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一位媽媽在育兒群裡發帖稱,兒子才三歲,但是一犯錯,孩子爸爸抬手就打。

這位媽媽一直在學習育兒,知道不能打,然而卻連自己老公都說服不了——她老公說,孩子不打不成才,尤其是男孩,更要打。

這位媽媽語氣中透著焦慮,用她的話說,各種辦法都試了,她老公就是要打孩子。

孩子跟爸爸的親子關係也很差,一聽到爸爸的動靜就常常精神緊張。

一群媽媽在屏幕這邊也看得著急——孩子才三歲啊!然後七嘴八舌地說:

“打孩子讓孩子產生恐懼,大腦會受損。”

“打孩子會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下,時間長了會影響專注力繼而影響孩子學習。”

“爸爸打,媽媽護,時間久了,孩子只會和媽媽親近,看臉色行事。”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這些道理,其實當媽的都懂,但是為了教好孩子去學習育兒的大部分是媽媽,跟孩子在一起相處時間多的是媽媽。

懷胎十月,從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心疼孩子捱打的,依然是媽媽。

對大部分人來說,爸爸打媽媽護成了一種“集體意識”,尤其是同為男性的父親,從小在“打孩子”的社會氛圍中長大。

有了孩子後,這種遺傳自大環境的“育兒經驗”,仍然是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

其實,這不僅僅是打孩子的問題,也關係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雙方出現了育兒分歧怎麼辦。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1

我閨蜜小芳今年已經三十多歲,為人其為人母了,但是說起原生家庭裡的痛,仍然不能釋懷。

父親工作不順心,脾氣暴躁,母親只是逆來順受的家庭婦女,很多時候父親為了發洩工作上的不滿,對著孩子隨便找個理由就打。

“我小的時候,有一次看到爸爸因為打哥哥,手拿一根擀麵杖,媽媽在旁邊神情緊張地去護,生怕爸爸盛怒之下,打哥哥發生什麼意外。最後哥哥哭喊著這屋逃到那屋,我爸追我哥,我媽追我爸。”小芳回憶到。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嚇得她在旁邊大氣不敢出,一動也不動,直到戰戰兢兢地等到父親打完了,世界安靜了。

幾天後,小芳媽媽跟小芳提起,前幾天的“護打”過程中,父親手中的擀麵杖不小心捅到了母親胸部,母親的胸至今隱隱作痛。

小芳從小是家中的乖乖女,循規蹈矩,一路從大學上到研究生,畢業後也很快成家,只是,跟父親的關係一直很淡。

她說,父親雖然沒怎麼打過她,都是目睹哥哥被打,但是那種發生在她眼前的暴力場景常常讓她心生恐懼,她做任何事情、說任何話都小心翼翼,生怕落得和哥哥一樣捱打的局面。

小芳後來遇到了對她像對自己女兒一樣的老公,脾氣很好,情商很高,兩個人結婚後很快有了孩子,老公育兒有方,對孩子都是耐心溝通,從來沒有打過孩子。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她說,感覺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痛慢慢被自己老公治癒了。

打孩子,其實是很多夫妻的矛盾點。

很多人因為育兒立場的不同,造成夫妻關係也劍拔弩張。實際上,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首要關係。

夫妻對待育兒上,打不打也應該有商有量,達成共識,讓孩子生活在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圍中。

2

長期生活在被打的陰影中,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美國著名兒童創傷研究院的資深治療師布魯斯.D.佩裡在他的著作《登天之梯》中,有這樣一個實驗。

兩組小白鼠,A組是在年幼的時候施加過壓力,B組沒有。然後訓練兩組小白鼠鑽迷宮。

在穿越迷宮的過程中,對兩組小白鼠施加壓力,實驗結果表明,即使是最輕微的壓力,也會使A組小白鼠完全忘記如何穿迷宮,它們會亂作一團,四散開來,而B組小白鼠卻不會受到影響。

幼兒時期,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而這個時期,恰恰又是大腦發育飛速又關鍵的時期。

