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實結局是什麼?


很多中國人都看過《水滸傳》,都知道宋江是水泊梁山108條好漢的首領。

正史上宋江的真實結局是什麼?

宋江起義,規模很小

宋江生於1074年,出生于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

1119年,在政府逼迫之下,宋江領導農民起義。

宋江的起義隊伍,在當時農民起義中,規模很小,不能跟南方的方臘起義隊伍相比。

但是,北宋政府卻在招安後,派遣宋江去打方臘。

享樂皇帝,百姓怨聲載道

北宋有一個皇帝名字叫趙佶,即宋徽宗。他的最大特點就是:享樂、欣賞會享樂的人。

宋徽宗對書法繪畫,樣樣精通;而且熱愛體育運動。

無論是朝廷大臣,還是市井潑皮,只要能夠玩得好,適合宋徽宗的胃口,都可以得到重用,或者平步青雲。

最典型的成功人士就是高俅。

北宋官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鋪張浪費;北宋人民卻是飢寒交迫、艱難度日。

當時,民間流傳一首歌謠:

“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

在官員的橫徵暴斂逼迫之下,北宋各地爆發很多農民起義。

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影響較大。

俠客宋江,起義眾人響應

鄆城縣人宋江,行俠仗義,樂善好施,從不吝惜錢財。

史書《所安遺集·江南曲序》記載:

“宋之為人,勇悍狂俠”。

很多年輕的農民崇拜宋江,都希望能夠與宋江結為朋友、稱兄道弟。

1119年,北宋朝廷實施一項新的政策:梁山水泊收歸“國有”,依靠菜藕打魚維持生活的民眾,必須按照船隻繳納稅賦。

那些辛辛苦苦在水上勞作的漁民,本來收入就不高,勉強維持生計,現在卻要求繳納高昂的稅負,漁民苦不堪言,忍無可忍!

與其等待死亡,不如拼命爭取希望。

1119年11月,宋江首先舉起義旗,在梁山造反。

聽說宋江在梁山起義,附近很多百姓、漁民偷偷上山,跟隨宋江。

百姓漁民舉起柴刀、鐮刀、鋤頭,與官軍進行頑強戰鬥。

每次攻佔州城或者縣城,宋江都會打開糧倉,普救百姓。

得到人民擁護,宋江的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來。

官軍捕殺,宋江威名遠揚

地方官員向朝廷稟報:宋江率領36人造反。

1119年十二月二日,宋徽宗下詔,派遣東西路提刑監督軍隊捕殺宋江。

剿滅過程,令北宋政府大感意外。

政府軍腐敗不堪,如枯似朽;

宋江及其手下36將個個勇猛能戰、所向披靡。

北宋政府的這次剿殺行動不但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反而讓宋江聲名遠播、聞名遐邇。

在不斷勝利的鼓舞下,宋江帶領農民起義軍越戰越勇,接連不斷攻城略地。

宋江不僅攻佔了山東境內的青州、濟州、鄆州等城池,而且佔領了河北多個城市。

形勢驟急,皇帝大罵群臣

宋江起義軍席捲黃淮平原的時候,1120年冬天,農民方臘在浙江起義。

方臘起義軍連續攻破處州、秀州等,南方形式驟然緊張。

原來只知道尋歡作樂的宋徽宗十分恐慌。

他緊急將大臣們召集到朝廷,詢問如何應對危險局勢。可是,平時歌功頌德的權臣們,要麼一言不發,要麼閃爍其辭。

宋徽宗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心急氣躁,可是無可奈何。

看著朝廷上的一群大臣,沒有一個人提供有效對策。宋徽宗對他們破口大罵:全都是飯桶,白吃朝廷的俸祿!

侯蒙獻計,突發疾病死亡

正當宋徽宗面對群臣一臉無奈的時候,戶部尚書侯蒙獻上一計。

侯蒙正在南方調研,得知宋江起義、方臘起義,便儘快趕回京城,連夜寫好一份奏摺。

在奏摺中,侯蒙分析:宋江僅憑36人,可以打敗數以萬計的官軍,表明宋江一定具有超人的智慧。當下之際,招降宋江,然後派遣宋江率兵攻打方臘,讓他將功贖罪。這樣可以一舉兩得。

宋徽宗看過侯蒙的奏摺,十分高興,不斷誇讚:侯蒙真是忠臣啊!

