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霸留學後多數寧願做助理教授或一般學者也不歸國,是否傳統中庸處世哲學負主責?

社會學學者聞家俊


學霸留學後暫不歸國,可能中庸哲學中求穩的思想,但更多的是出於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的考慮。

高校學霸留學生,姑且定義為985大學本科畢業後即出國留學的學生吧。比如清華、北大、中科大,最優秀的學生往往都選擇本科畢業即出國留學,他們中的多數是直接申請的博士學位,基本上要在國外連續學習5-6年。

這5、6年時間裡,他們一直在國外大學的學術環境下成長,他們的學術思維模式、學術習慣、學術圈子等都是在國外大學裡形成的,與國內存在很多不一樣的地方。而且,他們在國內沒有導師資源,沒有師兄弟資源,對國內圈子來說,他們都是新人。

如果選擇博士畢業就回國,他們多半隻能作為應屆博士生這個身份來應聘,而這樣的身份在國內高校裡並不能得到特別的重視,進校後學校不會專門給他們配備實驗室、研究生或科研經費等,他們必須找一個導師作為靠山。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高校要求新進博士必須做博士後的原因,就是要讓外來博士更快融入國內學術圈子。

但即便是這樣,這個過程也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學術思維模式要轉變,與導師的關係要處理,與同組嫡系部隊的關係也要處理。另一方面,實驗室條件不一定能延續自己此前的研究,新導師新團隊的工作可能會影響自己的研究思路。

所以,很多留學生,特別是優秀的留學生在考慮是否回國方面都很糾結,既想回國,又怕回國。他們乾脆就選擇暫不就業。

國外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相當熟悉了,國外大學的學術關係也相對簡單,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的科研可以更如魚得水。因此,博士畢業後他們會應聘博士後、助理研究員等臨時職位,繼續在國外做研究。至少,在國外的這幾年,他們並不需要考慮太多職業發展問題,只需要專心做好科研即可。這種心理跟國內學生為逃避就業考研考博其實是一樣的。

而且,如果博士後期間學術成果突出,他們再回國的時候,就不再是普通博士畢業生了,而且海外學者了,是高校眼中的優秀青年人才或者高層次人才了。高校會給他們單獨配備實驗室,保證研究生招生指標,給予科研啟動經費、安家費等等,幫助他們組建團隊,幫助他們申報國內人才計劃、基金項目等等。可以說,同樣是3年的過渡期,在國外過渡比在國內過渡有更大的收穫。

所以,學霸留學生們的選擇並不難理解。一是求穩,二是利益最大化。


高校人才真經


這個問題我還挺有感觸。前幾天,聽一位博導聊天,他開會,順便看望一下自己原先的博士生,一位在廣州某大學,一位在四川某大學。這兩個學校雖然不是雙一流、211,但都算是省重點高校。那位博導說,看了實驗室之後,很痛心。外面的學校跟清華、北大差距太大,實驗設備不足清北的百分之一,根本沒法搞科研。他這些學生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如果一直待在那個學校,這輩子就廢了,在學術生涯上不會再有成就了,只能當個普通的教書匠。

現代科學研究,一大部分必須要依賴實驗設備和儀器了。我們可以看看中國最高等級之一的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是北大的邵峰,物質科學獎獲得者是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貽芳和加州伯克利的陸錦標,數學獎獲得者是清華的王小云。以往獲得者有清華的施一公、薛其坤,中科大的潘建偉、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上海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馬大為,還有袁隆平等。這裡面,除了袁隆平是個異數,數學不算,其他得獎的,你要去看看他的實驗室,基本都是國內最好的實驗室,有著最貴的儀器。像王貽芳這個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跨國科研項目。施一公的研究成果也經常被人譏諷為電鏡高級。不管如何,現代科學也許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按楊振寧的說法,進入了一個青銅期,要出成果很難,必須要藉助科研平臺。

另外提一下,當時河北科大的韓春雨號稱做出了諾獎級成果,引發轟動,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實驗室極為簡陋,所以讓大家驚訝。名校科學家們都是好孩子,平常科研條件太好,沒有多想一下,這麼簡陋的實驗室,都是徒手做的實驗,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成果呢?局外人方舟子倒是一眼就識別出來了。


