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深入人心 很感人!13歲女孩這篇作文火了

中國雄安官網11月4日電(記者崔利傑)當前,隨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在雄安新區徵遷安置工作中,湧現出一批先進的典型人物,他們以學促幹,將主題教育學習成果轉化為群眾看得到、摸得著的實際行動,努力保障新區徵遷安置工作穩妥有序推進。

近日,安新縣實驗中學的一篇學生作文火了,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我的父親母親》,講述了父親在雄安新區徵遷安置駐村工作組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女兒、母親作為人民教師支教徵遷村孩子的故事。文章中,這名13歲的小女孩把對父母的愛和對新區未來的美好期待,用真實質樸的話語表達出來,感人至深。

王子鈺成績優秀,是安新縣實驗中學“十佳學子”

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深入人心 很感人!13歲女孩這篇作文火了

課堂上,認真學習的13歲女孩王子鈺。中國雄安官網記者毛鶴然 攝

10月22日,記者見到了這個小女孩,她叫王子鈺,在安新縣實驗中學讀初二,她看上去個頭不高,稍顯靦腆。談到對爸爸的印象時,王子鈺說:“一天早晨4點,爸爸從村裡趕回來,給我做了飯,然後騎著自行車送我到學校門口,臨走前,爸爸從自行車後架上拿出了幾個橘子,塞到我的書包裡,叮囑我要好好照顧自己,我望著爸爸遠去的背影,眼睛溼潤了。”

安新縣實驗中學初二年級的班主任老師田建華介紹,王子鈺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都比較突出,成績在全校1200多名學生中排前10名,是安新縣實驗中學的“十佳學子”之一。“子鈺是特別優秀的一個孩子,平時也比較刻苦勤奮,還是班上的英語課代表,同學們都很喜歡她。”田建華說,師生們都很照顧留校住宿的子鈺,她的學習成績也會越來越好,請子鈺的父母放心。

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深入人心 很感人!13歲女孩這篇作文火了

課外活動上,王子鈺和同學聊得很開心。中國雄安官網記者毛鶴然 攝

在王子鈺的心目中,她認為自己的家庭是渺小的,但父母的工作卻很偉大,正如她在作文中所述,“我曾認為,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是平平無奇的,只是千萬個普通小家中的一個,但我現在知道,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能發光發熱,為集體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叫奉獻,我欣賞這種奉獻,也因此欣賞我的父母!”

父親堅守徵遷一線,為女兒感到驕傲

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深入人心 很感人!13歲女孩這篇作文火了

父親王穎正在為群眾做工作。中國雄安官網記者毛鶴然 攝

王子鈺的父親名叫王穎,今年39歲,在安新縣司法局工作。今年4月,王穎被派駐到小王營村參加徵遷安置工作,任務完成後,又被派駐到了向村,王穎現在是向村駐村工作組成員。

剛接觸王穎時,他留給記者最深的印象就是忙。“我們已經沒有了節假日的概念,有工作就去做,每天起早貪黑,已經習慣了。”王穎說,“村民的過渡房安置、子女上學以及生活起居等問題,我們要一直管到底。”

面對工作,王穎覺得自己雖然忙碌,但這是為了新區建設,特別有價值;面對家庭,雖然聚少離多,但能有一個優秀的女兒和一個理解自己的妻子,他感到很欣慰。“有舍必有得,捨去陪伴家人的時光,換來的是新區未來美好的生活。我希望一家人能踏踏實實工作,為新區建設作出更多貢獻。”王穎說。

母親支教徵遷村學生,幫學生提升學習成績

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深入人心 很感人!13歲女孩這篇作文火了

母親劉月華正在為學生上課。中國雄安官網記者毛鶴然 攝

王子鈺的母親名叫劉月華,今年37歲,是安新小學一名數學老師。今年9月30日,安新小學大王校區正式成立,該校是為了解決徵遷村孩子們的入學問題。學校剛成立不久,劉月華便接到通知,需調配到安新小學大王校區支教。

“來這所學校之前,我也考慮了一番,畢竟我在原來的學校教了很多年,那裡的學生和我也有一定的感情。”劉月華說,徵遷村的學校拆除以後,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問題,因為孩子們原來的學校被拆除了,他們需要得到安置,需要順利完成學習課程,更需要在文化知識、文明禮儀等方面得到提升。

“當孩子和家長用期盼的眼神看著我時,我深知這些孩子很需要老師;當愛人大半夜回家剛躺下卻又要走時,讓我深知駐村工作的不易。”劉月華哽咽著說,“我要擔負起這份責任和使命,讓孩子們學好基礎課程,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為新區徵遷安置工作盡一份力量!”

