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元軍和清軍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戰,而唐軍卻無法佔領吐蕃?

李大齡


“吐”在藏語是大的意思,與同時期大唐似有比對之意,“蕃”指從事農牧業的地區。吐蕃是青藏高原上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強盛之時領土面積遠大於如今的西藏,包括青海甘肅新疆一部、印度一部,南詔國也曾是其屬國。


(唐朝強盛時吐蕃帝國疆域)

在大唐強盛時,只有吐蕃能與之抗衡。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隨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兩國相愛相殺糾纏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斷。自唐太宗文成公主進藏,到金城公主,大約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時期。安史之亂時,唐朝防守吐蕃的兵力被調走平叛,吐蕃趁虛而入,還曾佔長安15天,後來被郭子儀趕走。

青藏高原一直以來都沒什麼大國勢力,不管是秦漢魏晉南北朝,中原王朝始終對河西走廊眷顧有加,因為這條商路能帶來很多利財富和技術,同時還能控制西域,監視漠北草原強權。對於河西走廊南邊的青藏高原,也只有漢朝士兵曾經打到了河湟一帶,對於青藏高原內部的部落勢力,中原王朝一直不曾與聞。

所以,當松贊干布聽說大唐國力強大,派遣使者到長安拜訪鄰居時,李世民讓官員訪查了半天也不知道這個吐蕃國家從哪兒冒出來的。所以,李世民就派了一個使者跟著吐蕃使者回訪,看看到底是不是騙子。松贊干布好生接待了使者,然後這個使者也回去如實彙報了,本來正常的國際交往,卻因為吐谷渾在中間搬弄是非,導致李世民沒有答應吐蕃的求親請求。

松贊干布剛剛統一帝國,國力強盛,沒有受過這樣的氣,因此就派兵打了吐谷渾,還把青海周邊的羌族部落都給收了,派了20萬軍隊圍攻唐朝的松州。李世民也是馬上天子,一看松贊干布這麼不上道,就派了侯君集等幾員大將帶著5萬軍隊增援松州。這一仗打下來,讓吐蕃知道了唐朝的厲害,也讓唐朝知道了吐蕃不是一個蕞爾小國。於是,雙方不打不相識,文成公主和親,李世民希望利用文化的影響力同化吐蕃。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朝、吐蕃又因為安西四鎮給打了起來,主要爭端區域集中在甘肅、青海、新疆接壤地帶。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都是處於攻勢的。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短暫牛了一段時間,還把唐朝的河西走廊佔了,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北亭都護府都被吐蕃攻佔了。吐蕃的勢力達到鼎盛,唐朝的邊防線已經退到了距離長安只有200多里地的涇陽。

(安史之亂後的吐蕃帝國)

可是,常年的戰爭也拖垮了吐蕃的經濟,還讓吐蕃帝國形成了數量眾多的軍閥。吐蕃軍閥分為東部軍閥、西部軍閥。由於唐朝一直在東部保持著戰略壓力,東部軍閥在維州之戰中損失慘重,因此西部軍閥一家獨大,最終控制了帝國實際權力。隨後,吐蕃贊普被刺殺,二王爭立,吐蕃陷入了長期的分裂,直到元朝時期被併入中土。

可見,唐朝時期的吐蕃國力強大,是一個半遊牧半農耕的政權,不是遊牧帝國那樣能夠被一戰解決。它的戰爭持久力很強,與唐朝打的有來有往。很多唐朝名將都在吐蕃那裡栽過跟頭。像薛仁貴帶著5萬唐軍與四十萬吐蕃大軍鏖戰大非川,結果全軍覆沒,就可知吐蕃沒有那麼好打。即便要打,也是要傾盡盛唐全部國力。

可是,吐蕃的土地,都是高原山區,打下來的成本這麼高,收益卻不成正比。對於唐朝而言,環吐蕃的西川、河西、西域這些物產豐富的地區掌握在手中,就足以對吐蕃形成環形攻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了。萬一傾國遠征,一旦失利,將會動搖國本,代價太大。當吐蕃分裂時,唐朝也已經是步入殘年了,藩鎮割據的唐朝也沒有能力組織針對吐蕃的滅國之戰了。

