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盛:氣逆痰多,下虛:氣短足腫,肺腎同病者難治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因肺氣根源於腎,腎能助肺納氣,故有“肺主出氣,腎主納氣”之說。喘咳病因痰邪壅肺,肺氣上逆者,屬於肺實之證;肺氣虛弱或腎虛不能攝納肺氣,以致肺不主氣,腎不納氣者,屬於肺和腎的虛證。在肺有實有虛,但以實證為多見,其虛者則常關係到腎,所以對喘證的概念是“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上盛:氣逆痰多,下虛:氣短足腫,肺腎同病者難治

若臨證見到肺實和腎虛並見的夾雜證候,稱為“上盛下虛”。多見於痰飲、喘哮、慢支、肺氣腫、肺心、心衰因感染而誘發的病例。由於病多反覆久延,肺腎兩虛,肺氣虛則氣不化津而為痰,腎氣虛則水泛成痰,或因脾腎陽氣俱虛而致痰飲(寒痰、痰濁)上逆蘊肺;甚則表現腎陽虛於下,痰熱阻於上,或腎陰虛於下,痰濁壅於上的情況,不但上實與下虛並見,而且寒與熱也是錯綜為患。由於正虛極易復感外邪,引起急性發作或加重,以致盛者愈盛,虛者愈虛,發生喘脫危候。

上盛:氣逆痰多,下虛:氣短足腫,肺腎同病者難治

所謂“上盛”是指痰邪壅阻肺氣的一類證候,如喘咳氣逆,痰多,喉中痰鳴有聲,胸悶不能平臥。在具體表現上還有痰飲(痰濁)和痰熱的不同,或伴有外感形證。

所謂“下虛”主要是指腎不納氣的一類證候,如氣喘動則為甚,短氣不足以息,呼多吸少,吸氣不利,面浮足腫。甚則出現心腎陽氣虛衰的重證,全身水腫,腹大,面唇青紫,頭汗,足冷,煩躁不安,或神昧不爽,脈沉細數,模糊不清,或見結代。但亦有表現陰氣衰竭,症見咳嗆氣促,面部潮紅,心煩內熱,汗出粘身,口乾舌紅少津,脈細數者。

上盛:氣逆痰多,下虛:氣短足腫,肺腎同病者難治

(1)疏洩其上,補益其下。

一方面疏邪利肺,洩降痰濁。寒飲伏肺者溫化,痰熱蘊肺者清化,痰氣壅結者瀉肺逐痰,降氣開結。另一方面補腎納氣。陽虛者溫養,陰虛者滋養。

(2)要衡量上盛與下虛的主次輕重

寒熱的錯綜互見,正確區別標本緩急,適當處理,酌情兼顧。

(3)對危脫重證表現心肺陽氣衰於上,腎陽竭於下,孤陽浮越者,當回陽救逆,如陰陽俱竭者,應救陰回陽。

上盛:氣逆痰多,下虛:氣短足腫,肺腎同病者難治

治療“上盛”祛痰利氣的常用藥物有:蘇子、款冬花、紫菀、白前、旋覆花、法半夏、橘紅等;痰濁壅實者配白芥子、萊菔子、葶藶子;寒飲偏盛者配乾薑、細辛、桂枝;痰熱蘊肺者酌配桑白皮、海蛤粉、黃芩、知母、瓜蔞霜、天花粉、射干、雪羹湯(荸薺、海蜇)之類;氣逆於上者酌用紫石英、磁石、代赭石、沉香以鎮納之。治療“下虛”補納腎氣的常用藥物有:山萸肉、熟地、胡桃肉、紫河車、五味子、冬蟲夏草、訶子;肺腎氣虛者合人參、黨參、黃芪;腎陽虛甚酌配製附子、肉桂、補骨脂、鐘乳石、鹿角(膠)、蛤蚧;陰虛明顯者酌配生地、麥冬、天冬、玉竹、沙參、龜板膠、當歸等。

上盛:氣逆痰多,下虛:氣短足腫,肺腎同病者難治

在選用方面,腎陽虛而痰邪壅肺者,可仿蘇子降氣湯,據證酌配溫化或瀉肺逐痰藥,並可另吞姜半夏、紫河車、沉香粉劑;肺腎陰虛而痰壅於上者可仿金水六君煎,痰盛者可參入祛痰利氣類藥,痰熱者伍以清化藥。屬於下虛為主的則當補腎納氣,參以祛痰利氣類藥物,腎陽虛者用右歸丸(飲)、金匱腎氣丸;水泛成腫者取濟生腎氣丸;腎陰虛者用左歸丸(飲)、麥味地黃丸。喘促嚴重者予人參胡桃湯、參蛤散,配合重鎮納氣類藥。見亡陽喘脫者,用參附龍牡湯,另吞黑錫丹;如陰氣衰竭者予生脈散,陰陽俱竭者當同時兼顧。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