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鸟类和兽类打架,突然飞来一只蝙蝠。蝙蝠见到鸟类占上风时就帮着鸟类打兽类,于是兽类就问:“你有牙齿、有四肢,你身上是皮毛而非羽毛,你是兽类啊。那你为什么帮鸟类打我们?”蝙蝠回答“我有翅膀,我是鸟类”。过了一会儿兽类逐渐扭转局面,于是蝙蝠又加入了兽类的战队,于是鸟类就问:“你不是鸟类吗?为什么帮兽类打我们?”蝙蝠回答:“我有牙齿、有四肢,你瞧我这一身皮毛不证明我是兽类吗?”俄罗斯在国际上的身份就犹如那只蝙蝠一样:有着1709.82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的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这几乎相当于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三位的我国和排名第六位的澳大利亚的总和。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横跨亚欧大陆,由此形成了俄罗斯极为独特的不东不西不亚不欧的地缘格局。如果我们从俄罗斯的国土分布格局来看: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有四分之三左右都分布在亚洲,欧洲部分只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那这么看来俄罗斯似乎应该是一个亚洲国家啊,然而事情没这么简单: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经济中心和主要的工业基地也位于欧洲,首都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布在欧洲。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东扩张的历史,可以说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在欧洲。在东方国家眼中俄罗斯属于广义上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圈的成员,其民族传统是西方式的。事实上俄罗斯在地理概念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俄罗斯却被排斥在欧洲主流体系之外。那么俄罗斯这种不欧不亚的处境是如何形成的呢?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如今作为亚、欧两洲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脉尽管蜿蜒长达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点海拔也不过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显然乌拉尔山脉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上既没阻挡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也没成为俄罗斯自西向东征服西伯利亚的障碍。同样从海上将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天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古希腊时代就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爆发于此。海峡没能阻止希腊人跨海远征特洛伊,没能阻止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同样也没能阻止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正因为缺乏天然的地缘屏障,所以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而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恰恰就发源于地中海。事实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版图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在当时甚至根本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时这一并不被视为欧洲的地区可不小——这一地区占据了如今欧洲面积的一半左右。当时的欧洲实际上就以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与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公元5~6世纪在由匈奴西迁引发的亚欧民族大迁徙过程中日耳曼各部如潮水般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并最终摧毁了这一帝国。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逐渐和罗马拉丁文明同化,同一时期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也在民族迁徙的浪潮中逐渐分化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而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等民族就源于东斯拉夫人。由此可见俄罗斯人在族系起源上和西欧国家就是不同的。也许有人会说波兰等国也属于斯拉夫族系,但波兰等国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相比俄罗斯距离西欧更近,因此受西欧文明影响也较深——这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波兰、捷克等国和西欧国家一样是信奉天主教的,然而俄罗斯却是信奉东正教的。尽管天主教和东正教属于基督教的不同分支,然而两教之间其实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而自从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以来俄罗斯就成为欧洲版图中东正教国家里唯一有影响力的大国,可想而知这与西欧列强显得是多么格格不入。公元1235年成吉思汗之孙、术赤的嫡次子拔都奉大汗窝阔台之命率大将速不台及宗王拜答儿、合丹、贵由、蒙哥等西征。次年拔都先遣速不台率骑兵突然袭占不里阿耳。1237年春拔都又令蒙哥击灭突厥系的钦察人,至此蒙古人通往欧洲的道路被彻底打开。就在这年冬天蒙古人又利用江河封冻的时机大举进攻俄罗斯。这时的俄罗斯并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成大大小小的诸多公国,蒙古大军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也烈赞、科罗木纳、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等罗斯公国,1240年冬蒙古大军开始围攻基辅。蒙古人咄咄逼人的攻势震惊了整个欧洲,波兰、德意志、匈牙利等国组建起联军应对西征的蒙古人。1241年春蒙古军留下三万兵马镇守南俄草原,集合十二万军队兵分三路向匈牙利进攻,南北二路先发,分进合击:北路拜答儿军攻陷孛烈儿都城克拉科夫后进入西里西亚(今波兰西南部),于里格尼茨击溃波兰和日耳曼联军三万。南路合丹军先后攻取鲁丹、瓦剌丁诸城,与拔都会合。拔都率主力进抵帛思忒(今匈牙利布达佩斯)城下,攻而不破,遂率军引退,诱敌出城,继于撒岳河畔索尔诺克歼灭六万匈牙利军队。蒙古军会攻帛思忒,攻破其城。