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行業很委屈!來自一線的心聲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核行业很委屈!来自一线的心声

北極星核電網訊:10月27日,得到大學在北京奧體中心體育館舉行了2019秋季開學典禮暨夏季畢業典禮。作為一名工作近10年的核電工程師,來自得到大學北京4期3班的學員趙偉在演講中分享了推廣一項新技術的方法論:除了做到技術過硬,更要做好新技術的風險管控,將風險歸零。這也是讓中國核電站領先世界的關鍵所在。

演講視頻連接:(從46分09秒開始)

https://www.iqiyi.com/v_19rvfats2k.html#curid=8796810800_7e122487e0b18eb696ab981481bfd5c7

今天,在我的18分鐘裡,我想講給那些正在經歷“所做的事情大家不理解,感覺很委屈“的人,寬寬你的心。因為,你再委屈也沒有我這個行業委屈。可以說,我們幾乎掌握著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擁有著最安全的設備,做著最有前途的能源事業,然而,一直以來卻很難被人們理解和接受,而且,一提到我們,人們就會“談虎色變”,這隻“老虎”,就是核電站。

你好,我是趙偉,一名工作近10年的核電工程師,中國有14個核電基地,我參與管理其中的3個。如今,可以說核能發電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了。但以往想到推廣一項新技術,你或許以為只要證明這項技術足夠創新、足夠先進就可以了,對嗎?但這樣還遠遠不夠,因為制約一項新技術能否得到推廣的,還有另一個你可能會忽略的關鍵因素,那就是:能控制好這項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嗎?

這些年,一說我是幹核電的,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核電站是不是很危險、會不會爆炸?是不是有輻射、會不會影響生孩子?你看,這些問題都說明,人們更關心的是核電站有沒有風險。

那到底有沒有風險呢?當然有風險。自從世界有了第一個核電站後,各國的核電工作者就一直在和這種風險對抗,對於它的管控,核電行業一度到了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地步。為了讓你更好的明白這種風險,我先簡單說一下核電站的工作原理,你能一聽就懂。

一個核電站一般有4-6臺核電機組,每臺機組主要由反應堆、蒸汽發生器、汽輪機和發電機構成。其實啊,除了反應堆,核電站跟火電站基本是一樣的。那反應堆是怎麼工作的呢?這個你肯定見過,在北方我們管它叫“熱得快”,放進水壺通上電就能燒水了。你可以把反應堆看成是一個用“熱得快”燒水的大水壺,它把水加熱成高溫高壓的蒸汽,推動汽輪機轉動,再帶動發電機來發電。

但反應堆裡的熱得快可不是電棒,而是核燃料棒,用的是原子核裂變產生的巨大能量。但是有利也有弊,一旦核燃料開始反應,同時也會放出對生物體有非常大傷害的核輻射。不過不用擔心,在核電站正常運行的時候,因為有足夠好的防護手段,可以消除這些輻射。事實上,如果你去醫院做一次全身的CT,比在核電站幹了十幾年的人受到的輻射還要多。

但問題是,一旦遇到一些極端意外,核電站確實可能會有兩種風險,一個叫反應堆堆芯熔化,另一個叫大規模核洩漏。什麼是堆芯熔化呢?你可以理解為水壺燒乾了,熱得快燒化了。但堆芯熔化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是引起大規模核洩漏的前提,也就是不但熱得快燒化了,水壺呢還燒裂了、燒炸開,裡面具有放射性的物質都跑了出來。而這兩個風險,很不幸,在歷史上都發生過。

今天是2019年10月27號,就在27天前的9月30號,美國三里島核電站宣佈關閉,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40年前,三里島核電站的2號機組反應堆,因為設備故障、人員誤操作等,發生了堆芯熔化,引發了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事故。雖然最終沒有造成核洩漏,也沒有人員傷亡,但是,這次核事故卻讓美國掀起了反核的浪潮,美國核電發展也因此停滯了33年。

還有你更熟悉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島核事故,不但都發生了堆芯熔化,還產生了核洩漏,尤其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由於本身的技術缺陷,還發生了反應堆爆炸,導致災難危及了整個歐洲。而這兩次核事故後,世界核電的發展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不誇張的說,只要是出現了公眾知道的核事故險情,哪怕是沒有造成公眾危害的核事故,核電發展也會出現歷史性的倒退,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會再有新的核電項目。那一代核電工作者的職業生命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是最擔心核電風險的人。

