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出了哪些“昏招”,把自己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拉下到目前的境地?

Crazy歷史


帝國斜陽——成也殖民地

1815年6月18日,伴隨著槍炮的喧囂,法蘭西巨人拿破崙飲恨滑鐵盧,成就了威靈頓公爵的一世英名。作為七次反法同盟的領袖,大帝帝國同樣風頭正勁,數百年來他們通過離岸平衡攪亂歐洲格局,荷蘭、西班牙、法國等豪強一一成為他們的墊腳石。

在滑鐵盧戰役之後,英王喬治三世終於撕下不參與大陸霸權的面具,第一次喊出我們是日不落帝國的口號。隨後英國大舉擴張,積極開拓殖民地,維多利亞黃金時代後,他們逐漸達到了巔峰,至1922年,大英帝國擁有3367萬平方公里領土,佔整個地球總陸地面積的24.75%,日不落帝國實至名歸。

關於大英帝國崛起的原因千頭萬緒,大抵寫本幾十萬字的書都未必能徹底涵蓋,但歸根結底繞不開兩個因素——殖民主義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殖民主義的本質就是掠奪,大航海時代初期的殖民還相對粗糙,主要以掠奪鑽石、貴金屬、胡椒香料等高價物為主,手段也大多用軍事搶劫。

但伴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殖民者的掠奪開始無孔不入,原料也納入掠奪的範圍,對於殖民地反而開始採用貿易掠奪的方式。把對方原料生產出來的加工品再傾銷回殖民地,比如著名的鴉片。

在這一波殖民主義興起的過程中,英國利用工業革命佔足了先手,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在他們那裡開始。所以在殖民化的過程中無往不利,充沛的低價原料讓他們的工廠可以開足馬力生產,廣袤的殖民地可以讓他們盡情傾銷。所以說大英帝國的崛起的根源在殖民地。

帝國斜陽——敗也殖民地

這種掠奪式的賺錢方法實在太爽,英國佬們當然欲罷不能,所以他們出了第一個昏招——保守。這麼爽的賺錢方式最好千秋萬代,誰也不要改變現實。所以他們很早就制定壟斷法案,對!就是壟斷!在我的殖民地只有我能做生意。壟斷帶來的後果當然是錢賺的更爽,於是他們就更加不想改變。

這種殖民地掠奪的方式其實有個後遺症,就是殖民地依賴,你一切賺錢的手段本質上都來自殖民地,而不是技術革命。所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英國明明佔了先手,卻沒努力推廣,商人們更願意投資殖民地開拓,結果被玩重工業的美國超越了。

英國人的第二個昏招叫新帝國主義,大約是作為島國憋屈太久,18世紀開始他們比毛熊還嗜土,四處擴展殖民地。這種為了帝國而帝國的方針很快就出現了問題,過快擴張讓他們管理困難,過度干涉殖民地事物讓當地土著和海外殖民者都非常不爽。

不爽自然就開始折騰,美國鬧獨立戰爭,南非布爾人也開始鬧,連一貫躺平任草的紅頭阿三都開始鬧事兒。英國的殖民地不但丟掉了不少殖民地(比如美國),即使手裡的殖民地也需要大量成本維持,搞到20世紀初期殖民地賠錢不再是個笑話。

英國人的第三個昏招是吃下了那顆毒丸,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戰敗被肢解,殖民地也被協約國瓜分,於是英國人又吃下了坦桑尼亞、喀麥隆、新幾內亞、納米比亞。又把原來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也抓過來委任管理。

我們都知道德皇威廉二世就是個逗逼,這貨搞的殖民地就是面子上好看,基本都是倒搭錢統治的。英國瓜分這些殖民地根本沒半毛錢好處,還得背上德國的欠債,整個殖民體系的成本急劇飆升,一戰中他們又放了不少血,最後只能撒手不管。

帝國斜陽——輸掉內褲的借款

在不堪重負中老邁的帝國迎來了二戰,憑著自己殘存的幾兩骨頭和美國人的大筆援助,他們終於成了戰勝國,但是很快他們就出了第四個昏招。戰後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大門,這本來是英國佬慣用的離岸平衡手段,但這次他們卻自己下場了。

也許是毛熊的威脅實在太大,也許是美國的欠款不好還,總之在冷戰開始後英國第一次前期就下場開玩,偏偏又沒有聯弱制強。於是他們直接把自己扔進了戰爭威脅中,到20世紀70年代還在玩約克計劃,挖地下室防備毛熊發瘋用大伊萬懲戒歐洲。

這種直接戰爭威脅讓他們沒辦法全力發展經濟,錯過了戰後最好的恢復期,又在隨後的殖民地獨立浪潮中收到重創。整個英國經濟體系在50年代幾乎完全崩潰,想重建又受制於冷戰環境,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他們才通過非實業完成復甦。

經濟低迷的英國很快出了第五個昏招,這次應該不算是主動發昏,很多程度上是迫不得已。1946年的時候,已經默認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英國經濟困難,不得不向美國借一筆錢混日子。美國拿出了37.5億美元鉅款,但有一個苛刻的條件。

英國必須承認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的領導權,並恢復英鎊和美元的自由兌換。無奈的英國佬只能答應,後果是世界各國開始瘋狂用英鎊兌換黃金,再把黃金換成美國。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英國足足損失了10億美元,從此在金融領域徹底一蹶不振。


總結起來吧,英國弄成今天這樣快分崩離析的操性一點都不奇怪,他們出了太多昏招,有主動也有被動。但歸根結底就一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你幾百年來平衡別人看笑話撿便宜,誰也不是傻子,會一直讓你玩?


