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漢武帝、唐太宗放到宋高宗趙構的位置上,岳飛還會死嗎?

手機用戶76884995676


這要分開來看。

  • 如果岳飛在劉徹手下,則岳飛不會馬上死,但事業成功之後就會被藉機處死;

  • 如果岳飛遇上李世民,則岳飛不會被處死,他將壽終正寢。

為什麼有這個結論,請看凌煙閣展開來說。

一、以劉徹或李世民的性格,他們在趙構的位置上,一定會重用岳飛並光復中原。

先說劉徹。從劉徹對匈奴持續打擊幾十年的態度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徹把國家的尊嚴看得很重。打擊匈奴是恢復榮譽、守衛邊疆,同時開拓西域則顯示出劉徹做事的主動性。

劉徹繼位時,漢朝已經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國力強盛。在經過多方籌劃後,劉徹主動發起了對匈奴的戰爭,馬邑之謀雖然失敗,但並沒有阻止劉徹反擊匈奴的決心。隨後又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滅匈奴戰爭,重用了衛青、霍去病、李廣、公孫賀、公孫敖、趙信等將軍,經過幾十年時間對匈奴主動出擊,已經是漠南無匈奴王庭。後來一直持續到劉徹任期結束。最終,雖然漢朝是慘勝,但之後北方草原和西域再也沒有大的禍患。漢朝得以和平發展,才有了後來的昭宣之治。

劉徹反擊匈奴的決心非常堅定。打到了戶口減半的程度,依然不停止。打到了沒錢的地步,賣官鬻爵做軍費也要打。

總之,劉徹對於戰勝強敵的信心和決心,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主觀意願有了,客觀實力也不差。在北宋時期,江南的人口已經佔到全國的62%以上。後來經過金對北方的破壞,南宋的財富更是勝於北方。

有實力、有決心,因此,如果是劉徹在趙構的位置上,一定會堅決反擊金國,並能光復中原。

(漢武帝劉徹)

李世民也一樣。

大唐起事的始作俑者就是李世民。隨後遇到的各種挑戰,基本上每次都是李世民親自率兵前往。從大唐建立起,李世民親自參與了四場關鍵性的大戰役。

  • 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對大唐西方的威脅;

  • 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大唐的北方;

  • 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使大唐取得了華北之地;

  • 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李世民的這些重大戰役當然不是它一個人完成的,他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大部分都是跟他出生入死歷經大戰的大將。直至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定鼎了大唐和他個人的天下。

後來在面對突厥的吉利和突利聯合大軍兵臨長安的時候,李世民一個人到兩軍陣前,對吉利曉之以理脅之以力,退掉了突厥大軍。等到隱忍過後,李世民則縱橫捭闔,對突厥開始反擊;直到其子李治時期徹底平滅了突厥。

(唐太宗和他的文臣武將)

總之,假如劉徹或李世民在趙構的位置,一定會光復中原。

在光復中原的過程中,無論劉徹或李世民都不會對岳飛怎麼樣,只會重用他。

但是,等到光復中原之後,問題就來了,事情將走向不同的方向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是由劉徹與李世民的性格決定的。

二、劉徹在光復中原後平定天下之後,一定會借其他事由除掉岳飛。

下面先說說劉徹對待人才的黑暗歷史,這樣我們就能推測出他在勝利後如何對待岳飛了。

這裡舉兩個例子,來看劉徹用人的一貫作風。

1、竇嬰。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七國之亂”的平定,竇嬰的功勞很大,因功被封為魏其侯。漢武帝繼位之後,竇嬰曾任丞相,幫助漢武帝推行新政。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逐漸開始統一中央集權的工作,因此疏遠了竇嬰。竇嬰的賓客們,本身就是趨利避害的人居多,因此漸漸離他而去。但是,唯獨灌夫這個人還對竇嬰一如既往。公元前131年灌夫因在酒席中對田蚡(漢武帝的舅舅)很不禮貌,因而被田蚡羅織罪名逮捕入獄,後來竟然被判處了死刑。竇嬰當然不能無動於衷,他全力以赴搭救灌夫,但最終不但沒有救得了灌夫,導致自己也被捕入獄。

遇到權臣構陷,一般很難逃脫。但是竇嬰還有最後一招,他以曾受漢景帝遺詔為名,請求面見劉徹,當面把問題說清楚。但是,王太后竟然搶先一步把漢景帝遺詔的宮中副本給燒了,這樣一來竇嬰的罪名就加了一條“偽造詔書“,這是死罪。劉徹拿著漢景帝遺詔的正本(竇嬰手中的那份),他心知肚明,知道竇嬰是冤枉的;同時,他劉徹此時已經掌握了實權,並不是受王太后控制的傀儡。但是,劉徹依然下令將竇嬰斬首示眾。

2、主父偃。

主父偃也是劉徹時期的一大功臣,他與董仲舒一樣,向劉徹提出並執行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他還拿出了大一統的具體行動---建議頒行推恩令,這樣進一步削弱了各封國;同時他提出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的措施。最終,主父偃幫助漢武帝加強了皇帝集權的統治,徹底消除了諸侯國勢力對中央的威脅。

