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周邊之國強大如斯,“弱宋”為何能維繫三百年之久?

顏小二述哲文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歷史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共計將近320年。

那麼宋為何會弱呢?到底是不是真弱呢?為何多次興兵戰敗?

1.腐儒思想根深蒂固,宋太祖黃袍加身,無名無分。 昔漢高祖斬長蛇起義,推翻秦暴政,建立漢; 唐高祖群雄逐鹿,為天下大義,結束隋末割據紛爭; 而後周世宗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並開闊疆土,無暴政行為。 趙匡胤發動政變,奪取柴氏政權,名不正言不順耶!因此,宋太祖職權後,滿朝存在一個“畏”字。怕兵叛,怕民反,怕外族,怕宦官,從骨子裡有個自卑的心理。

2.由於“畏”,杯酒釋兵權;由於“畏”採取了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了募兵制和調將指揮制相結合的政法。 募兵制的壞處就是招募人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為了抑制民間暴亂,就經常會把流離失所的孚民招募到軍隊裡去,以免這些處於生存危機的農民聚嘯山林。於是宋朝凡是有饑荒,就去招募流離失所的農民,到了仁宗年間,士兵就從宋初的25萬人,劇增到了120多萬人。這些士兵戰鬥力低下,軍費隨之開始劇增。 宋朝中國後期,由於軍隊劇增,軍費開支巨大,國庫開始入不敷出。

而官員任免方面,宋太祖、趙普等人商量後決定,不允許州郡長官兼任多個州郡。但就算一個州郡,能難以讓人放心。那麼再加上一個副長官吧,於是通判就出現。可萬一副長官也跟著叛亂呢?於是他們又決定將全國州郡分為15路,每路又設轉運使和提點刑獄,這兩個官職負責州郡的財政和監察,並且屬於朝廷委派。這就等於皇帝控制了地方的大部分權力,這是非常專制的策略。不僅是地方,朝廷和軍隊裡也有多項對將官的牽制制度,這樣雖然叛亂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帶來的辦事效率低下、官僚系統龐大,極大的耗損了國力、財力。

3.文化之興盛: 由於宋朝崇文抑武的國策,使得文人志氣高昂,軍人地位卑微。窮兵黷武的思想已被安逸的儒家思想代替,軍隊戰鬥力逐漸下降。文人層出不窮,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一批文人成為中堅力量. 4.經濟的繁榮: 宋朝國內經濟繁榮,基本上以內需為主,開朝之後安民養民,發展漕運、鼓勵農桑,政策上重視民生經濟,所以民富國強,宋朝的經濟繁榮和當時社會風氣有直接因素,當時的宋朝文風極為鼎盛,各種流行風尚也在一定的基礎上對經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最終成為了消費主流。當時的大宋類似於現今的巴黎,時尚、奢侈、富庶。 全民都在和平中沉醉,不思進取,似溫室花朵,無力抵抗暴風雨的來臨。

而經濟的繁盛給了宋朝揮霍的資本,隨著宋朝造船技術及航海技術的提高,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宋朝海外貿易繁盛,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形成。與各國的海外貿易,使宋朝經濟GDP趕超盛唐。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雄厚的經濟基礎,滋養了龐大的軍官體系。

由此可見所謂“弱宋”,實則綜合國力在當時屈指可數,只是軍事上畏首畏尾,無開拓疆域的野心。 而宋能在戰爭下,存活300年之久,實則天緣,祖宗庇佑。

1. 對遼之戰:宋太宗繼位後,朝最終完成了統一;而遼國也在遼景宗的治理下慢慢恢復,遼景宗死後,其妻蕭太后執政,國力日漸強盛。此時,宋太宗兩度北伐,都是在先期取得一定程度的情況下被遼國反殺,而遼國此時面對北宋,也並不能取得太大的優勢,所以說,此時的兩國處於一個均勢,所以才有澶淵之盟。

