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是明朝頭號開國元勳,他兒子究竟犯了什麼罪,竟被皇帝一劍劈死?

大侃歷史


徐達曾被朱元璋稱讚為是“明朝第一功臣”,憑藉著徐達和朱元璋的情深手足以及徐達為建立明朝所創下的卓越功勳,如此頭銜對於徐達來說確實是實至名歸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但事實上證明,徐達的幾位兒子之中除了徐輝祖能夠稱得上是將門虎子之外(徐輝祖曾經為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抵抗過朱棣的數萬大軍),其餘幾個兒子則於歷史上顯得籍籍無名。特別他的次子徐增壽,竟然最終還落得一個被皇帝一劍劈死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1:徐達一家對明朝重要性

其一:徐達的功勳

在朱元璋麾下的戰將中,個人認為以徐達,常遇春和藍玉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徐達更是以同朱元璋的手足情誼以及之後北上建功的卓越功勳獲得了朱元璋對其的極度信任。徐達曾於公元1370年大敗北元名將王保保,《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保保從古城北盾去,至黃河,得流木以渡,為明朝肅清了階段性的憂患。因而在朱元璋論功行賞之時,徐達憑藉著如此功勳在地位上便高於了其他的開國六公爵,受封中山王。

其二:將門出虎子的徐家

將門的徐家,自然也做到了虎父無犬子。徐達的兒子之一的徐輝祖沒有辱沒父親的英名。作為靖難之役中在南京的皇親國戚,相比李景隆的損兵折將,徐輝祖在白溝河之戰中,完美的掩護李景隆撤退。使得已經處於弱勢的朱允炆一方勉強保存了最後的有生力量。因為後續在燕軍的渡江中帶兵阻擊朱棣,在朱棣成功之後,徐輝祖成為了軟禁的對象。

2:和父兄對比的徐增壽

其一:徐增壽的動機

靖難之役後,朱棣面對那些曾經支持建文帝的舊臣之時,幾乎殺掉了所有不願歸順的人,但卻唯獨留下了徐輝祖。眾所周知,徐輝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得力干將,曾經于靖難之役中屢屢抵抗燕軍,給朱棣造成了極大困擾。朱棣不殺徐輝祖的原因如下:①親戚關係:徐輝祖的妹妹曾經下嫁於朱棣,也就是之後的燕王妃;②先皇因素:面對朱棣靖難之役後對徐輝祖的審判之時,徐輝祖曾手持先皇(明太祖)所賜予的免死金牌來抵罪論事,朱棣自然不會太過絕情;③民心因素:徐輝祖一心保衛建文帝,於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同樣是徐達的兒子,相對於徐輝祖赤膽忠心,他的弟弟徐增壽卻是牆頭草、隨風倒。徐增壽一面為皇帝朱允炆效力,一面卻暗地裡私通燕王朱棣,試圖巴結燕王上位成功,進而在將來的朝廷中升官加爵,在朱允炆面對朱棣派遣到南京來的朱高煦之時,徐增壽就曾在朱允炆面前極力鼓吹放走朱高煦,進而搏得朱棣的好感。果不其然,建文帝果真聽信了朱高煦這位狗頭軍師的建議,將日後造成禍患的朱高煦一放了之。

其二:暗中給朱棣傳遞消息

在成功放走朱高煦之後,徐增壽更是一度成為了朱棣安排在朱允炆身邊的眼線,朱允炆在部署針對燕軍的軍事行動的計劃的時候,因為察人不明,故屢屢對徐增壽極度信任,並委以大任。在徐增壽的安排下,朱允炆的一舉一動通過他源源不斷的告密而傳遞到朱棣那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這種情況下,朱允炆還有什麼勝算?

