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建築大師楊廷寶“中國建築四傑”,半座南京城都是他打造的

南京,舊稱金陵。近代以來,歷經榮辱。1912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這裡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由此開啟了南京城的風雨數十載,而城內獨具特色的民國建築,亦成為中國近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承載著民國記憶和古城文化的建築裡,凝聚著一位建築大師的畢生心血,他就是楊廷寶。

民國建築大師楊廷寶“中國建築四傑”,半座南京城都是他打造的

楊廷寶

出身名門 輾轉求學

楊廷寶,字仁輝,1901年10月出生於河南南陽,家境殷實。父親楊鶴汀曾擔任南陽公學校長,思想開明進步,因參加辛亥革命遭清政府通緝。母親米氏為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的後代,性格溫婉,能書善畫。楊廷寶由祖母撫養長大,幼年多病,性格執拗而內向。1907年,入家塾唸書,熟讀詩文典籍,練字臨畫,自此,便一生與繪畫相伴。1912年6月,楊廷寶離開家鄉,赴開封應考河南省的留美預科班。放榜時,楊廷寶的名字排在最後幾行,本無希望考上的他,因學校突然增設出一個班而意外入學。命運從這裡開始眷顧默不作聲卻始終不放棄努力的楊廷寶。他後來提及此事時,這樣評價說:“運氣是個古怪的事,有時在人生的激流裡,會把你推上岸。”

“上岸”後的楊廷寶,在河南留美預科班接受了較為系統的中西方文化教育,他“鑽堅研微”“勤誦讀”“尤嗜丹青”。後因河南留美預科班經費拮据,要縮小規模,楊廷寶便在校長林伯襄的支持和鼓勵下,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入清華留美預科班。

清華深造 結緣建築

1915年,14歲的楊廷寶就讀清華。當時的清華留美預科班可謂人才濟濟,中國後來諸多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如華羅庚、費孝通、梁思成等都曾就讀於此。楊廷寶因外語成績優異連跳三級,這便與先他入學的聞一多結識,並因為共同的繪畫愛好而成為好友。其間,聞一多邀請楊廷寶為《清華週刊》和《清華學報》擔任美術策劃工作。當年,正值清華大禮堂的建造時期,禮堂由美國人墨菲·亨利·基拉姆(Murphy Henry killam)設計,並由剛從美國伊利諾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的莊俊監造。楊廷寶便經常去莊俊工作的地方看他畫圖,同時也瞭解到一些基礎的工程知識。他對於能夠將應用科學和美術愛好完美結合起來的建築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這樣,楊廷寶下決心去美國學習建築。

1921年,楊廷寶遠渡重洋,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就讀。在那裡,他師從名揚建築界的法國導師保爾·菲利浦·克瑞(Paul Philippe Gret),完整系統地接受了學院派的藝術薰陶。1924年,他的設計作品榮獲艾默生建築設計大賽一等獎,同年又獲市政藝術學會設計競賽一等獎。楊廷寶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修完了四年的學分,在1924年2月被授予學士學位。美國當地的報紙《費城晚報》還為此刊發了一則消息,對中國學生獲此殊榮表示感嘆。隨後,楊廷寶又用一年時間修讀完建築學碩士課程,順利拿到學位。

楊廷寶的優秀有目共睹,作為克瑞班上唯一的中國學生,畢業後受邀進入聞名於美國建築界的“克瑞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從繪圖員到參與設計,再到獨立完成設計作品,楊廷寶逐漸能夠獨當一面。然而,他始終心繫祖國。1927年春天,正值事業上升期的楊廷寶,不顧克瑞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國。

南楊北梁 名振中華

回國後的楊廷寶,應基泰工程司創始人關頌聲的邀請,赴天津基泰建築事務所工作。很快,他接到了回國後的第一項設計任務—— 京奉鐵路遼寧總站,這也是繼北京前門站、山東濟南站後,由我國建築師自己設計建造的當時國內最大的火車站。楊廷寶的名字,隨著他參與設計的建築,逐漸聲名鵲起。20世紀30年代後,基泰的業務轉向上海、南京一帶,總部也隨之遷到民國首都南京,正值當時“謀固有國粹之亢進”,楊廷寶在南京建造了一系列優秀的民國建築精品,如“中央醫院”(1931年)、“中央體育場”(1931年)、譚延闓墓(1931年)、紫金山天文臺(1931年)、中山陵音樂臺(1932年)、大華大戲院(1935年)、南京金陵大學圖書館(1936年),等等。毫不誇張地說,民國時期的半座南京城都是他打造的。