2. 對西夏之戰:西夏只想得到承認,戰時小國,而且內亂不斷,宋曾差點端了西夏老窩,不足為慮。

3 對金之戰:金國很有意思,在其崛起之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東亞的兩大帝國,但是也是由於其做大的速度太快,所以難以消化掉兩個超級大國。故而,在其滅掉北宋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一鼓作氣南下,搞定整個中國,而是退回了北方,將中原地區交給偽齊政權統治,這就給了宋朝喘息的機會。在其大舉伐宋之時,南宋雖然在軍事上尚不如金國,但是已經有了相當的恢復,所以可以抵禦住金國的衝擊。而金國由於開國之後,其內部的情況一直不是很穩定,先是完顏宗弼和其他大臣爭權,再是金熙宗被殺,海陵王篡位,完了之後又是海陵王倉促攻打宋朝,兵敗而導致內部政變,金世宗完顏雍繼位。尤其是金章宗後,金國主要的敵人是成吉思汗,金國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對抗蒙古軍隊入侵上,所以根本無暇顧及南宋。

4. 對蒙古之戰:都說蒙古滅宋用了四十多年,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在窩闊臺時期,蒙古攻打宋朝,並沒有真正想滅掉宋朝的意思,只是因為宋朝背約,蒙古象徵性地懲罰一下。此時蒙古軍隊的重點在於西征。等到蒙哥時期,由於蒙哥自己身死,導致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奪權。在忽必烈勝出後,用了12年滅掉宋朝,因為這12年是蒙古專心攻宋的時間,是以滅亡宋朝為目的採取的軍事行動。

由此可見,宋朝從開始對外戰爭,到最終滅亡,實則命也,運也! 羸弱的軍隊,首畏尾的宋政權,怎能抵擋多次鐵蹄的踐踏!


飄渺孤泓影


大宋在長期與遼國、西夏、金國、蒙古等少數民族國家對峙之時,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並亡於元朝。在這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之下,宋朝也就被冠以“弱宋”名號,但宋朝真的弱嗎?如果大宋真的如此之弱,為什麼又能有三百餘年的國詐?

自秦開始,實現大一統的朝代,統治時間超過二百年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只有五個,分別是漢、唐、宋、明、清。在古代封建帝國制度之下,一個王朝想要國詐綿長,其實要比“強大”更難,橫掃六合併吞八荒的秦朝,只短短存在了十五年,具有開皇之治的隋王朝,也只有三十七年,征服亞歐大陸的元朝,夠強大了吧,才堅持了九十八年,就被朱元璋打跑回到漠北繼續放羊了。

一個“孱弱”的宋朝,無時無刻不是在打戰就是在打戰路上的王朝,卻頑強的存活了三百多年,這其中有諸多原因,值得我們去探究一下。

“弱宋”

大宋是在五代的衰敗,異族的崛起之際的基礎上建立的,面積比歷代中原王朝要少很多,宋朝後期的國土面積又比宋朝前期減少三分之一,但宋比盛唐喪失的,除了五代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之外,都是邊遠地區,而基本上保留了發達的內地,當然,宋朝的國土也是往往令人惋惜的地方,也是被冠以“弱宋”的原由。

經濟力量

大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古代的人口統計數字不可信,按今人估計,唐朝極盛時的人口約八千萬,而宋朝約有一億,在古代手工生產時代,人口多,就意味著經濟總量大。

宋朝經濟比唐朝有顯著增長,中國傳統所謂精耕細作,其實主要開始於宋代,表現為南方稻的畝產量有了提高,並在較大範圍內實現了稻麥兩熟制,古代當然不可能有經濟總量的數字,但也有一些可作明顯對比的數字,唐朝供應京城的漕運糧額,往往是幾十萬唐石,水運和陸運最多達250萬唐石,北宋的漕運額最多達800萬宋石,一般定額為600萬宋石(宋石容量還大於唐石)。唐玄宗天寶年間,銅錢產量為32.7萬貫,而北宋一般年產量為100萬至300萬貫,而最高記錄為506萬貫。