主父偃也因這些功勞得到了劉徹的破格任用,一年中升遷四次,最後官至中大夫。

但是,主父偃因為揭發燕王犯罪的事情,得罪了宗室的趙王。趙王就誣告主父偃受賄,還誣陷主父偃逼死了齊王。劉徹以此為由,功勞也全都忘記了,把主父偃逮捕下獄,並滅族。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劉徹對人一貫是用完即棄。

一個階段目標完成後,劉徹就會對人才進行清理:一旦該人的智慧與能力被用得差不多了,該人就會被劉徹借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除掉,就是俗話說的“借刀殺人”。這就是劉徹的風格。還有例子如衛青、霍去病,死因不詳,蹊蹺的很。

以上述邏輯推測一下岳飛的命運:

假如劉徹在趙構的位置上,我們不懷疑劉徹光復中原的決心和努力;以江南半壁江山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已經佔整個中國一大半),恢復中原的基礎足夠雄厚,所以只要最高統治者願意,克復中原是一定能成的。

那這樣一來,岳飛就成了真正的中興名將,漢家江山再一次擴大版圖。但是,隨後岳飛就將迎來禍事加身的命運,然後史書上一定大書一筆:劉徹“忍痛”斬殺功臣岳飛。

(主父偃,劉徹喜歡借刀殺人)

三、李世民在光復中原後,一定會重用並善待岳飛。

我們這裡也通過兩個例子,來看李世民對功臣的態度。

1、魏徵。

史家對魏徵的評語是: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魏徵一生經歷跌宕起伏,他曾因家貧去投奔瓦崗軍,兵敗後投降了唐。後來被竇建德俘獲,因其才而沒有殺他,留用了他。後來竇建德敗於唐,魏徵又重新歸於唐,成為了李建成的近臣。玄武門之變後,被李世民任用為諫議大夫,後升任秘書監、侍中等職。史載魏徵犯顏直諫李世民達二百餘次。他643年去世,李世民說他失去了魏徵這面鏡子。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李世民後來雖因他人的事和一些讒言而毀了魏徵墓碑。

但等到645年李世民徵高麗死傷眾多返回時感慨:“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李世民立刻讓人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重立紀念碑。

2、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與魏徵一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原是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與鄭(王世充)決戰時,尉遲敬德曾單騎救了李世民,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領導的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時,尉遲敬德親手殺了齊王李元吉,又率兵直接去威逼唐高祖李淵禪位。突厥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爭取了陣前離間吉利和突利的機會。

天下安定後,尉遲敬德就開始居功自傲了。公元632年9月29日,李世民臨幸慶善宮(唐太宗出生時的舊宅)召集顯貴們飲酒賦詩。

起居郎(皇帝起居注的記錄者)呂才是現場歌舞的編劇與導演,被李世民賜坐在首席。這時,時任同州(今渭南市大荔縣)刺史的尉遲敬德到了,他看見竟然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就勃然大怒說:“你有什麼功勞,竟然坐在我的上方!”任城王李道宗(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坐在尉遲敬德的下首,反覆勸解。結果尉遲敬德把李道宗打了一頓,李道宗的眼睛被打得幾乎瞎了一隻。

李世民很不高興地對尉遲敬德說:“我看漢高祖劉邦大肆誅殺功臣,內心常常責怪他,所以想和你們一道共同保持富貴,令子子孫孫延綿不絕。然而你身居高位卻屢次犯法,由此可知韓信、彭越被殺,並非只是漢高祖的罪過。朝廷的綱紀法令,無非是賞與罰,非分的恩遇,也不能幾次得到,深望你好自為之,不要到時後悔都來不及!”尉遲敬德從此才知道恐懼而約束自己。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李世民的待臣之道:自己錯了能改正,功臣錯了再給機會,不殺無罪之人(張亮和侯君集因為謀反確鑿被處死)。

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具有個人英雄的色彩,以皇帝身份單騎陣前會遊牧民族的大可汗,這是歷史上僅有的記錄吧?李世民雍容大度,寬厚容人,個人能力強並且非常自信,因此,李世民沒有殺功臣的習慣。

假如李世民處在趙構的位置,我們一樣毫不懷疑他能克復中原。在半壁江山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基礎上,雄才大略、善於用人,同時極具個人能力與魅力的李世民,一定能克復中原。最終很可能不但克復中原,反而進行大反攻,直接滅了草原群雄也說不定。

岳飛作為李世民大帝旗下的功臣名將,只要他自己不謀反,那麼他一定不會被冤殺或者找藉口處死;他一定會像其他的凌煙閣功臣一樣,壽終正寢。

(李世民待臣厚道寬容)

結語:如果岳飛遇到漢武帝劉徹,那麼他將依然很不幸;如果他遇到唐太宗李世民,則可以功成名就壽終正寢。

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即使是帝王也不例外。從劉徹與李世民對待功臣宿將的不同歷史邏輯上,我們可以得出上述的結論。

(完)

凌煙閣論史謝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大侃認為不會,如果漢武帝或李世民在宋高宗的位置上,不僅不會殺岳飛,並且有可能奪回失地,迎回二聖。

為什麼大侃會這麼認為,接下來我就拿唐太宗李世民舉例說一下。

一、政治信仰不同,李世民靠戰爭贏得天下,平定四海,開創“貞觀之治”,是積極主戰的。趙構是因為兩位先帝被金人擄走,才坐上皇位,並且被金人的攆的四處逃竄。他討厭戰爭,是典型的投降派!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前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推翻隋朝,建立新政權,先後帶兵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

李世民繼位後,積極對外用兵,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反觀宋高宗,南宋建立初期,天天被金兵攆的東躲西藏,甚至逃到海上。對外政策上,啟用求和派黃潛善、汪伯顏、秦檜等人,迫不得已啟用韓世忠,岳飛等主戰派,也是打打停停,多次在北伐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班師回朝。甚至殺害抗金名將——岳飛!