其三:被朱允炆刺死

相比還在江邊抵抗的哥哥徐輝祖,弟弟徐增壽早已和朱棣暗通曲款。準備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和李景隆等一塊開門投降。但是運氣不好的是,徐增壽的計劃居然被其他的人知道了,在文官們的一頓群毆之後,徐增壽是臥底的證據被朱允炆所察覺。公元1402年,燕軍安然度過長江,此時此刻,建文帝才幡然醒悟,只不過一切都已經太遲了。面對建文帝的嚴詞質問,徐增壽無言以對,建文帝便在大怒之下將其一劍劈死。


歷史課課代表


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按理說以徐達的身份,他的兒子犯了點錯,那也不至於是死罪,那麼究竟是什麼罪讓皇帝一劍怒斬了徐達的兒子呢?

徐增壽私通燕軍被朱允炆一劍怒殺

這道題目中所說的皇帝是指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題中所說的徐達之子是指徐達四子徐增壽。

關於徐增壽被朱允炆一劍怒斬這事,還得從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說起。

靖難之役是歷史上很著名的一個事件,關於靖難之役的起因和過程就不贅述了,本文著重講徐達的兒子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


徐達的長女是朱棣的妻子,所以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就是朱棣的妻弟。朱棣起兵靖難時,徐達幾個兒子的態度並不一致,長子徐輝祖是支持建文帝的。

四子徐增壽的態度則不一樣,他表面上並沒有支持朱棣,但暗地裡卻私通燕軍,為燕軍提供朝廷的部署等重要信息,導致朝廷軍戰事不利。

後來建文帝察覺到徐增壽的行為,招他當面對質,徐增壽知道事情敗露了,無言以對,朱允炆痛心疾首,一怒之下揮劍斬殺了徐增壽。


雖然徐增壽後來被追封為定國公,但是徐增壽當初的行為性質惡劣,也難怪建文帝會一劍了結了徐增壽的性命。


歷史守望者


徐達確實是明朝頭號開國功臣,而且他從小和朱元璋一同長大,他的嫡長女又嫁給了朱棣並順利當上皇后。這麼看來,他的兒子怎說都是王侯世子,那他為何會被皇帝一劍劈死?他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

首先我們得知道徐達有四個兒子,這個被劈死的兒子乃徐達次子徐增壽,而劈他的皇帝則是建文帝朱允炆。至於他被劈確實是罪有應得,畢竟他的所作所為甚至有些賣主求榮的意味,否則以建文帝溫順的秉性絕不可能當場斬殺他。<strong>

其次《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對此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徐)增壽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及燕師起,數以京師虛實輸於燕。帝覺之,未及問。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從該史料中可知,建文帝殺徐增壽是因為其與朱棣裡應外合、密謀造反。實際上當年徐增壽的哥哥徐輝祖曾誓死提醒建文帝提防朱棣,且極力要求建文帝將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留在應天(南京)當人質。然而那時猶豫不決的建文帝卻召見了朱增壽。他問朱增壽如何看待朱棣的造反之心,誰想朱增壽卻信誓旦旦地反問道:“燕王和先帝(即朱標)同出一脈,已經十分高貴,又何必謀反?”建文帝一聽到骨肉親情,立馬就心軟了,隨即便把朱高煦放了回去。這一放不僅使朱棣取而代之的想法更加強烈,以致他不久後以“清君側”為藉口,揮師南下、攻打應天,還為他重獲朱高煦這一“猛將”。

在靖難之役期間,由於朱棣的軍隊總處於上風,所以建文帝懷疑自己身邊藏有內奸。經過調查,他發現此內奸竟是徐增壽。從“靖難之役”開始以來,徐增壽一直暗中與朱棣勾結。他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上下的軍事行動、百官奏議以及京師內外的大小事務一一透露給朱棣。建文帝得知真相後不禁雷霆大怒,立即命人將徐增壽押來問責。面對建文帝的詰問,徐增壽無言以對,只是跪在地上叩頭求生。建文帝越想越氣,一時沒控制住,從腰間抽出佩劍,一劍就將他砍死在殿廡之下。