歷史吐槽機


英國最大的昏招就是佔領了北美,最後放棄了,居然讓美國獨立了!

僅這一點,英國的霸權就必將衰弱,因為面積狹小的英國,受限於本土的制約,根本無法維持世界霸權!

英國的崛起是很多必然和偶然因素的產物!

說其必然就不得不說英國稱霸前期的先發優勢!(英國發展史)

這先發優勢主要有三點。

第一:便於殖民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

第二:優於時代的政治組織建設。

第三:引領工業革命的發展。

這三大優勢可謂層層遞進,最後成了英國早起能稱霸的關鍵!

(英國的先發優勢)

我先分別詮釋這三點。

第一: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讓英國在大航海時代之後,可以緊跟當時的霸主西班牙也好,葡萄牙也好,開拓新世界。而且因為地理位置的影響,不會過多的參與歐洲的陸權爭霸,避免了和旗鼓相當對手的纏鬥,致力於殖民地開拓。

第二:優與時代的政治組織就是英國最早在歐洲施行的立憲制度和議會制度,讓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資產階級成了國家的驅動力,避免了落後的皇權與王權對於國家的影響。西班牙帝國的衰敗就是王權所代表的政治制度滯後性造成的國家衰弱!

第三:工業革命的啟蒙源自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這是工業時代來臨的標誌,也是人類生產力大爆發的開始!

在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候,英國已經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憲政制度,隨後又進行了圈地運動,將農民驅趕進工業生產,建立無數的工廠,這一切都引領了歐洲的時代潮流!

因為這三大先發優勢,才有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的率先崛起,而後續的歐洲國家無不是跟隨國。

不僅要不斷變更政體,還要經歷革命和各種歐陸爭霸戰爭!

精力分散之後,改革也好,工業建設也好,都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最後寶貴的時間失去了!

而英國則抓住時機,如開掛一樣在全世界擴展殖民地,當歐洲各國完善政治制度,進行海外擴張的時候,抬頭髮現,英國已經天下布武,佔據了最好的殖民地塊!

唯一跟上英國步伐的除了法國沒有別的國家。

而法國為何會如此,就不得不說偉大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在他執政時候的法國,重視商業發展,重視海外擴張和海軍建設,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支持才有法國的殖民帝國出現!

這也是英法能成為世界殖民地霸主國家的關鍵!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要發展壯大,合理的制度和代表先進制度的階級才是關鍵,特別是王政時代,王權的開明與否,或者王權的受限制與否,都是發展的關鍵!

英國的王權受到憲法的限制,法國則是因為國王的開明和遠見!

也由此,才有英法的百年帝國誕生!

但是,英國的衰敗恰恰也和他崛起的三大因素息息相關!

當世界來到資產階級大革命時代的時候,原本制度領先,引領工業革命的英國卻衰弱了!

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

很多人都說,沒有遏制美國的獨立和發展是英國衰弱的根源。

這當然沒問題,可是英國自身的不斷趨向保守化,制度建設滯後化也是問題的關鍵!

美國崛起的關鍵是什麼?

簡而言之,不過是源自法國啟蒙運動的精神食糧,在美國被髮展壯大,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治制度而已!

而美國為何會獨立,不過是英國固守本土的保守態度決定的。

那麼英國為何會保守?

這又和小國寡民的國家情節還有太過強大之後的不思進取有關,專注於殖民地的搜刮而不注重殖民地的本土化建設,最後搜刮到底之後,因為苛捐雜稅,讓本就同源同種的殖民地離心離德,最後獨立!

不得不說,是政治制度滯後,和國民心裡變化的副作用!

在英國看來,殖民地只要給錢,然後能控制,就可以,他們的著眼點從不是廣袤的美洲而是本土所在的歐洲!

這眼界也決定了英國的上線。

沒有根植於新大陸的勇氣,讓他們將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投入歐陸紛爭,以攪屎棍的心態維持大陸均勢政策,最後當國家實力下降,大陸均勢政策玩不轉的時候,英國衰弱就是時間問題了!

而他的衰落過程,如果用時間表來顯示那也有跡可循!

最大的失誤必然是無情搜刮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最後殖民地不堪重負,在波士頓傾茶事件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又因為歐陸戰爭的牽扯無力維持北美的現狀,最後美國獨立!一個新生的美國即是英國衰敗的起點,也是後續英帝國的瓦解者!

因為美國獨立的教訓,英國加強了對各個殖民地的控制,可是控制的方式卻變了,他害怕又養大一個不聽話的兒子(美國)於是對殖民地的經營不在上心,所有殖民地除了原料產地,商品傾銷點,不在給於先進技術制度和足量的人口!

短期來看,這給帝國帶來大量的財富,可是長期看,這不利於殖民地的同化,也不利於穩定!

