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人民日報》昨日刊發文章,報道我市高校緊跟經濟社會發展設置專業,為新產業提供

更多急需人才;探索“訂單式”培養,根據企業需求提升畢業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結合學

校辦學優勢,對現有專業有增有減,構建特色專業體系等方面的有效舉措和典型經驗

天津高校優化培養模式對接市場需要新專業適應新發展姜凝 整理

本報訊 10月31日,《人民日報》在第12版刊發文章《天津高校優化培養模式對接市場需要 新專業適應新發展》,報道我市高校緊跟經濟社會發展設置專業,為新產業提供更多急需人才;探索“訂單式”培養,根據企業需求提升畢業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結合學校辦學優勢,對現有專業有增有減,構建特色專業體系等方面的有效舉措和典型經驗。

文章中寫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帶動了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作為人才的供給方,高校要答好培養模式適應市場需要的考題。隨著產業形態的演進,就業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新行業、新業態帶動新崗位、新職業需求的變化。作為就業市場的重要一端,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成了一道既有前瞻性,又有現實性的考題。

文章中寫到,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應用技術大學,學校借鑑德國“雙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實踐,深入探索實施“訂單班”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不斷深化,支撐起學校專業、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條件建設。近3年來,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特別是2016年招收的首屆四年制本科學生,在三年級的綜合項目實踐中,通過學校搭建的校企合作實訓平臺,在企業實踐中表現出了很好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引起企業的極大興趣,很多企業已經主動向學校提出,點名邀請學生到企業開展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首屆應用技術型本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已經展現出良好的勢頭。

文章中寫到,專業的調整與設置,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出的決定,而必須依託學校的辦學實踐和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有鑑於此,南開大學在2017級新生中實施了“人文社科專業+外語專業”複合型國際化本科人才培養項目。學生入校後,可通過考試申請加入“通用+非通用”項目。考試通過後,交叉選擇第二專業,實現兩個專業必修課程全覆蓋,畢業前撰寫兩篇畢業論文,成績合格者將獲得一個外語類專業學士學位、一個人文社科類專業學士學位。

文章中寫到,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培養適應時代的人才,天津工大先後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博雅書院。2019年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專業,並擬申報新增網絡空間安全、智能醫學工程等專業;同時根據招生和就業情況,撤銷了會展經濟與管理本科專業,9個專業停止招生。通過調整本科專業佈局,優化本科專業結構,進一步完善了以工程技術類專業為主幹,以現代紡織為特色的專業結構體系,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位居天津市屬高校前列。本報記者 姜凝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