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現在為什麼沒有那麼多水域了?

中原正能量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水泊梁山?瞅見這四個字,俺首先想到的是一百單八將,外加及時雨宋江給人到處磕頭撅著的那屁股。所以水滸這電視劇,俺就瞅到他撅屁股那段直接掐了,看廣告。不是,咱這小心肝真丫受不了。

有人說成也宋江,敗也宋江。拉倒吧,就俺覺得應該是成也水泊梁山,敗也水泊梁山。

當時要是沒有這八百里的水泊梁山這地,那也就壓根不會有啥水滸一百單八將的事了。沒個好的地待著,鬧啥鬧?你以為官軍的大刀片子是吃素的?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問了:“水滸這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水滸這事他不是真的,但他這事是有根的,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

最開始出現是《東都事略侯蒙傳》,也沒一百單八個人,充其量也就三十六個人,霸著河道殺的官軍鬼哭狼嚎,屎尿齊流啊!

所以這事弄的實在是忒大了,就被小說故事給瞅中了,到了南宋的時候,這事就流傳開來,還有畫家為這三十六個人畫像,這事就傳的神乎其神的。

那麼最早的水滸傳,是擱《宣和遺事》裡記載的。後來很多的話本都是從這水滸中取材,慢慢的這三十六個人就被擴充到了現在看到的一百單八個人。

最後這事由施耐庵收錄整理,這就是咱現在瞅見的水滸傳全貌。

說了,這些個事,越扯就越遠了,咱接著題主的問題聊。

話說八百里水泊梁山,真有那麼大嗎?

拉倒吧,這就是個虛數,文人手段而已。飛流直下三千尺,您以為詩仙李白真拿一大卷尺,蹲地頭上去量過?壓根就沒那事,誇張的一種說法。

所以八百里其實就是告訴大傢伙,這地夠大,所以啊,咱就假裝被施耐庵老先生給騙了。

“啊!真大!”這就行了,別那麼較真,沒勁!安安心心的瞅故事就得了。

現在這嘎達就在山東省那梁山縣內,佔地3.5平方公里。這地擱過去他也是個尚武的地,畢竟是咱大華夏武術四大發源地之一不是。

而大塊吃肉大塊喝酒也是當地的一個特色,當地人也豪爽!

所以啊,您瞅水滸裡,說上了樑上大塊吃肉,大塊喝酒,其實這就是當地的習俗,上不上水泊梁山都一樣。

現在這地水已經沒有那麼多了,為嘛呢?

話說北宋的時候,這水泊梁山他就是個大湖泊,這湖泊恰好杵在廣濟河的肚臍眼上。

而這廣濟河是北宋這時間點上有名的漕運四河之一,當時的皇帝為了漕運方便,還把這河道加寬了五丈,所以您就知道這水量有多充沛。

現在這漕運也沒了,這河也沒幾個人管理,基本上就被廢了,整根杆釣個魚,冷不丁啥生活用品就釣上來了,氣的釣魚人也只能摔杆子走人了。

當然這水量變小不是啥管理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不受母親河黃河的待見了,黃河改道多次,造成了注入的水量減少,造成現在的結果。

這事其實到了1161年的時候,這河道已經無法讓大船通過了,當年完顏亮的戰船想從這裡通過,已經是不可能了。

到了1181年以後,據史料上的記載水泊梁山的水已經枯竭了,當地的農民伯伯已經開始在河床上插秧種糧食了。

不過到了元代末期的時候,母親河黃河又發脾氣了,一傢伙又開始氾濫,這水兒又開始注入水泊梁山,就這麼一下,這地又變成了八百里的水域。

到了大明朝,又枯竭了。

擱現在就剩下一個指頭大的東平湖,梁山也變成了一個大土包。

現在這地已經開發成了有景有點的嘎達,還有人守大門的,至於是幹嘛的?您比俺清楚,咱就不說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作為山東人,我要說道兩句。很多人都會問,梁山這個地方有沒有?梁山好漢有沒有?

