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当我选择来上海之前,我曾想象过的上海应该处处是被吴侬软语包围着的,但真正来到这生活过后发现街上很少听见上海话。

呆久了后面也就慢慢了解了。

01

上海有4成外来常住人口,加上外来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比例远远超过本地人口,导致上海话的使用面也越来越小。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上海外来人口分布


在上海,你和一个陌生人说话,绝大部分都是普通话交流,确保对方能听懂。

而且上海人比较友善,即使上海人之间谈话,如果有外来朋友在场,上海人怕被对方以为自己搞小团体排挤他,往往也用普通话。

可惜现在,如果在公众场合和朋友说上海话,你就要小心被人说“排外”了!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郁闷的上海人:在上海和上海人说上海话,我有错吗?

发现对方听不懂上海话,秒切普通话(虽然是塑料到令人心痛)就可以了,且之后都保持普通话交流,不出现对方不能理解的上海话,这叫包容。

明知对方听不懂,仍然拒绝说普通话,或其中不停夹杂方言,甚至用方言骂人,这叫才叫“排外”。


02

曾几何时,越来越多回沪探亲的上海人也时常叹息说没有回家的感觉

他们离开上海几年甚至几十年,仍然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回到上海,却找不到乡音。

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现在能说一口流利沪语的年轻人不多了。

据统计,现在上海6-20岁能够熟练使用上海方言的人,只有22.4%。也就是说,

有近8成的90后00后的上海小囡,连洋泾浜上海话也不会说几句。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每代上海人的上海话都有些许不同。比如钱这个词,我们祖辈称“铜镝”,我们父辈叫“钞票”,我们这辈一度发明了一个字表示钱

“分”

“你带钱了吗?侬有分伐?”

多么有趣!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上海人之间也不说上海话了。有朋友和我说,她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会不自觉的切换成普通话。

明明两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人,不用上海话交流了。这样下去,消亡是必然的。


03

在我国众多的方言中,被分为了七大类,分别是北语、吴语、湘语、客语、闽语、粤语、赣语,而吴语与粤语在我国都是使用的非常广的两种方言。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吴语曾是“中国第一方言”,吴语人口在全国仅次于官话人口。上海话是吴语的标杆,在20世纪初,已具有江浙一带“普通话”的地位。

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就曾提到,

当时一个常州人和一个无锡人见面时往往都说上海话,尽管常州话和无锡话本就能够互通。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话的强势,终究是过去了。在影响力上,吴语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如粤语。

粤语与现代文化很好地融合了在一起,因为有香港的存在,还有粤语歌曲和影视的强化,粤语的文化认同和政治影响远大于上海话,官方认可,民间传承意识强。

即使那些不会说粤语的人,对粤语也并不排斥。

去过香港的人都知道,以前大街小巷几乎都在讲广东话,这几年讲普通话才稍微多一些了,但广东话还是主流。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在广州,公共场合什么普通话、潮汕话、客家话都有,也有一些地道的老广州一直讲广东话。

初来乍到的人,到了广东,抱怨听不懂广东话,旁边有人会说:

“你在广东,听不懂广东话,快去学啊,你要融入广东啊。”

可如果是发生在上海,上海人讲几句自己的本地话,就会触痛外来朋友敏感的神经:“我听不懂上海话,请说普通话。”就变成排外了。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深圳是个新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是别忘了,全国人民的深圳,地铁可是全部有粤语报站的。

“方言代言人”汪涵宣传保护长沙话,全国人民都会认为这是保护文化的有利举措,而上海人宣传上海话,全国人民就会说上海排外。

其实,全国各地多走走你就会发现,论排外,上海根本排不上号。

无非其他普通城市要么上不了热度,要么捍卫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要么没有这么大流量的外来人口涌入罢了。


04

越是发达的地区越容易被指责排外,这在全世界哪个地方都一样。

大城市的开放交流是趋势,但和外来人口之间的相互容纳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就像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样。

方言是一种身份认同,会带来归属感。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以前看过一个视频,主人公来香港工作7年了,广东话依旧是半桶水,在香港如果不会说广东话,特别是去到一些地道的餐厅,不会用粤语点餐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一名游客,没有归属感。

同理,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凭什么证明你是上海人?

唯一能够区别你是哪里人的,是你能讲那儿的方言,只有你能讲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你才能拍着胸脯说我是那儿的人。

上海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地方,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希望宣传自己的文化。

没有上海话的上海,就没有灵魂。


05

上海话可以带来归属感,那么在上海奋斗的你没房子,还会有真正的归属感吗?

有人认为,所谓的房子归属感,那只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固有的房子情节而已。

上海的世界很精彩,但有三大拦路虎:房子、户口、子女教育,仅落户一项,就消磨了很多人的意志。摆在外来者面前始终绕不过去的就是房子,在有房子之前,一切都是空谈。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还有位朋友说,刚来上海我也很喜欢这个城市,喜欢这里的生活方式,我也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那所谓的“归属感”,可是年龄到了,真到了谈恋爱、结婚的时候,人们问起的最多的还是:

“你是哪儿人?户口在哪?在上海有房子吗?收入多少?”

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哑口无言,后来,他靠父母的积蓄支付了一套小房子的首付,靠自己的工资按月还贷,成了真正的新上海人。

他说,房子有时候真的是一切。

如果你在上海没有房子,就算你操着熟练的上海口音,熟悉这里的大街小巷,掌握这里的风土人情,但是你在这里没有房子,没有户口,你在这里还要经常搬来搬去,你在这里永远都说自己是外地人,那么你所谓的理想、未来和归属感,又算什么?你终究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在上海,终究还是要有套房子,即便它是在临港,金山,或是崇明这类“乡下”地方。

以上正文来源网络,作者淮海中路老王凡注明转载来源的文章,均为其他媒体或平台的作品,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删。

上海人的委屈:我们讲上海话真的不是排外

地产上海(ID: estatesh)关注最前沿的地产资讯,深度报导上海区域房产动态。旗下拥有多个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新浪微博等全媒体矩阵,并通过专业团队深耕长三角地区,商务合作欢迎留言与我们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