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翔:大灣區“理財通”望儘快取得成果 無明顯資金流出香港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11月4日出席立法會會議時透露,香港金融管理局已與內地相關機構進行多方面接觸,希望儘快在粵港澳大灣區財富管理互聯互通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此前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香港金管局正與中國人民銀行、外管局等機構探討“理財通”相關計劃。

據本報記者瞭解,相關安排將參照股票通的做法,(採取)資金封閉式循環的管理辦法,即內地居民通過內地銀行在香港開戶,賬戶擁有人以人民幣直接或換成外幣進行投資海外金融產品,包括股票、債券、紙黃金等,完成投資後只能換回人民幣現金,境內資金只在境內提取。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內地大批高淨值人群。據統計,廣東已連續第二年成為國內擁有最多千萬(元)資產高淨值家庭的地區,其中擁有千萬(元)可投資資產的高淨值家庭數量就有13.7萬。

今年2月18日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穩步擴大兩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不斷豐富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渠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

同時,劉怡翔表示,環球經濟氣氛低迷,拖累貿易和投資活動,在本地、全球及區域不穩定情況下,“香港金融及資產市場更多波動,但金融體系各個環節至今運作暢順和有秩序。而港元匯率保持平穩,銀行體系流動性維持充裕,銀行間市場亦保持有序運作,最新存款和貨幣供應數據顯示,並沒有明顯資金流出港元或香港銀行體系。”

金管局10月底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認可機構存款總額按月跌0.3%,其中港元存款增加0.6%,外幣存款減少1.2%。人民幣存款減少3.2%至6234億元人民幣。金管局指出,由於資金調撥安排,外匯基金存放於認可機構外幣存款減少。若撇除外匯基金存款因素,外幣存款在9月微跌0.4%,存款總額升0.1%。

劉怡翔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政府會繼續密切監察市場,加固防震措施,雖然有評級機構對香港信貸評級展望作負面調整,但有其他機構維持不變。他強調,政府會多管齊下,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