所以說同樣是主戰派的岳飛,在李世民手下絕對能發揮最大作用。

面對徽欽二帝的問題上,李世民與趙構做法必定截然不同!

李世民文治武功,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然而李淵卻決定傳位給李建成,並且自己性命也受到威脅,李世民毅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自己來做。所以就算徽欽二帝回來,李世民也會讓他們退位,絲毫不會影響自己做皇帝。



而趙構當上皇帝是因為前邊兩個皇帝被抓了,他才上位的,說白了就是代理皇帝,如果徽欽二帝被迎回,朝中必定會有大臣建議趙構讓位,而趙構又寬心仁厚,估計也做不出弒父弒兄之事,所以趙構不願北伐的原因也在於此。

唐太宗知人善用,從諫如流,用人為賢;高宗近小人遠賢丞,棄用李綱,韓世忠等主戰派,重用秦檜等投降派,為禍朝綱!

李世民愛惜人才,身邊聚集了杜如誨,房玄齡等一大批賢臣,並且主張群臣諫言,魏徵在朝堂上直接批評他,他也能聽的進去,虛心接受。



反觀宋高宗,聽不得批評,聽不得大臣提及北伐,岳飛就曾上書,建議北伐收復中原失地,結果被罷了官。反而聽信讒言,殺害忠良。

所以綜上三點,大侃認為,如果唐太宗在宋高宗位置上,岳飛必定能大展宏圖,收復失地,名揚天下!


大侃聊歷史


誰做皇帝,岳飛都會死的,

趙匡胤是真正沒殺功臣的皇帝吧?傳說中不殺功臣的劉秀、李世民其實都殺功臣的,而趙匡胤基本沒殺,

但是,如果趙匡胤遇到岳飛,基本上是必殺的。

趙匡胤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杯酒釋兵權了,

話說趙匡胤先佈局收回軍權後,請當初的兄弟們喝酒,一場酒後,勸說兄弟們放棄軍權,這樣君臣才能相安無事,對大家都好。

第二天,赴宴的軍頭們,都主動上交兵權,回家養老去了。

這時候,如果有某一個軍頭不懂事,不主動交權,你猜會是什麼後果?

趙構其實很夠意思了,面對接連的武將造反(淮西兵變、苗劉兵變),且武將軍閥化嚴重的情況下,在對待那些有造反能力的軍頭時,依然選擇明升暗降,削奪軍權,讓他們在臨安做個閒職的樞密副使養老,而沒有殺他們。

趙構為了掃平紹興合議的障礙,同時也想完成軍隊的改編,將軍隊權力從軍頭手裡收回,就利用慶功宴,將岳飛、韓世忠、張俊招到臨安,對他們說,你們不用回去了,給你們升官,做樞密使,我讓文官去接收你們的軍隊了。

初,張浚在相位,以諸大將久握重兵難制,欲漸取其兵屬督府,而以儒臣將之。會淮西軍叛,浚坐謫去。趙鼎繼相,王庶在樞府,複議用偏裨以分其勢,張俊覺之,然亦終不能奪其柄。至是同獻計於秦檜,請皆除樞府而罷其兵權,檜納之,乃密奏於帝以柘皋之捷,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並赴行在論功賞。

帝謂韓世忠、張俊、岳飛曰:“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撫之權尚小,今付卿等以樞府本兵之權甚大,卿等宜共為一心,勿分彼此,則兵力全而莫之能御,顧如宗弼,何足掃除乎!”

岳飛、張俊、韓世忠等人權力有多大呢?只要看看淮西兵變就知道了,趙構想改編軍隊,把劉光世軍隊收回來。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宋廷解除劉光世軍職,想讓張俊為淮西宣撫使,楊沂中為制置使,接收劉光世的軍隊,岳飛、劉光世、韓世忠都認為不妥,張浚沒有聽,讓人去收編。

結果麗瓊直接帶著四萬軍隊和十萬老百姓,投降偽齊去了。

能帶著軍隊集體投降敵國,這隻軍隊是誰的?是皇帝的嗎?

劉光世的軍隊如此,岳飛、韓世忠、張俊的軍隊,能好到哪裡去??

