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如果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淪陷。蘇聯會把總部遷移到中亞繼續對抗德軍嗎?

平安中國742


不會的,因為蘇聯堅信城市包圍農村政策,他們的前身也是這麼建立的。他們依然會再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大城市展開武裝鬥爭,最不濟也是像亡國的法國一樣,以海外流亡政府的形態繼續反抗。


鏡中史


一點一滴學歷史。

蘇聯當時的確有東遷計劃。從歷史上看,俄羅斯人政權在沙俄與蘇聯的內戰時期也曾東遷。但是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講,歐洲部分優先於亞洲部分,節節抵抗才是選擇。

一 東歐是俄羅斯人的發源地區


(俄羅斯-烏克蘭族群的早期政權基輔羅斯的領土擴張)

儘管俄羅斯與烏克蘭在關於誰才是基輔羅斯的繼承者的問題上存在爭議,但這更像是翻後帳。不可否認,基輔羅斯時代奠定了東斯拉夫人的早期歷史。他們在那個時代接受了東正教,建立了封建王朝。通過地圖可以看到,從基輔羅斯時代起,東斯拉夫人與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族群普魯士人就存在領土上的競爭關係。太陽底下無新事,蘇德戰爭實際上是俄德兩個相鄰民族的又一次對於歐洲領土的爭奪。對於俄羅斯族群來說,自己的發源地區是不能輕易放棄的。

二 俄羅斯族群種族與文化中的接近西方屬性

任何一個民族都是融合而成的,俄羅斯族群也不例外。蘇聯歷史上出現過一艘航母叫做瓦良格號,那瓦良格又是什麼意思?值得蘇聯人驕傲的用這個詞命名他們的航母?

瓦良格人是維京人的一支,最終他們融入了俄羅斯族,被認為是俄羅斯族的重要源頭之一。



(維京戰士繪畫作品)


(維京勢力在歷史上最大殖民範圍)


(維京戰船復原圖)

得益於出色的平底船駕駛技術,維京人是河道與海岸線上的霸主。但是他們尚不具備成熟的遠洋航行能力。維京戰士的主要武器其實是大長矛。他們乘船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利用自己強壯高大的身體投擲這種沉重的大長矛,給敵人致命一擊。

維京族群的擴張對歐洲早期歷史影響巨大,他們的後代形成了眾多子族群。而瓦良格人就是維京人的後裔。他們一度被古羅斯人請來當王,主持公道。

有趣的是,在瓦良格人的問題上,蘇聯與西方同樣存在爭議。西方人認為基輔羅斯就是維京-瓦良格人直接建立的。而蘇聯堅持認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瓦良格人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不管怎麼說,古代俄羅斯族群中有維京人的血統,這是肯定的。爭議的只是主從關係而已,但是一滴血中又怎麼能分辯出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



(現代歐洲Y染色體單倍群比例)

無獨有偶,納粹德國之中也有人崇拜維京人,而且,納粹德國還組建了以北歐僕從國兵力為主的維京師。只不過納粹的維京師沒有像他們的祖先那樣叱吒風雲,難逃敗亡命運。

由此可見,少部分歐洲文化中有崇尚擴張,乃至歌頌侵略的潛意識。當然實力能不能達到是另一回事。

到了近代,羅曼諾夫王朝皇帝彼得一世通過大北方戰爭擊敗瑞典,他清除國內保守勢力,鎮壓了反對外國人的暴動。將首都搬到了出海口的聖彼得堡地區,在這個幾乎荒涼到只有石頭和森林的地區建立了新首都。從此,俄羅斯族開始了全面西方化的歷程。這是歷史上一個民族第一次自上而下的西方化改革。這場改革更加奠定了現代俄羅斯族群接近西方文化的屬性與心理特點。



(身穿西裝一手持劍一手掌握世界地圖的彼得一世)

有趣的是,一部分西歐人卻不認為俄羅斯人是西歐人,他們認為俄羅斯人有蒙古血統。是韃靼人。由此可見,俄羅斯族群與西歐族群的爭議非常多,而且涉及到各方面。

洛曼諾夫王朝奠定了現代俄羅斯的版圖,這個王朝從所有,沒錯,是所有,從所有鄰國那裡控制土地,將它們變成俄羅斯的領土。據說造成這一情況的心理因素是因為俄羅斯人是在平原上發展起來,他們是一群平原上的農民,飽受侵略且無險可守。他們為了自己的心理安全,只有不斷擴張,獲得新的緩衝地帶。

這麼說你信了嗎?