當帝國強大的時候,這也許不是問題,可是當帝國衰弱的時候就是問題了!

而且英國自身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在歐洲的爭霸戰爭特別是拿破崙戰爭,帶給英國極大的負擔,雖然勝利,可是英國再也無力應對德法俄奧普的崛起!

隨著歐洲各國資產階級制度的逐漸完善,他的制度優勢也失去了!然後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催動下,他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先發優勢也失去了!

制度優勢沒有了,工業優勢也沒有了!

而那個時候的世界,王者的邏輯又一次改變。

當制度與工業為基礎,配合足夠的人口和麵積的時候,美國和德國的崛起就成了必然!

制度上,英國的憲政制度不在有優勢,工業上英國也不在一枝獨秀,人口上英國本土人口一直不夠多,而面積上,英國雖然殖民地眾多,但是都不能稱其為本土,而因為殖民地的過多,本土反而還產業空心化,最後最致命的是,富裕起來的英國人開始玩起了金融。

(美國德國的崛起離不開工業化)

產業空心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工業才是國家實力的體現。

即便如此,其實當時的英國依然有機會挽回頹勢,那就是改變殖民政策,讓殖民地漸漸英國本土化,並重啟工業生產,發掘殖民地潛力,可是美國獨立的教訓,又讓英國退縮了,再加上受限於歐洲爭霸的壓力和現實的經濟狀況,英國無力去做這樣的事情。

於是,隨著新崛起國家對於世界市場訴求的不斷增加。

德國成了戰爭之源,而英國自身也不爭氣,在南非布爾戰爭中的無力讓世界看到了英國的衰落。

趁你病要你命,德國組建了同盟國挑戰英國霸權,英國只能和法國俄國聯手組成協約國遏制德國崛起!

兩大同盟的建立,預示著世界戰爭的前兆。

一戰雖然英法獲勝,卻失去了金融霸權,美國通過兩邊賣軍火,賺的盤滿缽滿!

(戰爭加速了英國瓦解)

最後歐陸爭霸,大家打的兩敗俱傷,便宜了遠在天邊的美國。

而當時的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國家,配合著先進的政治制度,崛起不過時間問題!

一戰後的世界,因為凡爾賽合約的關係,充滿了不公和火藥味!

美國在這個時候,做足了世界次序攪局者的角色。

他們資助德國幫助德國,重新武裝,而英國又一次犯錯,沒有堅定的支持法國削弱德國,反而是有限度的扶持德國,目的也是為了遏制法國,避免一家獨大。

最後英國為自己的短視付出了代價,德國重新武裝之後,又一次重拳出擊。

這次在德國無差別的攻擊之下,法國因為一戰元氣大傷,立馬投降,而英國指望的禍水東引又沒有成真,除了海軍能自保之外,英國無奈了。地面打不贏,海軍不能上岸,德國的攻擊如一聲聲重錘,讓英國的殖民體系搖搖欲墜!日本也不斷出擊,亞洲的殖民地太平洋的殖民地都陷入困境!

救命稻草是誰?

美國!

而美國的條件是什麼?

勝利後殖民地獨立,然後英國的帝國瓦解了。美國的市場出現了,世界進入美國時代!

由此可進:世界大國成就霸主不過三要素。

一:先進政治制度。

二:足夠的人口和麵積。

三:強大的工業實力,不能產業空心化。

那麼新的世界霸主為誰?這是個問題啊!


阿斗不傻


對英國還是要客觀看待,雖然不是日不落帝國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不要以為這個國家差到了二流的地步。

其實就算它們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上跌下來,200多年裡竟然還在全球前五名之內。

全世界有幾個國家能在200多年前很牛,200多年後還是很牛的?

少之又少。

更何況這個國家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國際安全具有重大話語權,怎麼能小看呢?

200多年來,英國經歷了一戰、二戰、冷戰、科技革命、互聯網革命等各種重要事件,都沒能讓他們走進歷史的故紙堆,而以上事件中,他們同時代的強國很多都死走逃亡。

這些都說明英國還是一個強勢國家。

所以,不能說英國從日不落帝國神壇跌落,是昏招造成的,其實這是一種歷史發展的趨勢。

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一直往上走,這就像人一樣,生老病死,都有規律。

國際關係和人際關係本質一樣,一個國家的弱小到強大再到衰落也是一樣的。古往今來都一樣。

比如1000年前的蒙古帝國縱橫歐亞,如今怎麼樣?

再比如二戰結束後的兩大強國,幾十年的冷戰後又怎麼樣?