紹興十一年,皇帝讓張俊、岳飛去收編韓世忠的軍隊,韓世忠的嫡系們也是披甲來見,想讓韓世忠回來領軍,張俊也差點嚇死。

癸未,張俊、岳飛至楚州,俊居於城外,中軍統制王勝引甲軍而來。或告俊曰:“王勝有害樞使意。”俊亦懼,問之:“何故擐甲?”勝曰:“樞使來點軍,不敢不貫甲耳。”俊乃命卸甲,然後見之。

再看岳飛,岳飛手下將領,要麼是他兒子女婿兄弟,要麼是他一首提拔的嫡系將領,軍隊只聽他的

有個故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想表示皇帝昏庸導致功虧一簣,但是,一個武將,需要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回,說明這支軍隊是武將私人的,且,不聽調遣了。

岳家軍曾經威脅皇帝,讓岳飛回來領兵,皇帝妥協了。

這次完成軍隊改編後,岳家軍故技重施,想讓岳飛回來。

張憲以前軍統制為提舉一行事務,得岳飛之子云書,遂欲刦諸軍為亂,且曰,率諸軍徑赴行在,乞嶽少保復統軍。..

而岳飛本人呢?也沒有在臨安待著,而是跑到廬山,廬山裡臨安很遠,但是離他的軍隊很近,你是皇帝你怎麼想?

趙構其實並沒有殺功臣的想法,只要他們交出兵權,但是岳飛明顯很不滿,且他的軍隊內部不安定,這如果是在改編之前,趙構估計睜隻眼閉隻眼了,但是完成軍改之後,依然這樣,趙構就動殺機了。

不要認為李世民是什麼好人,能殺親兄弟的人,能軟禁父親的人,能善待功臣?

張亮怎麼死的?就是收的養子有點多,李世民想,收養這麼多義子,肯定圖謀不軌,於是殺了他。

至於漢武帝,對待功臣,就更不手軟了吧?


中國通史視頻


漢武帝,唐太宗的心胸,膽略,謀略,才幹遠非趙構能夠比得了的。假如,把漢武帝,唐太宗放到趙構的位置上,我認為岳飛不會死了。相反,岳飛的才幹,謀略將會發揮的淋漓盡致。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搞清楚岳飛的什麼會被殺。人們一般認為岳飛死於北宋,南宋一脈相承的重文輕武,強杆弱枝的用人制度上,和趙構的猜忌心理,這只是客現上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趙構本人的素質和岳飛的性格。


趙構不是一昏庸的皇帝,但也決非是雄才大略。北宋滅亡後,經歷了國破家亡的趙構,歷經多方磨難,慘淡經營把大宋的旗幟又扛了起來。但趙構有一個缺現,對軍事韜略棋差一著,終其一生沒有打過什麼精典的戰例。而岳飛,韓世忠,劉錡等人卻是從血與火中過來的人。趙構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永遠沒有達到如臂使指的程度。

皇帝與大臣的關係如果不能達到彼此理解的程度時,再加上各上性格上的不合,矛盾自然就產生了。


岳飛是從一個毛頭小兵走到封疆大吏的人,又是長年領兵在外,其性格自然會霸氣,驕橫多一些。由其是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就會做一些,說一些不合時宜的事和話。年積月累在趙構心理產生厭惡和反感也就很正常了。一但有人推波助瀾,火上澆油。可想而知,岳飛會是什麼下場。

漢武帝這類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思維和心胸是不會受到某些制度的束縛的,他是制度的創立者。漢武帝敢於傾全國之力攻打匈奴,就是鐵徵。


漢武帝的軍事謀略大多是綱領性質,具體指揮作戰也比趙構強不到哪裡。但衛青,霍去病的軍事才能不比岳飛差。漢武帝能夠如臂指地靈活指揮他們,應該不會僅僅是運氣吧,或者是衛,霍二人的素質太高。這其實和漢武帝本人的謀略和用人的技巧有著莫大的關係。

在這種領導手下工作,岳飛性格中的某些缺現也會有所收斂。長時間磨合,岳飛的性格會更多地屈從於漢武帝。再者,漢武帝不會讓岳飛,韓世忠,等形成割據一方手握重兵,尾大不掉的局面出現。

也就是說,漢武帝精於人事的按排,和大局的謀定。

唐太宗是一個全能型的皇帝。依唐太宗的軍事才能,在外部環境沒有安定下的情況,他不會安份守己的待在後方。他會不失時機地出現在前線。這種情況下,岳飛,韓世忠,張俊,劉錡等大將就會經常出現在他的眼前。


這樣,這些悍將身上的匪氣,霸氣就不會滋生出來。他們的謀略,才幹都會被強行納入唐太宗的行事方略中。唐太宗的強大,足以掩蓋住他們氣焰。

唐太宗針對尉遲敬德的霸氣和租魯,專門和他做了一次長談。唐太宗說:我讀史書看到劉邦殺功臣,深以為不對,然而,看到你的一些作為後,才理解了漢高祖為什麼這樣做。希望你己後好自為之。從此,尉遲敬德收敘了許多。

唐太宗終其一生從不妄殺大臣,即便是功高蓋主也是如此。皆因為,他的領導手段,方法很有一套。

岳飛在唐太宗手能人盡其才,得到重用。

岳飛在漢武帝手下,大局安定後,會被殺。在唐太宗手下,會善終。


一葉小舟168521774


我認為可以改變。

在國富民強下有個強勢的皇帝可以征戰四方,建功立業,開疆擴土,建立豐功偉業。從此在歷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而國弱民貧的時候換誰來都沒用,想象一下唐太宗如果他爹是鄉長他還起得來嗎,漢武帝他爹如果是個村長。他還能征戰四方嗎。

