外面買豬飼料,都是用自己平日裡的剩飯剩菜,以及家裡種的玉米,土豆以及菜葉子等作為養豬的主要食材。當然也會去山裡地裡拔一些豬草回來給豬喂。

因為農民家庭給豬餵養的好,所以這樣的豬一到出欄時間,好多十里八鄉的人知道後,都會提前預定豬肉。雖然價格比市場上的貴一些,但因味道鮮美,所以都樂意購買。



再反觀一些大戶養殖的飼料豬,為了讓豬的利益最大化,會給豬餵養一些增肥長膘高能高蛋白的飼料。更有甚者會給豬使用一些激素以及抗生素來達到豬快速增長的目的。這樣快速催大的豬,肉質本身就很“水”,自然口感會差很多。


所以農民家裡的豬肉好吃,是因為農民遵循了豬生長的自然法則,讓豬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各種長成了最好的豬,豬肉是最好的豬肉。而不是通過一些有害激素去幹涉豬的生長,讓豬肉變了質變了味。

我是村官阿麗,歡迎大家關注!

村官阿麗


問題:農民家裡養的豬肉怎麼那麼好吃?是什麼原因?



時間已經進入臘月了,就快到了要殺年豬的時候。我們這裡一般都是臘月二十三以前殺年豬,臘月二十四大肉就開始上市銷售了。現在人們都喜歡吃農民家裡餵養的豬肉,每年只要大肉以上市,城裡的人就會蜂擁而至購買農家土豬肉。農家土豬肉為什麼好吃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餵養豬的品種不同。農家餵養的豬,基本上就是當地農村的土豬,我們這裡也叫黑豬。它與飼料餵養的白豬、瘦肉型豬有本質上的區別。農家餵養的黑土豬,肉質鮮嫩酥香好吃,不腥氣無其它異味,醇香可口,肥瘦相間,肥而不膩,而且純天然無汙染。





二是餵養的飼料不同。農家養豬,給豬吃的主要以粗糧為主,比如:玉米,麥麩,豆渣等,再搭配一些麥糠,煮熟後餵食的。除此之外,還會餵食一些青飼料比如野草、苜蓿、紅薯藤,或者蘿蔔葉、白菜、青菜一類。飼料豬餵食的都是工廠生產出來的精飼料,飼料裡一般都含有添加劑,還含有催肥的物質,肉質粗硬,口感不好,還不安全。

三是養殖週期不同。農村人餵養年豬,最少七八個月以上,一般都在十個月到一年左右,許多人是殺肥豬,接著買小豬仔的。飼料豬養殖週期很短,完全就是靠飼料催出來的,短短的兩三個月,就可以出欄宰殺銷售了,這就是本質上的差別。另外,還有養殖環境不同。農民是在自家豬圈裡養豬,數量少,空氣也好,很多候還是放養的原生態養殖。飼料豬都是批量養殖,數量多,空氣比較差,豬不但活動空間小,也無法運動。



綜上所述,農家土豬肉之所以好吃,主要原因就是豬的品種不同,餵食的飼料、養殖週期和環境等方面的差別造成的。

以上是衛農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衛農老頭


農民家裡養的豬肉怎麼那麼好吃?是什麼原因?

農家豬肉好吃的原因大致有幾點,因為我是農村的,我家以前的豬都是我在喂,所以你算是問對人了。

第一:豬種因素

農家養的豬大多都是農村當地的本土豬,和大量養殖的飼料豬(雜交豬種)有本質上的區別,不僅是外觀,特別是味道上區別就很大,基因不同,最直觀明顯的就是我們貴州了,以前我們貴州有很對本地豬種,現在慢慢的在消逝(已經消失很多了,近年在保護本地豬種)本地豬種的肉質和雜交的不一樣,更好吃,舉個例子:我們貴州從江香豬
從江香豬雖然體型矮小,但是肉質香嫩,基因純合,無腥氣和其他異味,醇香,食而不膩,特別適合用來製作烤乳豬,基本上是農家自養,純天然無汙染。

因為太特別,後來被其他地方引進進行雜交,衍生出來了巴馬香豬,劍白香豬,但是雜交的畢竟是雜交的,味道就不如從江香豬,這就是豬種基因上的因素。

第二:豬吃的食物因素

農家所養的香豬喂的食物以粗糧(玉米,麥糠,豆渣,紅薯)和青飼料(青草,野草,紅薯藤)為主,我家餵豬最常用的就是玉米,豆渣,紅薯藤,還要煮熟了再喂,紅薯藤季節過了就去田裡割青草和野草代替,或者蘿蔔菜和白菜,青菜一類。

紅薯藤
紅薯藤可是藥食同源的植物,我們自己都吃這個菜的,且很好吃。

相對於飼料豬就不一樣了,飼料豬都是商品豬,喂的都是精飼料,或者有些用酒糟喂,脂肪多,腥味重,肉質不好,且飼料裡一般都有催肥用物,就算沒有那些餵豬的也會另外催肥,不僅肉不好吃,還有點不安全。