後來的元朝和清朝,面對的是一個分裂的吐蕃,實力已經不能唐朝時的吐蕃相比。元朝只是擊敗了一夥武裝僧人,然後用一紙書信就招降了吐蕃。至於清朝,他的主要作戰對象也不是西藏人,而是在青海地區的蒙古人。在青海擊敗了蒙古人後,清朝大軍政治、宗教、軍事三管齊下,西藏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隨後,清朝在西藏駐軍,直接管理西藏事物。

所以,清朝在收復西藏的過程中,沒有發生類似唐朝那樣的大規模戰爭,經過佛教幾百年的薰陶,西藏人也失去了原來的那種好勇鬥狠的性格,他們視宗教為最大的生活準則,佛教卻是唐朝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可見,李世民當初以文化同化西藏的努力,最終在清朝這裡結了果。

(清朝福康安平定尼泊爾)

清朝大規模在西藏用兵是在公元1792年福康安(《還珠格格》中福爾康的原型)帶領16000精兵征服尼泊爾廓爾喀王朝的戰爭。由於清朝在西藏已有根基,大軍所到之處沒有遇到大的阻礙,得以順利進入後藏,兵臨加德滿都城下。這場戰爭,也是最有可能與英國人提前開打的戰爭,因為廓爾喀扛不住清軍的攻擊,向孟加拉的英國人發出了求援信。如果英國人此時幫助了尼泊爾,可能清朝就會在八旗最後的輝煌時瞭解到世界大勢。可是,英國人拒絕了廓爾喀人,因為英國人認為要跟清朝做生意這件事重要的多。不久之後,他們就派了馬嘎爾尼訪問北京,還帶來了很多新鮮的事物,不過都被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以奇技淫巧的名義給拒絕了。

所以,唐朝之所以沒有像元朝、清朝那樣攻滅西藏,其實是因為吐蕃在當時太強大了,唐朝雖強,要搞定吐蕃也得損失不少。到了元朝、清朝時,吐蕃地區的氣候已經不能承載太多的人口,且四分五裂,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組織起抵抗力量,清朝攻下西藏的代價並不高。


而知而行的歷史


看了同志們的分析,都比較有道理。但沒有說到根本上。

其實一切的一切,根源就在於,元明清時期的吐蕃非常衰弱,根本不能與唐代的吐蕃相提並論!

唐代的吐蕃非常繁盛,人口上千萬,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至於它為什麼這麼繁盛,有一種理論認為,是由於唐代溫熱的氣候造成的。

據說唐代的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好幾度,降水也更多。整個青藏高原比現在更溫暖更溼潤,也更適合人類生存,環境承載力也更高。

這一切就導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迅速繁盛起來。

唐代以後,氣候變冷。青藏高原溫度降低,降水減少,環境承載力下降。人口也隨之下降。人口少了,國力當然就衰弱了。吐蕃帝國四分五裂,進一步削弱了國力。連一項孱弱的北宋,都曾經吊打吐蕃。

到了元明清,吐蕃更加衰弱,基本是人見人打,毫無還手之力。

除了氣候的原因,吐蕃制度錯誤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歷史上,吐蕃長期實行殘酷農奴制度。農奴被殘酷剝削,肆意欺壓。直接結果就是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吐蕃人口越來越少,從一千萬多萬下降到兩百多萬!


上將噯福斯


答:誰告訴你的元軍在西藏作戰了,這是沒有的事。至於清朝倒是派兵在青藏高原作戰了,原因是準格爾蒙古汗國叛亂,派兵佔領了西藏,清軍去平叛;還有就是派兵入藏,驅逐南亞入侵勢力。西藏在唐朝以後,開始普及了藏傳佛教,好勇鬥狠的性格,已隨著佛教的傳播,成為了精神寄託,只注重來世,不在乎今生。

元朝通過很溫柔的手段,通過藏傳佛教,將西藏納入版圖。清朝也是通過和蒙古貴族的友好關係,進而控制西藏。

西藏原先是在隋唐時期,吐蕃建立的吐蕃帝國時期雄起了一陣,在唐太宗到唐玄宗時期,十分勇猛。最終和唐朝鏖戰上百年。最兇狠時期,南攻大唐,北拒阿拉伯帝國。當時這兩個國家是東西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到了玄宗時期,唐朝終於搬回局勢,利用吐蕃內部紛爭,徹底擊敗吐蕃。使得吐蕃勢力不敢下高原。

