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深化主題教育重塑農牧業發展新模式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海北藏族自治州對農牧產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致力找差距、抓落實。目前,全州已形成優勢規模的全產業鏈有5條,即青稞、北方油菜籽、犛牛、藏羊、蜂產品五種重點產業鏈,其中年產值達到億元以上的全產業鏈有4條,分別為犛牛、藏羊、青稞、油菜。9月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深入海北開展調研時提出“走一條有產業、有產品、能就業的路子”的要求。海北州結合主題教育,對農牧業產業鏈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針對當前全州產業鏈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環節,提出了應對措施,明確了工作思路,為振興農牧產業、加快海北州現代農牧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海北州農牧業由於受地域地理等客觀環境條件的限制,部分地區耕地、草場和牲畜等難以進行規模化集約經營,全產業鏈從初始環節到終端,組織化程度依然較低,全州60%左右的農牧戶仍然進行分散經營,80%的農畜產品依然處於零散的自產自銷狀態,分散經營當前依然占主導地位,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造成農畜產品加工原料分散,加之農牧業生產基地和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生產規模偏小,特色優勢產業沒有形成規模優勢。海北州大部分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特別是龍頭企業由於發展起步較晚,規模大、實力強的偏少,小作坊、低檔次的居多;出售原材料或初加工的經營主體多,而精深加工農畜產品的少;單一種植或養殖產業的經營主體多,進行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少。新型經營主體與產業基地、農牧戶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大都還處於鬆散性的利益關係,生產與加工環節脫節,仍處於各自為戰、無序競爭狀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牧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產業化程度仍然很低。由於農牧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對市場信息瞭解把握不夠,生產與市場脫節,致使一些產業產品結構滯後於市場需求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與市場對路的產品少,盲目低效生產的多,導致出售難、市場價格低;原材料和初加工出售產品多,經過精深加工的中高端產品少,產品花色品種少,而且每年出售的牛羊大部分以活畜、胴體產品形式銷出,牛羊肉深加工轉化率只有15%,牛羊毛絨基本都是原材料出售,油菜籽加工轉化的產品品種結構單一,一流的資源、二流的加工水平,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突出。到目前,全州尚未建立農畜產品物流園、批發市場和集散中心等比較完整的農畜產品流通體系,市場營銷方式落後,電子商務仍處於起步階段,連鎖代理、產銷直掛等還沒有得到應用,營銷網絡不健全,除了少量產品由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訂單定向銷售外,絕大部分產品都是由農牧戶自行零散出售。海北農畜產品在市場的佔有率很低,以西寧市場為例,在七一路青百超市、西門華聯超市、大十字百貨超市、海湖新區大潤發超市等各大超市中,僅有兩家超市銷售海北地名標誌的精裝菜籽油一種產品,再無其他產品,銷往省外市場的農畜產品更少。可以說,市場流通作為產業鏈的終端環節,還存在較大差距和短板。在調查中發現,周邊一些地區利用海北知名品牌,如“祁連羊”、“門源油”等牌子,在西寧農畜產品市場、超市銷售當地生產加工的農畜產品,一些屬於海北地域地理的商標被外州縣商家註冊,如“海北花”、“浩門緣”兩個地域商標被互助、大通縣等地註冊。同時,本地一些企業只注重追求產品產量,忽視產品質量和品牌的保護,在生產加工優質商標和知名品牌冠名的產品過程中摻加次品,以次充好,產品質量大打折扣、名不符實,損害高原、綠色、有機品牌的聲譽,產品質量與品牌保護缺乏有效的監管。一方面,農牧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缺乏標準化生產意識,也不清楚國家有關生產技術標準。另一方面,各縣政府和涉農部門也未按照市場消費需求制定建立一套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在推行標準化生產上缺少宣傳引導和制度機制。無論是農業還是畜牧業,從產前、產中到產後,生產全過程缺乏統一規範的技術標準,除了少數標準化養殖場,絕大部分種養殖基地標準化生產水平偏低,農畜產品的品質和質量缺乏保證。同時,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以及各類生產基地在標準化生產上自覺性不強,對生產經營不能有效帶動,使全州農牧業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農畜產品和整個產業鏈難以形成競爭優勢。

圍繞突出問題,結合實際,進一步明確加強重點產業鏈建設的基本思路,即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總要求,突出犛牛、藏羊、青稞、北方小油菜、蜂蜜五個重點優勢產業,從產前→生產→加工→流通→消費五個環節著手,推進全產業鏈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品牌化、產業化建設,不斷提升產業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按照這一總體思路,緊扣全產業鏈五個環節,著力組織實施好五個一批全產業鏈建設工程。海北州嚴格按照有機農畜產品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在四縣選擇一批由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種養殖大戶等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的現有優勢產業基地,引導推行標準化生產,比如牲畜及糧油品種的選定、化肥農藥及獸藥的減量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運用等,進行現場技術培訓指導,從產前著手,讓各類經營主體熟悉熟練技術規程,加強監督管理,依照統一規定和標準要求,著力打造一批標準化、專業化程度高的綠色產業示範基地,爭取每個鄉鎮都要高質量建設1個以上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在全產業鏈建設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有機農畜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產品是當前最具競爭力的優質中高端產品,也是目前市場需求量較大、生產供給不足、消費者青睞的優質產品。海北要充分利用自身發展“三品”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堅持按照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要求,積極打造小油菜、青稞、海北牛羊肉、草原生態雞等特色種養生產基地,依託新型經營主體,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精深加工包裝產品,加強品牌建設和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努力形成品質優良、生態安全、特色鮮明、供應量足的中高端農畜產品供給格局。以各縣工業園區為平臺,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重點圍繞牛羊肉、糧油生產、乳製品、羊毛紡織品、蜂產品精深加工,大力扶持發展當地農畜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力爭到2025年,全州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家以上,州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5家以上,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建立海北現代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體系,使產業鏈條基本完整。積極引進州外龍頭企業參與我州特色農畜產品開發,培育一批發展有潛力的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大中小階梯型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群。扶持現有企業改造提升生產工藝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品質,擴大生產規模,增強海北州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制定出臺《海北州加強農畜產品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從建立健全品牌標準體系著手,按照產品綠色化、精細化的要求,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技術、精品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品質,每年扶持培育產品品牌不少於3個,並加強農畜產品品牌商標註冊工作,打好高原牌、有機牌、綠色牌,到“十三五”末,新培育中國馳名商標4個、青海省著名商標10個,培育“三品一標”品牌50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總量達到10個以上,建成品牌農畜產品生產基地10個以上,打造海北農畜產品品牌新形象。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扶持各縣高起點規劃建設一處大型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物流中心、商貿服務等流通設施。在西寧主要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設立海北農畜產品專銷網點、櫃檯,促進產銷銜接。各縣依託電商服務平臺,進一步擴大縣鄉村三級電商綜合服務覆蓋面,促進更多農產品實現網上交易。大力開拓外地市場,進一步提高海北特色農畜產品知名度。

來源/海北州祁連山報社海北新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