文化力量

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唐代文明最重要的代表是唐詩,是公認的古代詩歌發展巔峰,唐詩勝於宋詩。但宋代文明勝過唐代文明的主要有教育、經學、科技、史學、宋詞和散文六項,由此宋文明總的說來,是勝過了唐文明,宋代在教科文方面繼續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從清明上河圖上的描述也能略見一二。

相比與大宋的文化水準,周圍國家可以說還是處於原始狀態,據說,當時的霸主遼國文人喜愛宋文化,特別是詩詞方面,如果在東京出現好的詞,傳到遼國上京比在大宋本土傳播更為迅速。

軍事力量

宋朝軍事“落後”,其實是不準確的,在軍事技術上,宋朝並不落後,例如古代黑火藥的應用,主要是在宋朝,特別到南宋中後期,火藥兵器已在兵器中佔有相當比例,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火藥兵器的海戰,是南宋初的膠西海戰,準確的說法應是宋朝在軍事上“孱弱”或“軟弱”,但也須作具體分析,例如對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軍而論,最頑強的抵抗對手就是大宋。

宋朝時期的將作監對各種武器設備的更新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研發,“神臂弩”雖然是西夏國發明的,但是經過將作監的改良,雖然運出去打野戰不好使用,但在守城方面卻是一個大殺器,配合火藥的運用,雖然不能奪回北方故土,但是也能守住本土,這也是為什麼宋遼“澶淵之盟 ”後,二國相安無事幾十年,因為強如遼國也不可能打敗大宋,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宋朝消極接受中唐、五代的教訓,著重於推行文官政治,實行崇文抑武,其軍制是以犧牲軍事效能,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地位和素質為代價的,但宋朝的綜合國力無疑強於遼朝、西夏、金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軍事是一種“硬”實力,但文化、經濟、科技也是一種“軟”實力,這也是為什麼大宋能夠堅持這麼多年的原因。


小南史


很多人一提到宋朝就搖頭,比如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連皇帝都被敵人給擄走了,後宮也被禍害的一塌糊塗,簡直不堪回首,感覺宋朝弱爆了,歷史上恐怕再也沒有那麼恥辱的朝代了。

但宋朝真的弱嗎?恐怕未必。

宋朝從960年建立,一直到1279年滅亡,由南宋和北宋兩部分組成,先後18位皇帝。

據史料記載,宋朝堪稱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文化和科技程度也相當之高,比起唐朝絲毫不弱,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均起源於宋朝。尤其是在宋真宗時期,宋朝達到了鼎盛,儘管佔地面積和人口總數比不上盛唐,但總體收入是唐朝的七倍之多,你能說宋朝弱嗎,一定也不弱。

況且,宋朝時期政治清明,其滅亡也是因為外患而造成了,在中國歷史上實屬難得。

再來看軍事實力,這方面宋朝確實有所欠缺,自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武官的地位一降再降,名將諸如岳飛、狄青等等,立了大功還備受猜忌,最後死得都很抑鬱,名將都如此,一般的武將只得夾起尾巴做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軍事實力。

但也不能說宋朝軍事實力弱,雖然地盤只有巴掌一塊大,到了南宋,甚至都龜縮到長江以南了,但只能說對手太強。

宋朝的北方,是強大的遼國,草原上的霸主,早在唐末,契丹鐵騎就已經縱橫天下了,而且契丹人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草原民族,他們模仿漢人,而且漢化程度還相當高。

而宋朝硬是和遼國對峙了一百多年,雙方有勝也有敗,如果宋朝真像傳言當中那麼弱,老早就被滅國了。要知道明朝後期好歹還有一百多萬的軍隊呢,可面對入關的清軍呢,怎麼著,不到二十年就被滅了。所以宋朝弱嗎,真的不弱。

