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采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製?

在“皇帝即國家”的封建社會中,皇位繼承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歷史難題,諸多封建帝王可謂是煞費心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最終確立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終明一朝12世16帝,除了依靠“靖難之役”上位的永樂皇帝朱棣和三位兄弟相承的帝王(景泰帝、嘉靖帝、崇禎帝)之外,明朝的皇位繼承基本遵循了這個規則。

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采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製?

朱元璋

可是繼承明朝大部分政治遺產的清朝的繼承人制度卻與明朝大不相同,清朝從皇太極開始10世11帝,只有道光帝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同治皇帝是庶長子登基勉強也可以算上,另外光緒和宣統是以小支入繼大宗的

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采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製?

清朝

其他的皇帝中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順治是皇九子,康熙是皇三子,雍正是皇四子,乾隆是皇四子,嘉慶是皇十五子,咸豐是皇四子。

這些人當上皇帝的機緣也各不相同,皇太極能夠上位是因為努爾哈赤諸子不想努爾哈赤的寵妃阿巴亥當權,因為她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領一旗,如果她的兒子當上金國大汗,那麼其他的兄弟不會有好下場的,於是他們聯合起來組建了四大貝勒執政,後來皇太極技高一籌將其他人紛紛排斥出場,然後自己建元稱帝。

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采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製?

皇太極

皇九子福臨不是皇太極最喜愛的兒子,但是因為皇太極突然去世,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原本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已經長大成人了,但是他不是嫡子,與多爾袞等人關係也不好,而多爾袞又想當皇帝,但是原屬皇太極直領的上三旗將士不同意(索尼、鰲拜等人),最後還是孝莊從中斡旋,以皇九子福臨這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登基,從此開啟了滿清皇帝繼承人必須是先皇后裔的傳統,屏棄了原來的部落制裡以實力奪取皇位的陋習。

順治駕崩時,孝莊皇太后正值壯年,是她選中了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從而造就了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執政長達61年的一代傳奇帝王康熙。

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采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製?

康熙

康熙所鍾愛的赫舍里氏皇后因生胤礽時難產而死,兩年後康熙經太皇太后恩准打破清朝生前不事先預立皇太子的祖訓將胤礽立為儲君,可惜胤礽才幹有限,最後在康熙晚年經過兩次廢立最終被圈禁,而在諸皇子中踏實肯幹的四阿哥胤禛被康熙最後選定為繼承人。

乾隆最幸運,因為雍正長大成年兒子並不多,所以才幹比其他兄弟稍稍高一點的弘曆很容易鶴立雞群,最終被選定為皇位繼承人,而雍正時期也正式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就是將皇位繼承人的旨意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

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采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製?

乾清宮

嘉慶也是幸運的,因為他老爹太長壽,甚至比幾個兒子都活的長,最後乾隆只好在晚年時期挑個老實聽話還能活上一段時日的皇十五子接班。

咸豐帝奕詝能夠登上帝位則全靠著有位好老師杜受田,雖然咸豐在年齡上較皇六子奕訢有優勢,但是奕訢無論是才幹還是能力都比奕詝強的太多,最後還是杜受田出主意,讓奕詝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最後果然繼承大統,咸豐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建儲制度登基的皇帝,也是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看來皇帝如果是被皇宮冊立的果然掌握不了實權。

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采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製?

杜受田

那麼是什麼巧合讓清朝的諸位帝王大部分不是嫡長子出身呢?估計與清朝前期社會矛盾多有關,而遊牧民族的傳統多少會有一些遺留,再加上約定俗成讓後來的皇帝遵循這一傳統,因為建儲太早會讓皇帝的權威受到挑戰,畢竟一個賢明的太子是哪一個英明的皇帝都不願意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