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提前下發,基建投資加碼

如果四季度提前下達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額度,有利於支撐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初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隨著專項債的陸續發行,以及中國政府對專項債、PPP項目管理制度的進一步改革,預計2020年基建託底經濟增長的效果將會明顯。

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提前下發,基建投資加碼

作為逆週期調控的舉措,專項債開始提速擴容,地方重大項目精準投資已接踵啟動。《財經》記者從多個渠道瞭解,截至10月底,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發行規模已經完成30800億元(其中,專項債務21500億元、一般債務9300億元)的全年計劃額度,並已全部撥付具體項目,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或將在今年第四季度提前下發。

一位不願具名的財政專家告訴《財經》記者,8月至今,按照國家發改委部署,地方發改系統至少已上報了三批專項債重大項目,中國財政部與國家發改委對接,對地方上報的專項債重大項目加快審核,加快重大項目入庫進度,截至10月底,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的第一批、第二批專項債項目已經確定。

興業證券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透露,10月前兩週,國家發改委審批項目增長56.4%,其中地方政府申報項目同比增長超28%,地方投資意願持續回升。

《財經》記者梳理發現,9月以來,廣東、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地已經有上萬億元投資規模的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僅在10月,廣東、江蘇、安徽三個省份數百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像廣東省10月14日對外宣佈,該省今年1月—9月共完成重點項目投資5716億元,第四季度還將計劃完成784億元的重大項目投資,其中部分重大項目在10月集中開工;江蘇省淮安市10月19日宣佈"2019年全市第二次重大產業項目集中開工",共涉及重大項目102個,總投資619.31億元;安徽省10月28日在六安市舉行了"重大項目10月份集中開工動員會",宣佈"本次集中開工項目共195個,總投資1050.3億元"。

目前市場高度關注2020年新增專項債是否會在今年四季度提前發行?對此,前述不願具名的財政專家表示,9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明確,要根據地方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按規定提前下達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確保"明年初可使用見效"。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向《財經》記者表示,專項債已成為中國經濟穩增長與補短板的重要工具,國務院要求按規定提前下達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有利於支撐第四季度到明年初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

專項債發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6.2%。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2019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4%,其中,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5%,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5%,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0.5%。基建和製造業成為拉低投資和經濟增速的因素之一。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基建投資一直是中國實施"逆週期"調控和穩增長的主要政策工具。中國從2015年開始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主要目的是適應地方政府基礎設施等公益類項目建設的投融資增長需求。2015年至2017年,中國用於新增投資的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分別為959億元、4037億元、7937億元,這三年中國基建投資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2018年中國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提高至1.35萬億元,2019年10月又增至2.15萬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在新增專項債券規模大幅提高的這兩年,基建投資增速卻出現大幅下滑:2018年基建投資增速為3.8%;2019年前三季度基建投資有所回升,但比整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了0.9個百分點。

國務院在今年1月提前下達了1.39萬億元新增地方債券(其中新增專項債券8100億元),3月全國兩會期間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又進一步明確,2019全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15萬億元,其債券規模同比增長高達59.3%。

市場普遍認為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將會大幅回升, 預期全年基建投資增速將達到8%以上。但目前來看,2019年基建投資增速達到8%的可能性較小。

前述不願具名的財政專家告訴《財經》記者,8月至今,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主管部門已經連續3次以"緊急通知"的形式,下發至各省(市、自治區),一方面要求各地把2019年限額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確保9月底前全部發行完畢,並在10月底前全部撥付到項目上;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加速推進2020年地方專項債申報。

高層會議明確,要根據地方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按規定提前下達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確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見效,並擴大使用範圍。其外,按照"資金跟項目走"的要求,專項債額度要向手續完備、前期工作準備充分的項目傾斜,優先考慮發行使用好的地區和今冬明春具備施工條件的地區。

中國財政部10月24日發佈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總計發行新增地方債30367億元,佔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98.6%(一般債券發行9070億元,完成限額的97.5%;專項債券發行21297億元,完成限額的99.1%)。這意味著,今年9月份已將新增債券額度基本發行完畢,比去年提前了2個月。而據前述不願具名的財政專家透露,截至10月底,