梁山作為山東的一個縣級單位,目前還是存在的,歷史上的八百里水泊梁山到底存不存在,我們需要追溯一下。

魯西南地區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因為有黃河流經穿過,地勢低平,蓄水可能性比較大, 歷史上黃河有數次改道,為華北平原的形成代帶來了很大的可能,所以山東的很多地名都和水有關,比如濟寧,濟南,菏澤等,都帶著水字偏旁,話說濟寧和濟南都和濟水有關係,濟水之南等。

菏澤,是我所在的城市,在唐代之前確實是存在著湖泊的,故名為雷澤,而我所在縣,故稱為大野澤,意思為巨大的沼澤地,我想可能是黃河水改道時在這裡停留了一下,形成了這樣一個湖泊,這時候的湖泊,面積很大,李白在一首詩中曾經提到過,到菏澤當時的一個縣單縣時曾經寫過一首詩,《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終將過江去,愛此暫躊躇。我們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李白所在的唐代,菏澤境內的湖泊面積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單縣是山東南部一個縣城,再往南就是河南了,由此可見水域面積還是不小。

後來隨著黃河泥沙的淤積,水域面積逐漸的縮小,整個山東境內的湖泊面積逐漸的縮小,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水泊梁山,後來慢慢縮小,分割成東平湖和微山湖,僅剩山東棗莊南部的小型湖泊了,也就是臺兒莊會戰的那個地方了。

所以水泊梁山多半是文學作品中的描述了,在現實中,如果涉及到八百里水泊梁山的話,那麼整個山東河北河南都要囊括進來了。


大野澤的風


所謂“八百里水泊梁山”是虛指,屬於文學誇張手法,歷史上的梁山泊也遠沒有這麼大,隨著時代變遷,受地理水文、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古梁山泊早已乾涸,不復存在,現在的水泊梁山只是古梁山泊遺存,後來又人工製造了旅遊景點。

歷史上的梁山泊

梁山泊真實存在,很多史料文獻中都有記載。梁山泊又名梁山濼,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境內,該縣境內多山,有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小黃山等眾多大小山峰和支脈,山谷和山腳下地勢低窪,為梁山泊的形成製造了有利條件。

《宋史》等史料記載“梁山泊多盜,皆漁者窟穴……漁者習為盜,蕩無名籍”,這和梁山好漢的所作所為比較吻合,而且歷任濟寧知府和梁山縣知縣都對梁山泊漁民以嚴刑峻法約束,比如蒲宗孟“雖小偷微罪,亦斷其腳筋。盜雖為衰止,而所殺不可勝計”,任諒“盜發則督吏名捕,莫敢不盡力,跡無所容”。

後來,北宋官府強行將梁山泊收歸“公有”,強令漁民百姓必須按船納稅,沉重的賦稅負擔和嚴刑峻法的壓迫,最終迫使人們走投無路,在宋江等人帶領下揭竿而起,這便是《水滸傳》故事的原型,成語“逼上梁山”就是這麼來的。

梁山泊為何干涸

梁山泊的歷史並不算太悠久。據史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黃河多次大決口,河水沖垮河道四處傾瀉,哪裡地勢低窪就往哪裡流,其中梁山縣境內多山,地勢較低的山腳下積聚了大量黃河水,並與“古鉅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號稱八百里的梁山泊。

《宋史》卷九十一載:“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黃河又從滑州決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泊。

歷史上的梁山泊絕沒有800裡,按照古代1裡等於0.5公里計算,800裡就是400公里,光一個長度(或寬度)就達到400公里,相當於從梁山縣到濰坊市區的距離,這個數字令人咋舌,無疑是古人常用的文學誇張,極言梁山泊水面之闊大,不足為信。

但隨著時間推移,“八百里梁山泊”的恢宏景觀早已不復存在,只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地理水文因素。梁山泊的主要水源來自黃河,黃河在歷史上曾發生數百次大小決口,而每次決口經常改道,有時甚至會北奪海河,南奪淮河入海,不再注入梁山泊,泊內已有的黃河水富含泥沙,經過長期沉積,不斷淤積成土地,導致水面越來越小。