總而言之徐增壽乃罪有應得,儘管他對朱棣來說是妻弟,是功臣,但身為人臣的他卻吃裡扒外,實屬不忠不義,更何況建文帝那麼相信他。至於他為何要背叛建文帝,筆者以為除了朱棣是姐夫外,或許還由於其次子的身份。雖說他以父蔭官至左都督,但他無法承襲父親的爵位,也就無法與其兄長徐輝祖比肩,所以他寧願“風險”地賭一把。不過事實證明,最終他以生命的代價“押寶”成功。朱棣奪得皇位之後,就將他追封為定國公,且爵位世代相傳,到崇禎年間包括徐增壽在內,一共九代人。


鄧海春


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大將軍徐達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僅僅是患難與共的發小,還是刀槍箭雨中摸爬滾打過來的生死之交。雖然二人名義上是君臣,但實際上親如兄弟。縱觀徐達的一生,基本上是全心全意為明朝服務的一生,尤其是在明朝建立前期,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九死一生,在對朱元璋絕對忠誠的前提下,憑藉著自己的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和超強的軍事指揮能力,為朱元璋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敵人,帶領軍隊所到之處,對手盡皆臣服,可以說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以至於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被封侯拜相,地位顯赫。如此看來,以朱元璋和徐達的關係,斷然不會發生皇帝一劍斬殺徐達兒子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事實上卻真有其事。只不過殺徐達兒子的皇帝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公元1385年,徐達去世,13年後,也就是公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去世了。隨後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炆繼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建文帝。而徐達也留下了四個兒子,並且他們也都被封了官職,分別是大兒子魏國公徐輝祖,擔任指揮使的二兒子徐膺緒,三兒子徐添福(早夭),四兒子左都督徐增壽。而被殺的就是徐達的第四個兒子徐增壽,徐達一生對朱元璋是絕對的忠誠,而到了他的下一代,隨著朝廷政局的變化,他的幾個兒子也分為了不同的陣營,老大徐膺緒是建文帝的堅定擁護者,而左都督徐增壽是燕王朱棣的小舅子,自然跟朱棣走的很近,他早就知道朱棣有謀反之心,甚至暗地裡還有所相助。可是有一次建文帝朱允炆問他,朱棣會不會真的謀反,他卻信誓旦旦的說,不會,肯定不會,還勸建文帝不要聽信謠言。可事實是,後來朱棣真的反了!而且作為內應的徐增壽在給朱棣傳遞情報的過程中,被抓了一個現行,人證物證俱在。然而此時,燕王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憤怒之極的建文帝一怒之下一劍斬殺了徐增壽。這就是皇帝斬殺徐達兒子故事的來龍去脈!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中山王徐達是明朝建立的第一功臣,作為常勝將軍的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首。中山王三個兒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才貌俱佳的長子徐輝祖,題主所提到的這個兒子就是徐達的四子子徐增壽,劈死他的皇帝就是歷史上帶有文弱書生氣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開創明朝基業以後,他精心培養接班人朱標,朱標謙遜敦厚,才華橫溢,不管是在眾兄弟還是滿朝文武心中都有很高的威望,可以說眾望所歸的皇位不二人選。可惜天妒英才,當了25年太子的朱標走在了朱元璋前邊,本來朱元璋有意四子朱棣,但是朱標25年的太子身邊團結了龐大的勢力,他們堅持立嫡以長,朱標去世那就立長孫朱允炆。朱元璋拗不過大臣的反對,再加上自己也很疼愛這個孫子,於是就立朱允炆為太子。



朱允炆身上多了父親的溫和敦厚卻也多了優柔寡斷和他的叔叔輩們比起來少了許多的血性,多了不少書生氣,所以他怎麼能夠鬥得過從沙場征戰多年的叔輩呢。叔輩中以燕王朱棣威脅最大,朱棣10歲封王,跟隨在徐達身邊,長大後鎮守北方邊境,擊敗北逃的元順帝勢力,軍中和朝中都有著不小的威懾力。朱允炆登基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勢力林立的叔叔輩們。所以他要求朱棣把自己的兒子朱高煦送到南京當人質,最後採取了削藩的方式,導致了“清君側”的“靖難之役”。



