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倪光南能掌控聯想,那今天的中國芯會是怎樣?

龍虎耍微風


就像歷史不能假設一樣,聯想也不能假設。

當年倪光南和柳傳志佔的位置不一樣,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如果不能讓財務平衡,大規模投入研發,技術不成熟,科研投入不能轉化為利潤,說不定把主業也拖垮了。只是聯想一直沒搞研發,讓人不能理解,仔細想想也很簡單:只能是聯想一直不“富裕”,能維持公司正常發展就不錯了,沒有多餘的資金搞研發,只是聯想不敢親口說出來罷了,這才是聯想一直走“貿工技”道路的主因,聯想曾經虧損過,柳傳志再次出山才扭轉局面。就聯想的實際情況看,如果讓倪光南當老闆,說不定聯想早就倒閉了,科技人員不一定適合當老闆,中興的創始人侯為貴也是工程師出身,中興雖然也一直在搞研發,但中興現在和華為差的不是一丁點,無論技術儲備還是營收(利潤)都相差甚遠,中興就因為技術短板差點被美國扼殺。

華為的成功有很大的原因是通信行業利潤高,老闆有膽識,有遠見,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來自海上飄在空中


    美國的禁售令,讓我們看到了“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如果當年倪光南能夠主導芯片研發,度過暫時的困難期,那麼中國的芯片產業格局可能就不會是現在這樣,畢竟聯想錯過了一個發展芯片產業的最好時期。

    倪光南和“聯想漢卡”

    歷史回到1985年,當時的計算機內存和硬盤比較小,硬盤最多也就100M左右,無法處理海量的中文字庫。“漢卡”插在計算機主板上,實現中文處理,倪光南教授研發的“聯想漢卡”,可以實現上下文關聯(完全靠算法和硬件實現,而不是現在的大數據)。

    聯想公司依靠“聯想漢卡”獲取了上千萬元的利潤,正在聯想蓬勃發展的時候。以倪光南的“科技核心”為代表的“技工貿”與柳傳志為代表的“貿工技”發生了衝突,最終倪光南被迫離開聯想。倪光南教授主持的“聯想程控交換機”和“微電子設計所”均被廢除,從此聯想成為了貿易和代理公司,錯失成為一流芯片和通訊巨頭的機會。

    聯想和華為

    倪光南院士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在某種程度上,聯想成為了生產車間+營銷公司的模式,聯想最穩定的利潤來自於潤科智地房地產。”

    聯想和華為的30年猶如“龜兔賽跑”,當初聯想估值曾經是華為的50倍,而現在華為估值可能是聯想的50倍以上。當初,如果“聯想程控交換機”研發成功,也就沒有華為“CC08程控交換機”什麼事了。倪光南教授總結來聯想和華為的差距是由於“路線不對,知識產權0股份”造成的。


    總之,由於身為“總工”的倪光南教授遭到聯想的驅逐,聯想走向了“貿易優先”的路線,措施了發展芯片和操作系統的黃金機遇,現在才開始追趕難上加難,技術壁壘、專利壁壘很高。


Geek視界


感謝您的閱讀!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段描述:那幾年,被拿了總工程師頭銜的倪光南,沒有權利,不能參與研究!滿腔抱負不得抒發,滿腔熱血不知為誰?頭髮花白,倪光南苦矣。

我想,1995年—1999年,這四年間的倪光南一定很痛吧!1999年,倪光南被聯想解僱,卻也讓他解脫了。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倪光南柳傳志之爭,到底是“技工貿”和“貿工技”的路線之爭,還是權利之爭?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聯想如今是成功的,柳傳志下的聯想至少沒有塌下來,更主要的是,它仍然是國際PC電腦的銷量冠軍。

聯想需要柳傳志還是倪光南呢?1984年到1994年十年間,兩人是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也是因為倪光南的研究,柳傳志的銷售,讓聯想有了中國第一,中國驕傲的美譽!


然而,紛爭還是出現了。在面對國外市場的品牌紛紛踏入,聯想面臨著困窘,是咬緊牙關發展技術;還是大力銷售,搞“組裝”?在面對理想還是饅頭的時候,兩人有了分歧,這種分歧!確實柳傳志獲勝了,他也不得不獲勝,他的人脈更廣,倪光南是典型的科學家,柳傳志是商人,兩人的角色不同,在董事會決定的時候,已經註定了倪光南的失敗!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可是現在的聯想卻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已經有了折扣,它更多的是組裝廠,而不是科技公司!這到底是誰的錯?是柳傳志嗎?我看不一定。

我覺得是聯想的高層的決斷,並不是某個人的決定!柳傳志到底是給聯想帶來了一條路,目前的聯想依然存在,依然很強大,這一點柳傳志至少沒有錯!