2,氣候變化因素。山東位於北方,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除夏季外,其他季節降水很少,比較乾燥,特別是越接近現代,降水越少,歷史上乾旱頻發,導致梁山泊失去黃河水的補充,又沒有大量天然降水注入,隨著蒸發量越來越大,自然水面越縮越小。

3,人類活動因素。古代雖有樸素的生態環保理念,但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時候是不會講環保的,梁山泊是當地眾多漁民百姓賴以生存的地方,他們只顧捕魚、採蓮、打蘆葦……,不管生態保護,後來更是圍湖造田,不斷侵奪水面,導致水面越來越小。

綜上所述,在“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影響下,梁山泊越來越小並最終乾涸不可避免。事實上,我們歷史上的河流湖泊幾乎都受遭遇著同樣困境,所以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保護理念,守住我們的“綠水青山”。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因為,水永遠是往低處流的~

我們所說的梁山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內,是一個值得去一遊的山峰群,它北起聊城(就是收服張清的地方)東達泰山西至河北大名府南至荷澤,鳥瞰群山,它是一幅百餘里的美麗畫卷,也是小說中好漢們逍遙快活的原型地。早在戰國時期,梁山泊就有了雛形,在北宋時期由於黃河多次決堤終點都流入了梁山周圍,漸漸才有了這“八百里”水泊的壯觀景象。我們都知道黃河上游的水是清澈無比的,也知道中下游由於流經黃土高坡導致大量的泥沙進入的河中,於是黃河某段就真的變成了黃色。那麼依靠黃河供水的梁山泊也沒能倖免,河水中大量的泥沙積澱在湖底,導致湖底越來越淺,最終由於積澱使得地形高於水源,以致於黃河水決定“臨時轉機”。

等到了明朝的永樂年間,梁山泊更名“積水湖”,又因為它位於安民山下,所以當地人也叫它“安山湖”。黃河改道,湖泊被填平,梁山周圍反而有了大面積的可耕之地,也算是因禍得福了。當然,歷史上宋江那群人可從沒在梁山組過隊,他們更多的還是流寇性質。那麼可能是江蘇人的施公怎麼就腦補了一副眾人齊聚水泊梁山的景象了,車邏輯推測施公創作八成參考了元雜劇中梁山的形象。在元雜劇《黑旋風雙獻功》中有這麼一段唱詞:

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東連大海,西接濟陽,南通鉅野、金鄉,北靠青、濟、兗、鄆。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數百隻戰艦;三十六座宴樓臺,聚得百萬軍糧馬草。

其實我們也能發現,這段描述和書中的八百里水泊簡直就是孿生兄弟,但是戲劇中的描寫難免過於誇張,施公創作時也只選取了部分素材。方圓八百里雖說是扯淡,為了彰顯好漢們的勇武以及梁山的地形優勢施公還是把它選入了小說中。當然,越浩大的集團其覆滅能給讀者帶來的心理落差也就越大,這也是小說常用是寫作手法之一吧~


沒有八百里,沒有108,也沒有徵方臘!


邏輯文史游


八百里水泊梁山真有八百里嗎?

八百里只是虛數,是文人墨客慣用的誇張手法。

梁山,在現今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境內。不用說梁山縣,就是濟寧市、整個魯西南地區,也沒有縱橫方圓八百里的面積。

如果說“九曲黃河萬里沙”有寫實的依據,那麼“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對是誇張了,曹操都沒敢打腫臉充胖子說自己的戰船綿延萬里。如果說“千里江陵一日還”有寫實的依據,那麼“輕舟已過萬重山”絕對是誇張了,李白同學就這樣,動不動整個“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我們假裝被他騙了,默默的背古詩就行。

當然,像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獅駝嶺,都是如此。

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只是虛數。

八百里水泊梁山到底在哪裡?

在古代,黃河多次氾濫決堤,對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造成相當數量、或大或小的洪災。其中,決堤之水,灌入現今梁山、鄆城、鉅野、東平等縣,在五代時期形成大片湖泊。後來隨著歷史遷延和洪水積聚,到宋朝時期形成了廣大水泊。

在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代,這片廣大的湖泊,成為英雄豪傑出沒之地,也就是《水滸傳》中描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此時的水泊,已經擴展到極致,波瀾壯闊、浩淼無邊。

八百里水泊梁山現存有多少水?