当年夏季蒙古军一支先锋攻至维也纳附近的诺伊施达,被奥地利、波希米亚联军击退。十二月拔都率主力渡过秃纳河(今多瑙河),攻陷格兰城。1243年拔都在伏尔加河畔的萨莱城建立起疆域东起额尔齐斯河流域,南至里海,西到斡罗思,北迄伏尔加河上游的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此后钦察汗国统治俄罗斯两百余年,因此俄罗斯在其他欧洲国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统的,这导致西欧各国在心理上对俄罗斯存在隔阂。也正是由于被蒙古征服占领的两百余年使俄罗斯同西欧各国发生的大航海运动、文艺复兴等失之交臂,尽管彼得大帝通过效法西欧强国使俄罗斯得以奋起直追,但俄罗斯的在经济文化领域始终落后于西欧,甚至直到二战时期苏联强大的军工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依赖于丰富的战略资源储备和巨大的人力资源而缔造的,在技术层面仍是落后于西欧的。也正因为如此自认为文明层次更为先进的西欧各国视俄罗斯为蒙古化的蛮夷之邦。迄今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俄罗斯的优越感,俄罗斯人在他们眼中是野蛮落后的“白色鞑靼”。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俄罗斯本身对西方文明也怀有一种艳羡之情。俄罗斯有着数百年向西方学习的历史:1697年荷兰的赞丹港迎来了一支俄国使团,在这支使团中有一个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兰人颇为不解的是整支使团上上下下无不对这位下士礼敬有加,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位下士其实就是当时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国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风潮。1712年彼得一世将俄罗斯首都由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从此这里成为了俄国面向西欧的一扇窗户。彼得大帝所开启的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使俄国人开始热衷于在服饰、建筑各方面模仿西欧国家,彼得堡的宫廷开始热衷于说法语,以致于我们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战争与和平》就能从中发现许多法语单词。俄罗斯在致力于西化改革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对外扩张,尤其是致力于为俄国争取出海口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体系。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的五大决定性力量之一(英、法、俄、普、奥)。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俄罗斯从一个排斥在欧洲主流体系之外的边缘化国家转变成为欧洲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中都能见到俄国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中俄国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战后的俄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同时俄罗斯通过和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以及缔结神圣同盟使自己得以更深地介入到欧洲事务之中。1848年欧洲各国相继爆发革命运动,俄国为维持欧洲的封建专制秩序和本国的霸主地位出兵干涉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革命运动,因此被誉为欧洲宪兵,从此沙皇俄国被视为欧洲封建专制的堡垒。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尽管俄国被视为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堡垒,但新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仍不可避免会对俄罗斯造成影响: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俄国的贵族子弟逐渐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并开始了对俄国现状的思考。拿破仑战争后期俄军一路反攻到巴黎,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实地亲身接触到西方文明的俄军官兵们开始日益滋生出对专制制度的质疑。1825年11月19日战胜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发疾病身亡,由于他没留下子嗣,因此皇位应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继承。当时君士坦丁被任命为俄国驻波兰总督,亚历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当时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们传统的思维观念而言:在专制统治下权力的诱惑足以战胜亲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对外封锁消息,然后宣称兄长生前已确定自己为继承人。然而尼古拉并没这么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兰的二哥君士坦丁通报了身为沙皇的兄长病故一事并请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继位。更为戏剧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确拒绝回京继位,原来他爱上了一名波兰的平民女子,他愿意为她放弃皇位和自己的贵族头衔留在波兰生活,于是他回复三弟尼古拉:自己将放弃皇位并请尼古拉继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复后并没顺势继位,而是率领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与此同时身在波兰的君士坦丁也率领自己的部属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视为欧洲专制堡垒的沙皇俄国竟然出现了推让皇位的现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这番兄弟情深互让皇位的大戏直接导致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一批远征西欧的俄军官兵在亲眼见证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后怀着对俄国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不满于俄历12月14日发动起义。由于当时身在波兰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兰宪法,因此被起义者视为是一个主张宪法治国的人,他们希望君士坦丁能继承皇位,然后将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度,于是他们打出了“我们要君士坦丁,我们要宪法”的口号。