可是,目前的聯想沒有核心技術,在以後面對美國的禁止時,聯想怎麼面對!這些,似乎算到他的頭上!

我們不知道有了倪光南會怎麼樣?歷史改寫不了,但是未來的歷史可以修正!如果,此時聯想有覺悟,“科技自主”!那,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歷史了。


LeoGo科技


不瞭解。倪光南會比柳傳志強嗎?沒法確認,也許聯想一開始做二道販子組裝機器掙錢太容易了,自然就放棄了自己研製。再加上有的所謂精英都被美帝洗過腦,堅信了國際分工理論,把自己已經恰當永久得定位在那個販子位置了。也許不是柳傳志個人問題,聯想的開始就已經讓自己失去了聯想。很少有突破和拓展,只是沉迷於收購,資本運營,競爭策略,寄望壟斷。這可能也是大多數中國人的選項吧。拋開這些,其實美帝這次對中國的打壓並不可怕,因為歷史,重壓之下,中華民族反而多有突破,反而更容易沉下心來去做事。倒是糖衣炮彈式的和平最恐怖,回首30年前,下馬過的運10,直7,8等等,那才是可惜。毛主席總說天要下雨孃要嫁人,由他去吧。美帝是否對中國是否進一步打壓,由不得我們,但期待在重壓之下有新的兩彈一星成就,而中國企業可以作出更好的事業。


遊離之心


謝謝您的問題。倪光南如果能掌控聯想,聯想技術研發一定會有所成績,但是歷史無法重演,更不要把芯片與個人聯繫。

倪光南因理念差別離開聯想。1994年,聯想在何去何從上產生重大變化。柳傳志和倪光南兩大核心領導人物產生了思想分歧。倪光南認為技術與創新為先,柳傳志認為生產與銷售為先,這就是聯想發展歷史上著名的“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最終,倪光南離開聯想作為結局,道不同不相與謀。直到今天,聯想的精神深處還有當年“貿工技”的影子。聯想對新品研發不感興趣,認為半導體產業分工很細,採購高通、三星、英特爾等廠商芯片已經足夠,不打算自主研發芯片。所以,聯想本質還是下游企業、組裝型企業,與倪光南的思想和主張,從根本上就不一樣。所以,所謂的掌控都是表象,企業內涵和價值已經行同路人。


聯想發展史因倪光南離開而變。這裡必須拉上華為比,因為兩者都是科技公司。1984年,聯想成立,前身是北京中科院計算所。1987年華為成立於深圳的破舊民房。與其對比,聯想的出身十分高大上,而且在1995年前,聯想“技工貿”領先於華為“貿工技”,華為的銷售額只有聯想的20%。倪光南離開後,華為的“技工貿”逐步追趕、很快勝出聯想的“貿工技”。截至2018年,聯想市值抵不上華為的1/50。

假設歷史沒有意義。第一,聯想以PC業務為主業,倪光南即使留下了,由於研發芯片需要大量的資源和長期的技術積累,以聯想賣PC支撐研發,聯想能否做出芯片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第二,聯想成為今天組裝廠,中間已經錯過了很多技術轉型的十字路口,不能說聯想錯誤,聯想也很“執著”,但倪光南即使留下了,以聯想的氣質與價值,未必會敏感於技術。第三,倪光南掌控聯想的前提是與柳傳志的思路一致。但是在柳傳志心中,聯想的目標是做大,而不是做強,這就是做技術和做企業之人的極端化差別。聯想雖然收購IBM後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的PC廠商,技術創新卻被華為長期碾壓,但是楊元慶認為這沒有什麼問題,這是思路與理念的對抗。所以,倪光南掌控聯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倪光南帶領聯想做強芯片更是“水中望月”。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拋開當前媒體上關於聯想的一些爭議不說!

聯想當年的路線之爭,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我們作為局外人,站在今天的角度回頭看,當年聯想路線爭議的最佳解決方案應該是:聯想設立一個子公司,給倪光南一個小團隊,外加一筆能夠承受得起的“嫁妝”,在給予倪光南有限支持的情況下,讓其獨立搞芯片。而倪又真的能夠不孚眾望,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長袖善舞,能夠吸納聯想以外的資源支持,包括資金、人才、市場等,把國產芯片產品做出來,把市場打開。

很明顯,當年如果按倪的建議走“技工貿”路線,對聯想的生存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因為芯片是一個投資大、勝算不高的領域,就算放在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還有很多疑難問題亟待解決。在將近二十年前的條件下,由一家還在創業求生階段的公司獨立承擔如此巨大的風險做一件成功機會不大的事情,有點過於苛求了!

