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除了秦國變法,還有哪些國家也進行了變法運動?怎麼樣?

寒松722


一、齊國:鄒忌變法

鄒忌推行法家政策

從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開始,齊國在國都臨淄西邊稷門外的稷下地方,設立學宮,招徠各派學者前來著書立說,議論政治,稱為“稷下先生”,也稱為博士。稷下先生中有個叫淳于髡的,是家奴性質的贅婿出身,是個進步的思想家,曾經兩次當面指責儒家孟軻,認為魯繆公重用儒家而弄得國家削弱,說明儒家“無益於國”,像儒家那樣“為其事而無其功者”,就算不得“賢者”。

這時淳于髡用“微言”進說鄒忌,使得鄒忌決定了下列的策略:對於國君,“請謹毋離前”,“請謹事左右”;對於人民,“請自附於萬民”;對於臣下,“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這些主張順從國君行事,主張選擇“君子”擔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雜,主張修訂法律而監督清除奸吏,都是法家的政策。

鄒忌很重視推薦人才,齊威王也很重用這些人才,把他們都看“寶”。有一次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在郊外打獵,魏惠王誇耀自己有“徑寸之珠”十枚,可以“照車前後各十二乘”,所以是“寶”;而齊威王則認為他“寶”不同,幾個得力的大臣才是他的“寶”,例如守南城的檀子,守高唐的盼子,守徐州的黔夫,“使備盜賊”的種首,都是他的“寶”,“將以照千里”。

這時齊國的人才很多,孫臏也由於田忌的推薦而擔任軍師。這都是鄒忌推行法家“謹擇君子”政策的結果。針對齊國“百官荒亂”的局面,淳于髡曾以隱語進說齊威王,他問齊威王:“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蜚(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威王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隨即召集全國地方官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

因為即墨大夫治理即墨,“田野闢,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而並不事奉國君左右以求譽,齊威王賞給他萬家的食邑。又因為阿大夫治理阿,“田野不闢,民貧苦”,而用幣事奉國君左右以求譽,齊威王把阿大夫連同左右稱譽他的人都烹死了。據說,從此“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這又是鄒忌推行法家“謹修法律而督奸吏”政策的具體實施。

同時,由於鄒忌的進說,齊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據說,令剛下時,群臣前來進諫的門庭若市;幾個月之後,還有時有人進諫;一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這裡不免誇大其詞,但是,這樣提倡臣下進諫,對君主政權的政治改革確是有幫助的。

二、楚國:吳起變法

“明法審令”, 實行法治。吳起總結了李悝在魏國變法的經驗, 深知法治的重要性, 故他在變法中制定法令,公佈於眾。為確立法治的權威性, 吳起還採取“倚車轅”的辦法,即立一車轅, 有能夠搬動的予以獎賞。為使思想認識和輿論一致, 禁止縱橫家進行遊說, “破橫散從 (縱) , 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

減爵祿, 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淮南子·泰族訓》說:“吳起為楚減爵祿之令。”《說苑·指武》說:“ (吳起) 均楚國之爵, 而平其祿, 損其有餘, 而繼其不足。”對無功勞的貴族及其後代, 實行均其爵、平其祿政策, 對立有軍功和其他有功人員則授予爵祿, 以解決分配不公, 提高將士和新興封建勢力的積極性。

在此同時, 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 “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 , 即解決“封君太眾”的問題, “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卑減大臣之威重”, 整頓吏治。吳起認為, “大臣太重”與“封君太眾”是楚國政治兩大弊端, 故在廢除貴族特權的同時, 又削弱大臣威權, “禁明黨以勵百姓”,禁止大吏結黨營私, 獎勵百官盡忠守職, 不超越所規定的權力。

同時, 吳起還著手整頓吏治。一是“塞私門之請, 一楚國之俗”, 杜絕權門請託之風, 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 讒不蔽忠, 言不取苟合, 行不取苟容, 行義不固譭譽”, 要求官吏公私分明, 言行端正, 不計較個人得失, 立志為變法的新興政權效力。

三是“罷無能, 廢無用, 損不急之官” , 裁減冗官, 選賢任能, 罷除無能無用之輩。徙貴族於邊境, 以實廣虛之地。據《呂氏春秋·貴卒》載, 吳起對楚悼王說:“荊所有餘者地也, 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餘, 臣不得而為也。

加強軍事訓練, 提高軍隊戰鬥力。吳起變法“要在強兵, 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 以“爭利於天下” 。所以在變法中, “禁遊客之民, 精耕戰之士”, 即注意耕戰並重, 亦兵亦農, 禁止丁民遊手好閒, 不務耕作。在此同時, 收減百官和封君子孫的俸祿, 以保證軍隊得到給養, 加強訓練。