(沙俄的擴張堪比歐洲對美洲的殖民)

當然,造成俄羅斯大面積擴張的客觀因素是蒙古族群政權的整體衰落,俄羅斯擴張的地區基本都是蒙古族群的舊有領地。從經濟上看,遠東皮毛貿易與尋找氣候合適的農業耕作區是經濟動因——整個西伯利亞唯一的產糧區是黑龍江流域,這裡因為夏季溫度高出西伯利亞,所以可以種植一季糧食作物,所以沙俄拼命想要得到黑龍江流域,因為西伯利亞雖然大,但是在蔬菜大棚出現之前,養活不了大量人口。

Ok,加粗劃重點了,西伯利亞養活不了大量人口,那麼從農業角度講,蘇聯東遷有可能繼續抵抗德軍嗎?

顯然不太現實。

三 蘇聯的工業佈局是歐洲部分重於亞洲部分


(前蘇聯化工佈局)

看圖可知,蘇聯的化工生產都在歐洲部分,雖然二戰中東遷了一部分,但是歐洲的重心不可能短期改變。如果蘇聯的歐洲部分被德國佔領,蘇聯會迅速變成一個農業國。

蘇聯在遠東的生命線是西伯利亞鐵路。


(沙俄時期的西伯利亞鐵路)

沙俄以及蘇聯在亞洲部分的所有建設,工業,乃至人口聚居區,都是圍繞在這條鐵路兩邊的。這這條鐵路,因為氣候環境等原因,緊靠蘇聯南部邊境,實際上從地緣上看,極不安全。而蘇德戰爭時期,蘇聯在遠東需要面對一個極為好戰的對手。

舊日本,陸軍軍閥集團。


(舊日本侵略的頂峰 當然沒幾年)


(偽滿的合影 也沒幾年)

在當時,舊日本對蘇聯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蘇聯要和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就是為了穩住日本。按照日本的戰略習慣,假如蘇聯東遷,日本是一定會突然發動進攻的。歷史上蘇聯內戰時期,日本就曾出兵西伯利亞干涉。

OK,那麼如果日本佔領蘇聯的太平洋沿岸,蘇聯會怎麼樣?

連農業都沒有了。

蘇聯由工業國變成畜牧業國。

用騎兵對付德軍坦克?

四 巷戰是蘇聯的戰術手段

當時蘇聯已經通過遠東情報體系得到了日本不會進攻蘇聯的情報。所以他們抽調善於在冬季作戰的西伯利亞部隊支援歐洲。

蘇聯為什麼一定要死守斯大林格勒?

除去政治考慮。軍事考慮也是重要選項。

德軍的戰術特點是什麼?

依託裝甲集團軍群的高機動性,在大平原上兩翼包抄下底傳中,打身後球。

如何能化解德軍的優勢?

巷戰。

依託己方熟悉而又複雜的城市地形,可以抵消德軍的速度優勢,把運動戰轉化為陣地戰。依託高樓,地下管道,可以把射擊角度由平面改為立體360度。有效抵消德軍坦克的平面火力優勢。而到了亞洲部分,沒有了大型城市,巷戰恐怕無法實施。

巷戰不要說德軍,就連21世紀身處伊拉克費盧傑的美軍,想起來也是後背發涼。

當時,斯大林的確有將政府東遷烏拉爾地區的計劃,但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蘇聯當時有1.6億人口,二戰損失了2000萬人,占人口數的八分之一,按這個比例簡單地說,青年男性基本都有傷亡。

五 斯大林格勒是二戰歐洲戰場的抵抗之都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從夏末打到深冬,歷時七個月。

普通蘇聯士兵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平均生存時間只有十幾到二十個小時左右。這些普通士兵就是在用自己不到一天的生命去戰鬥,最終粉碎了國家的滅亡,展開反攻。

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德軍曾經說過:

蘇聯人不是人。

他們是火焰。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年輕的普通蘇聯士兵們)


個人整理創作如有不足歡迎指正


有時聊人文歷史


蘇聯雖然在二戰時一度差點守不住莫斯科,但是原則上他們是不會進行東遷計劃的,這裡面既有客觀因素,也有斯大林的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蘇聯時期的國土面積雖然非常大,但是人口主要分佈在西部,現在的俄羅斯也是如此。這個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東部的西伯利亞等地區根本不適合人居住,也不知道當時的俄羅斯帝國要這麼些國土有什麼用。

蘇聯的主要重工業也全部分部在西部

其中的烏克蘭是蘇聯主要的糧食產區,二戰前蘇聯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烏克蘭的糧食出口。這個地方的喪失不僅僅是影響蘇聯經濟,還直接影響蘇聯生存問題。

