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赤子的“甘蔗經”——柳城“土專家”盧文祥寫意

大地赤子的“甘蔗經”——柳城“土專家”盧文祥寫意

10月30日清晨,盧文祥在柳城縣大埔鎮木垌村保大屯甘蔗林裡觀察甘蔗的長勢。

“對甘蔗生長來說,這真是一場好霧!”

2019年10月30日6時許,晨光熹微。柳城縣大埔鎮木垌村保大屯甘蔗林上空,薄霧如紗。57歲的盧文祥從“青紗帳”鑽出後,全然不顧被晨露潤溼的花白頭髮和眉毛,滿是笑意地對同行的記者說。當天上午,他要到市區參加一個活動,但出發前仍惦念著心愛的甘蔗。

因為他懂農業,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田間地頭聽過他的“甘蔗經”;因為他的科研成果惠及千萬農戶,市委書記鄭俊康稱他為“柳州的袁隆平”,並號召向這位“土專家”“田秀才”學習。

柳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鬍偉華介紹,盧文祥是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柳城綜合試驗站站長,國家農業農村部糖料專家指導組成員,也是我市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三農”工作隊伍中的傑出代表,曾被授予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稱號。

懂農業有擔當,愛農村守初心,愛農民見真情。

盧文祥把搞甘蔗研究作為人生最高使命,也在不經意間拿下了全國“第一”,造福著千萬家——其團隊培育的糖料蔗雜交品種桂柳05136已成為我國近年來甘蔗品種創新的標誌性品種,2017年和2018年分別佔全國種植甘蔗面積的9.9%和12.9%,排國內育成品種第一位。

守初心:

一輩子只幹一件事

“人要帶著感情去做事,要不然是沒希望的,科研更是如此。”盧文祥說,自己一輩子只幹了科研一件事,農業科研很枯燥,要頂得住寂寞,苦練一個“熬”字。

年輕時,盧文祥先後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縣甘蔗研究中心、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1998年,縣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曾吉恕退休,柳州市糖辦領導直接點將讓他到研究中心當主任!

大地赤子的“甘蔗經”——柳城“土專家”盧文祥寫意

盧文祥(左四)和他的研究團隊在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前的甘蔗地裡留影(10月29日攝)。

“這個職位可是‘燙屁股’的!”盧文祥坦誠地說,以前甘蔗品種全由外地引進,但一方水土產一方物,氣候的差異性導致甘蔗品種“年年引進年年丟”。如何選育適合本地氣候條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的甘蔗品種,是他上任後急需解決的問題。

當時盧文祥還先後被組織任命為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副局長。身兼數職讓盧文祥忙成“飛人”:早上7時到生產隊查看培育苗、訪談蔗農,隨後到農業局處理日常工作,下午回到研究中心做育種實驗,晚上還要整理數據和寫實驗報告……

縣甘蔗研究中心做出成績後,不少外地同行前來交流學習,但在辦公室找不到人。有人提醒:有甘蔗的地方才有盧文祥。眾人前往甘蔗地一看,果不其然,滿臉是土的盧文祥正蹲坐在田邊嘗甘蔗的甜度呢!

不僅把甘蔗地當家,盧文祥也是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種場的常客,因為他深知“他山之玉”的重要性。早些年,需坐足一天一夜的車才到目的地,過程異常辛苦。

“盧文祥太不容易了!”熟悉他的人都這麼說。

柳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黃柳革說,盧文祥是個把甘蔗當兒子的執拗人,有溫度、有情感。近年來,他建立了具有柳城特色的“甘蔗霜旱脅迫選擇技術”和“甘蔗株型選擇技術體系”,並先後培育了桂柳一號、桂柳二號、桂柳05136、桂柳07500、桂柳07150等甘蔗新良種。單是桂柳05136在廣西就佔了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

木垌村保大屯蔗農何其龍種了40畝桂柳05136,是甘蔗新良種推廣的受益者。他說,自己靠種甘蔗一年有近10萬元收入,能養活一家人。

有擔當:

擔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責任

2019年10月29日傍晚,貴港市覃塘區宇佳種養合作社的負責人蔡志榮來到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這是他第四次來取經和敘舊。

“合作社此前種過甘蔗,但植株小、產量低,經向專業人士諮詢,大家都推薦桂柳05136。”蔡志榮對記者說,沒種過心裡總有疑慮,不如去柳城一趟。哪知到柳城一問,大家依然都說桂柳05136。後來,由於經驗少,甘蔗不僅植株分裂少,還遭遇了蟲害。心焦的蔡志榮打電話向盧文祥請教,沒想到第二天,盧文祥帶了個工具包就隻身搭乘火車到貴港市,無償教會蔗農種植技術和調配殺蟲藥。

