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瘾性低于毒品的网络游戏,会改变人体的生理特征?

生物大脑中的奖励机制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性格,形成了兴趣与爱好,当对这种奖励产生习惯性或依赖性,即为“成瘾”。

加深“化学物质对人的影响”的了解,就会发现,主观意识能够把控的疆域并不是很大。

网络游戏在2002年开始火爆的时候,不少年轻人深入其中,几年之后就冒出了“网瘾”这个词,甚至有人用电击太阳穴跟手指头的方法治疗青少年的网瘾。

为什么成瘾性低于毒品的网络游戏,会改变人体的生理特征?

但最近几年,又没人讨论了,因为网络游戏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里,如果全体人群中有1/3以上的人都喜欢玩网游的话,讨论网瘾的意义就不高了。

因为总不能给几亿人都扣上一顶帽子,说大家都是网瘾患者吧?

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谈谈网络游戏带来的网瘾,看看找到的生物证据是什么样的,也看看精神病学中网瘾跟其他的瘾有什么区别。

这样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网络游戏给人们带来的副作用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成瘾性低于毒品的网络游戏,会改变人体的生理特征?

吸毒不成瘾的人

首先,我们默认一个事实,就是网络游戏的成瘾性是低于海洛因、可卡因、病毒这些毒品的,否则全世界是不可能有合法运营的网游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海洛因跟冰毒的成瘾性有多严重,海洛因是拜尔药业在1897年推向市场的,到了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才被全面禁止,这中间卖了30多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买到。

所以,如果海洛因是一种用一两次就会劫持整个人的药物的话,那德国这个国家早就团灭了。

还有一些案例现在可以拿来研究,比如像二战期间,为了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不论是德军还是美军,都在给士兵发放“甲基苯丙胺”的药物,其实这种药今天叫冰毒。

为什么成瘾性低于毒品的网络游戏,会改变人体的生理特征?

吃了它,士兵就能整夜地行军,不用睡觉,不知道疲惫。

这样普遍地服用,按说应该带来战后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实际上,两国战后都是飞速发展。

那个年代的药物管制不是很严格,所以数据并不完整。比较完整的,成建制的服用冰毒的统计,是美军在越战的时候留下来的记录。

波兰的政治学者卢卡什·卡明斯基在《嗑药:药物与战争简史》里面评价说:

越南战争是美国第一场真正的药物战争,美国国防部估计,1968年第一批派驻越南的美军有一半服用过毒品。

1970年这个比例就已经上升到60%了,1973年美军撤军的时候,已经有70%的士兵服用过毒品。一个士兵的医疗包标配就是24片含可待因的止疼药跟6丸冰毒。

那个时候美国政府给在越南执行侦察跟伏击任务的士兵发放冰毒,虽然有一个量上的限制,就是8小时内不能使用超过20mg。

但实际上执行得根本不到位,因为剂量维持不变的时候,效果会逐渐地减弱。

所以,后来几乎人人都在过量地使用,有些人一天的用量就达到了100mg。从1966年到1969年,美军一共使用了超过2亿片的神经类药物,它们大都是冰毒跟冰毒的衍生品。

等这批军人回国也引发了美国一代嬉皮士颓废的文化,这个也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关注。

1974年,社会学家李·罗宾斯对复员士兵吸食海洛因的问题作了一项大规模的统计,结果是:

大约有20%的美国军人在越南战场上染上了海洛因毒瘾。

这些瘾君子回到了祖国之后,其中有2/3没有再碰过海洛因,剩下1/3碰过海洛因的人里,只有1/5有严重的毒瘾,需要不停地吸食。

也就是说,所有在越南吸食过海洛因的士兵里,只有1/15是典型的瘾君子。

这个研究一下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重视,因为它首先是一个难得的,由人参与的毒品实验,在现实的科学研究中,伦理道德审核的环节下,是不可能允许开展这样的研究的。

后来,还有很多实验室都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到了大致类似的结果。

也就是说, 形成毒瘾,除了生理因素之外,环境好像占比更多。那些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选择的,到处都有快乐的老鼠,是不容易陷入毒瘾的。

为什么成瘾性低于毒品的网络游戏,会改变人体的生理特征?