《宋史·侯蒙傳》記載: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不如赦過招降,讓他率兵討方臘以贖之過,或許還能平定東南之亂。”
宋徽宗連聲讚歎:“(侯)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宋徽宗立刻下詔,任命侯蒙擔任東平府知府,主持對宋江的招安事宜。

這時候,侯蒙已經68歲高齡,但是,他壯志未酬、雄心不已,決心藉此機會大顯身手。

可惜命運不濟,就在前往東平府上任的路上,侯蒙突發疾病,一命嗚呼。

侯蒙一死,北宋朝廷的招安計劃化作泡沫,瞬間破滅了。

雖敗猶戰,宋江威名更盛

宋江起義軍好像一把鋒利的鋼刀,在黃河下游地區揮舞,官軍碰到即死。每當聽見上報“宋江”兩字,宋徽宗總是驚恐不已。

農民起義軍進入沂州時,遭到沂州知州蔣園的頑強阻擊。蔣園早有準備,宋江起義軍被打得大敗。

1121年年頭,農民起義軍到了江蘇沭陽。沭陽縣尉王師心嚴陣以待,宋江戰敗。

雖然戰敗,但是,在戰鬥過程中,宋江指揮有方、作戰勇猛、身先士卒,使得宋江的威望日益提升。

聽到宋江大名,多處官軍心驚膽戰。

海州中計,宋江無奈投降

宋徽宗對侯蒙的招安一計,十分欣賞。侯蒙死後,宋徽宗又命令張叔夜負責招安宋江。任命張叔夜擔任海州知州。

宋江正準備進攻海州。他們研究了海州的城防,計劃以海濱作為突破口,並且已經奪取了官軍12艘大型官船。

張叔夜不是等閒之輩。他對招安宋江一事,進行了周密部署,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張叔夜從輿論上對宋江發動攻勢。

到達海州的時候,張叔夜四處張貼官府榜文,懸賞捉拿宋江等將領,每捉拿一位將領都有厚重的賞金。

榜文內容從王士禎的著作《居易錄》中可以看到:

“有赤身為國,不避兇鋒,拿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雙執花紅;拿獲李進羲者,賞錢百萬貫,雙花紅:拿獲關勝、呼延綽、柴進、武松、張清等,賞錢十萬貫,花紅;拿獲董平、李進者,賞錢五萬貫,有差。”

另一方面,張叔夜從軍事上對宋江採取嚴密的進攻。

從探子的偵察反饋得知,宋江計劃從海上進攻。

招募1000名精銳士兵,張叔夜組成了敢死隊,埋伏在海濱不遠處。

張叔夜派遣一小股軍隊趕到海濱,引誘宋江作戰。

雙方交戰後,官軍將宋江將士引到船下,並且邊戰邊退。

宋江將士勇猛作戰,但是,官軍人數卻越戰越多,眼看將宋江軍隊完全包圍。

宋江打算率領軍隊向船上回撤,可是,已經不可能了。

因為張叔夜的敢死隊從宋江後方竄到船上,放起火來,所有戰船全部葬身火海。

向前進攻,官軍數倍於己,無法取勝;向後撤退,戰船全部燒燬,沒有退路。

進退都是失敗的情況下,宋江不得不向張叔夜投降。

按照朝廷的聖旨,張叔夜將宋江招安納降。

投降之後,將領各有安排

將宋江招安之後,北宋政府為了安定起義軍的情緒,對36名將領都安排了官職。

《宣和遺事》記載:

“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

北宋官民看見宋江招安後的情形,都投來驚訝和懷疑的目光。

北宋官員李若水懷著複雜的心情,寫詩一首《捕盜偶成》: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
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再次起義,宋江終遭鎮壓

發覺朝廷上下對自己和將領們都不很友好,宋江猶豫了、動搖了,他還想再次豎起自己的大旗。

北宋朝廷派遣宋江到南方去鎮壓方臘,而且所率隊伍就是原來的農民起義隊伍。

宋江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也已經明白朝廷的真實用意了。朝廷就是“用賊攻賊、一箭雙鵰”。

宋江與眾將領無法接受這樣的安排,再次扛起了起義的大旗,高呼要打回梁山去!

這一次,北宋官軍早早做好了防範的準備。

1122年,宋江起義被北宋將領折可存鎮壓下去,宋江等36名將領全部遭到殘酷殺害。

宋江雖然仗義疏財、廣結好漢,但是,因為沒有團結百姓、沒有組織人民、沒有牢固的根據地,所以,最終徹底失敗了。

(圖片選自網絡)