客觀地說,當年我們連組裝電腦都做得差強人意,用過當年聯想系列產品的人恐怕都深有體會。我記得我們當年做顧問,經常出差,所以公司必須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才能適應辦公需要,開始我們用的是聯想昭陽,經常死機、重啟,經常因為丟失數據害我們加班熬夜! 但是,就這樣的聯想筆記本,還是國產貨裡面做得最好的,價格又相當便宜,只有IBM、戴爾的一半不到,作為當年的憤青一枚,我們真的是又愛又恨,我們是多麼希望國產貨質量能夠升上來,不要老是死機呀。聯想筆記本電腦的質量,直到收購IBM PC業務後才出現質的飛躍,到今天,我們用的聯想筆記本電腦已經非常棒了。

聯想的路,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他們有多難!

而今天,聯想穩居個人電腦全球前三甲,全球業務收入510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約3000億元,外國筆記本電腦在國內也不敢賣太高價格,這難道不值得自豪嗎?

我們站在今天的位置說: 如果當年做了芯片,就不會到現在受制於人。這是有些片面和不負責任的。部分人站在今天的角度算今天的帳,責怪聯想,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用一個問題來反問你,假設90年代末你爸爸媽媽在做水果生意,後面生意越來越好,你們家也越來越富有,不過也不是那種鉅富。但如果你爸爸媽媽當年用很低的價格一直在北京、上海收購一些低價的衚衕房子,現在你家可能都成為中國首富了。這站在今天的角度是合情合理的假設,但是,你可以這樣要求你的爸爸媽媽嗎?你的爸爸媽媽又會怎麼回答你呢?你爸可能會說:“你個兔崽子,錢都拿去投資房子,沒有流動資金,生意怎麼做,沒有現錢,你們兄弟姐妹幾個喝西北風呀,我和你媽怎麼供你們上學? 還有,萬一要是虧了呢?你們都上大街做乞丐嗎?”

在罵聯想罵柳傳志的時候,你可以試著想想上面這個問題,想想你爸爸媽媽的立場嗎?

有些問題,可以提前有所準備,而有些問題,只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具體是哪些問題,就要看你的現狀、能力、資源等綜合條件和志向了。

行軍打仗,到底是要輕車簡從、銜枚疾進,還是要深溝壁壘、步步為營,取決於當時的戰略位置、關鍵任務、主要矛盾是什麼。當年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毛主席給林彪的任務就是帶領精幹將士和必要的輕武器,拋棄一切重裝備、多餘糧草和傷病人員(由後續部隊接收),快速急行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奪瀘定橋控制權,林彪果然不負眾望出色完成任務,幫助中央紅軍擺脫了被全殲於大渡河的危機!難道過了河之後,我們可以埋怨林彪把裝備弄丟了?

裝備可以再買、再造,芯片,我們今天奮起直追也還來得及,但是人心一旦涼了,就真的很難挽回。聯想真的犯罪了嗎?如果沒有,對於一些商業上的選擇,不應該過責!

當前,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戰略節點!也許用生死存亡這個詞都不為過!

毛主席說過: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毛主席還說過: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聯想、柳傳志、楊元慶、郭為那都是一個時代的驕子,就算到今天,也是民族企業的中堅力量。一些無腦自媒體對他們的辱罵、苛責,只會讓親者痛仇者快!把他們推向戰略對手的懷抱!

好了,離題絮叨了這麼多,還是回到主題上吧。

聯想當年為什麼沒有選擇前面提到的在今天看來的最佳解決方案呢?

我想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當年創投不夠活躍,這是事實。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沒有想到,其實聯想可以只投小部分資金,做出產品雛形後通過創投融資來解決後續投入的問題。聯想怕一直需要鉅額資金投入把聯想拖垮。

2,當時國內企業合作方面還不成熟,思路投資不夠開闊。其實做獨立開發芯片這件事情,國內一些大電子、電器、通訊設備領域的公司都是有需求的。用現在的觀點看,聯想也可以讓倪光南組織團隊,然後再聯合華為、中興通訊、海爾、美的、格力、長虹、創維、中移動等等大公司一起搞啊,可以起到分散風險和提供部分市場支持的作用。你看現在互聯網領域就是很多相互投資、參股來做一些投資大風險也大的領域嘛。

3,時機未到,當時中國還有很多領域可以做大做強,搶佔二線強國市場份額,不能也沒必要在芯片等核心高科技領域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過早地激發美國隊中國的打壓,搞核心芯片沒有取得國家的戰略支持。

4,柳傳志沒有足夠的容人之量,不能把倪光南留在聯想做芯片理論研究、前期研發,等待時機再做抉擇。

5,倪光南作為科學家,情商不夠,把爭取資金搞項目活生生演變成了對柳傳志領導地位的挑戰!