唐朝當時聲威遠播,他的戰略中心,在東部的高句麗西部的西域和中亞以及北部的突厥等方向,壓根沒有重視吐蕃勢力的青藏高原,由於西藏在唐朝眼中是不毛之地,不想具有,也不想過多投入資源經略西藏。而此時恰恰是吐蕃崛起,勢力最強時期,所以幾次交鋒唐朝不支,只是處於戰略守勢。

元朝清朝時期的西藏,沒有統一的領導層,由於佛教的麻痺,只注重各人修行,並且信仰也不是完全統一,有黃教、紅教和白教所以元朝、清朝輕而易舉的就控制了西藏。

文|玉之溪


玉之溪


除了高原反應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在內,除了棉衣的運用和人口分佈之外,還有對西域區域的實質控制。唐朝雖然沒能佔據吐蕃,但終它一朝,將吐蕃永久打趴,才使得後世全面佔據西藏。


一、棉花的運用。

在宋之前,漢字沒有“棉”這個詞,只有綿。

雖然在唐朝之時,在帝國的周圍如同南疆壯、傣族和高昌國已經運用棉花製造棉衣,可由於技術上的制約,棉花的運用只存在於貧民階級之中。

直到宋元時期,脫籽和紡車的發明,才讓中原腹地的人們穿上廉價的棉衣。

同樣廉價且輕便的棉衣,使得軍備不再那麼負重。

這是無法逾越的問題,唐朝對吐蕃的作戰,軍備是其他地區的數倍,可獲得的利益,卻是得不償失的。

哪怕是假設唐朝佔據了吐蕃,打通與印度之間的通道,唐朝依舊需要依賴當地的吐蕃人。

二、統一後的吐蕃,在一定時期內是與盛唐對等關係的。

松贊干布,也是神人的存在。13歲即位,很快就平定了混戰的西藏。並仿唐朝設立了府兵制度和功勳制度,還引進了唐朝的農業制度。

使得吐蕃實力大增。隨後與唐朝的衝突中,失敗的松贊干布選擇與唐休戰,並且“求娶”唐朝公主。

在中原王朝的記載中,吐蕃類似一個低一些等級的“蕃國”存在,可事實上,若將唐朝和吐蕃兩者之間的國書中一些字眼替換掉,兩者之間更像是平等互交的國家。

三、國際形勢逆轉

吐蕃的地勢,造就了彪悍且不怕死的民風,同時優越的地勢也使得它獲得了難以逾越的天然防禦屏障。所以唐朝只能在川貴方向防禦,在西域方向攻打吐蕃。

這也導致了軍備負荷。

公元670年,大非川一戰,吐蕃打破了盛唐不可戰勝的神話,雖然此戰吐蕃的勝利是建立在唐朝內部的將帥不和的前提之下。

郭侍封強行以少打多,導致其部全軍覆沒,也讓本來是夾擊吐蕃的形態被打破。薛仁貴只能後撤尋求戰機。

大非川一戰,是吐蕃立國之戰。西域的不穩,導致薛仁貴及唐朝只能四處救火,打破了盛唐不可戰勝的神話,又使得吐蕃成為西域對抗唐朝的標杆。

四、唐朝為穩固西部和北部,採取圍堵吐蕃策)策略

史書上的記載,給人一種錯覺,吐蕃在壓著唐朝打。

真實是公元675年,平定叛亂的唐朝抽出手來,書上只有寥寥幾個字——進隴西、復四鎮。

公元678年,18萬唐軍全線攻打吐蕃,大勝。但由於高原及道路等等因素,唐後撤,吐蕃獨立。

公元681年,吐蕃與漠北結盟,唐將黑齒常之領軍攻打良非川,吐蕃大敗,繳獲無數。

公元694年,吐蕃與突厥聯軍在冷泉和大嶺被唐軍擊敗,突厥全軍覆沒,從此分裂,融進漢唐大家庭。

公元700年,吐蕃大軍扣邊,唐隴右軍反擊,六戰六捷,吐蕃人頭累成京觀。

公元714年,大來谷之戰,再次欲求出高原的吐蕃,被唐軍阻擊,數萬人被俘被殺。

公元717年,九曲之戰,唐軍再次出擊吐蕃,斬殺數萬,吐蕃稱臣求和,唐軍再次因高原反應及補給問題退兵。

公元722年,小勃律之戰,吐蕃從西部謀劃出高原,4000唐軍阻擊並擊退吐蕃大軍,陣斬數萬。

公元728年,唐軍進擊吐蕃,書上說吐蕃敗軍哭聲環繞山谷經久不停。

安史之亂後,公元765年,吐蕃趁唐弱,出擊長安,靈臺一戰,唐軍斬殺吐蕃五萬,俘獲無數。

公元773年,潘源之戰,唐軍大勝,陣斬萬餘。

公元776年,吐蕃聯合吐谷渾、氐人,党項等蠻族聯軍20萬,這也是史上最大的吐蕃大軍。劍南一戰,唐軍將數萬人頭累成京觀。