岳飛的飛


歷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並沒有水滸傳描寫的非常厲害,108將更是子虛烏有。

宋江是山東鄆城人,世代生活在水邊,以採蓮採藕為生。宋朝政府財力緊張,決定加收稅種。只要是上傳捕魚、採藕等,都要按照船隻大小交錢。

百姓無法忍受過度的稅負,於是宋江帶領著36名好漢造反。以梁山為根據地,對抗朝廷。



宋江人緣比較好,豪俠仗義,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頭,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開始並沒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裡,只是覺得一幫流寇而已,派出于軍隊攻打宋江,沒想到被宋江擊潰,軍隊的潰敗,。引起了宋徽宗重視。正當想要在派出軍隊時,尚書張蒙的建議,對宋江進行招安。


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可是沒想到,張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暫時擱置。


宋江為了擴大地盤,開始轉向南方,先後攻下沂州、江蘇等地。宋江等人勢頭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張叔夜攻打宋江。


張叔夜是個狠角兒,雖然是個文官,但是喜歡研究兵法,他到了鄆城之後,首先張貼告示捉拿宋江,從心理上給宋江等人來個下馬威。
然後'
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只好投降,沒想到過了幾年,宋江又,造反,但是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將領折可存帥軍消滅了宋江的軍隊,宋江等人也被斬首示眾。

束竹醉


正史上,宋江可不如施耐庵筆下那般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將擁護,這樣一位在《水滸傳》中作為嘯聚山林的梁山好漢頭目的孝義黑三郎,歷史上卻是被一個白面書生、小小的海州知府張叔夜就撂倒了,更不用說後來平定方臘的神蹟了。


據《宋史.徽宗紀》載“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討捕之。”

除此之外,對宋江記載大多言簡意賅,並無詳細敘述。

坊間多有傳聞“宋江以海寇起於京東,一直流竄作案,人不過數千,多為求財烏合之眾,也許北宋江山氣數已盡,竟一路未遇敵手而竄亂至海州。

海州的知府張叔夜,表面白面書生,可腹有乾坤,頗有見底韜略,不像之前歪瓜裂棗坐等著被宋江砍瓜切菜之徒。他早早就收到了朝廷對宋江的繳文,早把宋江集團給吃了個透,認定他們不過草寇逞匹夫之勇,難有大智大勇,略施小計便可平之。於是張叔夜先派探子摸清楚了宋江集團情況,估摸著時間,在宋江賊傳登陸靠岸處埋伏數千死士,又令幾十個擅長水性的人帶了油潛伏在岸邊蘆葦裡,他命令城中部分軍士故意作出大敵來臨無心應戰四處搶掠的樣子,同時命令絕大部分兵壯埋伏城中,扎開口袋等著他們往裡面鑽,自己則故意在宋江探子前露出破綻假裝要拖家帶口收拾細軟跑路的樣子。當然,這一切都歸功於張叔夜對此前失守城鎮的瞭解,之前一路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攻城拔寨下來的宋江等早已有點自鳴得意又對眼前情景習以為常了,也沒多做思量,甚至沒來得及仔細揣摩張叔夜是何人。



果然宋江等沾沾自喜,見城中大亂,正是下去撿麥穗的時候於是引眾匪下船。宋江一下船,後面埋伏蘆葦地的幾十人就分批偷偷的在登上了賊船並且在船上倒滿了油,這時候,張叔夜則與城中眾軍在一起,等宋江等一入城門,岸邊埋伏的數千人馬上火把一甩把他們船點了,馬上從外面以推土機般堵殺他們,城中兵壯裡應外合,很快宋江他們就撐不住了,副手馬上被抓,宋江見狀只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投了降。”

這是對宋江比較詳細的坊間記載,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宋江投降是逼於無奈並非心存實意的,於是在宣和三年五月,人家又反了,只是這次運氣依舊欠佳,依據《折可存墓誌》的記載“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既獲!”簡單粗暴到人家都沒太把他宋江當回事,宋江被抓後,作為一個草寇起家,燒殺搶劫之後被招降又再犯的匪首,等著他的除了閘刀怕也沒什麼了。



值得肯定的是,有大量學者考究,此宋江從時間與能力上來看都絕不會是平定方臘的人,那應該是另一位北宋正兒八經的大將“宋江”,只是同名同姓罷了。


不書


《水滸傳》作為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對於中國人來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梁山108將中的首領——呼保義宋江,更是褒貶不一,評價迥異。很多人不喜歡宋江(尤其是電視劇《水滸傳》播出之後,很多人不滿意李雪健把一個所謂的農民起義英雄演繹得非常窩囊)。

其實,《水滸傳》作為明代小說,它並不是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完全虛構出來的,而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然後將這些事進行了藝術加工。