王子鈺的父母都是新區建設的奉獻者,一家三口雖聚少離多,但過得很幸福、很充實。奮戰在徵遷一線的駐村工作隊伍當中,像王子鈺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他們同樣懷揣“舍小家、顧大家”的家國情懷,默默奉獻,只為迎接新區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子鈺《我的父親母親》作文(略有修改)如下:

我的父親母親

安新縣實驗中學八年級(20班) 王子鈺

2017年4月1日,一聲驚雷“雄安新區”轟的一下,炸在了華北平原三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裡——雄縣、安新、容城。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安新人。我的父親在政府機關工作,在我的記憶裡,爸爸的工作很有規律。每天一日三餐精心準備,還把家收拾的整整齊齊的,把我和媽媽喂成了兩隻“小胖豬”。

今年,爸爸被調去了“雄安徵遷工作組”,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週末回家都是爸爸接送我,現在我連爸爸的影子都摸不著。早晨天剛剛破曉,爸爸就會和單位的同事一起進駐村裡,造表、測繪、入戶、統計等等;晚上到睡覺也幾乎沒有回家,聽媽媽說經常值班,一宿都回不來。

那天晚上10點來鍾,門響了——原來是爸爸回來了,真是罕見。酷愛乾淨的他是那樣的風塵僕僕,滿臉疲態,褲腳,皮鞋,公文包上竟也有了些土,這在之前是不曾看到的。爸爸看見我,高興地喊了聲“子鈺”,然後“葛優癱”在沙發,接著拿起茶水猛灌幾口,說了聲“半天沒時間喝水了。”我想,今天終於可以和爸爸嘮嘮嗑了,可是連五分鐘都沒有,手機鈴聲響起,爸爸用手支起身子,拿起手機說:“好的,馬上去”。他掛了電話,不捨的看了看我和媽媽,說了聲“走了”。門,又響了!

像爸爸這樣的徵遷安置工作人員,每天起早貪黑,都是如此。他們默默無聞的為新區努力著、奮鬥著、建設著,如此辛苦,毫無怨言,只為雄安那萬眾矚目的更好明天,為那張“未來之城”的宏偉藍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母親是安新小學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昨天媽媽回來說,涉及搬遷的一些村子,正讀小學的學生們都去南六上學,已經掛牌“安新小學大王校區”。也正因如此,學校需派一些老師去南六支教。媽媽說,校長找她談話了,分校需要高年級數學老師和班主任,學校決定派她去分校任職。

媽媽現在是五年級數學老師兼班主任,這屆學生是從一年級帶上來的,這一年年過去,師生情誼自然是很深的,而且這屆學生聰明懂事,勤奮好學,所以內心萬分不捨。但她縱有萬般不捨,想到拆遷區的孩子們還沒有老師,於是乎聽從領導安排,準備交接工作。

消息在班級群裡一發出,班級群就炸開了鍋,都覺得事發突然,無法適應,聽說同學們都哭了,很多家長也哭了,各種不捨......有的家長說盼著媽媽早些回來,有的家長感激媽媽這些年的付出,有的家長想讓媽媽別走......這一句句挽留中包含著五年來割捨不斷的師生情,媽媽看著看著,也哭了。

媽媽通過微信對家長們說:“孩子們以後要接觸很多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同學;長大後,會有不同的同事,各種的領導等。所以我們要學會適應,適應也是一種能力!面對雄安新區這樣的國家政策,很多事情我們都要服從,服從國家政策,服從工作安排,服從領導調度。”

後來,我看到她在班級群裡寫下這樣一段文字,作為對家長和孩子們的回覆和告別:一線徵遷安置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最累的時候蓋章蓋到手都拿不住章;拆遷的老百姓克服困難租房住,大家都在為新區建設做貢獻。

看《祖國在召喚》裡那些邊疆士兵,冬天零下50℃,夏天蚊蟲咬到臉都變了型,他們也是為人父,為人子。看那看守燈塔的老大爺去世後,老伴步履蹣跚的扛起了五星紅旗,繼續看守燈塔的日子,在無數孤獨與寂寞的黑夜之中,為舵手們在蒼茫的大海中指引著歸家方向......我們在這種時候也要教育孩子,先有國,才有家。要有家國情懷,他們將來都會是祖國的棟樑!現在我們能做的是“聽黨指揮”!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曾認為,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是平平無奇的,只是千萬個普通小家中的一個,但我現在知道,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能發光發熱,為集體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叫“奉獻”,我欣賞這種“奉獻”,也因此欣賞我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