全國地方發改系統至少已上報了三批專項債重大項目。目前,國家財政部與國家發改委正在對接,加快對地方上報的專項債項目審核。

《財經》記者瞭解到,近兩個月以來,廣東、江蘇、江西、安徽、山東、河南等地都迎來重大項目開工潮,總計有上萬億元投資規模的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前述不願具名的財政專家提示,目前,發行政府債券是地方政府唯一的合法舉債融資方式,而專項債又是地方基建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在基建穩投資的基調下,預計2020年新增專項債額度將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部分新增專項債也極有可能在今年四季度提前下發。

對於2020年有可能提前下達的專項債,中國財政部預算司巡視員王克冰10月中旬公開表示,必須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履行各項審批程序,優選經濟社會效益比較明顯的項目,確保項目建設取得實效。

至於提前下發的2020年新增專項債規模有多大?劉尚希院長對《財經》記者說,按照國務院相關規定,提前下達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必須在明年新增債務限額的60%以內。目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方面還未公佈2020年新增專項債發行額度,一些市場人士根據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2.15萬億元預估,理論上提前下達的2020年新增專項債額度最高可達1.29萬億元。

加快PPP與專項債融合的制度改革

在新增專項債券規模大幅提高的這兩年,為何基建投資增速卻出現大幅下滑?根據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的調查統計,近兩年新增專項債資金絕大部分流入土地儲備和棚改項目,僅有少部分投資到基建項目。以2019年為例,截至9月底,新增專項債中大約有70%是投向土地儲備和棚改項目,真正投資到軌道交通、收費公路、機場、城鄉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園等基建直接相關的專項債佔比為25%左右。

吉林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張依群告訴《財經》記者,地方政府對土地儲備和棚改專項債的發行動機較強,而大規模發行土地儲備和棚改專項債,會進一步加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9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加快發行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同時,還明確提出,專項債資金不得用於土地儲備和房地產相關領域、置換債務以及可完全商業化運作的產業項目,這顯然與土地儲備和棚改專項債發行規模較高有關。

多位專家提示,年初以來,在國家政策層面上,中國政府一直在大力推進專項債券管理改革。2019年4月中旬頒佈的《政府投資條例》明確提出,"政府投資資金應當投向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社會公益服務、公共基礎設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科技進步、社會管理、國家安全等公共領域的項目,以非經營性項目為主";"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得違法違規舉借債務籌措政府投資資金";不得"要求施工單位對政府投資項目墊資建設"。凡此種種,都涉及到進一步嚴格規範專項債管理。

6月10日,公佈的《關於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許將專項債券作為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此前,專項債資金不能用作項目資本金, "專項債資本金+市場化融資"是地方政府融資模式的重大突破。張依群所長介紹,該項政策實施以來,有的地區已按照有關規定,將部分專項債券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初步發揮了專項債券帶動有效投資的積極作用。

前述不願具名的財政專家告訴《財經》記者,2018年"逆週期"調控以來,尤其是專項債加大發行的背景下,基建投資增速之所以依然保持低位,不及市場預期,與金融機構貸款、PPP和城投債對新增基建投資資金的支持力度不足有關,

若非近兩年專項債發力,基建投資增速可能更低。

大嶽諮詢董事長金永祥建議,因管理部門不同,PPP融資和專項債不能夠實現有機結合,這影響到項目的落地,相關部門應儘快出臺政策,推進兩者的結合。

張依群所長也表示,將PPP與專項債結合,既可以借鑑PPP的經驗提高投資效率,又可以吸收專項債的優勢解決融資難問題,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議加快推進PPP與專項債的結合。

對此,中國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10月29日表示,將探索PPP與專項債的融資功能有機結合。

前述不願具名的財政專家表示,隨著專項債繼續加大發行,以及中國政府對專項債、PPP項目管理制度的進一步改革,預計2020年基建託底經濟增長的效果將會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