封建社會的王朝如此,現代社會的國家也如是。英國自然也擺脫不了拋物線式發展的趨勢。

日不落帝國是英國拋物線發展的頂峰和巔峰時期,從那之後,拋物線就開始緩慢下降了。

這個下降的曲線還算是平緩,沒有特別大的起伏。

就如同木叔說的,如今英國還能維持全球強國的地位,已經200多年了,這反而能說明,他們的政策基本適當,談不到什麼“昏招”。

為什麼說英國還是全球強國?任何具有國際視野的人都不能否認這點。

舉個例子——

你身邊的高材生留學,除了選擇美國還選擇哪裡?英國是肯定的。

教育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和學識,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能選擇英國的大學,就說明這個國家依然有話語權。

另外除了美俄之外,英國是全球第三大核武庫國家;也是全球軍費開支第3大國,還是全球科技創新排行榜前十名的國家,GDP總量在全球排名第五。

這些都不是英國所謂昏招造成的。

如果真有昏招,英國還能在日不落帝國逐漸垮臺後的200多年裡,依然維持這樣的地位和水平,那反而說明這個國家韌勁更大,昏招不昏。

未來英國的問題可能會大一些,比如面臨蘇格蘭、北愛爾蘭的分裂,這些可能才是200多年來對英國的真正考驗。

之前所謂的日不落帝國的那些殖民地,畢竟都是搶奪來的領土,本來也不是英國的。獨立也好,分離也好,沒什麼可惜的。

但英倫三島如果出問題,那就是大問題了,所以對英國的考驗,可能才剛開始。


木春山談天下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現在已經被日落。

回想起來,他幾百年來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沒有成功的佔據北美大陸,以至於二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只能退守英倫三島。

今天的大英帝國只有6000多萬人口,本土面積20多萬平方公里,國民生產總值不足3萬億美元。

雖然還是世界十大強國之一,但他的國際地位早已經和當初的日不落帝國不可同日而語了。



(英國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因為沒錢,計劃的核動力被迫改成常規動力)

個人認為,大英帝國想保證國家的持續強盛,就應該在18世紀的時候把他的目光放到北美大陸多一些,不能將這裡作為殖民地來看待,而是應該把北美地區當做自己新的故鄉。

進入18世紀的時候,大英帝國應該舉全國之力向北美地區移民。

北美大陸擁有247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英國人第1次來到這裡的時候,當地的土著印第安人還處於非常原始的社會狀態,所以他們對西方殖民者幾乎沒有反抗能力。

殺傷力最大的就是西方人攜帶的疾病,它們肆虐於北美大陸,讓身體內沒有相應抗體的土著居民毫無抵抗能力,導致了數以千萬計的印第安人死去,於是這裡就變成了所謂的處女地,成為西方人的樂園。



(北美印第安人和西方人的戰爭)

北美大陸擁有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這裡就像是一個無人看守的聚寶盆。

而當時在北美地區擁有絕對優勢的就是大英帝國,經過和西班牙人、法國人、荷蘭人的爭奪,到18世紀的時候,英國人已經成了北美大陸地區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

但是英國人看到這片肥沃的土地,卻沒有試圖把這裡變成自己新的家園,以至於政府很少干預當地社會,所以當英國政府計劃加大對北美十三州的控制力度時,遭到自由慣了的當地人的反抗。

就這樣,英國人被攆走了,而這片英國在北美地區最肥沃的土地上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

試想,如果在18世紀的時候,大英帝國能夠舉全國之力向這裡大力移民,去建設、開發,最後舉國搬遷到這裡,大英帝國到今天還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因為,他至少會擁有加拿大和美國之和,甚至他有可能成功滅掉墨西哥。

而面對如此強大的宗主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很難會從大英帝國治下獨立出去,再加上舊的故鄉英倫三島,大英帝國的國土面積要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

這會是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富饒的國家。

那麼如果當時大英帝國做到了舉國搬遷到北美,並且成功變成了一個面積300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想象一下,今天的大英帝國會是什麼樣。

他的人口將是英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和,人口總數將近6億。

他的國民生產總值也會是以上幾個國家之和,達到27萬億美元,甚至更多。

因為,墨西哥如果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他的人均GDP也將會達到幾萬美元。

所以,理論上大英帝國的GDP可能會達到至少30萬億美元。

一個擁有6億人口,27-30萬億美元GDP的國家。

在軍事上,養十幾艘航母輕鬆無比,而國家的總兵力也有200-300萬人。



(如果以上實現,今天美國龐大的航母編隊將會是英國的)

科技上,他也將會是以上各國科技產出之和。

所以,如果大英帝國舉國搬到了北美洲,他將會是加強版的美利堅合眾國。

可惜的是,這個海洋民族本來應該四海為家,卻變得安土重遷,結果到今天變得暮氣沉沉,連印度都快不如了。


遊者走天下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革命讓英國加速了海外殖民擴張。英國在澳洲建立殖民地,完成了對南亞次大陸的殖民征服,擴大了亞洲、非洲地區的殖民勢力。工業革命完成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但是工業革命結束後,資本主義工業化進入以重工業為主和以電氣為動力的新時期,英國國際地位開始下降。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衰落極快,面臨殖民地紛分獨立,國內通貨膨脹、失業率高等等問題,世界影響力直線下降。

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為什麼衰落如此之快?這與19世紀下半葉的新技術革命有很大關係。英國人以世界老大自居,對新技術革命的認識不夠,沒有跟上這場革命的列車,逐漸喪失工業領域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美國、德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因為技術革命得到快速發展,英國又沒有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工業。

英國的興盛是建立在工人階級的血汗上的。英國產業工人勞動強度大,健康水平差,恩格斯描述過:

“他們幾乎全都身體衰弱,骨瘦如柴,毫無力氣。他們衰弱的身體無力抵抗疾病,因而隨時都會病倒。所以他們老得快,死得早”。

英國依靠榨取殖民地的資源和人口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工業化,殖民地的資源讓英國躍升世界第一。但隨著殖民地的不斷失去,英國資源不足,產業動力不夠的缺陷顯現出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在新興的工業領域建立了優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18世紀後,自由貿易主義佔據世界主流。美國等國家的工業體系競爭不過英國,只能通過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確保本國工業對國內市場,將人力、物力集中投入到新興產業部門。而英國沒有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投向新興產業。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髮展,英國漸漸喪失了它的國際地位。

具體來說,英國有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經濟活力不夠;英國國內政治不穩定,政權更迭頻繁,政策缺乏連續性;英國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英國金融業發達,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紛紛向國外轉移;英國國內保守勢力很大,政治改革裹足不前;英國在全球工業壟斷地位喪失,面對激烈的競爭又沒有做好準備;英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過多地用於軍事、航天和核工業等方面,對民品的研發投入不足,經濟發展後勁不足。這些方面綜合起來,導致了這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走下神壇。特別是戰後英國很多殖民地獨立,英國再也不能靠吸血而坐享其成,造成了今天英國尷尬的國際地位。


福垊


英國出了很多昏招,但根本原因是英國人的格局不夠。

作為世界霸主,他整天想著怎麼去做歐洲的攪屎棍,卻忽略了一個霸主應該去充當世界的攪屎棍。

大英帝國崛起於16世紀末,在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他就像開了掛一樣,在全球各地不斷擴張。哪怕是僅僅利用東印度公司,也能夠成功殖民巨大的南亞次大陸。

到19世紀,大英帝國達到極盛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的大英帝國)

在此期間他幾乎擊敗了世界上所有稱得上名號的大帝國,比如大清帝國、沙俄帝國、法蘭西帝國等等。

此時的大英帝國就是無敵的象徵,比今天的世界霸主美利堅合眾國要威風的多。

但是,進入20世紀大英帝國衰落了。

到今天,他曾經縱橫大洋排名世界第一的海軍,已經遠遠落後於美國,甚至俄國總噸位都比他高,追憶往西給人以日落西山的滄桑感。

大英帝國淪落的如此境地,和他作為小島國沒有足夠開闊的戰略格局相關,哪怕進入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大英帝國還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歐洲,殊不知大洋的另一頭已經崛起了一個巨獸美利堅。

所以,個人認為,大英帝國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在19世紀的時候沒有遏制美利堅合眾國。

19世紀是大英帝國最輝煌的時候,也是他盛極而衰的時候,這個盛極而衰並不是指大英帝國的國家實力出現了衰落,實際上第1次工業革命、第2次工業革命,大英帝國都是重要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

只不過他的隱形對手美利堅合眾國在19世紀利用大英帝國麻痺大意的機會,成功實現崛起最終把他從霸主的位置上推了下去。

其實,大英帝國面對美利堅合眾國的崛起,有很多次應該能察覺出來這個國家對自己的威脅,只不過他的格局不夠沒有在意罷了。

美利堅合眾國第一次挑戰大英帝國就是著名的美加戰爭。

這次戰爭被稱為美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但是戰爭的挑起者卻是美國。

美國當時已經獨立了一代人的時間,他們不滿足於現有的土地,而是試圖向北兼併加拿大。

於是,和英國爆發了戰爭。

沒成想加拿大人民對大英帝國忠心耿耿,他們配合英軍對入侵的美軍進行了堅決抵抗,甚至反攻到了華盛頓燒了白宮。

這場戰爭進行了2年多,美國陣亡3000多人,相當於戰前的整個美軍的一半,還有1.5萬人因為其他原因死亡,英國的損失也差不多是這樣。

達到最後,雙方精疲力盡,簽訂了和平協議,並且持續到今天也沒有發生衝突。

(美加戰爭一幕,面對美國的強勢崛起,英國竟然願意和談,換做歐洲國家早就不遺餘力的打壓了)

其實,美國的這次擴張英國人應該有所警覺,採取手段遏制住美國人的野心,可是並沒有。

利用大英帝國的麻痺大意,美國向南兼併了墨西哥北方的大片領土,並且成功實現了西進。

到了19世紀後期,美國終於成為一個國土面積幾乎和歐洲相當,土地資源也不遜色的強大國。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迅速工業化,開始了第2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美國工廠)

到1896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就已經超過了英國。

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的第2年,就把英國從南美洲趕了出去。

此時的英國仍然沒有警惕美國的野心,而是老老實實從拉美地區撤走了。

大英帝國橫行世界200多年,不佔便宜就算吃虧的性格遇到美國就像遇到天敵一樣。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大英帝國卻似乎很願意接受這一切。

19世紀末,歐洲各主要強國開始了軍備競賽,而美國和日本作為後起之秀也沒有在這場軍備競賽中缺席。

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的潛力更是遠超其他各國,即便如此,大英帝國仍然沒有對美國的崛起有所警覺,而是把遏制目標對準了德國。

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偏居北美大陸的美國向交戰國出售武器物資等狠狠賺了一筆,從英國的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

