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彩禮造成畸形男女關係

三天定婚姻:一天相親十多個男人

“我中考沒考上好高中,就去我爸那邊(北京) 讀中專,應父母要求學會計。才讀了一學期,我媽就給我打電話說不要讀了,回來相親。”

小A的家鄉是福建莆田的某個村莊,那裡以天價彩禮而聞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相親不過是留給兩個年輕人聯繫方式,讓他們自己約時間見個面。

天價彩禮造成畸形男女關係

可是在小A家鄉,事情卻不是這樣。

村子裡的人大多在一年其他時候在外地打工做生意,相親的時間窗口只有春節前後這一個月,男方家庭心情更是急切,他們希望早些將婚事促成,能在大年三十前把媳婦娶回家沖喜最好了。

如果過了大年三十還沒結成婚,那麼正月十五之前也要把事情辦妥。

所以當小A這種年輕女孩子回家過年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媒婆每天帶著不同的男方家長來家裡看她。小A回家三天,見了三四十個相親對象,平均每天見十多個男人,連她自己都記不清誰是誰了

“我頭天晚上剛到家,第二天早上8點多一個和我家有親戚關係的媒婆就領著男方一大群人來我家看我。其他媒婆知道我回來了,個個每天都帶著好幾個男生往我家跑,很多甚至都沒跟我媽提前打聲招呼。

我回家三天,就相了有三四十個人,最後弄得連跟我聊天的男生是誰都分不清了。到了第三天晚上,那個有親戚關係的媒婆就給我和我媽做思想工作,說看了那麼多男生卻還沒訂下來會被人說閒話等等。

本來我以為她說媒的是那個和我在微信正聊得挺合拍的男生,就答應了。媒婆當晚就帶著男方來我家下聘(168.8萬),等人來了我才意識到弄錯人了。當時很尷尬,因為跟我聊微信的那個男生說第二天早上要來我家下聘,後來我只能跟他說別來了,我已經訂婚了。”

真是個狗血又烏龍的故事,但在福建莆田某村,這就是春節期間每天都在發生的慘劇。

你可能會問,結婚就不需要感情基礎嗎?這樣認識一天都不到,長相都沒記清楚就能結婚?

那你就太小看各地的觀念差異了。在那裡,如果你問“才認識幾天怎麼會有感情,沒有感情怎麼結婚?”長輩們會一臉不可思議地看著你說:

“結婚需要什麼感情?等一起過日子了感情都會有。”

真是讓人無法反駁。

天價彩禮造成畸形男女關係

小A也沒辦法,不嫁也得嫁,也只能說服自己,感情是可以培養的。可現在她也後悔莫及了:

“本來我以為感情是可以培養的,但是我發現我錯了。我很想離婚,但是我知道離婚很難,畢竟夫家人出了那麼多彩禮,那些錢我孃家人肯定也不會還。日子只能得過且過了。”

這讓人不由得覺得她的婚姻已經變成了一場買賣,買定離手,錢還沒有到本人手上。這也不是小A一個人的悲哀。該村現有人口7150人,在近24年內僅有38人離婚,其中90後僅有2人離婚。一想到高額彩禮錢,連離婚的底氣都不足了。

退錢則是不可能的,孃家要是肯退錢算你孫子。

猛漲的彩禮:一次支付一百多萬元

當地高昂的彩禮價錢,是和很多因素有關的。

很多人認為高昂的彩禮是傳統習俗,是祖輩堅持下來的,這是不對的,起碼在莆田的這個村莊是不對的。半個世紀以前,當地還很窮困的時候,就沒這麼多講究,結婚時只能以豬肉、麵條、紅薯等作為聘禮。

改革開放後,莆田人的經商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富裕起來的當地,彩禮金額逐漸提升,從上世紀90年代的3萬元左右,增長到本世紀初的10萬元以上,近些年一路飆漲到突破百萬元大關。