十二月党人起义结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间互让皇位的举动——尼古拉随即宣布继承皇位并着手镇压起义,尽管起义被平息了下去,但这次起义给予俄国的专制统治最早的打击,此后俄国就进入了一段革命岁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种子其实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种下的。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从彼得大帝起俄罗斯就试图通过效法西欧强国使俄罗斯融入欧洲体系,但俄罗斯的在经济文化领域始终落后于西欧,甚至直到二战时期苏联强大的军工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依赖于丰富的战略资源储备和巨大的人力资源而缔造的,在技术层面仍是落后于西欧的。也正因为如此自认为文明层次更为先进的西欧各国始终视俄罗斯为蒙古化的蛮夷之邦。俄罗斯的东西双向扩张强化了西欧国家对俄罗斯的这种认识:公元1453年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享国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凌厉攻势下灭亡,拜占庭公主索菲亚帕列奥投奔了罗马教皇。1469年在教皇保罗二世的主持下作为俄罗斯国家前身的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索菲亚帕列奥,从此俄罗斯以“第三罗马”自称。伊凡三世死后他和索菲亚公主所生的儿子瓦西里成为新的莫斯科大公,而瓦西里之子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取得“沙皇”头衔的君主。当伊凡四世由莫斯科大公国大公升级为俄罗斯沙皇时他所统治的是一个版图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的实际上的内陆国(漫长的北方海岸线由于常年封冻,因此在没破冰船的那个年代其实是不具有利用价值的)。这时在俄罗斯的东面是从蒙古金帐汗国分化出来的喀山汗国等突厥化的蒙古鞑靼国家,在其南面是同样由金帐汗国分化出来的克里米亚汗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在西面则是立沃尼亚(今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波兰-立陶宛大公国、瑞典。这时蒙古人已走向没落——他们无论在技术层面或是国家组织上都落后于西面的波兰、瑞典等国,因此伊凡四世将扩张目标首先锁定在东面,而这一方向上的国家几乎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统治的。为此伊凡四世在1575年册封一个名叫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的成吉思汗后裔为“全罗斯大公”,11个月后此人让位于伊凡四世——伊凡四世通过这套“左手到右手”的把戏在宣扬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帝国正统的同时又自称获得了成吉思汗帝国的正统,此后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就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永恒主题。1572年伊凡四世率6万军队携带火炮打败了克里米亚汗国的12万大军,至此俄罗斯确立了对东方民族长达数百年的军事优势;相比之下在西方伊凡四世陷入了与波兰、瑞典、丹麦等国长达25年代战争,却一无所获。由于俄罗斯相对于西伯利亚原始民族的绝对优势使俄罗斯在亚洲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在欧洲的扩张速度,因此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俄罗斯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而人口和经济资源集中于欧洲的现象。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俄罗斯的领土扩张从来都是向东、西两个方向推进的,但相比之下俄罗斯在东方的推进要顺利得多。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的气候过于高寒,一直以来都没能形成本土的强势民族,而是广泛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渔猎部落。俄罗斯的人口普查显示:其境内生活着多达176个大大小小的民族,这些民族绝大部分分布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然而每个民族的人口都很少。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人口稀少且仍处于较为原始的渔猎部族形态,根本无力与已装备火绳枪的俄罗斯人对抗,因此俄罗斯人得以较为顺利地一直向东推进到太平洋沿岸。然而相比之下俄国在西部的扩张所面对的西方列强显然不是西伯利亚原住民所能比的。在急速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俄罗斯的国力也随之日渐提升,于是俄国人渐渐觉得已具备同西方国家分庭抗礼的资本,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民族意识日益提升。俄罗斯在欧洲只是列强之一,还远没到能傲视一切的地步;然而在亚洲的持续扩张使俄罗斯人信心倍增。19世纪末的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亚洲是什么》中写道:“俄罗斯必须从欧洲帝国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欧洲我们是小丑和奴隶,但在亚洲我们是主人”。有这种观点的不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人而已:作曲家哈伊尔·格林卡从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为他的格局《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寻求灵感;亚历山大·鲍罗丁创作了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越来越多的西欧人在聆听过这一时期的俄罗斯音乐后几乎都公认俄罗斯音乐中的东方韵味已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沙皇俄国为了同大英帝国争夺包括中亚、阿富汗、波斯以及中国新疆、蒙古、西藏等亚洲腹地地区曾展开长达近百年的大博弈,随着中亚地区被沙俄吞并之后就使俄国成为了西欧眼中一个混杂着浓重的亚洲游牧气息的国家。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俄罗斯人都秉承东方主义意识的,事实上19世纪后半期的俄国几乎成为了西方各种新思潮的交汇地:专制主义、宪政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几乎当时存在的所有思潮都能在俄国找到。俄国的文学家用文字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腐朽,俄国的音乐家用旋律抒发对专制的控诉,俄国的科学家以探索的精神破除陈腐的迷信,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俄国为世界贡献了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门捷列夫等等,与此同时俄国的革命家们正跃跃欲试要打造一个新世界。