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 薊縣 獨樂寺 我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


獨樂寺位於天津市薊縣漁陽古街內,始建於隋朝,於遼代重建,是我國僅存三大遼代寺院之一。山門、觀音閣以及兩座建築內的塑像都是遼代古蹟,已有1000多年曆史。其他建築建於明代以後,內部也有眾多的古蹟可以參觀。

獨樂寺不大,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沿著中軸線一座一座建築參觀即是。在唐代,這裡歸中原管轄,到了遼代屬偏遠地區,中原的建築風格雖發生了變化,但這裡依然沿襲了唐代的建築風格,與現在保留下來的多為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相比較,是十分特別的。

唐代的建築特點之一是擁有大大的屋頂,遊客第一眼看到的寺廟的山門,就擁有非常大的屋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屋頂的鴟吻龍尾翻轉向內,與明、清寺廟的鴟吻龍尾翻轉向外不同,為較早期的鴟尾實物。門上懸掛的“獨樂寺”三字匾額,相傳為明代奸臣嚴嵩手筆。山門內兩側遼代“哼、哈二將”彩塑,以及清代的壁畫都非常精美。


走過山門,是獨樂寺的主體建築觀音閣,全木結構,沒有使用一枚釘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抬頭注意屋簷底下,可以看到一層層靠挖出凹槽的木頭互相咬合的卯榫結構。觀音閣門上掛著的“觀音之閣”四字匾額,相傳為唐代詩人李白所寫。閣樓從外面看像兩層,內部其實有三層,上下層中還夾著一暗層。

觀音閣內有“鎮寺之寶”——我國最大的彩色觀音泥塑像,這座高16.27米的觀音像頭部穿過三層樓閣直達樓頂,頭頂上又塑出10個小頭像,被稱為“十一面觀音”。可惜現在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觀音閣樓上是不能去的,只能站在一樓瞻仰觀音像了。此外,觀音像兩旁和唐代仕女畫風格一脈相承的古老菩薩塑像,四周牆壁上精美的明代壁畫,都值得一看。

觀音閣後面是座八角亭子,名韋馱亭。韋馱亭後面是報恩院。報恩院的前殿彌勒殿裡,彌勒和四大瘋僧寒山、普化、風波和濟公的塑像放在一塊,如獨樂寺這般佈局、供奉菩薩的也算罕見了。報恩院後殿是三世佛殿,東西配殿分別是文殊殿和普賢殿。


不在獨樂寺中軸線上的建築一個是在東邊的乾隆行宮,以前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現在裡面珍藏著28塊乾隆御筆碑刻。另一個是西北邊的展覽廳,展覽著一些薊縣的古代文物,讓遊客進一步瞭解薊縣、獨樂寺的歷史。

獨樂寺南邊還有一座白塔寺,寺中白塔正落在獨樂寺觀音像目光的焦點上,白塔造型獨特,為中國和印度幾種建築樣式的“混搭”。該寺距離獨樂寺僅300米,不妨步行過去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