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劉慶恩

1869年劉慶恩出生於四川德陽,祖籍是廣東潮州客家人。他早年就讀於廣東水師學堂,1899年擔任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技工,1901年被保送到日本東京城學校學習,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主要學習機械與槍炮製作,畢業後又返回漢陽兵工廠。1909年,劉慶恩又前往柏林考察,在此期間又去了克虜伯兵工廠學習。由於去過日本和德國留學,因此劉慶恩對兵器製造具有豐富的經驗,辛亥革命後,劉慶恩受到重任,被任命為漢陽兵工廠第一任廠長 。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劉將軍半自動步槍

在任廠長期間,劉慶恩投入了國內槍械的研製工作當中,於1914年研製出了一款可以五彈連發的自動步槍,這種步槍後來被命名為劉式半自動步槍,但是當時國內缺少機械設備,因此第一支步槍的彈簧並不是機器生產的,而是是利用手工驅動製作的,為了使自己研製的劉式槍械能夠儘快裝備士兵,1914年,劉慶恩與美國的普惠工具公司取得聯繫,主要是為購買機械設備,4月11日與該公司簽訂了1,082,500美元的合同,預計24個月內交付,為了進一步熟悉機器的製作過程,劉慶恩於同年9月遠赴美國哈特福德的普惠工具公司進行學習,並一直到1915年6月,在美國期間,他嘗試著使用這批新機床設備製造了12支樣品槍械,1916年9月8日,把這批槍械帶回國內,並與自己在漢陽兵工廠製造的槍械一同在北京南苑試驗場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早期在漢陽兵工廠製造的版本由於使用手工驅動的彈簧,結果彈性太弱,無法正常循環,而在美國生產的12支樣品槍械可以正常使用,性能穩定,就在此時,由於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劉慶恩的身體在1919年出現了一些狀況,從而不能繼續工作。最終該型步槍並沒有實現量產,購買的這批機器後來被用於製造漢陽88式步槍和中正式步槍。

美國的Bang半自動步槍的導氣裝置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Bang半自動步槍

1911年,丹麥人索倫·漢森·邦在原有Bang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裝,成功得到了美國陸軍部的認同,並在斯普林菲爾德軍械庫進行了測試,為了滿足美國陸軍對重量的嚴格要求(不超過1903年的斯普林菲爾德螺栓行動步槍),Bang半自動步槍的槍管被設計的很薄,結果導致長時間射擊時,槍管護木會出現發燙的現象,嚴重時會燒灼護木。因此Bang半自動步槍並沒通過美國的測試,但是其導氣式的原理卻被後期許多槍械所仿製。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Bang半自動步槍集氣式原理

Bang半自動步槍使用一種槍口集氣式的槍擊方式,即在槍口處安裝了一個集氣瓶,當子彈射擊後,火藥燃氣到達集氣瓶後,一部分燃氣會向前撞擊集氣瓶壁,從而產生一個向後的力驅動活塞後坐完成自動循環,這種集氣式導氣裝置的缺點:

  • ①由於集氣瓶空間有限,當大量未燃燒殆盡的火藥殘渣附著在集氣瓶壁,導致燃氣壓力不穩定,從而影響槍擊循環的可靠性。
  • ②由於燃氣壓力不穩定,在半自動射擊時,會影響射擊精度。
  • ③為了維持正常的燃氣壓力值,一般燃氣壓力會被設置的很高,這樣會增大後坐力對槍擊附件的磨損程度。

優點:

  • 相對早期的栓動步槍,這種集氣式槍擊方式可以是槍械自動完成開鎖、抽殼、拋殼等一些列動作,極大提高了步槍的射擊速度。

劉將軍步槍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劉將軍步槍

㈠導氣方式

劉式步槍就是使用了與Bang步槍相同的導氣方式,即利用槍口集氣的原理,不同的是Bang步槍採用的是槍口集氣罩,然後帶動活塞運動,而劉式步槍採用的是可以活動的集氣筒,當子彈射擊後,火藥燃氣通過槍管到達集氣筒,並驅使集氣筒前衝,此時前衝的集氣筒又可以帶動其下方的槓桿式拉桿,拉桿與槍擊的結合處是利用的槓桿原理,即拉桿向前運動時、短槓桿會撞擊槍擊框,槍擊會像後方產生後坐力,從而完成開鎖、抽殼等一些列動作,然後在復進簧的推動下槍機復進,推動彈倉子彈上膛,完成槍擊閉鎖等一系列動作。

劉式步槍的集氣式槍擊方式優點:

  • 與Bang步槍的活塞方式相比,該集氣方式結構簡單、成本低,由於沒有活塞,大大減輕了槍支的整體重量,有利於大規模生產。

缺點:

