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錢不還?朋友圈就能治他,還是法院支持

欠錢不還?朋友圈就能治他,還是法院支持

要問世界最瞭解的你人是誰?

是你的戀人?知己?亦或是家人?

不,是廣告。

說起廣告,

你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

它都能瞭解的一清二楚,

而且想盡了一切辦法去屏蔽它,

它總能有辦法出現在你面前。

欠錢不還?朋友圈就能治他,還是法院支持

精準的好像就在你身邊,

對於廣告,黑馬只能說,

雖然很生氣但卻也無可奈何。

但是最近,

黑馬對於微信朋友圈上的一條廣告不僅不反感,

欠錢不還?朋友圈就能治他,還是法院支持

事情是這樣的,

根據新京報報道,

23人欠錢不還,被法院列為了失信人,

其中有一人未履行標的金額達到了1.77億元

為了讓這些失信人員感受到壓力,

在朋友圈投放失信被執行人員的個人信息,

包括姓名、頭像、標的、所涉案件、懸賞額等等。

欠錢不還?朋友圈就能治他,還是法院支持

變成百萬富翁的機會來了,

只要你能提供這些失信被執行人員的財產信息,

那麼就可以得到5%的懸賞金

1.77億元人民幣,

5%也就886.76萬元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提供的財產線索必須要是法院所沒有掌握的

並且是真實的。

如果惡意舉報或者舉報失實,

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

而且不是所有人的朋友圈都有機會收到這條懸賞廣告,

懸賞令的投放對象都是經過大數據篩選的。

一是要被執行人的密切聯絡人,

包括親戚、朋友等;

二是被執行人經常活動區域範圍內的人,

比如公司、家附近3至5公里區域內的人,

即使是陌生人,也可能會收到這條懸賞令。


所以不在此範圍內的人,

不就800多萬元嘛,我們看不上,

既然得不到,風度就不能丟。

到這,是不是有人要說,

就因為別人沒能力償還這麼多錢,

法院就把個人信息向社會公開,

這是不是太過分了?

首先,這是合法合理的。

根據相關法律,

執行法院完全可以依據申請執行人的懸賞執行申請,

向社會發布舉報被執行人財產線索的懸賞公告

而且,很多失信人員並非沒有能力償還,

而是通過轉移財產等等方式進行逃避

這種行為,

經常借錢給他人的小夥伴應該是深有體會,

還錢難如蜀道。

通過合法的途徑曝光失信人員的個人信息,

起碼能給予其巨大的輿論壓力。

在這起事件中,

錢不錢的還在其次,

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朋友圈尋找線索。

欠錢不還?朋友圈就能治他,還是法院支持

要是把這種方式推廣開來,

比如每年走丟的兒童,

那麼找回丟失兒童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像是其他刑事案件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懸賞,

對於破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這並非是十全十美。

如果以後完全開放這種類型的廣告,

如何保證投放的廣告信息真實性?

朋友圈廣告投放懸賞會不會被濫用?

甚至於這是否合乎法律,

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只能說,微信朋友圈投放廣告懸賞是一個快速找尋信息的好思路,

但需要謹慎使用。

最後不得不說,

欠錢不還?朋友圈就能治他,還是法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