總之,聯想當年沒有以自主開發芯片為主,肯定有當時不得已的原因。倪光南矢志不渝做國產芯片令人欽佩值得尊敬!但是,沒有必要因此就過多苛責聯想,把我們中國自己的企業推向戰略對手的懷抱!


分享財經知識和經驗,啟迪財經智慧,我是漲亭板,中國註冊會計師,歡迎關注我


漲亭板


事實上說句掃大家性的話,如果倪光南掌握了聯想,聯想可能都活不到今天。一直以來我們說倪光南的策略是正確的,但這個策略要看在什麼時候實施,而並不是說這種策略從聯想剛開始就實施,那對於聯想來說簡直是個災難。



沒有人會否認研發的重要性,也沒有人會否認核心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當年,八九十年代,倪光南就能有這個想法,證明整個社會還是有大批量的這樣有識之士的,只不過這樣的想法更多的並不適合當時的企業。

對於聯想來說,當年剛開始的時候,最重要的首先是活下去,即便是對於華為也是一樣,首先所要做的就是活下去,有了市場有了資金才能夠做研發。當年的聯想面臨著巨大的困境,尤其是面臨著世界巨頭的壓力,聯想首先是要穩定住市場,能夠讓整個聯想正常運轉,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柳傳志會提拔,銷售做得非常出色的楊元慶來當接班人的原因。事實上,在核心元器件層面研發的費用可不是個小數目,同時技術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你光當時掌握聯想的大學,就開始研發各種元器件的話,那麼其實聯想和世界知名品牌的競爭力,是完全沒有辦法相比的。

當然也並不是承認聯想的,這種模式就是正確的聯想,其實也是錯誤的,就是說兩者都在走極端,比如說楊元慶和柳傳志都認為,貿工技才是最適合聯想的路線,而這一條路一走就是40年左右,相比來看的話,倪光南雖然認為技工貿更為重要,但也不能從一開始就走技工貿冒這個路線。



所以聯想其實在後續的發展中,也就是九十年代末期的時候,聯想基本已經可以站穩腳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可以慢慢的向技工貿路線轉變,這個轉變速度可以不是很快,但必須要轉變,這才是聯想應該做的事情。

但是很遺憾的事,兩個都是非常強硬的人,在最終的碰撞之中,倪光南出局了,聯想也就徹底失去了,從貿工技轉向技工貿的一個力量。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凡事都沒有絕對的結果,解決辦法也不是隻有兩種,非黑即白,而是說我們要更加靈活的去解決企業在發展中的方向問題,如果能夠兩種模式,就是互相促進的發展,其實對企業來說才是更好的。

所以對於市場經濟來看,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從全局從更高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偏執的去走一個極端,該妥協的時候就要妥協,當機遇來臨的時候,又要完全抓住機遇,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的放大鏡


這幾天,因為楊元慶說聯想不搞芯片不做自己的操作系統,被又被無數網友狂噴,我發表一點偏見。

一個企業決定它的發展方向和辦法,為什麼要抨擊它呢?中資企業多了去了,進入海外市場的也數不勝數,為什麼一定要讓聯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呢?真逗!

PC操作系統就是WIN和IOS,操作系統這個世界已經平衡了。所有的軟件開發都基於這兩個操作系統。如果聯想投入鉅額資金自己開發一套操作系統,意義何在啊?哪天再被美國扣個帽子,停了業務,再沒有了市場,沒有了用戶,聯想投入的資金不是國家的錢嗎?而且,系統有了,關鍵是第三方在這個系統上搭建應用,這個系統才有存在的價值意義。IOS和WIN已經佔有了PC系統的世界,沒有第三方搭建應用,聯想自己搞個操作系統,能有任何用處否?

如果認為一套新的操作系統有必要,國家戰略意義深遠,國家可以投資讓許多公司一起參與啊。美國軍工就是這個模式啊。

芯片。芯片的投資也是巨大的,聯想只是一個企業,如果國家讓聯想肩負這個使命,那聯想不幹也得幹。可是,如果國家戰略投資芯片的話,完全可以不委託聯想啊,能做的企業大把的是。

這就是咱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好處,國家戰略,國家可以出手自己做。

聯想就是一個企業。衝入國際市場的中資企業之一。

騰訊每年營收多少?阿里多少?工商銀行多少?建設銀行多少?中國菸草多少?錢多的花不完吧,讓他們投資做芯片啊?!?!笑談!