可是宋朝苦啊,本以為遼國是最大的對手,好不容易僵持了一個多世紀,結果又冒出個金人來,三下五除二就把遼國給滅了。

即使是這樣,以岳飛為代表的中興四將還是和金人僵持了很多年,從一路潰敗到互有勝負再到隱隱有反敗為勝的跡象,能說宋朝弱嗎,真的一點也不算弱。

而且,這還沒完,這時又跳出來一個史詩級別的BOSS來--蒙古人,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蒙古鐵騎,打得全世界哭爹喊娘就不多說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竟然還堅持了半個世紀,要真如傳言那麼弱分分鐘就被滅了。

所以,宋朝弱嗎,一點都不弱,宋朝只是命苦。





輕侃古今


  首先,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皇帝昏庸、外戚干政、宦官專權、權臣篡位、外敵入侵等。自秦朝以來,這幾種原因反覆發作,幾個重要王朝的壽命幾乎都沒有超過300年,唯有宋朝是個例外,存在了319年。相比漢、唐,宋朝雖然軍事力量相對較弱,周圍國家又強大,但是,之所以能存活300多年,就是這幾個防範做的好。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其次,宋代重文輕武的政策,雖然讓軍事上落後於同時期周圍的遼,金,蒙古,西夏,可是,正因為如此,經濟和文化卻成了中國古代歷史的巔峰。雖然軍事上弱點,但是,戰爭打的是錢和糧,無論是遼,金,蒙古雖然軍事強大,可是經濟上卻落後,遊牧民族的戰爭最終是為了生產資源和生活物資。每次戰爭下來,都能得到好處,也就不會去滅國,因為沒有了宋,他們搞不好,也幹不了掙錢的政策。

最後,就是文化了,一個強大的王朝,不是說軍事強大,也不是說經濟強大,而是文化!只有文化,是這個國家以及民族的脊樑。宋代的文化,無論從藝術品造詣,還是思想,可以說都是中國古代的巔峰。反觀當時的遼,金,蒙古,西夏,相對於宋,他們的文化就要落後,即使後來蒙元滅了宋,在文化上,以及統治思想上,也要被同化融合。

所以,在那個風雲激盪的三百年裡,宋代是絕對有理由屹立於強國中的。


射手射手獅子


首先弱宋不是指宋朝真的弱,宋朝根本不弱,經濟相當發達。 宋朝重商貿是因為歷史原因,在唐末藩鎮割據,由於土地人口有限,節度使於是不得不依靠商貿來維持稅收,這一形式一直延續到陳橋兵變以後的宋朝。建立在五代基礎上的宋朝一直面對強大的遊牧民族,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得宋朝一直處於戰略被動地位。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六朝的持續經營,唐末的藩鎮割據使得江南的開發程度在唐末時候超過了北方中原,成為財賦重地,於是兩宋時期,都不得不依靠始於五代的重商貿的優勢保證稅收,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在這裡興起。 由於商貿的發達,使得財政收入不再依靠農業稅,於是宋朝不再刻意北伐,進而更加的注重商貿,但是即使是這樣大批的農民也並沒有多富裕。 宋朝汲取了五代時期兵變的的教訓,隨後的政治以文人為主,在趙匡胤看來十個文人貪汙都比不上一個武人作亂。所以整個宋朝都重文抑武,這樣導致了軍隊戰鬥力下降。 宋朝被稱為弱宋是因為在軍事方面弱,跟科技發達沒有關係。宋朝統治者為了防止武將手握兵權造反而威脅政權,實行兵將分離制度,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所以重文輕武導致了宋朝統治者的思想觀念改變認為文人治天下,一個國家的強大要建立在軍事基礎上。


阿列克謝耶夫


宋朝本來就不弱。北宋,和遼並立。遼也一下滅不了北宋。南宋和金夏朝並立,金朝和夏也滅不了南宋。都是互相併立,相互牽扯。不過,後來的蒙古戰鬥力確實太強了,滅了金,西夏。南宋也是避免不了。


dadagou


宋朝很難評價,說弱也不弱,遼國西夏金國強大的時候宋朝都扛住了,也算有來有回,說強也不算強,遼國西夏金國三個國家衰弱的時候宋朝照樣毫無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