歷史上真實的“梁山起義”:規模很小,好漢只有三十六個人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梁山起義究竟是怎麼回事,宋江又是怎麼死的呢?
其實,如果說起真實的歷史,恐怕要讓很多“水滸謎”感到失望。
因為真實的“梁山起義”規模非常小,也並沒有一百單八將。
現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記錄“水滸”故事的史料,是宋朝無名氏所寫的《宣和遺事》。這部書應該是宋朝人所創作的話本小說。“宣和”是宋徽宗的年號,主要寫的就是北宋滅亡前,宋徽宗及其童貫、朱勔、蔡京等人如何荒淫無道,搜刮民脂民膏,宋徽宗如何任用道士林靈素等故事。
在這部話本的第三部分中,重點寫了宋江等人的聚眾起義的故事。
只不過,情節很少,也非常簡略。
比如在“宣和三年”這一部分,作者寫到:又宋江等犯京西、河北等州,劫掠子女金帛,殺人甚眾。隨後,在“宣和四年”部分,寫朱勔運送花石綱,差“楊志、李進義、林沖、王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勝、孫立十二人”負責押運(全部是《水滸傳》中人物)。

後來,李進義等人先到京城。楊志在途中因為貧困,被迫賣刀,與人爭執,失手將其殺死(楊志賣刀故事的雛形)。

隨後,楊志遇到孫立,又去京城見了李進義,幾個人因為是結義兄弟,只好跑去梁山落草為寇。

隨後,這部話本還寫了晁蓋等人智取花石綱(《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故事的雛形),宋江怒殺閻婆惜,奔上梁山。

只不過,這段故事裡,梁山聚義的英雄只有36個。聚義之後,這幫人“各人統率強人,略州劫縣,放火殺人,攻奪淮陽、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餘縣,劫掠子女玉帛,擄掠甚眾”。

最後,朝廷無可奈何,讓元帥張叔夜前往詔安,最終這些人都受到了封賞,然後拆解到各個地方去做巡檢使。後來,宋江平方臘有功,做了節度使。

這個故事由此就結束了。從這個話本的全文來看,作者寫梁山泊無非是表明徽宗時期社會有多混亂,宋江等人並不是主角。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記載史料很少,是否參與征討方臘也並不確定

但是,話本畢竟是話本,即使是最早的記載,也有很大的誇張成分。

如果我們去翻閱正史,文人的筆記,你會發現宋江等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像《宋史》等都只是隻言片語,比如在《侯蒙傳》中,只有一句話:“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它記載往往也都是一筆帶過。

周密在《癸辛雜識》中也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沒有見到什麼書記載真實的歷史,因此我也不敢妄言。

由此可以推測,宋江等人起義是真尤其事,但是規模應該不大,只是徽宗時期很小的一次。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下宋江。

關於宋江最後怎麼死的,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

民國學者餘嘉錫曾經寫《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抄錄並分析了所有史料中有關宋江的內容,其中所有記載都只截止到宋江被張叔夜招安(有的寫的是所擒,餘嘉錫認為不正確),然後參加了征討方臘的戰鬥。

流傳了千百年的史料,到了現代,卻又出現了問題。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宋江等人之所以進行起義,是因為朝廷徵收重稅,設立了“西城括號田所”,將梁山泊八百里全部收歸“國有”,並且規定老百姓進行捕魚、採藕等,都必須交稅。

梁山泊周圍住著的本來都是窮苦農民,這樣一來,大家活不下去了,就只好參加起義。

宋江呢,其實只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後來被推舉為頭領,於三十六個人共同起義。

他們駐紮在梁山,但是他們並不是像《水滸傳》寫的那樣,住在水中央,而是在水泊北邊的地方(施耐庵寫梁山八百里水泊,完全是虛構杜撰的。施耐庵本來是南方人,對於北方的地理知識一塌糊塗,常常搞得非常混亂。梁山等地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廣闊的水域,這完全是南方人的臆想)。

由於梁山周圍的湖泊時有時無,因此宋江等人無險可守,他們起義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被朝廷招安,做高官,拿厚祿(這一點和《水滸傳》中宋江的精神契合)。

最後,宋江等人被張叔夜招安。

根據最新出土的《折可寸墓誌銘》中記載,折可寸本來是宋朝的將領。他參與了征討方臘的行動,方臘被平定之後,他又前去招降宋江。

於是,關於宋江是否參加了征討方臘,又變成了一個謎題。

關於宋江之死的推測:或者善終,或者在“靖康之變”中戰死

因此,根據史料的記載,我們能夠得出確鑿的證據是,宋江的確進行了起義,也駐紮在梁山泊,後來被張叔夜招安。此後的情況,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推測,宋江應該不會像《水滸傳》中那樣被毒死。首先,宋江等人的起義規模很小,不可能引起朝廷太多的重視。

