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孫梅君: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施智慧監管

11月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年鑑社主辦的“2019(第六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60餘位中外嘉賓發表演講。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梅君提出,應探索“區塊鏈+”在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運用,加快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施食品安全智慧監管。

孫梅君說,農業的基本功能是保障糧食和食品的有效供給,包括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兩個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牢固,糧食和食品安全面臨的挑戰很多。從供給方看,雖然我國糧食和農產品連年豐收,但只是達到“緊平衡”。在資源約束趨緊的條件下,這種緊平衡可能是長期的態勢。從需求方看,隨著人們收入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消費結構從過去滿足“吃飽”轉變為吃得安全、營養和健康。從供求矛盾看,相對於數量安全,質量“好不好”逐步成為主要矛盾。

她指出,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從食品安全監管的視角來看,孫梅君表示需要發揮好四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標準引領的作用。目前我國已發佈強制性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260項,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相銜接,具體標準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細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鼓勵企業採用高於國家強制食品安全標準的企業標準,創造品牌、開拓市場,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同時,要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支持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和追溯體系。

二是市場監管的作用。監管制度的改革創新對於提高食品供給質量具有直接的、明細的作用,應繼續完善有利於食品供應鏈高質量發展的法規制度,嚴格把控產地環境安全關、農業投入品生產使用關、糧食收儲質量安全關、食品加工質量安全關、流通銷售質量安全關、餐飲服務質量安全關,推動“從農田到餐桌”食品供應鏈轉型升級和質量變革。

三是技術支撐的作用。如今的食品供應體系,從農田到餐桌獲取食物的方式,已經演化為一個複雜的、多種因素相互依存的網絡。伴隨著食品供應鏈上的新技術、新工藝的廣泛應用,在提供豐富多樣食品的同時,也給食品安全帶來諸多挑戰。近日,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探索“區塊鏈+”在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運用。區塊鏈技術為食品供應鏈溯源提供了新的方案,既有利於保障和改善食品安全狀況,提高信息透明度,也有利於提高溯源的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應加快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食品產業的應用,實施智慧監管。

四是國際合作的作用 。當今食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鏈條早已超越國界,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產業鏈條的食品安全。各國政府、食品企業等都應當加強合作,建立起符合國際標準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共同打造讓世界人民放心的食品供應鏈。

(中國經濟年鑑社 王藝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