所以天價彩禮在當地,也不過是最近幾十年形成的,遠談不上有多“傳統”。而且與很多人認為的越窮的地方越容易要高價彩禮不同,這個莆田的村莊很富裕,照樣也會要高價彩禮。

而且彩禮的逐漸攀升,很符合“劇場效應”。意思是,大家都坐在位置在看戲,就都能看到演出,這時忽然有觀眾站起來看戲,就會擋住別人,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眾都變成了站著看戲。

在村子裡,只要有先富起來的人拉抬財力價格,那麼彩禮的惡性膨脹就不可避免了。

可是劇場效應還有一個前提,就是這是個封閉劇場,假如是開放的,懶得站起來的觀眾大可以去別家觀看,就沒有這麼累了。所以如果這個村子裡的人習慣和外地人結婚,那麼高彩禮也未必會影響到村子裡所有家庭。

可惜該村的婚姻也相當封閉。2008-2018年間,該村女性結婚288例,其中和同村人結婚就有208例,和本鎮或相鄰鎮人結婚56例,只有11人和莆田市以外的人結婚。

這是因為當地人的本地自豪感很強。村裡人覺得自己的村莊是風水寶地,在這裡成長的姑娘賢惠顧家,知根知底,語言和習俗都熟悉,比外地的姑娘要好很多。

當然,這種本地自豪感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很多地方學者的營生就是為本地人的自豪找到合理的解釋。

唯一令人費解的是,一般越是封閉的圈子,越是沒出去見過世面的人,才會抱殘守缺地認為本地最好。像莆田的這個村莊,人們多在外做生意打工,為什麼會有如此濃厚的本地自豪感呢?這還需要更多社會學者的努力去解釋。

而過於封閉的通婚習慣,也在這裡造成了一些糟糕的後果。

本來,東南沿海重男輕女的現象就比較嚴重。該村近20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5.87,相當於每126個男人才對應100個女人,年輕女性相對來說是很稀缺的。人人都想要兒子傳宗接代,可是每126個兒子裡,就有26個找不到本地媳婦,又要怎麼傳宗接代呢?

重男輕女除了體現在生女孩不如男孩多之外,還體現在對女孩婚嫁的態度上。在該村,女孩出嫁之後,就和孃家無關,既不能繼承孃家遺產,也不必贍養娘家父母——女孩徹底成為夫家的人,哪怕在夫家受了欺負,孃家也管不了。

一筆天價彩禮,完全“買斷”了女孩,一個封閉市場的惡性循環就這樣開始了。

早早要嫁人:21歲就是大齡剩女

這些婚前十分搶手,被三四十個男人“相親”,結婚更是讓夫家出了大筆彩禮的女性,按理說是屬於很稀缺的性別了,會有好日子過嗎?

那你真是想多了。

一個證明了自己員工被另一家公司以遠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挖角之後,他接下來的工作一定會成為一場噩夢。因為掏了大錢的老闆,想讓此人把溢價通過更努力的工作賺回來。這和天價彩禮下的女人是一樣的。

這些女孩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人生被排除了很多選項,彷彿這輩子為的就是這次婚姻。

她們從小時候就為這個目標做準備,並在出嫁後要滿足夫家的各種要求。

婚前就早早準備結婚的原因也不難猜測:由於當地有著天價彩禮,對於有兒有女的家庭來看,最優策略是把女兒嫁出去,接受天價彩禮之後,在為兒子娶媳婦的時候將收到的彩禮當做兒子的彩禮給到媳婦的孃家。

天價彩禮造成畸形男女關係

這就要求有女兒的家庭必須控制女兒的出嫁,以便收取天價彩禮為兒子娶媳婦做準備。為了這個目標,中斷教育也是可以的。

比如上面的小A,“讀中專……才讀了一學期,我媽就給我打電話說不要讀了,回來相親 ”。

哪怕讀了本科,早點嫁人也是逃不了的義務。另一位村裡的姑娘小B不想早早嫁人,還被家長責怪,說她“太有主見”:

“家人都勸我,‘年齡越大就越不值錢、相親對象條件也越差,趕緊挑個差不多的就行了’。我反駁說,‘才認識幾天怎麼會有感情,沒有感情怎麼結婚?’可長輩們會一臉不可思議地看著我,‘結婚需要什麼感情?等一起過日子了感情都會有,你看××她們不都是這樣。一直不嫁你讓家裡人的面子往哪擱?當初就應該聽××的話讓你不要讀了,書讀多了就是太有主見。’我氣得繼續說,‘她們甘心過那種生活。可我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要和她們走同樣的路?’長輩們也會底氣十足地回應我,‘不管讀多少書,你是這裡的人,就必須按照這裡的習俗’。”

真是理直氣壯啊。

可是按照當地習俗,結婚就要趁早。另一個女孩小C想在相親時候挑一個自己喜歡的,可隨著她年齡越來越大,相親對象質量居然變差了,她只好在21歲的時候就草草嫁人(是的,21歲在那裡已經算是大齡剩女了):

“我從18(虛歲)起每逢過年就一直在相親,但都沒碰上心儀的,不知不覺就拖到22(虛歲),到後來給我介紹的‘質量’就越來越差。眼看著年齡越來越大,就只好將就著把自己嫁給了一個出得起聘金,但毫無好感的男人”

在當地,女孩拖到25、26歲還沒嫁人,相親對象很可能就是二婚的、殘疾的男人了,現實也逼著她們要早早嫁人。

在大城市單到30多的你怕了嗎?

夫家要討債:你看這個家為你花了多少錢!

就連21歲都被嫌棄是大齡了,這個村莊女孩結婚的合適年齡是低於法定結婚年齡的。大多數女孩在結婚的時候,因為低於法定婚齡,連結婚證都領不到。哪怕法定婚齡達到了,像小C這樣的女孩也因為按照習俗,和別人已經是村裡公開的夫妻,對領結婚證並不上心:

反正大家都知道我們是夫妻了,結婚證有空再領,不著急。

在這裡女方認為村裡的習俗會保護她的權益,但本質上還是沒有領結婚證,合法權利並沒有受到保護。

這樣一來,公權力就無法介入對她們的保護,她們只能指望村裡的習俗,這是一件有很大風險的事。

比如村裡習俗是多生孩子,尤其是男孩,“生女兒也可以,要是生了兒子就更好了”。嫁人的女人,在婚後第1-2年會先生第一胎,之後1-2年再生第二胎,完成為夫家傳宗接代的責任。但人的思維到了這時候才會成熟,說不定有的女人覺得受不了這樣的生活打算離婚。可是有了孩子的牽絆,這婚也離不成。

天價彩禮造成畸形男女關係

而在婚姻關係內改善自己的處境,對於這些女人也是很困難的。當她們聲索自己的權益時,往往會被夫家以高額彩禮相威脅。在夫家看來,只要交了高額彩禮過了門,媳婦就是被自家買斷了,必須服從夫家的不合理要求,正如那些被高薪挖走的員工一般。

有個女人在生完孩子後,想要有自己的經濟來源,靠做微商賺了些錢。這件事被婆婆知道後,便要求她將賺的錢上交,她不同意,婆婆居然說:

你看這個家為你花了多少錢!

她實在是無言以對。

這些付出了天價彩禮的家庭,心情是很不平衡的,認為都是因為要娶這個媳婦才花了家裡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比較多的情況是,公婆逼著媳婦早點生孩子,而吃相更不好看的夫家,則會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一旦媳婦反抗,就拿出高額彩禮說事:

“夫家人在大慶經營著一家鋼管租賃廠,剛嫁過去時他們讓我一起幫忙給用來租賃的鋼管擦油保養,但是那個太髒太累了,我不願意做。我想出去上班,但他們不肯,說這樣家裡沒人打理。迫於無奈,婚後我只能天天在家裡做飯、做家務,伺候一家老小。但他們又說我很好命,不用工作,在家裡做闊太太。

而且,夫家人總認為我很有錢,找他們拿錢買食材、生活用品時他們經常搪塞我,有幾次還反問我:‘你沒錢嗎?’就像是要把花在我身上的彩禮錢撈回來。更可惡的是,因為我嫁進門一年了還沒懷孕,過年的時候,夫家人怕回鄉被人議論面子掛不住,就讓我和丈夫兩個人獨自留在大慶看廠子,完全不給我商量的餘地。”