但是宋朝可富有了,之前有個數據說宋朝的gdp佔當時全球的gdp的百分之八十,他只是重文輕武,他的體制有問題,士兵雖然多,但是將領的統率力弱,換現在的話來說很多當官的都是輪崗的,也就是部隊一直在那裡要打仗了朝廷派一個領軍去打。這個部隊上下級直接的信任感和默契度就不行了。所以執行力戰鬥力都不太強。

以唐太宗和漢武帝這種文韜武略天下舍我取誰的氣勢,改變傭兵制度,建立尚武的朝代氛圍,以宋朝強有力經濟將會很快的建立一隻強有力的軍隊,那歷史將被改寫,估計最起碼金朝和現在的印度是被我們統一了。亞洲估計一大半將是我們的了。

下面介紹一下宋朝的用兵制度

根據《宋史·兵衛志》相關記載,宋代軍事指揮系統由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其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調動,直屬皇帝管理,擁有對宋朝正規軍的調動權;三衙分化禁軍的指揮權,三個部門共同領導禁軍部隊;兵部隸屬於尚書省,為了防止宰相對軍國大事的干預,宋代兵部只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等非正規軍,同時負責武將升遷管理、地圖儀仗等。

禁軍是宋朝的正規軍,隸屬樞密院直接調動,三衙領兵,直接對皇帝負責。宋神宗元豐改制之後,廢去大量的冗雜部門,唯獨不廢樞密院。有宋一代,樞密院一直擁有調兵權,熙寧變法廢除更戍法,但樞密院依然對其有調動權力。

廂軍是宋朝各州縣安保部隊,最高隸屬於兵部,兵部擁有對全國廂軍的指揮權。但是實際上,廂軍戰鬥力弱,一般只有維持治安和雜役的任務,州縣地方長官一樣對其有領導權。

土軍、民兵、藩軍是宋代為了邊防安全和治安穩定建立的準軍事化部隊。按照熙寧變法的保甲法要求,宋朝逐漸建立完善其民兵部隊,而從仁宗朝開始的對西夏戰爭也大量的招募了土軍和藩軍,這些軍隊名義上直屬於兵部領導,兵部擁有其指揮權。



生活不堪


趙構雖然身為皇帝,但是他的聲望和岳飛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正是因為趙構害怕岳飛奪權才會暗自首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岳飛,這是皇權的需要,也正是因為岳飛名望太大,如果誅滅九族的話怕會激起民變,所以才沒有誅滅九族,更何況岳飛是因為莫須有的罪名含冤被害的呢?所以不會的,具體解釋如下:

秦檜的能量再大,趙構不點頭的話也是沒有用的。那麼趙構為啥有要殺岳飛呢?歸根到底,趙構害怕岳飛奪權。

岳飛在紹興十年北伐前深得趙構信任,甚至可以託孤。但紹興十年的北伐卻使趙構看到了岳飛的號召力和心機:

《宋史》這樣記載的“先是,紹興五年,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嶽”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帥烏陵思謀素號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諭之曰:“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衛龍虎大王下忔查千戶高勇之屬,皆密受飛旗榜,自北方來降。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也就是說岳飛早在北伐前五年就派遣梁興等人去建立敵後根據地。而岳飛人望之高,達到了讓金兀朮無法徵集壯丁,而金國本土將帥都喪失抵抗信心的地步。而一路所向,望風披靡,敵軍相繼來降。

這種人望是趙構無法不忌諱的。

南宋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分治。五胡亂華南北朝出了很多大將以北伐之功最後取而代之的故事。這些故事有成功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如桓溫,最後他的兒子篡位但沒保住。成功的如劉裕,以平亂起家,以北伐建功,最後建立一個也叫“宋”的國家,當了皇帝。

而岳飛的人望恰恰是趙構最為害怕的東西。

趙宋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武將學習趙匡胤也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對趙構來說,中興四將的武力多來自他們的私軍。私軍的戰鬥力強,但畢竟和皇帝還是隔了一層。而“苗劉兵變”更是給趙構上了現實的一課。這也就是為什麼“苗劉兵變”過後趙構大力提拔岳飛這個年輕將領。無非是要掌握嫡系罷了。

趙構要對軍隊進行整合。除了提拔岳飛等年輕嫡系,另外還要收繳老將們的兵權。韓世忠雖然救過趙構的駕,但趙構還是不能對其徹底放心。於是他通過秦檜策劃讓張俊和岳飛趁視察韓世忠所部的時候把韓世忠的嫡系部隊分別收編。

結果張俊通知岳飛動手,岳飛不肯。不但不肯而且還在韓世忠的部下被捕,秦檜將要誣陷韓世忠的時候派人飛馬將秦檜的意圖告訴給韓世忠。結果韓世忠接到消息後跑到趙構哭鬧一番終於平安無事。