第三:養殖週期與環境

養殖週期:我們農村餵豬基本上最少都是七八個月以上,時間長的可達兩年,一般都是在十個月和一年半之間,肉質好,所以豬肉吃起來口感好,瘦肉與肥肉相間,均勻。特別是熬排骨或者骨頭湯的時候就很明顯,你可以對比一下農家豬和飼料豬熬出來的骨頭顏色。

飼料豬養殖週期短,完全是靠飼料堆出來的,短短兩三個月就可以出欄宰殺售賣了,有本質上的差別。

環境:農家養豬基本是在自家豬圈裡,也就那麼幾頭,豬所吃的食物基本都是無汙染的,水源也是山泉居多,大多在山裡,空氣啥的都很好,而且很多時候都是放養(放在山上去讓豬到處跑,吃野草,野果),源生態養殖。
飼料豬是批量養殖,環境都需要定期消毒,不消毒都不行,豬的抵抗力很差,豬活動空間小,不運動,肉質差。


這些就是為什麼農家豬肉為什麼好吃的原因了,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多有疏漏,勞煩斧正,感謝!

我是山石與花,期待您的關注!


山石與花


主要是就要2個原因:(1)飼養的方式,(2)餵養的時間。

就絕大多數農民自己養殖的生豬而言,都是大家公認的吃起來口感較好、市場銷路好且價格相對較高的“土豬”。那麼,“土豬”的“土”究竟是從哪些方面得以體現呢?其實還主要是飼養的方式和養殖的時間這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飼養的方式相對生態和環保,所餵養的食物較雜,加之生豬運動量相對較大,更利於豬肉的品質形成。

農家飼養的生豬,並不是幾大月都是一樣的飼料,既有菜葉等草食性的,也有玉米、紅苕等含澱粉較高的,還有剩飯剩飯,總之是有什麼喂什麼,不刻意,不含生長激素,並且在催肥階段,主要是以煮熟的玉米、紅苕為主,特別有利於豬肉的品質形成。

同時,農家養豬,數量不是太多,圈舍的空間也相對較大,生豬的運動量相對較大,可使豬肉更加緊實,也有利於豬肉的品質形成。

筆者接觸過一個萬頭養豬場,一部分完全是飼料養殖,主要供大型市場;一部分是用玉米、紅苕、菜葉飼養,主要供應公司內部的其他單位。

第二,餵養的時間相對較長,影響豬肉品質的相關物質才能得以轉化或增加。

生豬的餵養時間過短,生豬就是處於長骨架的階段,體內的脂肪沒有或是極少,與口感相關的蛋白質、各類氨基酸還未形成或比較少,吃起來口感就較差。據介紹,生豬至少在餵養7個月以上,其體內的各類氨基酸才還逐漸增多。而農家餵養的“土豬”,大多數時間都較長,近1年的佔了很大的數量,各農戶自己吃的過年豬哪一個不是餵養了很長的時間,一些山區地方可達到兩三年以上,因其膘肥體壯、體內蛋白質和各類氨基酸較多,口感自然較好。

其實,農村的老農民都知曉,要想豬肉好吃,喂的時間就要長,過年豬在上半年就要開始餵養。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


鄉村微視界之鄉村漫記


農民家裡養的豬肉怎麼那麼好吃?是什麼原因?

農村裡家養的豬肉味正、香濃,有嚼勁,吃過的人都說好吃,要說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餵養方式不同。農村人幾乎都是種莊稼地的,自己吃的都是自己地裡栽種的,因此養殖家畜和家禽也都是靠地裡的蔬菜、瓜果和雜糧餵養大。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大人交給我們的最大任務就是找豬草,除了自家地裡有的農作物外,還會去山野外找一些嫩草野菜來餵養生豬。


一般情況下,農村人為防止豬生病,很少喂生食,而是喂熟食。方法就是把菜葉、瓜果、紅薯、芭蕉芋等剁碎後用大鍋熬煮,隨後拌入包穀面、米糠、米湯、剩飯、剩湯等喂,這些食物相對來說比較生態、環保,養殖出來的豬肉肉質細膩、緊實,口感比較好。


二是養殖時間比較長。農村人自家養的過年豬一般養殖時間都比較長,最少都在10個月以上吧。我記得以前我們家養豬,過年後的第一個街子天母親就要去集市上買小豬仔,有時候會跟村裡養母豬的人家買,一般就是買兩頭,一頭養到第二年過年的時候殺吃,一頭出售,這樣長時間養殖出來的豬大的有三四百斤,用我們的土話說就是“老臘了,肉質好!”


三是養殖方式不同。就我們當地來說,農村養的豬都是半散養,吃的食物又比較雜,什麼甘蔗、芭蕉杆、玉米杆等五花八門的食物都吃,不喂任何添加劑和飼料,激素藥物用得很少,再加上散養的豬運動量大,所以肉質緊實。


四是品種不同。不知道是不是地方、地域或者個人偏見,我們當地人不怎麼喜歡養白毛豬,尤其是自家過年豬都喜歡養當地的黑毛豬或者小香豬,這種豬生長雖然有點緩慢,但是肉質細嫩,吃起來口味要好很多。

以上僅僅是花腰妹的個人觀點,如果你知道其他原因可以關注我一起交流!

又到了臘月天,又是一年殺豬季,你們地方還保留著殺年豬、吃年豬飯的習俗嗎?(文字原創,部分圖片來自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