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經常和朋友談及鳳凰單叢,發現剛接觸單叢的朋友會用香,很香。甜,很甜。好喝,很好喝來形容鳳凰單叢。也許並不是你喝不懂,只是你不懂得說出口。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水厚”跟“水薄”

剛入潮州工夫茶門的朋友喝香氣,能喝出茶湯厚薄的,必定有些功底。當然,茶湯的厚薄並沒有那麼明顯,假以時日,當你能喝出茶裡面有東西的時候,你便晉升了,但是也有部分單樅茶品種問題,茶底本身就是顯得薄一些,這個需要看清什麼品種。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青味”跟“返青味”

當你喝到一泡帶有一絲青草味的鳳凰單樅茶時,就像米夾生那種生生的感覺,就是做青沒做透,即所謂的“青味”。如果這種感覺帶著水汽,就像梅雨天衣服穿上身那種潮潮的感覺,它就是“返青”了。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香氣的“銳”和“幽”

如果你只是描述“香”“很香”,你的水平還處於二三流,鳳凰單樅茶的香氣還有“銳”和“幽”之分。銳香是撲鼻而來,“衝”而刺激;幽香是清幽淡雅(例如烏棟蜜蘭香),要細細感受。簡單地說,一個霸氣,一個溫柔。

“花香”和“果香”

鳳凰單叢茶講求“花果香”,以花香為主,發酵再重一些就會出現果香,果香是更熟更沉穩的一種香型(例如杏仁香單叢茶),但往往花香易得,果香難求。也有可能是品種自帶或者技藝獨到而做出來的香氣。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中國人舌頭的刁鑽程度恐怕居於世界之巔,但就茶而言,必須颳起鮮的旋風、香的風暴,非“舌面生津、舌尖滴水、舌底鳴泉”不罷休。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為香而生為香而存

綠茶終其一身走的都是鮮的路線,一抹抹的綠在滾燙的水中舒展復甦,傳達著江南之春的信息。烏龍茶為追香而存在,其典型的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叢三大烏龍茶,樣樣含香,走的卻是不同的路數。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時刻變異的香氣

巖茶一定要有巖韻,鐵觀音則追求蘭花的清高,至於鳳凰單叢,它的香永遠在變,從一種香氣過渡到另一種香氣,不到發酵之後殺青定型的那一刻,沒有人能確定它會以怎樣的香氣去傾倒眾生。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逃亡中的美麗邂逅

鳳凰山的產茶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但鳳凰山產茶真正得名則要從宋末元初講起。據說鳳凰單叢的首個發現人是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趙昺。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下文可滑動閱讀!

從北宋到南宋,文官體制下的宋朝積貧積弱,趙姓皇帝不斷從北往南退縮。到了公元1279年,南宋的歷史最終畫上了句號。是年,八歲的宋末小皇帝逃到了中國的南端——潮州。沿著鳳凰山繼續逃命時,小皇帝口乾舌燥,體力不支,此時,侍衛們只能在山上才了一些葉片似鳥嘴型的樹葉,熬成茶湯。讓人意外的是,這種葉子煮出的茶湯能夠生津止渴,而且回甘悠長,小皇帝嘗後,連聲叫好。當地村民聽到這種說法後便廣泛栽種,於是這種茶樹便有了“宋種”的名字。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宋種”的膜拜

那濃香的滋味其實是時間的味道,何為“宋種”呢?一種說法是南宋小皇帝用鳳凰山上的茶葉止渴,這種茶樹被後人廣為種植,被後人稱之為“宋種”。另一種說法是鳳凰山上確實有種植於宋朝的茶樹。

弄懂這幾點,再去品單叢

母樹“宋種”屬於黃梔香型,是鳳凰單叢的代表香型之一,曾用過“巖上珍”、“團結樹”、“東方紅”等名,是以種奇、茶樹古老、香味獨特而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