岳飛的這個舉動讓趙構徹底害怕了。趙構不怕老將們造反,因為他自認掌握了岳飛這個嫡系,足以造成政治上的平衡。但現在岳飛居然和老將們穿一條褲子了,趙構當然無法對此容忍。而經過一次兵變後的他,當然更害怕再經歷一次。特別是他認為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背叛”了他。雖然實際上岳飛可能只是出於韓世忠與其同是主戰派而對其同情而已。

岳飛被捕前名義上已經交還了所有的兵權。但兵權這個東西並不僅僅是“虎符”或者“大印”。更多的是在軍中的影響和人脈。故此,當秦檜對症下藥誣告岳飛串通部將張憲要造反時,趙構立刻找到了除掉岳飛的理由。

雖然岳飛並沒有要搞政變,雖然岳飛給張憲的所謂書信連秦檜都只能說“莫須有”,雖然殺岳飛是自毀長城,但趙構畢竟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皇位。他要的不是一個百戰百勝岳飛;更不是一個百戰百勝但和老將們同心同德的岳飛;絕對不是一個百戰百勝得到了無數百姓擁戴的岳飛。

趙構要的,只是一條會打仗,能打勝仗的忠狗而已。

而現在忠狗“不忠”,更有取而代之的可能。而金人的威脅還很遙遠,“不忠”的忠狗的“威脅”卻迫在眉睫。那麼趙構還會如何取捨?岳飛又怎能不呼出那句“天日昭昭”,含冤九泉!


雷昂那多


岳飛到底死於誰手?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南宋的政治體制源自於北宋王朝,重文輕武同樣是南宋王朝的基本思路。五代十國的更迭留給大宋王朝的心理障礙猶如揮之不去的陰影持續存在,於是,“杯酒釋兵權”才會演繹得如此經久不絕。

北宋覆滅後,徽欽二帝被擄,與之同時被掠奪而去的還有北宋的政治班底,高宗趙構重新組建的南宋王朝已經沒有了徽欽二帝時代的班底,故,有人說殺岳飛是因為趙構害怕迎回二帝而自己的皇位不保,這完全是子虛烏有之事的推測。要知道,在岳飛北伐之前,宋徽宗已經死去。這在岳飛寫給趙構的奏章中說得很明確:“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梓宮是什麼?死人的棺材。

宋徽宗是趙構的父親,他要是活著回來,趙構尚且有些壓力,畢竟是父親。宋欽宗是趙構的哥哥,欽宗得位的時候,北宋政治體系完全覆滅,南宋是趙構重建的政治官僚體系,與欽宗沒半毛錢的事兒,欽宗想要復辟的機會是零。

而且,在岳飛寫給高宗趙構的信中並沒有提及迎還欽宗,這說明岳飛沒有傻完,他不會將一個亡國的尷尬皇帝弄回來礙眼的。

回到正題,以上所述以及岳飛之信說明一個問題:宋高宗趙構原本是十分信任岳飛的。有史載,高宗曾打算將天下兵馬五分之三交給岳飛掌管的。

為什麼後來變成岳飛受冤而死了呢?

還不是那個“杯酒釋兵權”的後遺症惹的。大宋朝為了解決武將謀國的問題,建立了一套複雜的軍事管理辦法,大致可以表述為文官管理武將,武將卻不能直接指揮軍隊,南宋繼承了這套制度,並且縱容文官集團在南宋繼續崛起。

皇帝防範武將是大宋傳統,因而重文輕武,且文官集團因為具有管理武將的權力,所以,很多事情開始變得複雜起來。

當岳飛受到器重,並且與高宗趙構君臣緊密之時,文官集團開始坐不住了,因為一旦武將崛起,勢必對文官集團形成對峙,從而損害文官集團的既得利益。

時任宰相的張浚和樞密副使秦檜都是文官集團的代表人,一見著這個情形,就立馬向高宗提醒:岳飛要是做大做強,很可能重蹈五代十國的覆轍。這二人不是一次兩次勸誡高宗,而是反覆不斷對高宗趙構發起進諫,直到趙構產生猶豫。本來,趙構預備將淮西地區的兵權交給岳飛的,也只有不了了之。

張浚等人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文官集團謀利益。

岳飛武將出身的性格使得他很難與文官集團合作,這體現在他與張浚就淮西兵權掌控的意見討論上。張浚試圖安排自己的親信或文官掌握淮西兵權,但是岳飛卻直言皆不合適,就算張浚派出比較中立的張俊(岳飛老上級),也被岳飛否決。

張俊故而憤怒不已,堅持不聽從岳飛的建議,讓自己的親信呂祉統領淮西軍。岳飛怒而鬧辭職,張浚則一紙彈劾將高宗與岳飛的信任關係再次擊破。張浚說:岳飛處心積慮,一心兼併淮西軍隊,是為要挾皇帝。如此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只會紙上談兵的呂祉完全帶不了隊伍,對於手下的將領王德和麗瓊的內鬥也無法管束,朝廷本來打算派人調查,但是呂祉卻說需要軍隊入駐,這讓王德麗瓊等人以為呂祉搞軍事鎮壓,於是發動兵變,帶領四萬餘人向金國投降。張浚因此被撤職回家。

經過岳飛辭職和淮西兵變後,高宗趙構對武將完全失去了信任。岳飛在前線越是勇猛無敵,越是勝況空前,後方的高宗皇帝越是憂慮重重,而文官集團更是如坐針氈,害怕因為武將的崛起讓文官集團的既得利益受損。