在学习西方和东方主义两种思潮之外一种全新的思潮也渐渐出现了:”我们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是人类文明中独特的存在,我们就是俄罗斯。一个伟大的人或民族将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扮演配角,甚至也不屑于扮演主角,而是一定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俄罗斯的孤独境遇催生了一种强烈的大国情结——俄罗斯人迫切希望做出成绩向世界证明自己是人类历史舞台中独一无二的角色。用普京的话说“俄罗斯有且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言下之意即是俄罗斯在国际上是孤独的,除了自己谁也不能依靠。沙皇时代的俄罗斯特别推崇一种弥赛亚文化——所谓弥赛亚即是指被上帝特意选中的人,其实也就是以色列人所谓的“上帝选民”观念。俄罗斯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并为之自豪。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此之后随着俄国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遭到了西方国家的一致排斥。俄罗斯曾一度以为西方国家对自己的抵触完全来自于冷战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所以在叶利钦时代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俄罗斯曾一度在内政外交上实行全面西化的模式:在内政上俄罗斯全方位效法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外交路线上积极致力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北约东扩的大形势下俄罗斯曾一度试图加入北约以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然而事实上北约在东扩这一问题上其实是将俄罗斯与其他东欧国家区别对待的:北约对东欧国家采取的是拉拢的策略,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国家纳入到北约的框架体系之下;对俄罗斯可就是另一个概念了——比其他欧洲国家加起来都还大的俄罗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加入北约无疑将极大改变北约内部既定的权力格局,即使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苏联解体初期的改革阵痛之中,正处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低谷期,但就发展潜力而言却是西方国家不能漠视的。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时的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单边外交路线,极力维持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主导地位。对身为世界霸主的美国而言:最忌讳的就是区域性霸主的存在,即使身为全球霸主的美国在综合实力上强于区域性霸主,可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在某一地区存在区域霸主,那么这个区域霸主就能凭借天然的地缘优势阻遏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扩张,进而可能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构成挑战。俄罗斯由于其庞大的国家规模体量、强大的军事工业、丰富的资源储备使其具备一个区域霸主的实力,同时美国也需要塑造一个外部敌人来维系北约内部的一致立场,而俄罗斯恰恰适合扮演这样的角色,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于是北约方面拒绝了俄罗斯的加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北约从政治军事上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而欧盟则从经济上瓦解俄罗斯在东欧的传统市场范围。当然欧盟和北约毕竟不能完全划等号,欧盟成立的初衷就是欧洲国家为了在美、苏两极之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事实上欧盟国家和美国之间一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纵观欧盟诞生以来所走过的历程:在横向的规模扩张上欧盟成员国数量增长到28个,成员国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了5亿多,经济总量达到了18.74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纵向的合作深度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元似乎已向世人证明了欧洲货币统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盟的成功经验一度掩盖了这些问题,然而目前有的问题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欧盟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欧洲——欧盟的存在的确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欧盟的发展并不能与欧洲一体化完全划等号。目前欧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其中欧盟成员国只有28个,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非欧盟成员国,而这其中最难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恐怕是俄罗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罗斯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因此在西欧各国眼中俄罗斯一直就被视为混合着游牧民族血统的”白色鞑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是被排斥在欧洲体系之外的。事实上当西欧国家在提到欧洲一体化进程时是否包括俄罗斯在内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大的话题:尽管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未加入欧盟,但欧盟实际上是有意向将这些国家纳入到欧盟的体系之内的,所以才会有欧盟的持续东扩之举,然而俄罗斯到底是否应该被纳入到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其实这点连欧洲人自己也说不清:二战后戴高乐的欧洲一体化方案是包括苏联的——戴高乐心中的欧洲就是地理概念上的欧洲,也就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整片区域,1944年戴高乐和斯大林还签署了《法苏互助同盟条约》。