即便如此,英國仍然沒有對美國有所警覺。

直到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利用戰爭成功在大西洋、太平洋、東亞、歐洲等地建立了無數軍事基地,成為事實上的霸主國家。

(二戰中強大的美國)

英國面對強大的美國也只好接受這個事實了。

本來英國還想在二戰結束後維護自己的殖民利益,沒想到美國霸主一點都不給面子,為了從英國手中奪取儘可能多的全球利益,他支持了英國治下的殖民地獨立。

就這樣,英國一點兒一點兒成了孤家寡人。

在此期間,美國為了讓英國放棄殖民利益,不惜對這個國家進行嚴厲的教育。

例如,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英國想要扼守蘇伊士運河的水道,保持這一點點殖民權益,美國不僅不允許,還使用強制手段擾亂英國經濟,逼英國放棄蘇伊士運河的運營權和管理權。

失去了大量殖民地的支撐,大英帝國退縮到了小小的英倫三島。從那時候起,他就再也沒有能力和美國爭一爭短長了,只能作為他的小弟亦步亦趨。

所以,如果在19世紀初的時候,英國能夠及時發現美國的野心和他所帶來的威脅,利用自己強大的綜合國力阻止美國向外擴張,並且將北美大陸碎片化,使之成為像南美大陸一樣的眾多國家。

這樣就沒有一個北美國家有能力和大英帝國對抗,而這些國家也必然會倒向大英帝國,成為他的小弟。

大英帝國利用整個北美的資源,照樣能夠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打敗德意志帝國。


大英帝國格局不足,也讓他在二戰期間犯下了重大失誤,那就是堅持綏靖政策對德國妥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英帝國一直希望德國能夠向東方進攻蘇聯,不惜背叛了自己的盟友波蘭。

實際上,如果沒有英國的綏靖政策,當德國出動主力部隊攻打波蘭的時候,英法幾百萬大軍從背後襲擊德國,趁對方主力部隊不在的時候可以輕鬆攻到柏林,完全有能力推翻希特勒的納粹政府,扶植一個完全聽命於英法兩國的新德國政府。

然後利用德國、法國、波蘭、北美各國等眾多盟友的國力和遍佈全球的殖民地與蘇聯競爭。

如果這樣,英國的霸權還能再持續個幾十年。

此後,英國就算是衰落了,可以肯定比現在風光。


歷史風暴


可以說不僅是英國,盛極一時的所有歐洲強國到最後都走到了英國這一步。

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無不例外的都丟失了海外殖民地,退回了歐洲。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結果?這跟使沒使昏招無關,而是和當時歐洲對待世界的政策有著莫大的關係。

而這個政策就是殖民政策。

野蠻的殖民統治政策

可以說,古代中國的航海技術在明代以前一直都不比歐洲人差,而且可以說比歐洲還要強大!

中國宋朝時期就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絲綢、茶葉、瓷器銷往海在。

到了明朝朱棣時期,更是有鄭和下西洋這種壯舉,但不管中國有多麼強大,走到哪裡,遇到什麼人種,又是多麼貧窮的國家,古中國的政策都是互利共贏的,並不對本地原住民強行灌輸或者野蠻的發起戰爭行為。



但反觀後來居上的歐洲人,從大航海時代開始,除了無盡的掠奪就是搞種族滅絕,人實在是太多了殺不完,就搞殖民統治,歐洲人還美其名曰的稱其為傳播上帝的福音!

可以說,自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啟以來,歐洲各海上強國就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歐洲人發現了非洲,出現了人口販賣。

歐洲人發現了印度,造成了印度文明的滅亡。

歐洲人發現了南美,印加文明隨即滅亡。

歐洲人發現了北美,阿茲特克文明終結。

可以說,歐洲人一貫的強盜思維促成了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大滅絕。

而文明的滅絕,就伴隨著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歐洲各國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傷痛,可以說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淡化。

而消滅一個文明,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利益的驅使以及長期佔領的心態作用下。



歐洲人,弄出了自己的一套規則,那就是殖民統治。

在最大程度上,改變殖民地原住民的信仰以及生活方式。

既然殺不完,那就讓土著變成錢袋子,隨時給歐洲宗主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而作為錢袋子中,最經典的一個國家,那就是印度。

可以說,印度做英國的錢袋子多達一個世紀之久,但良好的殖民統治教育讓印度民眾直到現在,都對英國感恩戴德。

殊不知,如果印度沒有經歷殖民統治那現在印度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我想,總比現在要好吧。



但,不管怎麼樣,總會有人起來反抗這種掠奪式的佔領,但反抗是需要契機的。

正好在二戰以後,歐洲各國實力嚴重削弱,這也給多數被殖民的國家以機會。

所以,在二戰之後,整個世界出現了規模浩大的獨立潮。

而這一切,並非是英國使了多少昏招造成的,而是已經被壓迫多年的各國終於找到機會擺脫英國吸血鬼的糾纏。


縹緲峰下一粒沙


其實評價英國的衰弱,要多角度,我們不僅要從其自身找原因,找所謂的昏招,還要從對手出發來看,——因為只有對手強大了,或者說自己沒有進步甚至還衰弱了,才會讓人感覺到一方頹勢,畢竟對比一直以來都是最直觀的表現手法之一。