第二,宋江被招安之後,在軍中官職也不大。比如在《北朝會編》中,有句話:宣和二年……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往討之。”宋江被排在最後,因此並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那麼,應該是並不會受到朝廷太多的重視。

那麼,我們最後可以推測出宋江的兩個結果,要麼最後得以善終,要麼在7年之後,也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變”中,在與金朝人作戰的過程中戰死。


兮兮說事兒


歷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並沒有水滸傳描寫的非常厲害,108將更是子虛烏有。

宋江是山東鄆城人,世代生活在水邊,以採蓮採藕為生。宋朝政府財力緊張,決定加收稅種。只要是上傳捕魚、採藕等,都要按照船隻大小交錢。

百姓無法忍受過度的稅負,於是宋江帶領著36名好漢造反。以梁山為根據地,對抗朝廷。

宋江人緣比較好,豪俠仗義,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頭,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開始並沒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裡,只是覺得一幫流寇而已,派出于軍隊攻打宋江,沒想到被宋江擊潰,軍隊的潰敗,。引起了宋徽宗重視。正當想要在派出軍隊時,尚書張蒙的建議,對宋江進行招安。

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可是沒想到,張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暫時擱置。

宋江為了擴大地盤,開始轉向南方,先後攻下沂州、江蘇等地。宋江等人勢頭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張叔夜攻打宋江。

張叔夜是個狠角兒,雖然是個文官,但是喜歡研究兵法,他到了鄆城之後,首先張貼告示捉拿宋江,從心理上給宋江等人來個下馬威。

然後'

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只好投降,沒想到過了幾年,宋江又,造反,但是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將領折可存帥軍消滅了宋江的軍隊,宋江等人也被斬首示眾。


假如歲月可回首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確實存在,但這支隊伍規模不大,留下的歷史記載不多很雜,連起義的時間都有很有大爭論,對於起義的性質到底是農民起義還是造反,也說法不一,本來這個事件會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由於後來小說《水滸傳》的廣泛流傳,才使它的影響得到擴大,後人試圖揭開真實的宋江,但小說《水滸傳》講的宋江起義和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完全不是一回事,靠著零星的正史和參差不齊的野史,後人只能靠推測來還原事件真相。

圖為張叔夜畫像,此人鎮壓宋江起義,靖康之變時進京勤王,被俘後一起虜北,死在途中。

北宋末年,除了方臘起義規模比較大外,中華大地上爆發了很多小規模的起義,而宋江領導的起義就是其中一支,大概時間在公元1119年,爆發的原因是朝廷的一個政策“西城括田所”,朝廷為了增加收入,把民間良田、荒地統統收為國有,重新收取高額租稅,就連進山墾荒、下湖捕魚也要交納很重的稅,貧苦百姓受不了繁重的賦稅,只能起來反抗,而梁山泊八百里水域本就是百姓逃荒謀生的一個據點,於是宋江的起義在此安營結寨。

《折可存墓誌銘》現藏於西安碑林。

起義初期靠著湖泊相連的特殊地形,有力的抗拒著朝廷的軍隊,因戰術靈活,也能以少勝多,起義發展較順利,但到了1120年少有降雨,湖水下降,水位下降地面裸露出來,宋江起義軍隊沒了以湖水作為天然的屏障,在抵抗幾次失敗後,被迫撤離了梁山泊根據地,1121年起義軍經沂州來到了淮陽,奪得幾艘船後駕船出海,來到海州,也就是今天的連雲港,當時海州知州張叔夜已知道宋江一夥前來,早設好了圈套,宋江橫渡大海後有些輕敵,一路無多少防備就鑽進了張叔夜的圈套,損失慘重。

圖為連雲港白虎山,好漢塋就在山角,不起眼的小土包。

最後,宋江率殘兵接受了張叔夜的招安,投降了朝廷,結束,至於宋江結局如何,有三條線,第一條線:如果看《宋史》,招安就沒記載了,對朝廷來說宋江只是個小小人物,不會浪費筆墨,沒有下文;第二條線:民國時期出土了一塊《折可存墓誌銘》,裡面記載宋將折可存先擒了方臘,回朝路上又鎮壓了宋江,而方臘死的時間是1121年,宋江被招安的時間也是1121年,但折可存鎮壓宋江時間為1122年,有人猜測宋江先被招安後又反了朝廷被折可存滅了,也有人猜測宋江繼續反抗後,在1122年被折可存滅了;第三條線:至今在連雲港有座墓叫好漢塋,當地流傳著一個說法,宋江和起義軍沒有投降,最後被張叔夜殺害,就埋在好漢塋。