在喪失了人口稠密區、經濟發達地區後,德軍的目標直指蘇聯主要能源區,如果這個地區再喪失,蘇聯可能就完全喪失反擊能力。

另外,蘇聯光靠自己在那個時期是挺不住的,他的工業已經完蛋,連正常的軍事補給都無法滿足,所以有大量的物資是美、英援助,援助的最重要一條路線就是北冰洋航線,終點是摩爾曼斯克,這是蘇聯北方唯一的不動港,如果此港口再被放棄,蘇聯就不僅僅是東撤一點點了。

二、斯大林因素

斯大林在二戰前後對蘇聯實行了絕對獨裁統治,他為了排除異己(因為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前與列寧的矛盾已經半公開化,所以在列寧去世之後有許多蘇聯元老與斯大林有嚴重的政治分歧)、推行工業化改革(一五計劃)以及附帶的農村公社改革,開始了大清洗運動。在此期間被殺害和流放的人數有100多萬,用於收容流放人員的勞動營有很多位於東部。

當時進行的農村公社改造直接剝奪了許多農民的土地,造成了農民的激烈反抗,甚至暴動,而蘇聯東部的人口多數為農民。

斯大林在大清洗的同時,個人崇拜也達到了高潮(大清洗運動和個人崇拜都不是斯大林發起的,但是他也並沒有制止),德國入侵蘇聯初期,蘇聯軍隊一潰千里,斯大林早期的反應是有些恐慌。他那時可能也有些崩潰,但是在後來朱可夫取得一些戰果之後,他的態度迅速轉變,變得堅決和自信。儘管德軍已經進攻到莫斯科,而且有關人員已經給斯大林安排好了撤退計劃,但是此時斯大林堅決要留守莫斯科,他不同意就沒人敢再提東撤的方案。我認為斯大林此時堅決不撤離莫斯科除了他的愛國熱情和做為一國領袖的職責所在之外,莫斯科一旦失守對他的威信打擊他是可以預測的到的,他個人非常喜歡歷史,所以他可能預見到了,一旦他從莫斯科撤離,他用殘暴和獨裁建立的統治力就會土崩瓦解,那時他能不能活著到達東部都難保證。

三、德國綜合因素

德國看似在二戰在非常強大,那是因為他們有一群實力超絕的將領,如曼施坦因(奇襲法國計劃締造者)、古德里安(閃電戰之父)、隆美爾(沙漠之狐),德國當時軍隊的機械化程度、先進程度和數量都並不佔優,只是他們戰術太超前。可是到了蘇聯,由於蘇聯當時的基礎化建設太落後,道路從是土路,極大的限制了德軍半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後來由於德軍運輸車輛的不足,隨著戰線的拉長,德軍補給也出了問題。再一個由於希特勒的個人偏執,非要分兵攻打斯大林格勒,因為那個城市叫斯大林,影響了德軍的兵力分配和戰略。而且在之前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上,德軍的戰略也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影響了戰機。


另外,西線的戰事原本不在德國計劃之內,德法之戰是意外觸發,西線的戰事不但使德軍推遲了進攻蘇聯的時間,還減少了德軍投入的人數,從而減輕蘇聯不少壓力。瞭解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敦刻爾克希特勒要坐視大批英法軍隊撤退,讓戈林的空軍去解決而不是陸軍。

所以從這些方面看,當時的蘇聯不大可能進行東遷計劃。


唐格林奇


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假如莫斯科反攻沒有成功,莫斯科真的被攻陷了,難道斯大林願意戰死在莫斯科嗎?我覺得也未必,俗話說,此一時彼一時,莫斯科真的被奉獻了,我想作為蘇聯的領導人,也會想辦法逃脫,好有機會再次領導蘇聯人民和德國法西斯鬥爭到底,至於說她們逃到哪裡,當然不好說了,但是我想他絕不會坐以待斃。


驕然


會,蘇聯與德國的社會政黨不一致雙方又在前期戰爭中打紅了雙眼,說血海深仇也不為過,仇恨的積累使的雙方沒有調解的餘地,政府要是下令投降就是民族的罪人,政府就會被人民所唾棄推翻,只有戰鬥下去像中國一樣抵抗到底拖垮敵人才是唯一出路,要是投降蘇聯只會四分五裂,共產主義名存實亡。


面具皇冠


考慮到斯大林格勒為蘇聯高加索方向防線最後的大城市,所以假如蘇聯失去了它,德軍將獲得整個中東以及高加索,以及他們上面的石油,德國也就不會陷入了資源睏乏,美國能不能打贏這樣的德國,將成為一個未知數。


文哥哥江西


肯定會的,俄羅斯民族是戰鬥的民族,加上本身俄羅斯特殊地理形態,東西地理沿線比較長,就像我國一樣,大西南和大西北永遠是我國的戰略防禦最後的陣地!相信俄羅斯民族也會戰鬥至最後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