大宋時代文官集團的利益有多大?暫且列舉兩條,一條便是令人羨慕的高“薪資”標準,這算是經濟利益;再一條就是真正的“刑不上大夫”,皇帝不許殺文官就是在宋朝鬧起來的,算是司法特權吧。你見過幾個宋朝的高官士大夫被殺了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為什麼沒有作為呢?因為皇帝重文輕武,讓文官掌握兵權,還要依靠文官處理政務,文官集團做大了,皇帝就被文官集團架空了。

秦檜上臺後,進一步貫徹張浚等文官集團的既定方針,鍥而不捨,反反覆覆的在趙構面前進讒言,並私下和金國密謀,要高宗殺了岳飛。

試問,有幾個帝國王朝的宰相能夠像宋朝的宰相一樣通敵賣國?真是難以置信啊。

綜上所述,岳飛之死,不僅僅是宋高宗的猜忌和信任出了問題,更為關鍵的是宋朝文官集團防範打擊武將的必然結果。

這在漢武帝,唐太宗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政治構架體制。漢朝初期的政治構架是“皇權”與“相權”分離,相權為皇權服務,在漢初,宰相(即三公:丞相、太尉與御使大夫)的權力是非常之大的,可與皇權抗衡。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即副丞相,管監察),這三公都稱為“宰相”,你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制約的,有點“三權分立”的味道。加之漢武帝之前實行黃老之術,皇帝們管事還得與“宰相們”商量著辦。到了漢武帝時代,他想要有所大作為,便廢黜了黃老之術,抗擊匈奴,改革內政,皇權欺凌相權,三公奈何不得,這樣的皇帝,怎麼會受到士大夫或者武將們隨便忽悠呢?

唐代和漢代的政治構架體制差不多,宰相之下多了“三省”,換湯不換藥,李世民也是雄才大略的主,是不會輕易受到文官或者武將左右的。

到了宋代,相權被不斷分割,皇權不斷集中,雖然如此,但是宋朝有個巨大的缺點,就是重文輕武。宋王室家訓有言,要儘量優假士人,不許開誅戮朝官之戒。這為大宋文官集團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也埋下了數不盡的禍根。錢穆先生說,宋朝制度在於散和弱,這大概才是岳飛之死的真正原因所在。


青燈問史


會!

那些說不會的,太根本就不懂政治,尤其是君主集權下的政治。

劉徹連自己的太子都能滅門,李世民更是暴力弒兄殺弟,逼父退位。在無上的皇權面前,連親情都不靠譜,還指望所謂的忠義仁信?

當然,這只是涉及人性,並不是否定這兩位本身的功績。

甚至我認為,如果是李世民處在趙構的位置上,連靖康之變也不會發生,從性格和當時的條件來說,他肯定會在金國南下的時候,就積極抵抗,最終要麼用政治手段擠掉趙桓,要麼依然是兵變這條路。

可以先看看當時的條件。

靖康元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徽宗令趙構出使議和。當年冬,金兵又至,趙構再度出使,並被宗澤挽留,後領天下兵馬大元帥。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宋朝雖然對武將的管控很嚴,但也不反對皇子領兵!

如果趙構有李世民的本事,完全可以在最開始就力主抗戰,並用立下軍令狀等方式達成領兵的目的。宋兵雖然弱,但防守問題應該也不大,何況其實當時戰略縱深也還行,就算是打不過,拖也拖得住。等拖個幾年,手下彙集了大批驕兵悍將,情況只會比玄武門之前更好。

如果是酣暢大勝那就更好了,順勢收復燕雲十六州,盡祖宗偉業,誰敢對他上位說個不字?

劉徹繼位太順利,參考少,不好說。

但如果是到了南遷之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此時趙構只是在剩下的唯一選擇而上位,中原大片丟失是事實,本身很難說什麼巨大功績。

迎回二聖之後趙構如何自處?

更關鍵的是,趙構無後了!局面可以說異常尷尬。

迎回二聖,這位置要不要還?而且真資格皇族就從唯一變成了三個,即使不還皇位,那繼承人的問題怎麼說?如果趙桓還能生呢?

每一個問題都足以致命。

當然,如果換了一個更明智的君主,有可能讓岳飛繼續打,至少等收復開封,並穩住戰線了再搞他。

更關鍵的是有消息說,岳飛之死和他參與立儲的事有關。如果這事是真的,那就更死定了。


不知道叫啥子3


你覺得漢武帝、唐太宗心太軟不敢殺人嗎?

題主的問題就存在邏輯不清:

把漢武帝、唐太宗放在趙構什麼時候的位置?

1127年金兵撤走剛剛即位時?還是1142年紹興和議時?

但不管是哪個時候,一般朝廷大臣第二天發現皇位上面的那個人不是姓趙,而是姓劉或姓李,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來人,把這個大逆不道的東西給我拉出去砍了!

什麼漢武唐總,你說我就信啊,你當我瘋了!