吳起還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 , 提高了築城工程的質量, 加強了郢都的建設。

三、秦國:商鞅變法

第一次變法

主條目:商鞅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四、燕國:燕國並無變法,燕王噲試圖改革卻笑話百出。

五、趙國:胡服騎射

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這趙武靈王的胡服改制很徹底,他不僅要使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這一改變穿著的革新觸及的層面就很廣,加劇了改革的困難。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邯鄲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採取對策的,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

趙武靈王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戎狄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發佈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把袖子改窄,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窄袖交領右衽服裝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武靈王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

公子成等人見趙武靈王動了真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佈謠言說:“趙武靈王平素就看著我們不順眼,這是故意做出來羞辱我們。”趙武靈王聽到後,召集邯鄲城滿朝文武大臣,當著他們的面用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並嚴厲地說:“有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覷,從此再也不敢妄發議論了。

不過,趙武靈王事先預知反對者必強、阻力大。於是在趙國信都之信宮先找大臣肥義和將軍樓緩商議了五日。肥義和樓緩都十分贊同。武靈王乃下定決心,下令全國實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來,又派專人去告訴他的叔父公子成,請他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

使臣回報公子成持不贊成的態度,武靈王便親自去說服公子成,這樣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上朝。貴族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等勸阻不要實行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趙武靈王反駁他們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

並指出,“便國不必法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對於衣服,他說“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趙武靈王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反駁了一些貴族的責難,特別是像公子成這樣很有影響的貴族,也穿上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於是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就在趙國上下推行開來。

後來趙國攻下原陽後,把它改作“騎邑”,以訓練騎兵。有位叫牛讚的又出來反對,說“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變籍則亂,失經則弱。”武靈王駁斥他說:“古今異利,遠近易用”。“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今子以官府之籍,亂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贊忙下拜說“臣敢不聽令乎!”

六、魏國:李悝變法

變法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項:

第一是廢除奴隸制時代的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

第二是正式廢除了中國傳統的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第三是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

第四就是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

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通過魏文侯予以公佈,使之成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法經》兵6篇,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

七、韓國: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主張以法治國,實行進一步改革,並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術”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術行道”,“內修政教”的“術”治方略。

申不害在韓國變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在韓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挾封地自重的俠氏、公釐和段氏三大強族開刀。果斷收回其特權,推毀其城堡,清理其府庫財富充盈國庫,這不但穩固了韓國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韓國實力大增。

與此同時,大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對官吏加強考核和監督,“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隨後,他又向韓昭侯建議整肅軍兵,並主動請命,自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為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為富國強兵,還十分重視土地問題。

他說:“四海之內,六合之間,曰‘奚貴,土,食之本也。又說:“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富而粟多也。”因而他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所以戰國時代,韓國冶鑄業是比較發達的。當時就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申不害相韓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韓國雖然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阿飛玩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的邊緣化,導致對於各諸侯國掌控力基本喪失,各諸侯雖名為周臣,奉周天子,但實際上早就已經各自為政,各自征伐。

所以說,對於春秋時期的各國來說,爭霸永遠是最為主要的核心,也是當時所有君主之間最大的理想目標和最高的期望追求,而爭霸就得圖強,圖強又往往意味著變法,所以變法求才之風也是在各國大行其道,那麼其實除了我們熟知的讓秦國富強崛起的商鞅變法,其餘列國也有其非常有效且著名的變法運動,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吳起像

楚國吳起變法

春秋時期的楚國雖然是幅員遼闊,兵甲眾多,但是長期以來的政治腐敗加上經濟上的落後,以及對外戰爭上的劣勢,使得楚國陷入了一種內外皆困的不利局勢,而面對這一切的楚悼王也迫切想要尋得一人才,來為他改變這一不利局面,正好離魏避難的吳起投其所好,開始了自己在楚國的變法運動。

吳起變法的主要內容有:

一,明法審令, 實行法治二,減爵祿, 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三,卑減大臣之威重 , 整頓吏治四,加強軍事訓練, 提高軍隊戰鬥力。五,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 提高了築城工程的質量, 加強了郢都的建設 --------參考《呂氏春秋》以及《史記》

吳起變法的主要核心是遵循法治,以法以制度來約束規整國民大臣以及各王公貴族,同時加強軍事訓練,削弱官員以及各封君的利益,滋養士卒,提高楚國士兵的戰鬥力。

吳起變法的效果也是明顯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楚國的國力,促進了楚國的封建化進程,同時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他提供了參考借鑑的實例,不過由於觸動了楚國大貴族階層利益,最終導致身死,卓有成效的變法運動也隨之宣告失敗。