公元786年,吐蕃再次攻擊虛弱的唐朝,隴州一戰,唐朝大勝,從守轉攻,全面攻打吐蕃。

由於連年的戰爭,使得道路及岔口不斷開發,這時候的唐朝平定內亂之後,同時唐軍中歷來俘獲的人員及本部軍人已經不再受高原反應。為了後世子孫的福旨,唐朝覺得全面覆滅吐蕃政權(哪怕是帝國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

公元819年,鹽州一戰,吐蕃15萬大軍被唐軍殲滅,吐蕃最後的軍事實力覆滅,從此吐蕃不再有與唐朝正面硬剛的能力。

正好此時回鶻謀反,不老實。唐與吐蕃結盟,唐全力覆滅回鶻,公元846年,回鶻可汗人頭逛長安街,餘部所存人員均被唐人訂為奴隸,遷移到南方。

公元866年,吐蕃最後維持一統的力量,吐蕃大相論恐熱的人頭與回鶻可汗一樣,遊逛長安街,其部被唐人販賣到嶺南種甘蔗。史書是這樣寫的

“拓跋懷光殺吐蕃論恐熱,傳首京師。其部眾東奔秦州,尚延心擊破之,悉奏遷於嶺南。吐蕃自是衰絕,贊普乞離胡君臣不知所終。”

據此吐蕃陷入真正分裂狀態。

為什麼元清可以打進西藏?

因為棉衣大規模使用,第二是蒙元、滿清掌控了西域。

大蒙古兀魯思帝國,與清朝進攻西藏路線不同。

蒙古是從西域較平坦的區域進入西藏。

但也正是唐朝的對吐蕃不懈努力的打擊之下,吐蕃之後一直沒有統一意識形態。

同時,佛教的傳入,使得藏區的人民思想被囚縛起來,不再追求吃與穿,財富不再積累到封主之手,而是轉入寺院,又使得唐後的吐蕃不再兇狠得起來。

藏傳佛教尋求蒙古支持。

蒙元並沒有對西藏發動過戰爭,因為藏傳佛教的活佛,早早就親自到草原(天山以北)尋求蒙元統治者的支持。

所以當窩闊臺命令忽必烈領十萬軍攻打雲南時,整個藏區是提供資源及路線的,這時候的蒙元根本就沒有與吐蕃作戰。

而是一次軍事大遊行,就使得吐蕃各部拜服在蒙古的腳下。也使得藏傳佛教成為藏區的實質統治者。

而清朝,“大小金川”一戰,從川貴區域攻入藏區,使得藏區貴族想依賴地勢,尋求半獨立狀態的夢想破滅。


斐駺


元朝和清朝面對的只是戰五渣的西藏宗教政權。吐蕃帝國崛起具有青藏高原上數千年難得一見的天時,當時屬於青藏高原少有的溫和時期,因此農業基礎強。西藏去年的人口是300多萬,這還比不上吐蕃時期。吐蕃帝國採取的征服方式是以吐蕃本土為基礎,以被征服的邦國部落大軍為炮灰的征服體系,吐谷渾党項突厥沙陀等著名的戰鬥民族都曾經是它的僕從軍,此外南詔也長時間內被他控制,為它提供人力和財力。吐蕃帝國在西域有強大的基礎,能從中亞的粟特人那裡得到鎖子甲的生產技術。元朝和清朝實際的吐蕃本土,農業基礎大為落後,加上宗教盛行的結果軍事力量非常薄弱,準噶爾和清軍進攻吐蕃只需要數千人就能輕鬆搞定。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並不是每一支軍隊都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戰,事實上青藏高原作為一個戰略地位比較重要,可是在封建王朝當中它的實際使用價值並不重要,也正因為如此,唐王朝對於青藏高原一直採取的是一個被動防禦措施,而從來沒有過主動進攻。

事件回顧

既然是分析古代人的事情,就絕對不能夠用現代人的眼光來分析,我們通常需要把眼光放到古代,並且以古代人的智慧處事哲學來具體的批判某一件事情是否正當或不正當。

整個封建王朝把元王朝排除在外的話,就會發現,絕大部分封建王朝都是以土地是否可以利用,當做自己是否去佔領的必備條件。

我們會發現華北平原,華南平原以及四川盆地這些地方都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必爭之地,為什麼這些地方是必爭之地呢?