而在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英國日不落帝國時期多強大?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在當年,也曾一度是世界上生產力最為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為了加強直觀瞭解,我們以鴉片戰爭時期的數據來看看當時的英國有多強?在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摺合成白銀高達3.4億。


而同時期的清朝呢?僅僅是英國的零頭4000萬白銀。在鴉片戰爭之前,我國的財政收入居世界第一,而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的財政收入一下子成為了我國的八倍多,足以見得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多大效益。

不僅如此,當年英國依託著先進的管理體系和金融制度,物質匯聚能力也非常之強,這促使其政府能夠充分發揮資本力量優勢,這樣的優勢也讓英國自身軍事實力隨之強大了起來——尤其是海軍力量,當時在戰艦製造方面,英國要比排在第二的國家噸位最少多出一倍。

而正是擁有這樣以制海權為主的強大軍事力量作為依託,讓英國在當時整個世界上都始終保持著話語權。而擁有說一不二的話語權註定了英國不會滿足於現狀,它的野心會逐漸攀漲,會忍不住開始殖民擴張,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時代的必然性——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英國當年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他們的殖民地,比如在南亞眾多國家、澳大利亞、甚至是非洲,而殖民地如此之多也最終讓英國被冠以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但是,在後來英國好不容易確立的“日不落帝國”地位上卻逐漸跌落神壇了,雖然現在的英國依舊位列發達國家之一,但是和曾經相比卻不能同日而語。那麼,當年英國到底是為何會跌落神壇呢?

一、對手原因(美、德得益於市場需求迅速壯大)

這裡所說的對手估計大家應該都能夠猜得到,自然就是美、德了。其實就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來說,並不單單隻有英國一個國家在進行,而是整個歐洲都在進行工業革命,只不過有個先後快慢。

而第一次結束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則迎來了第二次,而問題就出在這個第二次之上,因為第二次並不是英國人主導的了,而是被美國人和德國人給搶先了。

那為何美德兩國就能夠先於更加先進的英國先發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呢?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工業革命是由什麼引起的?大家都知道是市場需求,當供不應求的時候,社會變革也就來了,曾經的英國發動工業革命就是這麼個理,後來的美、德自然也是。不過當時的美德市場需求大的原因與曾經的英國不同,後來的美德都是因為國家統一(美國是南北戰爭後結束,德國則是俾斯麥統一德國),促使疆域地盤闊大,帶來的市場需求擴大。

總而言之,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德兩國綜合國力快速發展,甚至後來居上超過了老牌霸主英國。而在英國發覺自己被超越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制海權,甚至一度曾與德國展開了“軍艦競賽”,其實此時的英國也明白它在保持制海權上已經相當吃力了,但這個時候早已經為時過晚了。

而英國在對美德兩國的時候沒有了之前那種強有力的制海權,相當於間接失去了自身對海外殖民地的遙控能力,天高皇帝遠,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實際上也相當於是名存實亡了。

二、自身原因(英國過度殖民擴張帶來的後期乏力)

其實我們在看上文講美德進步的時候,應該就有人會提出疑問,那個時候為什麼英國就不進步了呢?英國那個時候又在幹些什麼呢?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就開始殖民擴張,這在上文中我們是有提到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的殖民擴張逐漸的性質變了,為了掠奪更多的財富,英國將原本的商品輸出為主,轉換成了資本輸出為主,而資本一旦大規模輸出,會帶來一個嚴重的的後果——那就是物質生產部門也會轉移出去。

當時的英國將大批的物質生產部門,也就是第二產業轉移到了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本土留下的大多是以金融為主的第三產業,這就造成了英國內部出現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問題(產業結構極其不合理,第三產業超過其他產業)。

我們都應該清楚,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技術革新(電氣取代蒸汽)所帶來的。但當時的英國有關於工業的基礎設施大多都轉移到了海外地區,沒了原本工業基礎的支撐,他們很難在技術上有所突破,而由於可以依賴於海外市場,他們也沒有太多的動力去花精力去革新。

就這樣,英國完美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很快就被美德兩國超越。而這還不算完,在後來英國又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那個曾經巔峰時期不可一世的英國,就連原本一直保存的金融優勢也失去了,完全取而代之的則是超級大國——美國。

總結

從以上我們分析出了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手美德由於市場需求旺盛帶來的革新,一個是英國自身因為殖民後期帶來的產業空心化弊端促使其錯過了革新。

而從這兩者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性,那就是兩個大因素之中都提到了“革新”二字,這也就是說不管是壯大還是隕落,問題就是在於這個革新上。

革新,原意是革除舊的,創造新的,在我們本文中則是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美、德兩國抓住了革新,成功了;而英國錯過了革新,隕落了。


夏目歷史君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英國能夠成為世界霸主,緣於他們獲得了海上的霸權,自從在16世紀末擊敗了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之後。

憑藉著海上的霸權,英國實現了全球的殖民擴張,其領土加上殖民地一度達到了世界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二,可以說一天24小時內,其領土都有地方處於白天,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在其鼎盛時期,其殖民地包括了今天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以及非洲的大量殖民地。