  • 與Bang步槍一樣,導氣裝置直接套在槍管上,在半自動方式下,由於採用槓桿式的原理,在後座時會產生一定的偏心距,進一步對槍管產生擾動力矩,因而極大影響了射擊精度。
  • 採用的槓桿式原理與Bang步槍的活塞原理相比較,槓桿式原理需要更大的燃氣壓力,從而導致對燃氣壓力敏感性更大,影響槍擊做功的穩定性。

除了劉式步槍與Bang步槍具有相似的槍口集氣式槍擊方式,後期美國的M1半自動步槍早期也採用的槍口集氣式原理,後來測試時出現穩定性差的現象,對火藥燃氣產生的汙垢很敏感,因此又改為了導氣式原理,槍機則使用迴轉閉鎖方式。而德國的Gewehr 41同樣採用與Bang步槍一樣的集氣式原理。

㈡劉式步槍的射擊方式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處於栓動模式下的劉式步槍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處於半自動模式下的劉式步槍

為了預防士兵在緊張的時候連續扣動扳機浪費彈藥,劉式步槍採用的是半自動與栓動相結合的射擊模式,這種方式與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採用彈匣阻斷器有相同之處,都是為了防止士兵浪費彈藥,不同的是劉將軍步槍具有半自動功能,其中半自動與栓動方式的切換方法:打開固定扳手,向前拉動集氣筒並旋轉集氣筒到“普”的位置,此時為栓動模式,當旋轉集氣筒到“自”的位置時,此時為半自動模式。由於與半自動模式的結合,劉將軍步槍只能採用直拉式的槍擊方式,與美國的M1903栓動步槍、毛瑟栓動步槍等旋轉後拉式的槍擊有所不同。直拉式的槍擊的缺點就是沒有旋轉後拉式的槍擊閉鎖強度高。

㈢劉式步槍的標尺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劉式步槍的臥式標尺

劉式步槍使用的是一種臥式弧形標尺,上圖中的“2”表示200米的射擊距離、最大是2000米的距離,與立式標尺相比較,臥式標尺底座是逐漸增高的弧形,射擊時士兵可以根據射程向前推動照門,這時照門也會隨著標尺板的抬高而抬高,這種標尺不需要像立式標尺那樣,在很短的距離也需要立起標尺,這樣減少了繁瑣程度,減小了暴露目標的風險。而這種表尺射擊距離到表尺板刻度投射的方式不一樣,因此它的刻度是等間隔的,與相對立式表尺相比,看起來也比較清晰,因此這種表尺也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

㈣劉式步槍的刺刀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日本三十年式刺刀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劉式步槍刺刀

劉式步槍刺刀是通過槍口箍下方的刺刀座與槍口環形成兩點固定的方式,刺刀柄與日本的三十年式刺刀柄十分相似,並且都帶有護手鉤,不過後期為了簡化工藝這種護手鉤被取消了。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安裝了刺刀的劉式步槍

㈤劉式步槍的槍擊方式

劉將軍步槍全長1225mm,其中槍管長647mm,總重量為4.7kg,採用6發子彈的固定彈倉,本來我國引進的德國Gew88式步槍用的是7.92x57mm毛瑟步槍彈,即國產化的漢陽88式步槍,因此為了減少後勤負擔,劉式步槍同樣使用的也是7.92x57mm毛瑟步槍彈瑟,其初速為780m/s。根據資料顯示劉式步槍的槍機閉鎖方式是源於奧地利的曼利夏M1888步槍,是一種卡鐵擺動式閉鎖原理,當槍機復進到位時,槍機下方有一個卡鐵向下伸出,從而抵在機匣閉鎖支承面上;當槍機框被前面的槓桿撞擊後坐時,這個閉鎖卡鐵會收起,從而使槍機開鎖的原理。

其實早在1894年——1895年間,我國就購買了一批曼利夏M1888步槍,並且還參考了英國的新利步槍、南夏步槍等,並且根據他們各自的優勢仿製出了國產的快利步槍。所以說劉式步槍參考了曼利夏M1888步槍的槍擊方式也實屬正常。

總結

劉將軍步槍既具有栓動步槍的特徵,又可以進行半自動射擊,假如能夠投入批量生產,甚至要比早期法國的M1917半自動步槍、沙俄的費德洛夫自動步槍更早的服役,從而在步槍方面佔據一定優勢,不過由於中間出現了變故,劉將軍步槍最終並沒有實現量產的計劃。

除了劉式步槍外,其中國產比較有意義的步槍還有上文提到的漢陽88式步槍,漢陽88式步槍是我國第一種大規模裝備的制式栓動步槍。我以前介紹了他的詳細歷史,如果需要了解的請點擊尖頭所指的搜索符號↓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點擊文章右上角搜索符號輸入“漢陽造的簡史”6個字→點擊搜索↓

我國早期半自動步槍——劉式步槍的簡史

↑黑框內的文章就是次魂所寫,內容很詳細,歡迎感興趣的朋友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