因為這些地方可以源源不斷的產生糧食,而且產生糧食的種類和數量非常的多,屬於高產區。

與此同時,對於大東北、大西北,尤其是漠北地區,封建王朝似乎一直在秉持著一種相當鄙夷的態度,從來沒有想過要佔領這些地方。

為什麼不去佔領呢?因為那個地方除了能夠長草之外,似乎種不了莊稼,更要命的是春夏時期大風一起,都是沙塵暴,非常不適宜人類居住,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塊地皮哪怕是白給自己也不需要。

本著這樣的思想,從秦始皇開始我們就一直在修建城牆,修建城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並且經常把北方的遊牧民族當做蠻夷來稱呼。

沒錯,這就是事實

好了,接下來我們需要講兩個與哲理相關的辯論問題:

第一點,唐軍無法佔領吐蕃,並不代表著唐軍沒有能力去佔領吐蕃;

第二點,元軍和清軍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戰,並不代表著元軍和清軍的所有部隊都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戰。

事實上元帝國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國家,他們在攻打某個地方,尤其是在攻佔某些城池的時候,並不會太過於在意攻佔這些城池的實際意義,往往更加享受的是攻城略地的過程以及勝利者的姿態。

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元帝國並沒有衝向那些土地質量好的地方,反而衝向了沙漠,衝向了西域,甚至突破西域的枷鎖,直接跑到了歐洲狠狠的禍害了一番。

為什麼呢,因為對於元帝國而言,本身的攻佔土地就能夠給他們帶來特別大的刺激,對他們而言土地也好、擁有自己的種植區域也好都是無所謂的,畢竟自己的戰馬跑得夠快,糧食區也多,想去哪吃糧食直接跑去搶一遍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地圈起來,自己種糧食。

至於清朝則更多的是重視土地面積,所以會發現在清朝統治的初期以及中期,對於大面積的土地範圍,往往採取的是一種佔領佔領再佔領的姿態,也正因為如此清王朝的統治前半段給大一統帝國的版圖奠定了基調。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首先,公元七世紀和八世紀,土蕃與唐王朝是中亞和東亞的雙子星,是非常強大的王朝。而元朝和滿清時期,青藏高原已經四分五裂,沒有一個強大統一的政權,不足以與中原王朝抗衡;

其次,隨著藏傳佛教在藏區傳播,幾百年佛風薰染,曾經在高原大漠橫刀立馬,來去如風的藏人早已褪去他們勇武剛猛的特質,變得更加的平和安寧,已不是當年好勇鬥狠的土蕃人;

再次,蒙古人生活在蒙古高原,地理環境與藏區相似。而後來女真人征服蒙古,也適應了高原環境,這也是蒙古人和滿洲人能夠在青藏高原征戰的一個原因。



我的乾坤



這個問題也得考量一些地緣因素,青藏高原本身就是世界屋脊,沿著河西走廊有漫長的崑崙山,柴達木盆地,四川往西有大小金川,然而中原農耕文明卻有意繞開了它,形成彎月型。在中原王朝互相爭鬥的漫長歲月裡,勢力範圍往往就躲避著這個障礙,很少涉足青藏高原腹地,尤其是唐朝興起以前的那段時間,而到了吐蕃王朝出現後,唐太宗還不清楚其地方圓多少裡,也不瞭解實力。


最後縱觀整個唐朝,吐蕃卻讓它在西邊吃了不少的苦,河隴之爭和西域之爭,吐谷渾之爭,都是與青藏高原這一方強大勢力摩擦出來的,在互相摩擦的中間也得到短暫的和親,像著名的文成公主,還有金城公主入藏,唐蕃甚至還建立了事盟,所以唐朝之所以目光注意著青藏高原,肯定這一時期,吐蕃也同樣蒸蒸日上。加之由於慣性的地理歷史因素,唐朝根本就不可能,它也會像漢朝一樣只會通過河西走廊敞開通往西域的大門。


