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及對策的幾點思考(關於ERP、PLM、MES發展)


企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及對策的幾點思考(關於ERP、PLM、MES發展)


這個社會發展太快,我們感覺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步伐。10年前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現在成了社會新貴,比如京東商城、阿里巴巴;10年叱吒風雲的企業,現在漸漸被社會遺忘,甚至淘汰,比如盛大、好孩子、美特斯邦威,等等;而微博等新興媒體則在某種意義(信息量、信息及時率、多向互動)上打敗了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整個社會處於高速列車的飛奔狀態,能夠朦朧感覺得到的是,企業信息化將迎來根本性變革。下面筆者嘗試來描述這些可能發展的變革,其內容大部分是直覺的判斷,缺乏嚴密的邏輯推演,供讀者參考。

1. ERP市場將回顧本源,其形態面臨重新改寫。

ERP的核心是基於財務管控的交易處理,即所謂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集成,其效益主要體現企業管控(資金流管理)上讓股東放心。具體到功能上,ERP的核心是財務核算加進銷存。但我們看看市場的ERP軟件,封裝了太多與交易處理關聯度不高的功能,比如設備管理、質量管理、人事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等等。不是說這些功能沒有用,而是其形態和展現不符合此類業務的特點,也就難以被業務的一線操作者接受。讓我們看看淘寶的例子。淘寶把其交易處理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但用戶體驗要遠超各類ERP系統。有一個觀點希望大家引起重視:

用戶體驗(或者說操作的簡便性和美觀性)始終是信息系統用戶的最主要訴求。現在市場上的ERP軟件大多已經發展成大而全的龐然大物,從而犧牲了用戶體驗。另一方面,在供應嚴重過剩的市場環境中,很多傳統的企業必須要轉型為啞鈴型企業(兩頭大,中間小,即市場和研發大,製造小。),否則將被市場淘汰,而ERP主要關注的是中間環節。在製造日益智能化、自動化的背景下,中間環節將更多的依賴於MES等系統來完成,ERP將打回到交易處理的原形。最後,從業務模式和組織架構設計上看,企業應該架構成輕型企業(業務模式和架構能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根據筆者個人的經驗和理解,企業的ERP系統做得越複雜,以後需要做流程和架構調整時將需要更多的工作量。關於ERP實施,以前流行一個說法,先固化再優化。現在來看,這可能是個偽命題,至少部分是不正確的。可以肯定的是,固化得越多,只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僵化。

因此,對於未來的ERP應用趨勢,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ERP應用將回歸到以財務管控為核心的交易處理等角色上,其應用範圍應該進行科學、嚴格的界定,不應將其建設成大而全的應用系統。

2)在面向操作用戶層面,應該更注重用戶體驗的設計。對於一個面向一線操作者和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系統,用戶體驗不好肯定是死路一條。

3)企業應用ERP系統的效益主要體現在有效管控上,對於面臨生存挑戰的企業,只能是景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對於處於激烈市場競爭中的企業,CRM、PLM等解決方案更應被企業採用,因為這些解決方案不僅能景上添花,還能雪中送炭。

2. 未來信息系統一定是軟、硬件的複合體。

信息化市場主要分為消費信息化(或產品信息化,如手機)和運營信息化。根據業務領域劃分,運營信息化可分為市場、銷售及服務,產品研發,採購及供應鏈等三個方面。消費信息化和運營信息化是一個如環無端的大系統:


企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及對策的幾點思考(關於ERP、PLM、MES發展)


在消費信息化領域,用戶體驗將是第一位的要求;在運營信息化領域,如何整合資源(人、機、料、法、環),將其整合成一個整體,將是首要考慮的,而人機(人與設備、人與物料)的良好交互,甚至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交付,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需求。所以,我們將看到,在消費信息化領域,產品的軟、硬件缺一不可;在運營信息化領域,通過以硬件為載體,應用軟件邏輯,將人、物料和設備等集成為一個大系統,是系統運行的主要形式,這也是最近常談到的CPS(信息物理系統)的應有之義。

3.IT系統是選擇大而全還是精而專?