蔡志榮說,剛選種桂柳05136時種植戶有意見分歧,但經過這事,大家都說:“就瞧盧文祥這股接地氣的認真勁兒,種桂柳05136就錯不了。”現在,蔡志榮已種植了3000畝桂柳05136,產值達數百萬元。

“甘蔗需要根植土地才能健康成長,人也一樣。”盧文祥說,甘蔗基因體系複雜又不穩定,染色體少的有40多對,多的高達200多對,每種不同的配對都會得到一個性狀完全不同的品種,按照傳統方法和程序,育成一個甘蔗品種要10年到15年,還不能保證一次成功。

“沒有一顆愛農村的初心,沒有一種根植土地的毅力,什麼事也辦不成。”盧文祥說。

堅守根植土地的一顆初心,擔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責任。在柳城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王融莉看來,這初心與責任也是柳城第一產業大發展的最佳印證。以桂柳05136推廣為例,該品種與新臺糖22號相比,平均每畝增加0.7噸,蔗糖分提高0.7%,按每畝平均5.5噸(糖價按500元/噸)計算,農民每畝可增收515元(每噸多30元收購),每畝增加糖434公斤,企業增加產糖數,政府稅收也相應增加。據初步測算,原料蔗每提高1%的糖分,全廣西可增加30億的產值。

見真情:

人如甘蔗根植土地

“他是大地赤子,如甘蔗一般紮根泥土、挺立天際。”這評價出自盧文祥同事。

“我就是個農民,像甘蔗種植在土裡,拔不出來!”這評價出自盧文祥自己。

不管是他評還是自評,核心要義都是愛農民見真情,盧文祥不僅將農民放在心裡,更將農民利益放在首位。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主任韋海華對盧文祥的一個決定既惋惜又敬佩。

此前,盧文祥帶領團隊自主培育出了桂柳二號,種植的前三年,不僅糖分高,產量也高,就連比較乾旱的坡地都能種植,農民很喜歡。有了成果後,研究中心準備申請成果獎。但後來發現,該品種易倒伏,一旦染上黑穗病不加以控制,減產高達50%至80%。

倒伏和黑穗病是甘蔗種植的常見現象,若及時處理,產量依然可觀。此外,按照推廣成效和產生的社會價值,該品種獲得成果獎實至名歸。但盧文祥知道這個情況後,堅決叫停了申請成果獎一事,同事們不解,他卻板起臉說:“你們知道嗎?農民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損失很大,我們還有臉去申請成果獎?”

此後,再也沒有人提這事。

10月29日傍晚,盧文祥領著蔡志榮瞭解甘蔗新品種的生長情況,在測完甘蔗含糖分後,大家都比較滿意。但在觀察甘蔗橫截面時,盧文祥表情開始嚴肅起來,因為他發現甘蔗有輕微的空蒲心。“這個品種還可以,在外地早就推廣種植了,但在我這兒不行,品種還需優化。”盧文祥搖搖頭說。

10月30日6時許,記者跟隨盧文祥到實驗基地觀察甘蔗新品種的生長情況。

“這些甘蔗培育幾年了?”記者問。

“有些都六七年了,但大多還存在缺陷。”盧文祥帶著記者鑽進甘蔗林,一一扯下部分枯黃的甘蔗葉說,“這裡有些品種高產又高糖,就是不抗病;有些品種抗病又高產,但不抗除草劑;有些品種抗藥又抗病,卻不抗旱和霜凍;有些品種很不錯了,就是糖分還差那麼一點點……”

“差一點就是差一點,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研究甘蔗更是這樣。”盧文祥說,“我們不能想著說品種差不多了,有點小問題也可以種。但這些有一點小問題的甘蔗品種推廣到100萬畝、1000萬畝呢?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農民就要吃虧,這是我們的罪過。”

話裡行間,透出了這位科研人的執拗和認真。

與盧文祥握手告別時,記者再問:“甘蔗最怕什麼?”

記者以為會是乾旱霜凍,抑或是病蟲害。

他的回答卻讓人感到意外:“甘蔗最怕價不高,賣不出好價錢,農業難發展,農村難振興,農民難幸福!”

盧文祥心裡想的,始終是“三農”的那些事。

本報記者 李廣西 江宏坤/文

黎寒池/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