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復旦創始人一生為國奔波,母親臨死也不願見他

馬相伯,清末著名博士。關於此人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不少人認為馬相伯是生錯了時代。作為復旦公學的創辦者,震旦大學的組建人,馬相伯近百歲的生命見證了中國太多的變化。自成年以後,馬相伯就一直為國奔波,他出資創辦公私學,為國家爭取捐款,掌握八國語言有教無類,像孫中山,袁世凱這類民國時期的大總統也對馬相伯本人讚賞有加。按照常理而言,這種有志之士理所應當成為一個民族的上進標兵,然而馬相伯的結局卻很難堪,他是帶著賣國賊的帽子入土的。人言可畏,復旦創始人一生為國奔波卻被罵漢奸,母親臨死也不願見他。

人言可畏,復旦創始人一生為國奔波,母親臨死也不願見他

在歷史資料中,早年的馬相伯是個神童,神到什麼地步呢,過目不忘倒背如流是基本技能,人家在12歲時就趕往上海求學了。馬相伯是江蘇人,從江蘇趕往上海,他通過步行用了11天,不為功名利祿,只為得到知識。哲學,天文,地理,神學,普通學子難以接觸到的晦澀科目,馬相伯早已理解甚深,所謂日有所進月有所長,少年也成了大博士,31歲時被聘為校長。31歲,正是一個男人為理想奮鬥的黃金歲月,事實證明馬相伯學習知識的初心就是振興祖國,不過那段時間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人言可畏,復旦創始人一生為國奔波,母親臨死也不願見他

清末民初,正是中國人民族情緒最悲觀的時候,放眼中原歷史,沒有一個朝代能有近代那般死氣沉沉,不少知識分子開始反思,中國人真的沒救了嗎?然而不管有沒有救,有些事總得有人去做。

人言可畏,復旦創始人一生為國奔波,母親臨死也不願見他

1886年,洋務運動辦的如火如荼,清政府卻沒給李鴻章多少錢,急得前者焦頭爛額。作為洋務運動的支持者,馬相伯提議可以向美國人借錢,辦一所國家銀行是個不錯的選擇。有了銀行就會有大量可用資金,對洋務運動能起到很大幫助。靠著人際關係,馬相伯忙前忙後借了5億資金。按照道理而言,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然而清政府不樂意,按照統治者的想法,洋人憑什麼敢借這麼多的貸款給馬相伯,這其中當然有鬼,馬相伯肯定是和洋人勾搭上了。所以這5億資金被原封不動得退了回去,洋務運動時許多很有希望的項目也就只是空頭話,說白了就是沒錢,著實可惜。

人言可畏,復旦創始人一生為國奔波,母親臨死也不願見他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馬相伯因精通外語而又與李鴻章私交甚好,兩人一同前往與日本人的談判桌,馬給李當翻譯。李鴻章代表大清國在《馬關條約》上籤了字,被無數中國人辱罵,同去的馬相伯也被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因而遭受牽連甚重。

人言可畏,復旦創始人一生為國奔波,母親臨死也不願見他

老百姓辱罵馬相伯是畜生,沒良心;不光如此,就是馬相伯在病床上的老母親也對其滿肚憎惡,在臨終前也不讓自己的兒子見最後一面,這成了馬相伯遺憾一生的事。自此之後馬相伯對政界再不過問,轉而通過抓教育以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震旦大學,復旦公學,這是馬相伯為中國教育界的另一大貢獻,嘔心瀝血一生不忘初心,實在讓人佩服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