但我今天更想告訴你的是,核電站發展到現在,早已今非昔比,我們不但淘汰了不成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技術,而且比同屬於二代技術的三里島和福島核電站已經先進了很多、安全了很多。這麼說吧,即便現在遇到更嚴重的極端意外,我們也能夠保證核電站的安全,為什麼我敢這麼說,答案一會告訴你。

而核電還有不能不發展的原因,相比於火電,核電能夠做到零汙染物排放,零碳排放,絕對的清潔能源,比如一個有6臺機組的核電站,與同等規模的燃煤電站相比,一年就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828萬噸、二氧化硫37萬噸、氮氧化物24萬噸,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種植了1000平方公里森林帶來的環保效益,1000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香港的面積。

而核電的優勢,還在於它可以不受自然環境的限制,全年365天不停的持續發電,所以,相比於其他清潔能源,核電是能夠大規模替代火電、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選擇。

然而,即便你知道了這些、相信這些,如果說現在我要在你家附近建一個核電站,你會同意麼?我相信你從心裡還是會反對,因為你仍然覺得核電站有風險,感覺不放心,對嗎?

你看,推廣核電這項新技術是不是太難了,工作的這些年,我強烈的感覺到,人們對核電有著深深的誤解和偏見。這就好比我是一名體操運動員,苦練了多年的本領,終於能夠參加比賽了,但評委們卻根本不看我動作多麼的好,打眼兒一看,就說我腿短,不行,沒法比。你說,我是不是真的很委屈。

但今天,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公正的評委,所以請忽略“腿短”的問題,先看看我們對核電的風險管理到底做的怎麼樣。

28年前,中國有了第一個核電站,也就是秦山核電站,這比世界上的第一個核電站,整整晚了37年。但是,28年來,我們做到了核事故,是0次,而且在每年一次的國際核電站性能指標評比中,中國的核電站一直是處於領先的位置的。那我們是怎麼在起步落後的情況下,做到了世界領先呢?是因為我們做好了對核電風險的全面管理。

中國的核電站都是在三里島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才建的,所以,我們有了充分的後發優勢,不但選擇了更安全的核電機型,而且從一起步,就採用了國家主導的核電管理體制,用舉國之力對核電風險進行管理,不允許有一絲的閃失。

我們還建立了 “四梁八柱”的核安全監管體系。這“四梁八柱”具體是什麼,記不住沒關係,只要你知道,在這裡面我們做到了三個最:第一,全球最高標準,行業全覆蓋的法規制度體系;第二,最嚴格的國家級審查許可機制;第三,最透明的內外部監管和最嚴厲的違規處罰機制。

做到了這些,夠了嗎?對於一般的工業系統,應該是夠了,但對核電還不行。所以,我們還建立了縱深防禦機制,什麼意思呢,就是給核電站裝上9道堡壘,包括4道安全屏障和5道安全防線,這9道堡壘一道比一道堅固,比如這第四道安全屏障—也就是安全殼,不但能包得住堆芯熔化後的核物質,防止核洩漏,還能夠抵擋的了波音747這樣的大飛機的撞擊。這也是為什麼同樣都發生了堆芯熔化,三里島和福島核事故就沒有人員傷亡,因為它們都有安全殼,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因為沒有安全殼,才會導致那麼大的災難。

再加上這9道堡壘,你對核電站放心了嗎?如果還是不行?沒關係,我們還對核電站的安全技術進行了持續的迭代升級,來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度。我們做到了什麼程度呢?全世界絕對的領先。當其他國家普遍是二代核電站時,中國絕大多數核電站都是安全性能更好的二代改進型核電站,而全球已有的更安全的6臺三代核電站也全部在中國,還有啊,首個四代核電站-也就是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也正在我們中國建設中。它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以往的核安全技術,因為無論遇到任何的意外,它都能夠做到自動的安全停堆,也就是將堆芯熔化和核洩漏的風險變為0。

做到了這些應該可以了吧?但是,我們自己還不放心,所以我們還採用了最保守的安全措施來兜底。什麼意思呢?就像汽車限速一樣,即便你每小時能跑300公里,我也只讓你跑30公里,來保證安全。儘管二代改進型、三代核電站的安全性能已大幅提升,四代核電站已經徹底消除了堆芯熔化和核洩漏的可能性,但是,他們的安全措施仍然要用二代核電站的標準,也就是核電站仍要建在人口稀少的地方、裝上安全殼、建立核事故應急機制,還會保留大量的備用設備。所以,很多人好奇核電站為什麼那麼費錢,一臺機組就要上百億!是因為,我們的很多設備都是用來“災備”的,也就是在那些可能永遠都用不上的備用設備上投入了大量的成本。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核安全,這些絕不會省。