趙武靈王變法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說是一場變法倒不如說是一場主要是基於軍事上的一次嘗試或者說改革,我們知道趙國由於其地理位置的原因,經常遭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而且趙國由於其傳統的服飾裝備,在打起戰來束手束腳,不夠靈活,所以趙武靈王借鑑胡人的穿著與戰法,結合自身,開始了趙國軍事上的重大改革,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的主要內容就兩點:一,穿胡人衣飾,皮鞋,腰帶,掛扣等,儘量減少自身衣物束縛,增加自身靈活度。二,學習胡人騎射,以機動性強,靈活度高的騎兵取代繁重的車兵。

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推行所取得的成效也是非常大的,除了擊敗並滅亡了覬覦已久的中山國以外,還成功的驅逐了心腹之患的匈奴人,使得趙國一時間成為了當時除了秦國以外的最強國家。

不過由於趙武靈王改革的侷限性,未對農業,政治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有效的改革,也導致趙國綜合國力上的缺失,同時由於趙武靈王晚年的一些錯誤舉措,使得趙國的國力也深受其害,改革的成效也大大降低。

韓國申不害變法

韓國雖然是三家分晉的收益者,但是由於其自身的國土面積加上國力水平上都要遠遠落後於其餘諸國,所以在面對各國興起的各種強國的變法運動,韓國也急需一位變法先驅來引導韓國的變法運動,而申不害就是韓國所選中的變法人選。

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主要也是基於法治為主,但在這之間還主張“術”的概念,簡單地說其實就是君王之術,統治之道。

申不害的變法的核心思想主張依法治國,並進一步結合道家思想,提出“修術行道”,“內修政教”的這麼一個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於,一,整頓吏治,對官員加強政審考核,加強君主集權,提高行政效率,二,收歸貴族私兵為國家所有,加強訓練,增加韓國軍隊實力,三,注重土地問題,主張民眾進行開荒,生產,四,鼓勵製造業發展,尤其是武器的製造與發展,增強韓國的國家實力。

申不害的變法在一定意義上增強了韓國的國力,使之安然立於諸國之間,但同時由於申不害的過度以“術”壓法,導致了韓國法制化進程不足,實力增長有限,同時帝王之術的推行也造成了韓國實際意義上的絕對君主人治局面,也給後世王朝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和參考。

申不害變法畫像


縱論春秋戰國的變法多不勝數,以上只是選取幾個比較出名且影響深遠的變法來進行舉例說明,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各式各樣的變法運動,這裡就不做一一說明了。


歷史微探索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題目: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哪些國家進行了變法,我們來一個一個的說。

魏國:魏國是第一個進行變法的,魏國用李悝、吳起變法,使魏國的軍事實力走向了巔峰。魏國的魏武卒名動天下。

韓國:韓國重用申不害變法,削弱了老氏族的封地來加強中央集權,訓練新軍使韓國的軍事實力上了一個臺階,可惜中途失敗,申不害自殺。

燕國:樂毅變法,成功的擊垮了齊國,並奪得齊國七十二城,最終樂毅被罷免,齊國反殺復國。

齊國的齊威王變法,號稱富國強兵。齊威王死後變法失敗。

楚國:吳起楚國變法,最後被老氏族亂箭射手,但是吳起變法為楚國滅掉吳越打下了基礎。

趙國: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使戰鬥力大大加強,擊殺匈奴的戰鬥中取得很大成就,最後趙武靈王被囚禁,餓死。

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法律制度被很好的保留了下來。秦國很快富國強兵,奪回了河西之地。商鞅最後被車裂。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最後祝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小崔說古今


春秋戰國時期,並不只有秦國在變法,只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相對比較成功,影響力比較大而被我們熟知,其他國家也在變法,接下來讓我帶你去看看其他諸侯國家的變法。

一、魏國——李悝變法



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二、楚國——吳起變法

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


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實行法治,減爵祿, 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整頓吏治,加強軍事訓練, 提高軍隊戰鬥力。吳起推行變法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然而吳起變法觸動了權貴集團的利益,遭到舊貴族的反對,隨著楚悼王的死,變法也就失敗了。

三、趙國——趙武靈王改革(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佔。趙國眼看著被別國兼併。特別是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為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

因此,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但是趙國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將趙國軍事力量空前強大,沒有一個完善的體制去維護。

四、燕國——任用樂毅等進行改革



燕國自立國以來,雖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一直沒有進行過重大改革,仍保守舊制,雖是北方的一個大國,但與其他各國相比,還是比較貧窮和落後的。