作者本人是鄄城縣人,也就是鄆城、梁山的臨縣。如今,八百里水泊早已退縮,至清朝時期,梁山周圍的各縣區,都已經變為一馬平川的農田。

“宋公明魂歸蓼兒窪”,此處的蓼兒窪,即為當今的東平湖,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總面積六百多平方公里,這也是八百里水泊留給世人最大的遺蹟。

八百里水泊梁山為什麼沒水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黃河改道。歷朝歷代的治洪業績,堅築河堤,斷絕水源,造成八百里水泊水位下降。年深日久,水源乾涸,陸地上位。

其次,應該是圍湖造田運動,人為的土地資源開發,進一步加劇了水泊範圍的縮減。

另外,根據資料查證,還與板塊運動和地區海拔升高有關。

爺爺生在天地間 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泊撒下羅天網 烏龜王八罩裡邊!
爺爺生在天地間 不求富貴不做官,
梁山泊裡過一世 好吃好喝賽神仙!


鳳凰西遊


時過境遷 ,滄海變桑田……











中國二手機械設備


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其實八百里水泊梁山這裡面所提到的“八百里”其實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八百里”和當時小說中所採用的慣用誇張手法一樣,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一點在《水滸傳》小說中還是多有體現,作者通過這些誇張的數字來表現氣勢磅礴,以達到創作目的。

而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位置其實就是在現今的山東省濟寧市,如果對於地理比較瞭解就會知道,將濟寧市和魯西南地區進行統一計算也無法達到八百里這樣的面積,只不過小說中提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是在這片區域內。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即便八百里水泊梁山沒有這麼大的面積,但是和現在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古時候,當時黃河的治理比較差,經常會出現氾濫決堤等情況,這個時候就會導致大量地區出現洪災,因為受到這些自然因素的影響,到了五代時期,就已經在當地形成了較大的湖泊,後來湖泊也在不斷擴大。

在進入北宋時期,當時這片湖泊的面積變得更大,同時也彙集了大量梁山好漢,這片水域可以用浩瀚無邊來形容,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雖然不至於真的有這麼大,但是應該也算是水域遼闊。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八百里水泊梁山開始出現了變化,湖泊已經開始大大退縮,到了清朝年間,水域的縮減幅度更大,而且周圍開始出現了大量的農田,隨之而來的就是人數的增加,也讓這片水域面積更小。

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之所以已經不復當年,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

首先在黃河改道後,讓八百里水泊梁山開始有了相應的變化,避免了決堤的發生,迫使八百里水泊的水位急劇下降,與此同時水源也漸漸乾涸,陸地面積開始增加。其次隨著人類發展進程的加快,圍湖造田是勢不可擋的趨勢,當人類需要不斷擴大耕種面積的同時,八百里水泊的面積自然就會受到影響,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另外八百里水泊也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在板塊出現了一定變化時,也會讓水域面積發生改變,伴隨著地區海拔的提升,都會引起這些變化,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早已沒有當年的樣貌。


歷史小地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黃河改道了。

北宋時期,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就是今天水泊梁山的所在地。

它是北宋“漕運四河”之一廣濟河中部的湖泊。

廣濟河從北宋首都流出,進入梁山泊,然後再連接濟水。

廣濟河本身就很寬,當時河床全部被人工擴寬到5丈以上。

而梁山泊則是源於黃河決堤改道,河水流經梁山腳下,成為了一望無際的大湖。

梁山泊號稱八百里,實際沒有這麼大,仍然面積驚人。

更關鍵的是,這裡地形複雜,有很多島嶼和大片的蘆葦、沼澤,特別適合土匪、海賊盤踞。

當年宋江確實是在梁山起家,隨後就登陸橫行北方多省。

為什麼宋江沒有長期盤踞梁山泊?主要還是這裡的面積並不真的八百里,容納不下較多部隊迴旋作戰。


直到南宋時期,梁山伯仍然是抵抗金兵的游擊區。很多抗金武裝盤踞在險要的梁山伯,不斷打擊金兵。

據史書記載:北宋宣和末年或靖康年間,有漁民張榮在梁山泊聚集舟師數百,不時出擊金軍。

不過,由於黃河再次改道,梁山伯缺少水源,逐步乾涸。


到了金熙宗正隆六年(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攻宋的戰船經過這裡,已經因缺水而無法行駛大船了。