對於這個村子的女孩來說,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她們都要被綁在這個村子的高額彩禮上,婚前為其準備,婚後則不得不因此受到夫家管制。她們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

還有一個辦法是嫁到外地,可是外地男孩知道了該地的天價彩禮之後,也就望而卻步了:

“身邊很多人調侃我‘你們那的姑娘娶不起啊!’。我認識的好幾個與異地人談戀愛的女孩子,最後都是因為彩禮的問題分手了。明擺著的事啊,不是我們這個地方的人誰願意出那麼多錢娶媳婦。”

但是彩禮好像也沒有落到女人們自己手裡啊,這事跟她們真的有關係嗎?

男女都互害:花錢添堵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說完了天價彩禮對女孩的戕害,我們再看看對有男孩的家庭,天價彩禮的巨大危害。

你先想想讓你一口氣掏出一百多萬,對自己家會造成什麼影響,就大概能理解了。

土豪另說,一般家庭為了湊夠這筆錢,並且為結婚做其他準備,就必須想盡辦法,比如找村子裡其他人家借錢。要是還不夠那怎麼辦?把自己家的女兒嫁出去收彩禮錢咯。

比如有一家為了給兒子結婚蓋新房,就是如此操作:

“我今年高二,按父母的意思輟了學,回來相親。去年,家裡為了讓大我2歲的哥哥更容易找對象就向親朋好友借了一筆錢蓋新房子,並承諾來年我嫁出去了就能立刻還錢。其實我有男朋友,但他不是我們這一帶的,家境普通根本出不起那麼多錢娶我。迫於家庭的壓力,也為了給家裡分擔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最後我跟他分手,嫁給了一個鄰村男人。”

這種嫁女兒為兒子準備媳婦的辦法,讓每家都花了很多錢,心裡也添了堵。這不禁讓人想到兩個人吃屎的笑話:兩個人在路邊看到一坨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你要是能吃下它就給你一萬塊錢。另一個人吃了屎拿了一萬塊錢,心裡不服了,看到另一坨屎則要求他的同伴做相同的事,也給他一萬塊錢。他的同伴也心疼一萬塊錢,就也吃了屎。最終結果相當於兩個人都沒拿到一萬塊錢,可都吃了一坨屎。

更慘的是,在這個博弈過程中,會有人選擇假裝吃屎騙取一萬塊錢。

當地有個女方家在外地請了個女子假扮自家女兒,和該村的男子結婚,該女子在結婚不到一個月就跑了,男方家所花費的鉅額彩禮也白花了,在字面意義上實現了人財兩空。

可見如果天價彩禮的風氣愈演愈烈的話,更惡性的事件,比如這種騙婚案件,也會繼續發生,對於想要娶媳婦的男方家庭也是相當不利的。

以上這些故事是福州大學的教授在莆田做田野調查時收集到的故事。故事內容令人唏噓,原來這些動輒拿得出一百多萬的家庭也過的也是互相喂屎吃的生活,我默默看了一下自己不到三位數的存款竟露出了憨厚朴實的笑容。

天價彩禮造成畸形男女關係

這些故事也給了年輕人一些啟示:

1. 保持自由,儘管自由的下場和你的本事有關。但起碼,家庭不會給你喂屎。

2. 天價彩禮得來的婚姻難有信任可言,基本就是一場綁架。想要婚後的信任?談感情吧。

3. 這套婚姻買賣的模式也並非沒有受眾,比如最近微博上火的那個86年在北京的皖北阿里P8,他相信的怕也是經濟條件換婚姻。據說後續有很多女孩聯繫他,可見市場還是存在,只要價格開的足夠高就有買賣。

總之,天價彩禮對於那些有錢卻難以培養感情的人是好事,而對其他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壞事,最終會將人推到男女互害的境地——看看微博和知乎上那些為彩禮吵破頭的男男女女就知道了。

《聖經·雅歌》有云:

“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

警鐘長鳴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