燕昭王為報齊國進攻燕國之仇,他深知燕國小力弱,尚無力報復齊國,他就卑身厚幣以求賢才。客卿郭隗向燕昭王講了千金買馬骨以求千里馬的故事,並說:“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

於是燕昭王為其改築宮室,以其為師,表示尊賢用賢。又築高臺,上置黃金千兩,命之曰“黃金臺”,以廷攬天下人才。燕昭王此舉起到了很大的號召力,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趕來,劇辛從趙國趕來,天下士子爭向來燕,一時間燕國聚集了各種各樣的人才。燕昭王給了他們以極高的待遇,虛心向他們學習,聽取他們的意見,大力進行改革。

經過二十八年的努力,殘破的燕國由弱變強,“燕國殷富,士兵樂軼輕戰”,經濟和軍事力量都大大提高,具備了雪恥復仇的實力。

五、韓國——申不害變法



各國的變法運動風起雲湧,不變法就有落後和被別人吃掉的危險。在已經進行的變法中,魏國的李悝變法是比較成功的一個榜樣。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韓昭侯也想用一個法家人物主持變法。他選中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變法。

申不害在韓國實行以“術”為主的法制,經過15年改革,加強了君主集權,使韓國“國治兵強”,政治局面比較穩定,國力也有所增強。但實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另一個後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六、齊國——鄒忌改革



公元前357年,齊威王即位。並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改革。鄒忌從遠離聲色、選賢任能、興利除弊、整頓軍備、安撫百姓 五個方面入手。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

從此,齊國不僅經濟發展迅速,而且朝中風氣也很正。這些事情傳到燕、趙、韓、魏等國,各國紛紛派人到齊國來朝拜,齊國威望迅速提高,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變法,但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徹底,也最成功,得益於此,秦國國富民強,終有一統天下的實力。


知古鑑今


  三家分晉,歷史將其稱為戰國開始的標誌,各國都有著充分的危機感,都想從群雄中崛起,稱霸天下,所以這個時間段學術界百家爭鳴,國家也積極轉變,列國紛紛變法,最後秦國笑到最後,一統天下,而燕國就拿變法開了一個玩笑。細數列國變法。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國的國君,被周天子承認,完成了三家瓜分晉國的最後一步,成為戰國時期的新興國家。作為從晉國分離出來的魏國,立國初期的運氣很不好,魏國的國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基本都位於中原的腹地。魏國的東面是齊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北面是趙國,夾在中間的魏國,在地利上處於劣勢。因此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開始了魏國稱霸戰國模式。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1]。

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但是楚國變法短期有了見效,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宣告告終。所以雖然楚國根基深厚,在後期面對秦國還是差距很大。所以楚國就是敗在貴族手裡。

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人並沒有因為商君已死從而廢其法,反而各代子孫堅持商法,這也是秦國可以滅掉六國最大的保障,所以楚敗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滅亡,鄭地納入韓國版圖,韓國的版圖擴展到中原一帶,與楚國接壤。但是韓國與其他大國相比,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從國力上講,都不能算是強國。此時,各國的變法運動風起雲湧,不變法就有落後和被別人吃掉的危險。在已經進行的變法中,魏國的李悝變法是比較成功的一個榜樣。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韓昭侯也想用一個法家人物主持變法。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變法。申不害變法使得“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但是申不害的術治太大程度侷限於君主是否有為,君主無為其變法就是將禍害成倍放大,君主有為,也可以把利益成倍擴大,可以說是在戰國時期使用槓桿博富強的風險。

齊威王即位之前,齊國雖看上去是東方大國,但是經常被欺負,尤其是他西邊的魏國,覺得牛逼動不動就欺負欺負周圍國家,南楚一直是死冤家,變法失敗都那麼厲害。所以齊威王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因此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沒辦法後期遇到了燕國曆史上最厲害的君主燕昭王,加上蘇秦的各種離間,以及樂毅的軍事才能,齊國衰敗。

戰國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佔。趙國眼看著被別國兼併。特別是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為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他對手下說:“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胸有大志使趙國強盛的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認識真切。他認為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麼辦?“吾欲胡服”。因此,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但是趙國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將趙國軍事力量空前強大,沒有一個完善的體制去維護。

公元前320年燕王噲繼位,此時戰國已經步入中期,魏國霸權已經開始交接給了後來變法圖強的秦和齊。燕王噲感到旁邊一個大國崛起對自己威脅,於是選擇變法,就此任用子之開始燕國變法。隨後各種鬧劇,燕國大亂,基本亡國。

多國之變法,獨有秦國最為充分,後代子孫莫不敢觸碰商君之法,因此秦國得意強大,得以統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