SAP、用友等軟件巨頭因為其當前成功的基礎主要是其ERP產品,而ERP市場處於基本成熟的態勢,增長量有限。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空間,這些軟件巨頭最近幾年都在進行根本性轉型,如SAP向電子商務、雲計算、數據庫、物聯網等領域轉型;用友則收購很多細分領域的軟件企業並進行多元化轉型。軟件企業的轉型和多元化使得他們分散了資源和精力,難以聚焦某一個關鍵領域進行重點突破,典型例子如Oracle。正如筆者在前面所述,

在未來幾年年裡,ERP系統市場的成長空間有限,基於工業互聯網技術的PLM、CRM等領域型IT系統將迎來更輝煌的時刻。因而,企業的IT應用市場,將從尋求大而全的平臺型IT系統,轉變為尋求更多小而專的領域型IT系統;而領域型IT系統之間的流程和數據集成將更多地通過工業互聯技術來實現。

4.軟件研發和運營之道

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創造,即創造和生產新的產品來改善消費者的物質或精神生活。創造的最高境界是“尚象制器”。大自然是最高水平的創造者,“尚象制器”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如何創造,對於軟件開發來講,就是向業務學習如何進行軟件架構設計。軟件研發的實質也是“尚象制器”,不過我們創造的直接產品不是汽車、電視這樣的物體,企業管理軟件創造的產品是虛擬的企業。觀察企業如何運作,然後以信息技術模擬企業的運作,其結果就是軟件。開發軟件之前必須弄清楚我們需要模擬的對象是什麼?是企業集群?是單個企業?還是企業的一部分?根據筆者的理解,SCM系統模擬的供應鏈企業集群的運作,CRM系統模擬的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社會交往,ERP系統模擬的是單個企業或集團企業與其他企業的交易活動,MES系統模擬的是工廠的運作

。只有徹底弄清楚了被模擬對象的運作形式,分析清楚了其核心構件和運作邏輯,明白了該系統的邊界及與其他系統的接口,我們才可以開始正式的軟件開發。

軟件研發和運營之道就是最佳程度模擬被模擬對象的運作,並在企業運營模擬中發現機會,規避風險並優化效率。那如何才是最佳程度的模擬呢?讓我們看看《易經》的例子。《易經》只有64卦,每個卦有6爻,合起來是384爻,數量可謂不多,但卻可以“類萬物之情,通神明之德”,可以用來預知未來,可以用來看病,可以用來打仗,可以用來看天氣,等等。更令人佩服的是其實64卦歸根到底就是1卦,64卦只不過是事務在特徵情形下特定的外在表現。《易經》用盡可能少的構件,可以表達萬事萬物,所謂“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可謂是從結構上來說簡單到了極致,而從其功用和變化形式來看則複雜和多變到極致,這就是軟件研發和運營之道。

5.MES軟件的主要競爭力表現在自動化集成。

MES軟件模擬的對象是工廠的運作,而工廠的核心構件就是人、機、料、法、環,其中相對固定的是機、法、環,比較活躍和變動比較大的是人、料。對於工廠這個系統,驅動其運作的是生產訂單(或製造指令),輸出的是有形產品,評價其運作水平的指標是“單位時間的產量”和“產品的一致性”。如果說企業產品(汽車等有形產品)研發解決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問題,工廠和製造領域解決的則是“三生萬物”的問題,即如何通過“人、機、料、法、環”等五個元素的有機組合,製造出千千萬萬、形態萬千的產品來。

MES系統出現的主要背景是工廠模型本身的複雜化,深層次原因是產品的複雜(多品種、複雜工藝)和設備的自動化。解決複雜的產品管理,其實ERP也可以做到。要用到MES的根本原因是工廠的自動化水平提高,而這又是因為人力成本上升和產品質量保證等因素導致的。

最近筆者看到一篇報道說富士康在近幾年引入了數十萬臺機器人,並將在未來幾年共計引入100萬臺機器人。另外一邊報道講得是浙江的製造業面臨轉型升級,因為一方面供應過剩,一方面一線工人的用工成本已經上升到5000元/人/月。富士康是一個很注重成本控制的企業,作為代工廠,其制勝法寶也就是成本控制,花巨資(據說引入100萬臺機器人要花300億人民幣)引入機器人,是其在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大量人員管理不當引發社會問題等背景下的無奈之舉,其他製造型企業也將步富士康之後塵,即產業的升級和轉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內容就是加大研發投入和工廠的自動化改造。高度自動化的工廠運作當然需要MES系統的支持,但前提是這個MES系統與自動化設備的兼容性要好。

對自動化的支持是未來MES軟件能否有市場競爭力的根本所在。藉助工業互聯網的技術支持,實現IT和OT的高度集成,進而實現精益、柔性和自主的智能功能,是MES系統的發展方向。

聲明:資料由本媒體號從網絡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資料版權歸原公司、機構所有。資料僅供學習參考,切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刪除,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