然而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西欧国家尽管出于制衡美国的考量而可能与苏联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关系有天然的局限性——毕竟说到底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西欧国家是美国的盟友,在大原则上是追随美国遏制苏联的。俄罗斯拥有1707.54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以及这辽阔疆域上蕴藏的丰富的资源储备。在沙皇时代和苏联时代的疆域则更大——俄罗斯疆域最大时一度达到过2280万平方公里。在机器化大工业时代到来前俄罗斯受制于高寒的纬度和出海口的缺乏难以对西伯利亚辽阔的冻土地带进行工业化开发,也难以和外界展开经济文化交流,因此拥有两千余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一直落后于在技术和制度层面更为先进的西欧、北美国家。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普及俄罗斯在极短的历史时间内获得了对广袤国土进行工业开发的能力。俄罗斯的体量实在太过巨大,即使俄罗斯在开发技术上仍落后于西方,但哪怕只是对这两千余万平方公里国土进行初级开发也完全可以实现质量不够数量凑,于是俄罗斯的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并具备了对周边国家颠覆性的地缘优势。这使西方国家普遍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战略威胁,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双方在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下尖锐对立了几十年,当时的西欧各国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的钢铁洪流始终充满恐惧感,即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力一落千丈,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也已不复存在,但西方国家鉴于俄罗斯庞大的体量仍对其充满戒心。

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随着意识形态分歧的消失使俄罗斯和西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加深:1993年底俄罗斯和欧盟签署了《俄罗斯同欧盟之间关于建立伙伴和合作关系的联合政治声明》。1994年6月俄罗斯又和欧盟签订了为期十年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1997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出席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期间提出了建立”大欧洲“的思想。1998年5月俄罗斯与欧洲第一次首脑会议在英国举行,会上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了俄罗斯与欧盟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将促进欧洲大陆的和平与发展,将双边关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1999年俄罗斯与欧盟确立了从2000年到2010年的伙伴关系发展框架。与此同时俄罗斯与欧盟的经贸联系也日益密切:1995年至2006年期间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从603亿美元攀升到2310亿美元,欧盟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也从2004年的60亿欧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71亿欧元,同期俄罗斯对欧盟的直接投资由3亿欧元增长到了10亿欧元。对欧盟国家的能源出口一度占到俄罗斯出口总量的90%以上,欧盟成为了俄罗斯最大的外汇来源地。尽管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双边关系在这一时期呈现日益深化的迹象,但欧盟的东扩仍使俄罗斯感觉到挑战: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加到25个。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欧盟成员国增加到27个。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如果俄罗斯加入欧盟的话,那么欧盟的东扩自然不会对俄罗斯构成挑战,但无论是欧盟方面或是俄罗斯方面都对俄罗斯加入欧盟一事顾虑重重,至少在短期内这是压根不现实的。从历史上来看:俄罗斯尽管也是一个欧洲国家,但一直被西欧各国视为另类,迄今为止俄罗斯和西欧国家仍延续着历史上的互不信任状态,如果放任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加入欧盟,那么究竟是欧盟消化了俄罗斯呢?还是俄罗斯消化了欧盟呢?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加入势必导致本来在欧盟内部居于支配地位的德、法等大国的地位相对下降,从而对欧盟内部现有的权力格局造成冲击,这也是这些国家所不愿看到的。俄罗斯的国徽上绘制的是一只双头鹰,寓示着俄罗斯地跨东西方两大洲的地理格局。实际上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也塑造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精神——你很难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方国家,因为其种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东方基因都是极其微小的;可你也很难说俄罗斯就是一个纯粹的西方国家。三百多年前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实行过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区位和人文历史使其在欧洲一直保持着独立独行的状态,以致于迄今为止仍有不少西方国家将俄罗斯视为具有蒙古血统的“白色鞑靼”,更何况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现实利益层面的纠葛。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恐怕仍将维持目前这种不东不西的状态:一方面俄罗斯种族、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方国家,苏联解体后的转型历程则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也不复存在,俄罗斯也会积极试图融入到西方体系之中,以减轻来自于北约和欧盟的战略压力;然而另一方面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区位和人文历史使其与西方国家之间始终存在隔阂,而俄罗斯庞大的体量又使西方国家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除非俄罗斯能全方位向西方国家服软示弱并任其摆布,否则西方阵营是不会接纳俄罗斯的,然而俄罗斯的大国自尊又不允许俄罗斯这么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