圖文繪歷史


歷史上宋江是確有其人的,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謂:“河北巨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張守《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謂:“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張叔夜傳》所敘最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七修類稿》卷二十五《辯證類・宋江原數》:“史稱宋江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莫抗。而侯蒙舉討方臘,周公謹載其名贊於《癸辛雜誌》,羅貫中演為小說,有替天行道之言。今揚子、濟寧之地,皆為立廟。”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能夠看出,宋江這個人物和小說中的人物不同,小說中的宋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人和士人”階層,雖然也舞槍弄棒,但是一遇到危險就“犯慫”,而宋江“自幼長攻經史”,由此可見,宋江是一個文人階層。

水滸作者塑造宋江這一形象,明顯是將宋江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言人,宋江身上“忠孝仁義信”俱全。宋江的綽號最多,叫及時雨、呼保義、孝義黑三郎,宋江又叫宋公明,是《水滸》一百單八將當中唯一有字的人,這確實說明了宋江和其他的梁山頭領不同。

《水滸》中宋江最終的結局之所以害人害己,是因為他很傻很天真,一直認為“當今聖上聖明”,“奸臣當道,矇蔽了聖聰”。實際情況是,當今聖上宋徽宗吃喝玩樂搞藝術在行,做皇帝很糊塗、很荒唐,他讓會踢球的高俅做最高軍事長官,讓搞書法的蔡京當太師,閒來無事就挖個地洞去會煙花女子李師師。皇上糊塗了,奸臣才當道,所以金聖嘆先生在評《水滸》時就說:“亂自上作也。”

但是在歷史上,宋江卻是一個“巨寇”,“橫行齊魏,官軍數萬莫敢當者”,從這點上看,宋江必然不會是那種“文弱書生”的形象,歷史上的宋江應該是武松、李逵、晁蓋等人的結合,至少應該孔武有力的“巨寇”。

從史料來看,宋江這夥人也並非受朝廷招安,而是主動投降的。梁山這股勢力從一開始便驚動了朝廷,但當時朝廷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抗金上,心有餘而力不足。直到宣和三年(1122年),宋江團伙在淮南把朝廷的地方軍隊打得狠狽不堪時,才讓宋徽宗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決定由蔡京、高俅等朝延重臣率領中央正規部隊前去征剿。然而,這個強悍的團伙並不像蔡京、高俅所想的那麼容易對付,他們據水泊天險,易守難攻,即便是下山作亂也採取遊擊策略,經常是輾轉數十郡,各地官兵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從真實的歷史記載來看,宋江就是個打家劫舍的土匪頭子而已,沒有被招安,而是走投無路後向官府投降,後被官府所殺害!


書房記


提起宋江,人們往往會在第一時間聯想到《水滸傳》中那位人送外號 “及時雨”的英雄好漢。在《水滸傳》中對宋江生平有如下描述:宋江,字公明,因仗義疏財,扶危濟困,講究孝道,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原為山東鄆城縣押司,但因生辰綱一事,私放晁蓋等人,被小妾閻婆惜捉住把柄,以至於殺了閻婆惜後連夜逃走,期間結交諸多英雄好漢,輾轉周折上了梁山。後晁蓋死後,繼任梁山第三任寨主,成為梁山義軍領袖,為三十六員天罡、七十二尊地煞之首,穩坐一百單八將頭把交椅。後宋江主張並接受朝廷的招安,接連出徵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但終被高俅等奸臣設計用毒酒害死。

以上便是《水滸傳》中對宋江生平的一個概括,但《水滸傳》畢竟只是一部小說,而且其中多摻雜有演繹的成分,但其對後世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廣,甚至有人就認為其中所述即為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但歷史的真相究竟為何?宋江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先探究一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宋江這個人。我們不妨翻看一下歷史文獻中有關的記載:

《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宋史·江幾傳》:“梁山泊多盜,皆漁者窟穴。幾籍十人為保,使晨出夕歸,否則以告輒窮治,無脫者。”

《宋史·任諒傳》:“梁山泊漁者習為盜,蕩無名籍。諒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輒入。他縣地錯其間者,刻名為表。盜發則督吏名捕,莫敢不盡力,跡無所容。”

《宋史·徽宗紀》:“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討之。”

綜上,歷史上確有宋江其人,但與其共同起事的只有三十六個人,而不是《水滸傳》中所描述的一百零八人。而且應該是在謀生無望或者在其他利益驅使下,先是聚眾為寇,而後逐漸發展壯大,並最終形成一股起義兵勢力,與朝廷抗衡。

再來看,宋江有沒有被詔安,有沒有徵方臘?