還有人抨擊聯想是組裝機公司,沒有技術含量。

請問,惠普是不是組裝機公司?戴爾是不是?華碩是不是?索尼是不是?蘋果是不是?宏碁是不是?以上這些公司,有誰是從顯示器,處理器,內存,主板,顯卡,聲卡,電源,機箱,鍵鼠,風扇全部是自己做的?去掉一些科技含量低的也行,CPU,主板,內存,這三大件以上公司有沒有自給自足的?烏鴉落豬身上,只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

聯想從出身那天開始,就是做現在這項業務的,從收購IBM的PC業務開始,他就註定了要走這條路子,否則收購IBM拋棄的業務幹嘛?從聯想最新的媒體報道的財報顯示,聯想掙錢啊,而且許多是掙的海外客戶的錢啊?聯想是國企吧,他掙錢難道不是給國家掙錢了嗎?如果按噴子們的意見,英特爾是不是早就黃了?AMD是不是早就破產重組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果聯想是個學生,人家就愛學理科,理科學的也非常好,也考上了最好的理工大學。可是,他的家人和鄰居們都說,聯想這小子就學理好有什麼用?為什麼不去學文學藝術音樂?是不是再學文學藝術音樂就可以全能了?給全家爭光了?給村裡爭光了?村民們臉上有光,村長臉上更有光了?


胖胖魚192156991


感謝邀請

如果當年倪光南能掌控聯想,那今天的中國芯會是怎樣?

倪光南和柳傳志兩個都算是有點極端的,就像現在的聯想是按照柳的思路在走,沒有了自主研發了,而如果按照倪光南的思路來走的話,其實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結果其實並非會很好,因為兩者的結合才會更好,再者來說就是這個命題有些錯誤的,因為倪光南的身份是不同,算是研發部門的高管,即便是柳同意了倪光南的做法,倪光南也不會掌控聯想的。


為什麼說兩者的結合才會更好呢!單獨個人並不能發展的長遠:

因為當時的局面是這樣的,聯想的漢卡確實很厲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外的一些品牌進入到了中國市場,聯想的漢卡已經沒有優勢了,所以如果再不轉型的話,聯想可能就要破產了,這絕對不是大話,但是當時倪光南還是堅持要走自主研發的路線,兩者的意見不合,所以柳傳志通過董事會決議把倪光南踢出局。

而現在的倪光南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雖然一直在研發可以代替windows的軟件,但是目前還沒有什麼顯著的成果,其實我們可以從結果來看的話,倪光南如果勝利的話,聯想走向研發,也只會走向滅亡。

所以說兩個人是需要互補的,因為商業道路走向很順利,聯想在輝煌的時候收購了IBM,其實這個時候已經可以搞研發了,但是倪光南不在了,其實確實有些可惜了,兩個人的想法不錯,但是柳打下的基業是要先報住命,而倪光南作為研發者,其實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觸發的,而柳是從整個全局去考慮的,都是很固執的。


總結

兩個人的想法都沒錯,但是兩個人的位置不同,想法就不同,所以如果沒有柳傳志就沒有之後的收購IBM和摩托羅拉,如果當時倪光南勝利,不股全公司的大局也不會有現在的聯想,所以倪光南走了,柳的商業模式蒸蒸日上,在日進斗金的情況下,還會花費打的力氣去研發嗎?很多人拿華為和聯想相比,但是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任正非是軍人出身,同時又柳和倪的兩種想法,所以才有了後臺的華為,所以說兩者結合聯想會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如果沒有的話,任何一方得到主權都不行,就像現在的聯想。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發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科技數碼隨時答


呵呵,芯片是想搞就能搞起來的嗎?資本人才工業基礎哪一樣那時的聯想那的中國具備?倪沒在聯想搞也沒閒著國家給他投了多少錢搞了多少年還不是一事無成!就是現在被吹上天的華為芯片搞的又如何呢,手機CPU是買的公版核心優化而成,製造還得靠臺積電代工,基帶是他本行優勢當屬一流,其他一些非核心芯片雖基本可用但性能稍差只能當備胎,平時拿出來與先進水平競爭肯定不行,這還是十多年持續投入的結果,以聯想當年的體量及利潤根本不可能支撐如此投入,柳傳志當初選擇沒錯,倪此人過於書生氣過於理想化,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龍芯的胡偉武堅持這麼多年,龍芯現狀如此?華為自然可敬但研發芯片也要量力而行,不可一概而論。當然聯想以後的路線我們不做評價,至少當時柳的決策並無不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