雖然中原王朝不能真正踏足青藏高原,可卻與其邊緣青海甘南地區互相爭奪,從漢朝以來,這塊地方不斷有一方勢力壯大,到南北朝時期早於吐蕃與中原王朝形成了對立,吐谷渾走向了強大,成為一方割據勢力,直到南北朝結束,江南的陳朝和東邊的北齊都聚在隋朝的底下。隋煬帝在位,將目光投得更遠,除了河西走廊盡取之外,還將吐谷渾收入囊中,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御駕青藏高原的皇帝,他在此地設立了河源,西海等郡後又親臨西域,炫耀大隋的富裕,所以隋煬帝是功不可沒的,但是這時的農耕文明已向西南伸向了極點,再無開拓的可能。


然而像後面所說的元清為什麼卻如魚得水,我認為主要還是元朝開了一個好頭,由於元朝本身是遊牧民族興家的,它和青藏高原上的遊牧體系同為一個性質,所以很容易相處,這也就有為什麼後期就有蒙古人在青藏高原放牧的原因。這兩個地區恰巧隔了一個祁連山,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兩個草原地區恰巧後來都信奉的是藏傳佛教,因此也就有元朝為什麼能輕易做到的原因。



起初時元朝之前的蒙古汗國時期,正值定宗貴由汗在位時,窩闊臺的次子闊端也就是貴由的兄弟精心經營涼州已久,也是攻打南宋的西后方,他認為有必要和吐蕃接觸,這個時候吐蕃早已沒有當年,自唐後分奔離西,所以涼州會盟正式開始,八思巴這時跟隨薩迦班智達一同抵達涼州,八思巴後來成了大元帝師,是元朝新蒙文的創立者,同樣輔佐忽必烈成就霸業的有功之人,因此元朝開闢了新格局,做到了前所未有。以至後來明承元制在元朝的西南宣政院轄區改為烏思藏都司,清朝的到來事實也在延續前元明,它本身和蒙古人一樣,屬於遊牧民族和狩獵民族兩種,同樣信奉薩滿教。所以他在東北長期和蒙古人接觸自然受其風俗影響,尤其是滿文藉助蒙古文的通用,清朝在與蒙古人容易打交道同時也深受藏傳佛教影響,青藏地區自然會受到重視,這也和西邊準噶爾汗國有一定的關聯,所以元清是和唐朝有區別的。


龍文說史


在中國歷史上,強大的唐王朝建立了極為龐大的帝國,甚至於能夠與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一較高下。但是就是這麼強大的唐王朝卻一直被一個如影隨形的國家所威脅著,這就是來自西藏高原的吐蕃。

以至於唐朝的歷史,大多都是在與吐蕃的打打和和中渡過的。那麼我們就有一個疑問了,為什麼強大的唐王朝從未佔領吐蕃,而後來的元朝和清朝卻能將吐蕃納入自己的版圖中來。

那麼今天,今古就為大家講講為什麼唐朝之後的吐蕃再也不復當年的勇武。

首先,世界高溫期使吐蕃自然環境唐朝遠好於元朝及清朝

根據中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世界氣溫變化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在九世紀開始,世界進入了一個極為特殊的升溫期。

得益於氣溫的上升,青藏高原原本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雪域荒原,大多變成了水草豐美的高原牧場,進而使得畜牧業及農業產量大量提升,進而促使高原人口出現巨幅增長。

當人口及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擁有著高原反應的吐蕃人,很自然的就成為了高原的霸主,進而威脅到高原附近的唐王朝,甚至一度佔據了極為重要的河西走廊。

雖然唐王朝在公元802年,在四川維州將吐蕃十萬精兵盡數消滅,進而促使吐蕃王朝的衰落。但是面對高聳的青藏高原這道天然的屏障,最終無法佔領吐蕃。

而元朝和清朝時期,正是世界氣溫下降期,在大陸其他平原地區,這一溫度的下降或許影響不大,但是在青藏高原卻會非常明顯,大量原先水草豐美的草場和農田,逐漸被雪線所佔據,失去了農業基礎的吐蕃王朝很自然的就開始走上了衰落之路。