需要注意的是,宋江首次被擒是宣和三年二月,而同年五月,宋江再次被擒,也就是說,宋江第一次被擒之後,迫於無奈,接受了朝廷的詔安,否則就不會有第二次再次起兵之說。但宣和三年四月,朝廷就已經出兵擒住了方臘。

那宋江有沒有機會參加徵方臘的戰鬥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首先,宋江不具備征討方臘的時間。宋江於二月份被詔安,同年四月份方臘被擒,中間只有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想在這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奏請朝廷批准同意宋江參戰,而後對宋江的隊伍進行從思想到編制再到戰術訓練的全方位整編,再加上從被詔安的地點海州行軍到江浙一帶,從時間間隔上來看,基本是不可能的。再者,如果宋江真的參加了徵方臘的行動,那四月份擒住方臘,五月份宋江再次反叛,於情於理不符。最後,在《宋史》中所記載的童貫帥軍征討一事,根本就沒有提及宋江的影子。也就是說,宋江根本就沒有參加征討方臘的行動。

那最後宋江的結局如何呢?

《水滸傳》中描述,宋江被高俅等人設計用毒酒害死,但真實情況如何,宋江最終的歸宿在哪,史書中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也僅僅是在海州城處流傳著一個傳說:據說城南處有一座小山,山上遍佈青石,像一隻白虎蹲伏在那裡,人稱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墳墓,人稱“好漢塋”。海州當地人代代相傳,宋江其實並沒有投降,而是同梁山好漢一起被張叔夜所殺害,就埋在這座墳墓裡。當地還流傳著一首詩:“白壁虎山陰,墳冢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瑩。”


悠然南山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講述了北宋末年,發生的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故事中,36天罡、72地煞,共計108條好漢聚義水泊梁山,舉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反抗腐朽不堪的北宋朝廷。

梁山好漢中,行為、思想最複雜,褒貶不一,爭議最大的一個人,就是108條好漢之首的宋江。

宋江除了是《水滸傳》中的人物之外,他的確還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一個歷史人物。在《宋史》,以及多本野史稗記中,宋江皆有出現。只是,小說中宋江的結局和歷史上真實宋江的結局,有所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小說中的宋江。

宋江在小說中,為人至孝,仗義疏財,素有“及時雨”、“呼保義”的美譽。宋江因為怒殺閻婆惜,被通緝。但他此時並不想反抗朝廷,更不願上梁山,這才導致後來被誘捕,發配江州。原本在江州,宋江可以安穩過日子。結果,宋江卻又在潯陽樓醉酒題反詩,被判死罪。

宋江看似前後矛盾的行為,卻勾勒出了宋江的內心,同大多數人一樣的掙扎。他希望效力朝廷,卻又報效無門,隨之,不免心生怨恨。

好在,梁山眾英雄大鬧江州,劫法場,將已經被押上刑場的宋江救上了梁山。

宋江不愧為36天罡、72地煞之首的天魁星,才能天授,命運天定,果真非同凡響。換個說法,這就是一“天才”。

宋江一上梁山,晁蓋就被毒箭射死。宋江在盧俊義的謙讓,以及梁山眾好漢的擁戴之下,順利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此後,宋江率領水泊梁山眾好漢,兩勝童貫,三勝高俅,數敗來自四面八方的十位節度使,還成功活抓了高俅。在宋江的領導下,水泊梁山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可是,讓人不解的是,宋江竟然在水泊梁山全盛之時,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將“替天行道”的大旗也改為了“順天護國”。招安之後,宋江對朝廷也是忠心不二,率水泊梁山軍先是大敗遼國,再伐田虎、王慶起義軍。而宋江的軍事才能,也在歷次作戰中,展露無餘。數次征伐,梁山好漢竟無一人傷亡。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件事,宋朝廷最忌憚勢大的軍閥,再加上奸佞的陷害。所以,宋江及梁山好漢的最終覆滅是天註定的了。宋朝廷用上了最後一招,命令宋江征討方臘。正所謂“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更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宋朝廷的陰謀得逞了,梁山軍雖然討滅了方臘,自己卻也損失慘重,108位首領,僅剩27人回朝。

梁山軍損失大半,宋江的最終時刻也就到了。奸賊蔡京、高俅為宋江慶功,騙宋江喝下了毒酒。宋江喝下之後,就知道自己中毒。此時的他,的確還在擔心剩下的梁山泊兄弟。只是,他擔心的不是兄弟們的安危,而是擔心剩下的兄弟們造反,繼續反抗朝廷,特別是李逵。於是,宋江竟然騙李逵也喝下了毒酒,雙雙斃命。

宋江在小說中的結局,就是被毒酒毒死了。

整部小說中,宋江可謂是充滿了矛盾的一個人,卻也是最真實的一個人。他有仗義疏財、濟困扶危、孝敬親友的美德;也有效忠皇帝,講究義氣的正統。可是他為了實現目的,也有不擇手段的時候;在不得志時,也有憤恨、抱怨、不滿的情緒。宋江可能並不招大多數人喜歡,但是,不能不佩服《水滸傳》對宋江的刻畫,這才是一個更加豐滿、真實的人。

那歷史上的宋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結局如何呢?