在面對打罵的時候,壓力容易造神經內分泌系統改變,影響並參與和控制人的應激反應。

如果大腦受到一再重複的壓力,那麼應對壓力的腎上腺素和降腎上腺素會因為過度活躍,使孩子在以後面對不同情境的壓力環境時不能做出恰當的應對。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這對孩子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上課聽講和單獨學習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集中,而是一直擔心如果沒聽懂,學不好,作業不會寫又要捱罵怎麼辦。

不但要給孩子寬鬆的,沒有恐懼擔心的家庭氛圍,也要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可以容錯的成長環境。

3

一位外國媽媽的育兒日記裡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3歲的女兒不小心把放在桌子上牛奶弄灑了,她馬上掩飾道:It is not my fault.(不是我的錯)

孩子爸爸則溫和地說:It is not whose fault,it is just an accident.(這不是誰的錯,這只是一個小意外)。

然後父女倆一起收拾地面,畫面溫馨。

沒有責備,沒有打罵。相信每一個犯錯的小孩子,都期待有這樣寬容的對待吧。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世界還是一張白紙,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經歷來填滿,在這個過程中,犯錯是正常的,從錯誤中積累經驗也是一種學習,沒有人會生來不犯錯。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著急地立刻跳出來指責。愛孩子,首先接納孩子犯錯。和孩子一起面對錯誤並學習,就是一個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過程。

只有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著寬容和理解時,孩子才會茁壯成長。

他不必擔心隨時隨地的批評,時刻擔心如果錯了怎麼辦,他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勇敢無所畏懼。

因為他有堅強的後盾給予他支持——父母的愛和支持。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4

都說孩子是愛情的結晶,然而在撫養這個“結晶”長大的過程中,夫妻倆真是面臨了重重考驗。

小到買什麼玩具,大到是否遲一年上學,更不用說生活裡的種種細節,真是事無鉅細,一地雞毛,用來形容帶孩子真是不為過。

這個過程,才是真正考驗“夫妻感情”的。

兒子有一次和我打鬧著玩,一巴掌拍我臉上,我雖然知道這是打鬧過程中的不小心,仍然忍不住怒火中燒,當即給了兒子一巴掌。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孩子爸爸在旁邊看到,兒子竟然打了媽媽的臉,這還了得?“快給媽媽道歉!”爸爸非常生氣。

兒子委屈地噘著嘴,委屈地看著爸爸,就是不說道歉。“說不說?”爸爸在旁邊看到兒子這麼倔,也怒了,“不道歉我就要懲罰你了!”

兒子眼裡噙著淚,我立刻心軟了。平心而論,他拍了我,我也立刻還了手,要說道歉,我們都有錯。

於是我立刻勸孩子爸爸,別對孩子生氣了,我剛剛也有不對。爸爸於是看了兒子一眼,不再說什麼。

事後想想,還好爸爸的火及時滅了,不然,一場雞飛狗跳的家庭大戰不可避免。

最重要的是,爸爸沒有被情緒控制,聽從了我的意見。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對孩子的教育,何嘗不是一種爭權,都希望能掌控主導權。

然而,如果夫妻各執一詞,不僅孩子會左右為難,時間久了,還要學會察言觀色,戰戰兢兢,不知道聽誰的好。

我很感激孩子爸爸配合我,在這種情況下,將這種主導“權利”拱手與我。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站在統一戰線,既不當場拆臺,也不冷眼相看。

夫妻意見一致,孩子聽從統一的意見,一家人都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孩子才能明確方向,做出改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說過: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老公,謝謝你給我面子不打兒子”,其實孩子想要的是這個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是隻有簡簡單單的“打”與“不打”,更多時候,是面臨共同的育兒問題,父母是否可以良好溝通,妥善協商,達到“雙贏”的局面。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榜樣。

將來有一天,孩子遇到跟別人意見相左,解決矛盾時,就會學習父母的樣子。

能在孩子面前保持意見一致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