朱允炆把朱棣的兒子叫過來當人質的時候,把徐達的兩個兒子徐輝祖和徐增壽叫過來問話。雖然徐達長女嫁給朱棣,但是徐輝祖和徐增壽對於朱棣這個姐夫看法完全不同。徐輝祖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邊,批評自己的侄兒朱高煦將來必成隱患。徐增壽則處處為姐夫辯護,他蠱惑建文帝說

朱棣做了燕王,享盡榮華富貴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肯定不會造反的。

結果燕王朱棣南下“清君側”,徐增壽暗地裡做內應給朱棣報信,徐祖輝則作為建文帝一方誓死抵抗取得不俗戰績,但終究沒有逃過朱棣反間計,被朱允炆臨時換帥。



徐增壽和姐夫朱棣私通的消息被建文帝朱允炆知道,於是當朝問話。徐增壽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建文帝一怒之下,拔劍誅殺了徐增壽。後來朱棣破南京,徐祖輝堅決不投降,朱棣氣急要殺死他,但是徐祖輝作為功臣之後有免死金牌,思來想去最後讓他歸隱故里。徐增壽對朱棣有功,朱棣十分傷心,永樂二年加封他為定國公,可以說死後才享盡殊榮。


紅雨說歷史


朱允炆懷疑燕王朱棣要造反,就問徐增壽有沒有這回事,可不可能?徐增壽趕緊搖頭說:燕王朱棣也是先帝的兒子,他現在已經貴為藩王了,享受富貴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造反?”等到朱棣的兵馬都已經渡過長江直奔南京而來的時候,朱允炆責問徐增壽,“你說朱棣不會反的呢?”徐增壽回答不上來了,於是朱允炆手起刀落,將徐增壽一刀劈成了兩半。


開心大丸子


明朝初年,在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叔侄倆之間,爆發了一場靖難之役。


昔日的王公顯貴,功臣後裔們此時便面臨著一場艱難的選擇。於是便有了恪守儒家正統的正統派,隔岸觀火的中間派,火中取栗的擁燕派。

一時間明初政壇是波雲詭譎,暗潮洶湧。

此時昔日的明朝第一功臣,位居“六王”之首的徐達,尚有三個兒子在世,同樣也面臨著這一艱難的選擇。

最終大兒子徐輝祖,堅定不移的站在了建文帝這邊,並且積極主動的為建文帝消滅燕王朱棣領兵殺敵。


而小兒子徐增壽,因過去與姐夫朱棣關係密切,再加上也想乘機在此次皇權爭奪戰中搏取更大的利益,便暗中與朱棣私通款曲,做起了朱棣的內應。

建文四年,朱棣軍已打到了長江邊上,建文帝朱允炆是急火攻心。此時恰好有人舉報徐增壽暗地裡向朱棣傳遞消息,圖謀不軌。

接到密奏後,朱允炆聯想到徐增壽過去經常在自己面前為朱棣美言,還信誓旦旦的說什麼:“燕王與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的鬼話,真是越想越氣,便下旨召徐增壽立馬進宮覲見。

也是徐增壽命中註定,不該“增壽”,接到旨意後竟然毫無防備的入宮覲見。


結果在朱允炆的厲聲質問下,徐增壽做賊心虛,一時語塞說不上話來。盛怒之下的朱允炆,一反常態,竟然拔出劍來將徐增壽斬於殿下。

朱棣攻入南京後,獲悉徐增壽被朱充炆斬殺,心中十分哀痛,追封小舅子徐增壽為定國公,世襲罔替。

而大舅哥徐輝祖可就惡運當頭,先是被關入了大牢,後又被剝奪了魏國公的襲爵,最後在妹妹徐皇后的斡旋下才免於一死,貶為庶民。

現在再來說一下徐達三個兒子中,最為平庸的徐膺緒。

因為在靖難之役中保持中立,最後在徐皇后的關照下,才智平平的他反而混了個二品大員。

再次驗證了中庸之道在雲波詭譎的明朝政壇才是安身立命之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