據相關學者考證,真實的宋江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士,主要以務農為生。

宋江之所以聚眾造反,是因為北宋末,朝廷設置了“括田所”。所謂的“括田所”,就是朝廷為了增加稅賦收入,單方面宣佈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只要是百姓入湖,不管是捕魚,還是採藕,都需要交重稅。

宋朝雖然整個社會很富裕,特別是工商業很發達,但是單純以務農、捕魚、種藕為生的農民,絕不屬於社會的富裕階層。這點其實可以類比,如果農民沒有其他副業,增加收入來源,也就是勉強維持安穩的生活而已。所以,宋朝一設置“括田所”,梁山泊附近的很多農民、漁民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進而爆發了梁山泊起義。而宋江就是這支農民起義隊伍的主要首領之一。

據《東都事略》記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宋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兵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由此看來,歷史上的宋江的確還是很厲害的,而水泊梁山108條好漢,實際上應該是36條好漢。

只是,水泊梁山起義,並不像《水滸傳》中所說,規模和影響那麼巨大,根本就沒法跟方臘起義相比。就因為這個原因,宋朝廷對於水泊梁山起義軍,也不是那麼在意,《宋史》上的記載也只是寥寥數筆。這才讓宋江率領的起義軍,到處流竄,存在了兩年多。

根據可靠史料的記載,宋江起義軍並沒有打出什麼非常輝煌的戰鬥,多數時間是對峙,或者被擊敗打跑。

宋江起事期間,沂州知府蔣圓就曾大敗宋江軍;而沭陽縣尉(一個小縣城的公安局長),率領縣裡的隊伍跟宋江打了一仗,又把宋江給擊退了。這麼看來,宋江軍的戰鬥力,還是有待提升。

據宋朝將領折可存的墓誌銘所載,折可存在參與鎮壓了方臘起義之後,奉命去圍剿宋江,並最終捕獲了宋江。而據《宋史》記載,海州知州張叔夜,招降了宋江。

史料中,並沒有宋江結局的記載,所以,歷史上真實宋江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謎。

我們可以嘗試推測一下。水泊梁山起義軍還是比較慘的,一個小縣城的治安軍都打不過,最後迫不得已,接受招安,也是情理中的事情。這倒是一個好消息,正因為宋江軍隊的水平一般,破壞力有限,也就不會被宋朝廷所忌憚。由此推測,宋江歸順宋廷之後,獲得任用,最終得到一個善終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而在宋江最後被招安的海州城南,現在還有一座小山,形似白虎蹲伏,名曰白虎山。山北有座墓,人稱“好漢塋”。在海州當地的傳說中,說宋江並沒有投降,而是跟其他35位梁山好漢一起,都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所殺,並就地埋在了這座“好漢塋”中。也許是真的吧,要不考個古?有沒有海州人,或者比較瞭解的,可以講一講呀。


奕天讀歷史


宋江與《水滸傳》中的一些杜撰出來的人物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很多史書、文人筆記裡頭都記錄了關於宋江的一些零星記載。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謂:“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張守《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謂:“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徽宗紀》上記載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東都事略》中也提到當時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宋史·張叔夜傳》所敘最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上記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歷史上也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中有明確的記載。通過宋《宋史》的記載可知,宋江起義的時間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橫行河朔,轉略十郡”。起義的首領是宋江。起義具有流寇性質,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據地。起義的結局是嚴重受挫後投降。起義的規模雖然不太大,但戰鬥力特別強,“官軍數萬不敢攖其鋒”。

起義的影響不算小,起義的中心區域梁山泊,距東京汴梁僅百公里左右,嚴重威脅著京城的安全。起義所涉及的地區,在北宋江是比較發達的。梁山泊在宣和年間是廣濟河中部的個湖泊,而廣濟河上游就是從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廣濟河又是京東重要的漕運通道,佔據廣濟河中間的梁山泊,對於北宋朝廷的政治、經濟、軍事威肋可想而知。宋江起義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夠記上一筆,在民間廣為流傳,足以說明它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