這也是為什麼我敢說,即使我們遇到比三里島、福島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更嚴重的意外,也能夠保證核電站安全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做到了剛才這些。

但即便如此,即使我們已經將核電打造成了最安全的工業系統,而且還在不斷地變得更安全,但我們依然面臨著很多的誤解和質疑。這也是核電行業面臨的最大困境,即便短期沒有事故,我們仍然無法讓大家相信這是一個非常安全的事兒。但就像我的演講題目一樣:想要推廣一項新技術,怎麼辦?通過這些年的工作經歷和思考,我有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除了做到技術過硬,更要做好新技術的風險管控、將風險歸零,剩下的,就讓時間來檢驗我們!

作為專業做核電的,我們自己當然知道這項新技術千好萬好,但要說服人們,還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多長呢?我想,少則幾十年,多則可能要上百年。而這百年裡,我們的說服,靠的絕不是講道理,而是用實踐和行動去證明,這是一個沒有風險的選擇。換句話說,相比於實現核電價值的最大化,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風險的最小化。只有風險管好了,核電這項新技術才能真正得到推廣和普及。

而這個答案,不光是核電帶給我的,更是歷史告訴我的。

你看現在大街上汽車川流不息,但它的普及啊,也有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在1865年,英國發布了一項法案,叫做《紅旗法》,它是幹什麼的?估計你很難猜到。它規定每輛汽車要想上路,每小時不得超過6.4公里,什麼概念呢?比我們的步行還要慢。這還不夠,每輛汽車必須由3人駕駛,1人開車、1人提醒,還有1人必須要在車前面50米處手拿紅旗,提醒路人有一輛汽車要緩慢的開過來了。所以,這部法案才叫紅旗法案。

為什麼會有這樣看似很沒有必要的法案呢?就是因為雖然有了汽車這項明顯優於馬車的新技術,但因為當時剎車系統還不靈敏、也沒有變向燈、更沒有交通規則,所以才有了這麼笨的辦法。那汽車什麼時候普及的呢?是福特T型車出現後嗎?並不是,而是在有了靈敏的剎車系統、安全帶、紅綠燈、交通規則、駕照考試以及交通警察之後,當為汽車建立了一個完善的風險管控系統後,它才逐漸得到了人們的信任,得到真正的普及。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很好的管控風險,那新技術就是說破天,人們也不會接受。而目前,無論是一直沒有擺脫命運的轉基因食品還是越來越熱的自動駕駛技術,都跟我們核電站面臨著一樣的困境,就是如何讓人們相信,這項新技術的風險完全可控。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受委屈的人。

但是,這不是一個受委屈跟人講道理的世界,這是一個用時間和行動證明自己靠譜的世界。這個時代,證明自己靠譜遠比證明自己有創新、有新技術更有價值。因此,如果你也像我們一樣正在受委屈、被誤解,稍安勿躁,我們需要的是多花些時間,讓整個世界對我們放心。

這張圖是全世界的核電站分佈圖,目前,31個國家共有452臺核電機組,僅佔世界發電量的10%。而中國呢,47臺核電機組,佔比僅為4.22%。但是,只要我們把零事故的記錄保持下去,隨著三代、四代核電站的安全性得到進一步的驗證,風險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我相信中國和世界的核電比例在未來將能達到10%、20%,甚至50%,到那一天,核電將真正的成為未來的主要能源,到那一天,我們交給未來,交給子孫後代的,將會是一個碧水藍天的綠色星球。而“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這將完全取決於我們對風險的管控能力。

目前,在中國,像我這樣,工作在一線的核電工作者有10萬多人,我們每天與風險共舞,雖如履薄冰,卻步伐堅定;我們看得到核電的未來,我們也接受無法避免的誤解與排斥;想要推廣核電這項新技術,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零風險的記錄交給未來、交給你們。當然,這條路很難、很難,但在我們的心裡,將會永遠堅持一種信念,那就是:莫問前路多坎坷,但把險灘變通途!

我是趙偉,一名核電風險管理者,更是一名終身的核安全守護者。我來自得到大學北京校區4期3班。謝謝大家。

原標題:得到大學學員趙偉:中國核電站憑什麼領先世界?關鍵在這四個字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