當他們面對元朝和清朝這些遊牧民族騎兵軍隊的時候,沒有國家實力的西藏高原勢力,能夠選擇的就只有降服了。

其次,藏傳佛教的興起,使吐蕃故地的居民更加嚮往和平

吐蕃的強大是建立在9世紀時期的掠奪文化所營造的強大奴隸制體制。當時吐蕃曾經四處出戰,襲擊唐朝、天竺和阿拉伯,他們掠奪的奴隸往往數倍於自己本國的人口。

但是,自九世紀之後,吐蕃陷入內亂,王室鬥爭激烈,並逐漸演變為武將割據地方的形勢,使得吐蕃內部戰亂不斷,人民苦不堪言。

也正是這個時候,之前得到松贊干布的藏傳佛教逐漸發揮其宗教安撫作用,逐漸使吐蕃內部逐漸宗教化,在大多數民眾皈依藏傳佛教,信仰往生崇尚和平、制止殺戮的影響之下,吐蕃逐漸變得更加平和,不具有侵略性。

這也是為什麼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元、明、清時期,吐蕃故地會被納入中原王朝統治的緣故之一。

結語

總的來說,吐蕃地區的轉變,是天時地利與人和共同作用之下的結果。不是唐朝不強,也不是元朝和清朝有多麼強悍,最重要還是吐蕃自身出現了變化,才有了吐蕃在不同時期的表現。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每次看到看到這些歷史問題的時候,心裡就特別不快!不管你願不願意,唐朝時候的吐蕃實力是最牛的!唐朝都拿吐蕃沒有辦法,只能被動防守!高原反應啊,高原天氣冷啊,這些都是藉口!人家吐蕃人下來平原一樣醉氧,一樣受不了平原的氣候,那麼人家怎麼又能多次攻陷長安呢?然後又奪取安西四鎮呢?承認吐蕃牛逼又不會死!中國人的自尊心和虛榮心非常的重,重視希望自己是最牛逼的,各種宣傳唐朝盛世,然後不適合自己的就選擇性忘記!這和宇宙韓是什麼區別?對了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區別!宇宙韓自尊心是100布,中國是50步!

唐朝時候的吐蕃,因為松贊干布的改革和統一,還有松贊干布後面幾位繼任者,頗有戰略頭腦,另一方面也是某些推測,當時吐蕃高原氣候比較好,人口繁殖比較多。

其實當時的吐蕃並不是很強,和唐朝比起來。畢竟無論如何,人家人口就那麼多,人口基礎少是不適合多次大戰的。來一次有生力量被消滅,那就是百八十年的傷經痛骨,特別是這種高原民族,又難得有那麼好的環境大統一一次。

只不過吐蕃和唐朝玩戰略,玩游擊戰玩的厲害。唐朝一直在兩線甚至多線作戰,東邊的高句麗,西邊吐蕃,西北的突厥等,甚至還有阿拉伯,唐朝面臨的問題就是國土太大,因為古代的後勤問題會鞭長莫及,忙於東線高句麗的時候,吐蕃就趁機對吐谷渾,安西下手,甚至還戰略上聯合突厥等民族一起弄唐朝,唐朝忙於東線時,西線的駐軍少,吐蕃幾個就鯨吞蠶食了。然後唐朝抽出手來,大軍進攻西域時,吐蕃又能瞅準時機撤退,搶一把就跑。所謂的唐朝對吐蕃的多次大敗,根本就沒有傷吐蕃根本,吐蕃跑會高原了。根本上吐蕃還是個類似於遊牧民族一樣的存在,搶了就跑。比起突厥,北方的氣候畢竟沒有高原的難受,唐朝能派騎兵打服,而吐蕃就跑會高原躲起來。等你唐朝又去攻打阿拉伯,甚至自己內亂的時候,吐蕃又跳出來要你命來了。這是不是偉人那種戰略思想,敵進我退,敵疲我擾,游擊戰術。吐蕃用的非常嫻熟,儘管在字面上,吐蕃敗仗比較多,但是根本就沒有傷吐蕃的根本。唐朝再強,始終沒能做到消滅吐蕃有生力量。以至於二個相愛相殺。一起強盛,一起滅亡。

所以必須得承認,吐蕃有牛逼的地方,就是有唐一朝最大的剋星,就憑人家高原民族,那麼點人口,大老遠跑下來多次攻陷長安,劫掠而去,唐朝大國哪還有尊嚴。唐朝遺憾的是,沒能在最強大的時候,設計一場圍殲戰,消滅吐蕃並非要殺到高原上去,而是吐蕃傾巢而來時圍殲掉。唐朝沒能做到,所以很遺憾。不得不承認吐蕃戰術戰略都牛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