这就一下让人们想到了在越南美军的情况,曾经在越南服役过的士兵回忆录里是这么写的:

毒品成为战争所缺乏的一切事物的替代品,如果你在丛林里待上一个月,就不再是海军陆战队队员了,你甚至不是个人,你就是动物,忘记了自己身上的味道多难闻。

吸食毒品是一种“安慰”,我们只在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吸毒,尤其是那些艰巨的任务。有的时候,我们就是坐在树下吸毒、哭泣,这是放松的最好办法。

战争把我们变成了杀人犯、瘾君子。如果你在越南,那你也必须杀人、吸毒,就这么简单。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城市生活里的瘾君子几乎没有戒毒成功的,而越南美军回来之后,绝大部分都能戒毒。

因为,那些在越南吸毒的军人正好被放在了一个特殊的缺少选择的环境中,回国之后让他们重新获得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为什么成瘾性低于毒品的网络游戏,会改变人体的生理特征?

网瘾

说了这么多毒瘾的事,我们再来看看网瘾的调查。

美国精神病学会在几年前已经把网络游戏视为是一种新的精神障碍了,关于它的诊断标准已经写入了第五版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

标准一共九条:

为什么成瘾性低于毒品的网络游戏,会改变人体的生理特征?

2016年的11月份,《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牛津大学采用这个标准做的调查,一共统计了7个国家18932个成年人。

满足这9条中5条或者5条以上的人数占比是总数的2.3%,但这些人仍然不属于网瘾患者。

是不是网瘾,除了满足这5个或者5个以上的条件外,还要出现显著的,只要不上网,不玩网游就非常痛苦的状况才算。

但是统计下来,真正属于网瘾患者的是6.3‰,这个比例是远远低于赌博行为造成的赌瘾,吸毒行为造成的毒瘾的。

如果专门把这6.3‰的网瘾少年挑出来,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方法观察他们的大脑,是可以发现跟普通人不一致的生理的改变。

为什么成瘾性低于毒品的网络游戏,会改变人体的生理特征?

图:纹状体

比如说双侧纹状体体积显著减少,左前、左后扣带回皮层上的灰质体积明显减少。

这些地方都是处理情绪的区域,如果这里受损,或者明显减少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下降,缺乏耐心,容易冲动,难以集中注意力。

还有研究观察到前额叶皮层显著减少的,这些皮层对认知功能起到最大作用,欠发达会让人变得反应迟钝,无力思考。

再比如儿童时期长期玩网游,大脑中纹状体部分的多巴胺转运蛋白浓度明显降低,大脑只能习惯在网络游戏状态下分泌大量的多巴胺。

一旦大脑习惯了这种模式,其他活动对这个少年的吸引力就大大下降了,他只能玩网游才能感觉快乐。

这些是网瘾中已经找到的确凿的生理变化上的证据。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后一个,就是在少年时期,大脑正在发育的过程,让网游绑架了,神经元对多巴胺出现产生的兴奋走入了一个特定的模式。

这个生理变化会体现在宏观行为上,最后让自己陷入了一个自我囚禁的境地。

这个少年就好像是那些被困在笼子里的老鼠,也好像那些被困在越南雨林里的美军士兵,他们只能通过毒品获得快乐。

其实每个人原本都是有很多自主选择的可能性的,是这些可能性保证了我们的大脑不会被某种化学物质劫持,被某种生活方式劫持。哪怕那种化学物质是耸人听闻的海洛因也是这样的。

而我们在城市生活中看到的那些瘾君子极难戒毒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从大脑上的生理改变到生活模式上的选择已经深陷其中了,很难再脱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