這其中,包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原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史料陳列館幾經角逐,最終決定採用楊廷寶的設計圖樣。1935年3月29日,史料陳列館建築工程舉行奠基儀式,至1936年7月,主體工程完工。時至今日,這座傾注著楊廷寶心血的民國建築仍保存完好,並供辦公、參觀之用。

民國建築大師楊廷寶“中國建築四傑”,半座南京城都是他打造的

民國建築大師楊廷寶“中國建築四傑”,半座南京城都是他打造的

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鳥瞰圖(繪於1935年) 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落成場景(1936年)

1927—1937年,可謂楊廷寶建築設計的黃金十年,他先後在瀋陽、北京、南京等地參與設計和修繕的工程近50項。這也奠定了他在中國建築界的泰斗地位,與梁思成並稱“南楊北梁”,與劉敦楨、童寯、梁思成並稱“中國建築四傑”。

中國近現代建築學家中,有公認的“中國建築四傑”——梁思成、楊廷寶、童寯、劉敦楨。這些建築學大師,才華橫溢,學貫中西,開創了中國現代建築創作先河,推動了中國建築史發展,在國家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桃李天下 魂安金陵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國民黨政府內遷入川,基泰總部隨即遷往重慶。1939年春,楊廷寶前往重慶。他一方面擔任基泰工程司總工職務,重啟建築設計工作,先後設計了劉湘墓園(1940年)、重慶美豐銀行(1940年)、林森墓園(1943年)和青年會電影院(1944年)等建築;另一方面受聘於“中央大學”建築系,自此,楊廷寶與教育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抗戰勝利後,楊廷寶於1946年偕家眷由重慶搬回南京,由此進入他設計生涯的第二個階段,在南京設計建造了20餘項工程。同時,繼續承擔“中央大學”建築系的教學任務。1949年,國民黨撤退臺灣,楊廷寶謝絕基泰關頌聲的赴臺邀約,執意留在南京。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建築系更名為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楊廷寶擔任系主任。他很重視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注重藝術修養的培養,鼓勵學生多動手畫圖。他說:“一個理想的建築師應該是一個熟悉建築歷史、富於想象力、善於分析事物、掌握繪圖技巧、瞭解工程技術、具有廣泛常識的綜合協調者,既是一位應用科學家,又是一位應用美術家。”

新中國成立後,楊廷寶先後參與指導或主持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1950年)、北京和平賓館(1951年)、王府井百貨大樓(1952年)、南京大學和南京工學院校區規劃與建設(1954—1957年)、人民大會堂和北京火車站(1958年)、徐州淮海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1959年)、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1964年)、南京民航候機樓(1972年)、毛主席紀念堂和北京圖書館(1975—1976年)、南京雨花臺紅領巾廣場(1980年)、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1982年)等建築工程,在建築領域成績斐然。自1953年起,先後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1957年和1961年,兩次當選為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中國人參與國際建協的組織和領導,這在中國建築史上當屬首例,也代表了國際建築界對楊廷寶豐厚學識和建築設計水平的高度認可。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79—1982年,兼任江蘇省副省長之職。

1982年12月23日,楊廷寶因病逝世於南京,終年82歲。楊廷寶一生始終以建築為業,餘力亦皆傾注於此,執教四十餘載,為國家培養了的一大批建築界棟樑之材,如吳良鏞、齊康、鍾訓正、戴復東等院士,實可謂“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楊廷寶曾坦言:“為了更好地合作,每件作品都作了修改,沒有一件自己完全滿意的作品。”但這都沒有阻擋楊廷寶終其一生創作出一座座賞心悅目的建築精品。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摯友童在悼念他的文章裡稱讚道,他是一位戴著“腳鏈”仍能跳舞的建築師。楊廷寶的墓地,就在離他指導設計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不遠的望江磯。一代建魂,安息雨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