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70歲老人賣涼糕:幾十年價格漲了100倍,食客卻嫌賣得太便宜


十月底的四川樂山蘇稽古鎮已有一些涼意,早上出門還得裹上一件厚厚的外套,溼冷的溫度並沒有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早餐來一碗米涼糕那都是鎮上人們早起的標配。

70歲的唐尚忠在古鎮河街上,已經營了幾十年的米涼糕。1964年老唐開始跟著母親學做涼糕,在他的記憶裡,那個時候鎮上懂做涼糕的人家非常多,但能夠堅持做下來,像他一做就是55年那就沒剩下幾個了。

涼糕的做法中國各省市都有,其製作的步驟無非是淘米、打漿、攪拌、冷卻,但受地域文化、不同的飲食,甚至是氣候影響,製作出來的涼糕卻各不相同。

唯一相同的是,它總能勾起人們兒時的記憶。那是你圍在外婆家的灶臺下,踮起腳尖一遍又一遍地詢問:“外婆,我餓了,能吃了嗎?我想吃甜甜的米涼糕”,慈祥的老人總會摸著你的頭,把你抱起來輕聲安慰:不急,很快就能吃上了。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一碗涼糕就是鎮上孩子們奢侈的美食。只有每逢趕場時,父母換了一些錢,才會帶著孩子買上一碗涼糕,蹲著一旁誰也不捨得吃。

這樣相同的記憶,是否就藏在你內心的深處,當你回憶時,就像是口中的米糕一樣又甜又柔軟。所以哪怕是今天中國人的餐桌上愈加豐富,這種充滿歲月情懷的美食都永遠有一席之位,並且無法抹去。

幾十載以來,吃過老唐家涼糕的孩子都已成家立業,年輕的老唐也逐漸老去,佝僂的身影與這家老鋪子一樣。但不變的依然是味道,在外漂泊的人們回到鎮上時,口中熟悉的米糕味道,便讓風塵僕僕的人們不禁酸了鼻子。

老唐家的涼糕,一碗過去賣3分錢,如今漲了100倍也不過3元錢一碗。其實扣除成本外,一鍋涼糕也賺不到幾個錢。以今天的四川物價來看,一碗涼糕3元錢那都是良心價,所以每逢週末節假日或是趕場天時,從樂山城裡遠道而來的食客,總是會嫌賣得太便宜,很快就被賣光。

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唐,子女也紛紛勸他停下來退休,但老唐卻說,看著孩子們還喜歡自己家的米糕,心裡就高興,不捨得放下。

攝影師胡東進。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就職於四川省樂山師範學院。現已聯合去驢行,專注樂山等四川地區民間旅遊文化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