到了20年後,金國曆史記載認為梁山泊已經基本乾涸,當地農民甚至在此開荒種地。



有意思的是,到了元代末期黃河再次氾濫,又流經梁山泊,這裡恢復了浩蕩無端倪,飄風向帆集”的景象。

明代再次衰落,到了明岱宗景泰元年前後,方圓僅剩八十里左右了。

到了今天,黃河已經不會再改道,梁山泊自然就不存在了。

目前,這裡只剩下一個東平湖,總面積626平方公里。


薩沙


《水滸傳》中梁山是號稱八百里水泊梁山,天然的水域成為了兩天的天然屏障,有了這道水域,他們阻擋了朝廷的多次圍剿,還依靠水域的優勢活捉了高俅。

實際中梁山泊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等組成,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梁山泊的行程根據《宋史》記載:北宋天禧三年黃河又從滑州決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泊。由於黃河的決口,氾濫的河水注入梁山泊,使梁山泊面積變得很大。

梁山伯在五代到北宋末,由於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滾滾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並與古鉅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但是這種情況和《水滸傳》中所說的完全不同,歷史上的梁山泊面積廣而泛,更像是一個大沼澤,而書中所描繪的更像是一個湖泊。

《水滸傳》中為什麼要將梁山水泊描繪成一個大湖泊呢?這主要是因為小說編寫的時候,受到水泊梁山起義軍的原型所影響,水泊梁山的起義原型為歷史上南宋時期發生在洞庭湖的楊么起義,他們佔據的洞庭湖才真正意義上可以說是八百里水泊,所以作者在構思的時候就將梁山泊的沼澤地藝術化為湖泊。

百八里梁山泊的沼澤地帶,隨著歲月的變遷,以及黃河多次改道,梁山泊在很早的時候已經改變了模樣。清朝的時候,有一個縣令,非常迷戀《水滸傳》,後來他有機會調任道梁山縣擔任縣令,他特意跑到水泊梁山進行觀看,本來還滿懷憧憬,但是看到之後大失所望。因為他看到梁山水泊不過是一個小的湖泊,根本沒有八百里的氣勢。這也可以看到梁山水泊在清朝的時候已經縮小很多。

歷史上梁山不存在八百里的梁山湖泊,只有八百里的沼澤,並且由於黃河在歷史上的改道,梁山泊的水域逐漸變小,至元末,梁山泊已不復存在,現在也只剩東平湖一處了。


帝國烽火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水滸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八百里梁山泊,因為一部《水滸傳》的名揚天下。

《水滸傳》中對梁山泊是這樣描述的: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

方圓八百里,就相當於二十餘萬平方公里,而在如今在山東境內,已經很難找到梁山泊的遺蹟了。

現在的東平湖,若不是採用現代的防滲技術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恐怕也只是一個小湖泊了,很難有當年《水滸傳》中八百里梁山泊的盛況。

那麼《水滸》中記載的八百里梁山泊,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宋代的時候是有梁山泊的。

根據《宋史》記載: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黃河又滑州決口,堤壩被沖毀了七百步,漫溢州城,歷經澶、濮、曹、鄆諸州,注入梁山泊。

當時的梁山泊,是黃河水決口衝淤而成的一個大湖,在古代鉅野澤的基礎上,環繞樑山而成大湖,面積很大,水面遼闊,八百里是對其面積巨大的一個虛稱。

之後黃河改道,梁山泊的來水斷絕,泥沙淤積,逐漸乾涸,成了民眾墾殖的良田。

但是古梁山泊所在地方,還是地勢比較低窪,只要有水,就會成為湖泊。今天的梁山泊景區,就是在這些窪地人工蓄水,復原的水泊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