這是漢武帝、唐太宗在趙構位置上的最可能結局:

岳飛死不死的不知道,反正漢武帝、唐太宗基本上死定了。

這是穿越碰到的最大問題。

從皇帝角度去看殺岳飛的必要性

不管是漢武帝,還是唐太宗,甚至秦始皇,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一旦坐上了皇帝的位置,除非思維不清晰,否則基本上視角都相同,差別的是隻是如何控制大臣的手腕。

所以換誰做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角度下,為什麼要殺岳飛:

1、國庫空虛、軍費東拼西湊,老百姓日子苦巴巴的過著。可手下一幫人天天喊著北伐。

北伐收復土地有錯嗎?沒錯!

可收復領土不是靠你們幾個士大夫幾張嘴就能做到的。軍費沒有就先不說,辛苦拼湊出來的軍費,你們這些一心要收復領土的人,倒是做出成績來啊:

從1127年到1142年15年裡,南宋面積是越打越小!河南、陝西是丟了就奪取不回來,或者獲取了就根本守不住。

虧了15年,你們還想要繼續加大投資?

北伐從來不是靠士大夫的幾句文章、幾個口號打出來。說易做難,哪個主戰派能夠收復領土了?

南宋時所有的勝利,都是金軍進攻、南宋防守下取得的,從來沒有在主動進攻的情況下取得。

2、四大將相互不團結、彼此不配合——換誰做皇帝都不會取得北伐成功?

在南宋幾大將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張俊等,除了楊沂中最忠誠、聽話之外,其他主將都或多或少不聽趙構的命令。

順昌大捷就是劉錡不聽命令撤退、堅決要守才取得的。

建炎四年1月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汪藻就上書指出了各大將不團結、彼此不配合的問題:

“陛下以萬乘之尊,而倀然未知稅駕之所者,由將帥無人,而御之不得其術也。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王??之徒,身為大將,論其官則兼兩鎮之重,視執政之班,有韓琦、文彥博所不敢當者;論其家則金帛充盈,錦衣肉食,輿臺廝養,皆得以功賞補官,至一軍之中,使臣反多,卒伍反少。平時飛揚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驅擄,甚於敵兵,陛下不得而問。”
“嗚呼!諸將已負國家,罪惡如此,而俊自明引軍至溫,道路一空,居民皆逃奔山谷;世忠逗遛秀州,放軍四掠,至執縛縣宰以取錢糧,雖陛下親御宸翰,召之三四而不來。元夕取民間子女張燈高會,君父在難而不恤也。”

因此,大將不配合、不團結的問題是南宋建立之初就存在的頑疾。所以這才有趙構大力提拔岳飛、劉錡、楊沂中,意圖培養自己的親信部隊,結果岳飛卻成了那個最不聽話的大將!

還有蜀地的吳玠兄弟,長期盤踞在四川,枝深根茂。

趙構需要敲打這幫帶兵的武將,而作為典型的岳飛,就成為了那隻要儆猴的雞。

結論

你手下有一幫整天要錢要糧、口口聲聲招兵買馬要北伐收復土地的將軍,彼此看對方不順眼,又或多或少的不聽你命令,最要命的是他們一點土地都奪取不回來,一點成績都沒有!

你還會繼續養著這幫人嗎?會不會懲罰某個人來敲打這幫人規矩點?

沒錢沒糧就算了,手下還不聽你命令,想要收復土地,即便是漢武帝、唐太宗也沒有辦法。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漢武帝,劉徹。

之所以能對匈奴開戰,因為爸爸和爺爺給家裡攢了錢。

劉徹和趙構換位。劉徹面對一個山河破碎的國家,能不能立國尚未可知。岳飛死不死都是小事。

唐太宗李世民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本身驍勇善戰,知人善任,岳飛死不了。

趙構不是一無是處,他抵抗了12年才有南宋局面,定都臨安。不但有金和偽齊的軍事壓迫,還有身邊將領的逼宮,轄區內還有民亂起義。

中興四將裡面張浚取得了對金的首勝,別人逼宮他第一時間救駕堅定地站在趙構身邊,皇帝要收兵權,他立馬返京交權,毫不猶豫。

韓世忠,為救駕直衝叛軍大營;8000將士黃天蕩對抗10萬金軍,初創了金宋對立局面;皇帝要收權,交權,不見舊將,攜小童騎驢遊玩。

岳飛呢?從低級軍官趙構一路提攜,開牙建府。居然上表干預立儲?居然不服從命令撤兵?

趙匡胤藉助兵變上位,趙構還經歷了親信逼宮,對於岳飛的行為能有多大的忍耐力?戰功他不是演義所說的那麼不可或缺。趙構奪走了他的生命,樹立了他的名聲。

後代多為嶽武穆惋惜,情緒可以理解。咱看看歷史,趙構後代數次想收復舊土,有成功的嗎?為什麼?殺了個岳飛就導致整個朝代完蛋了?岳飛要真那麼重要,他最先威脅的不是金,是趙構的統治。

仔細研讀宋朝史料,南宋能打的幾乎都跟岳飛有關係比如畢再遇,南宋不敗戰神,以少勝多是常事,幾乎終生不敗,他爹是岳飛部將;孟拱,南宋最後的名將,他爺爺是岳飛部將。說實在的,後岳飛時代宋沒幾個能拿得出手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