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的城隍廟


亳州的城隍廟


亳州城隍廟在一步三廟街西頭路南,大約現在的麗都大廈院內位置

亳州城隍廟是古代亳州一座最輝煌的廟宇,被人稱作“藝術寶庫”。它坐落在今新華路中段往北直至和平路,東靠華祖庵、砂礓坑,西靠道德中宮、問禮巷,北靠城牆腳下的北城海子,南面的廟門與夏侯巷畢齊。廟門往南有一條南北街道(即今新華路南段)叫“神路巷”。為什麼叫“神路巷”?

因為每年陰曆六月十七日,城隍廟逢香火廟會,人們將木雕城隍爺放在八仙桌上,抬著遊行,稱城隍爺出巡。伴著高蹺、鬼會、肘擱等民間藝術,可熱鬧了。城隍爺出巡必經這條街,所以叫“神路巷”。從“神路巷”南頭的東門大街往北放眼一看,就可以看到這座金碧輝煌的廟宇。可是你走到廟門前卻不見山門,怎麼回事呢?因為廟門前邊有一堵高大的影門牆。轉過影門牆,方可看到城隍廟山門。山門兩旁的明柱上有一副楹聯道:

陽世官刑雖倖免

陰司法網總難逃

山門三間,玻璃瓦蓋頂,高大巍峨。門洞兩側雕塑著面目森嚴的四大天將,令人望而生畏,毛骨悚然。四大天將前面,東西兩邊各立著兩匹泥塑的高頭大馬,身長丈二,高八尺,威風凜凜。馬前各有二武士執轡。

穿越山門,便進入城隍廟前院。前院面積很大,東西廂房內塑著各路神仙,神采各異,千姿百態,光彩照人。大院內經常有說書的、賣唱的、賣藝的、吹糖人的、捏麵人的等各色雜耍,熱鬧非凡。城隍廟內每年冬春飢寒交迫之時,施粥放飯,也就在這個大院。

大院的東南角有一座三層寶塔,琉璃瓦蓋頂,建築工藝十分精巧,名曰“胡樂樂塔”,是亳州“樂善好施”的大善人胡樂樂安息之所。胡樂樂也是一位窮人,他每年都向各家富戶求糧求衣,向窮人施捨。他本人就住在城隍廟內的包公祠內。

城隍廟前院北邊,正對山門是一座戲樓,包公祠就在戲樓西邊。戲樓比山陝會館的花戲樓還大,但不如花戲樓建築精巧。戲樓面北,正對著城隍廟大殿。戲樓兩旁立柱上也懸著一副木雕對聯曰:

想當年那段情形未必若此

看今日這般光景或且有之

大殿建築宏偉森嚴,門兩旁明柱對聯曰:

善惡難瞞何必階前叩首

瑕玉了徹豈容臺下搖唇

大殿神臺上迎門正位是一尊城隍廟的木雕活像。說是活像也是真的,譬如他在那裡莊嚴肅穆地坐著,你不小心按了他的膝蓋,他就呼隆站了起來!令人三魂走竅。大殿內還塑有開路鬼、響當神、黑雞、白雞無常鬼、牛頭馬面、陰司判官等等,一個個青面獠牙,面目猙獰,陰森可怖。

後院東西殿房為陰司法庭,因此明柱上的對聯具體而醒人。東殿對聯曰:

淚酸血鹹方悔著手辣口甜 只道人間無苦海

銀白金黃但見之眼紅心黑 哪知頭上有青天

西殿對聯為:

你雖然轟轟烈烈所作所為問此日天良何在

我這裡明明白白積善積惡到後時果報無差

東西殿房內塑著十殿閻君及各類陰差,相貌威嚴,顯示出“法不容情”的威勢。十殿閻君面前塑有陰間好人升入天堂或登上官路的情景,也塑有陽間惡人到陰間受到懲治的慘狀,其中有下油鍋的,用鋸鋸的,鉤著脊樑骨用秤稱的……牆上壁畫生動逼真,描繪著十八層地獄中惡鬼受罪情景,體現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自古以來的哲理。

城隍廟為道家聖地,大殿後有道房,為眾道人所居。

新中國成立後,城隍廟由“陰司法庭”改成了“陽間法庭”,成為亳縣人民法院的所在地。70年代初,時任縣委書記的周鵬程看到亳州城內沒有一條南北方向的汽車道,便動議從神路巷往北通過城隍廟修一條南北車道,連接人民路及和平路兩條東西幹道。這樣,城隍廟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後來,這條路修好,定名為新華路。新華路開始修得較窄,改革開放以後,又重修了一次,才有現在的規模和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