清華2019的預算經費是297億元,第10名的山東大學是97億,清華比山大高出了200億。就是說清華一年的經費是山大3倍。跟非211大學那真的是天差地別,真的是不足清華的1%。高校學霸能在國外找到教職,應該大部分都是名校出去的,在國外也肯定是名校博士生。他們在博士期間的科研平臺也是可以跟清北媲美,或者更好。如果他們要回國,那麼看得上眼的只有排前幾位的大學,但排前幾位的大學對於新進老師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通海歸博士基本不要,要的是在海外已經混出一些成績的教授或者其他。這些海外博士,去不了清北、華五、航開濟等,去更差的學校又不甘心,不如在國外大學找。

從科研平臺來說,在海外高校當老師也比到國內的高校當老師好很多,至少有機會可以做出成果來。

除了科研平臺,還有人脈。高校圈非常講究人脈,申請基金、項目,沒有人脈寸步難行。因此,如果海外博士要回國,他需要有一定的人脈或者已經有了知名度,否則很難打開局面。

還有現實的壓力。在高校中,青年教師,青椒,日子是最難過的,工資收入很低。如果單靠學校的那點工資,真的吃飯就成問題。不要說青椒,就是院士,有時也覺得錢不夠。據說,施一公離開清華,跟收入很有關係。他有兩個孩子需要上學,需要錢。而在國外,大學老師基本能維持一個體面的中產生活。


總之,海外的博士們在意願上,是非常樂意回國的,只是各種實際困難,讓他們望而卻步了。當然,在國外生存也不易,各有各的難處。我相信,隨著國內對人才的越來越重視,各種環境的正規化、制度化,越來越多的人還是會回來的。

<strong>

大家覺得呢?


他山石部落


作為土鱉還沒有海外經歷,但身邊有不少同學與朋友在海外。高校學校留學之後寧願在國外當助理教授或一般學者,不回國,這僅僅是個人選擇問題和處世哲學沒有關係。

不回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出於對科研的愛好,喜歡海外的學術氛圍。

第二,喜歡國外的高福利制度。

第三,喜歡國外的生活環境。

第四,認為海外的食品更安全。

第五,回國謀的職位和海外的職位差不多,但國內的大學教師的工資普遍偏低,根本比不上國外的助理教授。

第六,同樣的生活用品,比如汽車,國外便宜的多,比如BMWX5在美國5萬左右美金就可以搞定,而國內需要80萬左右。

第七,國外被跨省和被請去喝茶的風險低。

總之,選擇不回國是一個個人選擇問題,和處世哲學沒有關係。選擇國外是覺得在國外的生活品質比國外好。


文憶天下


其實還有一些人想回來已經回不來了,國內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甚至企事業研發崗都已經一個蘿蔔一個坑了,不是不需要人才,是真的接近飽和了,當然我這裡說的起步都是副教授/副研究員級別。聽一位協和醫學院的教授講,他美國的好多同事想回來,履歷絕對光鮮,但就是沒有位置了。


盡頭的拂曉


精緻的利已主義者,內心所思所想無不是自己的未來,他(她)們從留學那一天起就已考量好自己的人生每一步,節奏把握精準,給自己準備好後路。

此前他們嘴裡說過的"愛國"都是逢場作戲的騙人鬼話,人生短暫,職業寧可屈就,也不捨離開他們眼中的"天堂國家",譬如那個哈佛女劉亦婷。

他們深諳世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孔孟所倡導的"忠君愛國"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傳統中庸處世之道當然要為此負責。


活著d知覺



Renee美穗教育


有幾人家中能供小孩在美留學,缺的錢那來的,如畢業回國,要多久才能還上,在美工作還債比在國內工作還債,大家說誰更快補還,再者不是人人留學就🐮,回國就有好收入。


用戶9806265558661


這話說的,好像學霸---指的是博士,回來都能得聘教授一樣。且不說,國內雙非大學都不僅要博士學歷,還要看本科出生,你所說說得學霸,如果從本科一路名校的,在國外即使由助教開始也有學術前途,而且一開始就有一份比較有尊嚴的生活和環境。


國內高校博士一大把,如果不是專業領域拔尖,職位、職稱和生活都比較難達到自己期望的層面的,而這次可以在國外i達到,然後好好用心生活,慢慢上升的。當然說的是同等程度的比較,特別出類拔萃的,各項全能的無國界,有背景有運氣的同樣,之外的人,在哪裡生活的選擇,一定有自己的權衡和取向的。


留學薈英語


回到國內都是人中龍鳳的存在,偏偏要在國外當個中等生。雖然順水行舟走得快。但這也恰恰符合中國傳統的中庸處世之道。任他鳳舞九天,今後依然抿於眾人亦(美國人中的普通人)


社會學學者聞家俊


國外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是可以帶博士碩士生,招博士後幹活的。出成果快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