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不等於真相

“你永遠都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麼。”

1


事實不等於真相


作家李尚龍講過這樣一件小事:

有一次,李尚龍在教師休息室裡捧著一本《希望永遠都在》。

一位老師看了一眼書名,用很嘲弄的語氣對他說:“你也看雞湯啊。”

但那個老師並不知道,《希望永遠都在》是一本講柬埔寨歷史的書,只是名字像雞湯而已。書裡面的故事,血淋淋的,讓人思考著世界的變革和柬埔寨的過去。

生活中,有太多人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去評判他人。

在不瞭解事實的情況下,以己度人,妄加評論。

但是憑什麼呢?

事實不等於真相


看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把所有的結果理所當然用自己的過程來解釋,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就像之前,上海倆姑娘蹲在地上等地鐵,被人拍照曝光到微博,評價其“不雅觀”、“沒教養”。

可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是走很久很累了,或是身體有不適呢?

不瞭解他人,就不要輕易下結論。

不隨意評價他人是教養。

2


事實不等於真相


電視劇《匹諾曹》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一位大媽在健身房,因為運動過度、心臟麻痺而死。所有人都在好奇她為什麼要這樣不顧一切減肥,在不瞭解事實真相以前,媒體以“切勿因愛美而過度減肥”為主題,播送了一期新聞。

然而,他們不知道,大媽患有脂肪肝,為了給肝硬化的女兒移植肝臟必須減重30公斤。

正如男主所說:不管自己的話有多大分量,就信口胡言的人,實在太可怕。

我們總是太喜歡先入為主,用自己的想法或偏見去揣測、衡量別人。

但其實我們根本不瞭解別人曾經有過怎樣的經歷,心中有怎樣的痛處。

事實不等於真相


我曾路過深夜的小酒館,看到趴在門口痛哭的上班族;

也曾見過地鐵站裡,一邊抹眼淚一邊拎著高跟鞋光腳跑下樓梯的姑娘;

還有在食堂裡,頓頓喝免費例湯、啃饅頭的少年。

不是誰都有資格活得輕盈。也沒有誰能夠對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就像微博上流傳過的一段話: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你生活在一艘豪華的大船上,船上什麼都有,有一輩子喝不完的美酒,還有許多跟你一樣幸運登船的人。而我抓著一塊浮木努力漂啊漂,海浪一波一波拍過來,怎麼躲也躲不掉,隨時都有被淹死的危險,還要擔驚受怕有沒有鯊魚經過。你還問我:為什麼不抽空看看海上美麗的風景?

這一生,太多人都是在負重前行。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因此也不要妄自評價。

3


事實不等於真相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看《奇葩說》。

大家愛看的,其實不止是酣暢淋漓的辯論、打動人心的金句,還有對不同觀點的接納、思考,對事物不同層面的認知。

就像馬東所說,《奇葩說》最大的意義,便是讓觀眾看到:

“任何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論斷。”

我們自以為做出了公正的判斷,其實往往都帶有自己的主觀色彩。我們會因為某些蛛絲馬跡,就輕易給別人貼上標籤,但每個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取向和價值選擇,不要做他人生活的審判者。

事實不等於真相


李尚龍說:我們是人類,卻不是一類人。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誰都沒有權利去指手畫腳。看見優秀的人欣賞,看見落魄的人也不輕視。

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專注自身,而不是評價他人。

楊絳先生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當你知道,你並沒有被賦予對他人進行論斷評價的權利時,你會發現自己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專注自己的事。

4


事實不等於真相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一位畫家做過一個試驗:

請人指出他一幅畫的缺點,結果被貶低得一無是處;

次日,他又請人指出同一幅畫的優點,結果被誇得十全十美。

他得出結論:

永遠有人欣賞你,也永遠有人批評你。安心畫好自己的畫就好。

不隨便評價他人,是一種修養。

而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是一種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