日不落帝國的解體

解體首先是發生在美國,始於1775年,由北美殖民地的居民為反抗英國加稅而引發的戰爭(實際上當時英國議會只是討論了加稅的問題,最終沒有通過,是一場誤會),經過8年的獨立戰爭,美國獲得了獨立。


之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英國和德國死磕,導致了英國國力的嚴重衰落,1901年澳大利亞獲得自治。

但是日不落帝國的大規模解體還是發生在二戰時期。

二戰時期,德國一度佔據了整個歐洲大陸,英國在法國投降後扛起了對抗德國的大旗,還是如一戰一樣,和德國死磕了好幾年,國力損耗嚴重。

而在戰爭過程中,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基本被日本佔領,也嚴重削弱了英國對這些殖民地的統治。

二戰結束後,英國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殖民地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獨立運動。如印度在聖雄甘地的帶領下於1947年實現了獨立,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也先後獨立。

當然,非洲國家的獨立運動也是此起彼伏,當時已無力應對局面的英國逐步退出了非洲,默許了這些國家的獨立。

當然,英國之所以願意放棄這些殖民地,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其統治成本大於殖民地收益,不然精於計算的英國人也不會如此大方了。

至於加拿大、澳大利亞在戰後雖然還從屬於“英聯邦”,但實際上都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所以“日不落帝國”的解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主要還是發生在二戰之後,從1775年開始,持續了180多年。

國家的失敗,文明的勝利

在“日不落帝國”解體的整個過程中,英國沒有出過什麼“昏招”,基本都是在確實無法控制殖民地的情況下放棄了對殖民地的統治。

從表面上來看,作為一個國家的英國是失敗了,但是對於整個英國,或者確切地說是西方現代政治文明來說卻是一場勝利。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孕育出了一個新的超級大國,美國。

實際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歐洲是多個國家並立的。長久以來,歐洲一直都沒有實現過統一,但是並不妨礙其文明的擴張。

西方現代政治文明,從文明的角度來說是承襲了古希臘一脈的文明,直至發展到了今日。在歐洲國家裡,有搞議會制的,有搞多黨制的也有兩黨制的,有共和制國家也有民主制國家。可以說是在民主共和的前提下,各種政治體制都有嘗試。

在這些嘗試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至少就今天來說,歐洲仍然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最為文明的地區。

同樣在全世界來說,西方現代文明,除了歐洲,還擴展到了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亞洲的日本和韓國。

特點就是都是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信仰,實行現代議會民主制度。

對於歐美文明來說,往往是合則死,分則生,如果統一起來都過的痛苦,還不如分成兩個國家,大家都過的好也不錯。

從英國分出去的美國,建立在一張白紙之上,美國的先賢們制定瞭如今的美國憲法,從而實現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也正式在這種政治體制下,才有了今天的超級大國,美國。

從英國分出去的加拿大,如今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國家,居民生活富裕。從英國分出去的澳大利亞、新加坡,甚至之前的南非,也都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這些國家都實行了英國式的,或者類似於英國的政治體制,至少在文化上,基本都是沿用的古希臘一脈的文明體系進行治理。

這可以說是英國一個國家的失敗,卻是一個文明的勝利。


老威觀史


我的看法:日不落帝國的昏招導致衰敗最直接原因是讓一戰後的德國空前強大。

英國對一戰後重新出發的、法西斯主義熱烈、各項指標重回並超越一戰時、無視一戰戰敗制約措施的德國沒有采取打壓乃至帶頭攻打德國。反而英國對德國的發展與周邊小規模侵略採取了忽視甚至縱容的態度。明明德國從一戰前所暴露的野心和當時展現的狂熱法西斯主義,是能較輕易的預料到日後所產生的禍端的,這是真正的戰略失誤。

英國選擇了忽視,當中很大原因可能因為國內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疲態。但假如以外部矛盾轉移內部矛盾,短期內以戰養戰,在政府引導下英國工業體系重新煥發生機並使其更完善健全是十分簡單的,因為底子好。

但英國選擇了忽視,讓德國的戰火席捲了歐洲。英國在二戰中的損失無法估量,更使得自身無法掌控眾多海外殖民地進而紛紛脫離獨立,無疑雪上加霜。而彼岸的美國卻在大戰中大發橫財,各項指標全面大幅超越英國,度過了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除了依託戰爭紅利完美消化了大蕭條時期的後遺症,更重要的是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戰爭中耗損,唯美國大發戰爭財的同時還相當於多出五年時間可以完善強化自身各體系,有資金有時間去支持科技的研發,並再一次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只是這一次等同黃金的貨幣已不是英鎊而是美元。此消彼長,遭受戰火打擊丟失大量海外領地連不完整金本位代言國資格都失去的日不落帝國再不復榮光。

所以,我認為的昏招就是二戰前英國對德國的高速發展和周邊侵略行為和不履行一戰戰敗約束和迫害殘殺猶太人等問題視而不見,哪怕主動挑起戰爭都是師出有名佔著大義。最終鴕鳥式戰略錯誤引起的連鎖反應讓日不落帝國直接從巔峰跌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