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中的“君子不器”該如何理解?

東方國學


《論語·為政》指出:“君子不器。”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但其更深層的含義,是指具有崇高道德修養的“君子”,不應像器具那樣侷限於具體的功用,而應該通過自我修養的功夫達到對宇宙本體——“道”的體認與把握。

儒家經典《易經》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

而對形而上的“道”的追求,構成了中國文化哲學史上的奇特景觀: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對“道”的追求達到了近乎痴狂的地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道”也是推崇備至,儘管儒家的“道”與道家的“道”內涵相去甚遠,但這也並不妨礙儒家、道家先哲對“道”的孜孜追求。

到了程朱理學那裡,對“道”的追求就演變為對“理”的執著,所謂“存天理、滅人慾”。而到了陸王心學那裡,對“道”的追求就體現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不管怎麼變化,無不體現了先哲對宇宙本體的探索,而對作為現象世界而存在的“器”則完全不感興趣。

可以說,對“道”的崇尚、對“器”的鄙夷,形成了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哲學“重道輕器”的價值追求,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的真實含義。

既然“君子不器”,那麼,君子就應該“格物致知”,就應該“致良知”,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聖人境界,這也正是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追求的鵠的所在。


紫天雲


“君子不器",有種解釋說是做為君子,不要做一名對社會只在某一方面有用的人,而要身居於物外,追求一種更高更遠的“"道"。還有種解釋說,“君子不器"是不做小器,而為大器。孔子做為中華民族的聖人,《論語》上的每言必有所指,“君子不器"四個字,一定是在告訴君子該做什麼、怎麼做。那君子該做什麼呢?回答是: “君子不器"呀。“君子不器"按第一種解釋,是不拘泥於生活中的一事一物,而要有更高更遠的追求。這又與第二種解釋“不做小器做大器"不謀而合。那麼何為大器?更高更遠的又是什麼?,世間求“道"者為“大器",更高遠的是“道"。那麼“道"為何物?,簡單點講,形而上者是為道,就是弄懂事物、包括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弄懂了這些又有何用?當然是為人類的生活了。那麼做名木工,當個鐵匠和種地掃街的,不都是為了人們的生活嗎,在做為每一個人,為了人類的生存而選擇的這個“器"上,一個掃街的和一個求“道"的,二者在對人類生存的貢獻上,不同之處都是器,只是一個大,一個小。事實是,世上每個人都是個器,只是裝大裝小不一樣。裝水的是杯子,裝米的是口袋,裝天的是精神,裝地的是胸懷,僅此而已。


庸者有天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1)。”

【註解】

(1)器:器物,具有一定功能和用途的人造物品。

【解讀】

從語法的角度講,這句話算是採用了擬物的修辭的方法。器物是擬體,就是人造的具有一定用途的物品。人是本體,就是具有一技之長,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人。成器,就是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夠勝任具體的工作,可以從事某個職業。成大器,就是具有相當的能力,能夠成就大的事業。如果什麼本事也沒有,什麼還想不幹,整天無所事事,這樣的人就叫做不成器。

君子不器的意思不是不要從事具體的工作或者職業——人都是以從事具體的職業而在社會上立足的,而是不要侷限於這些職業,不要被具體的工作、職業限定住,要超越這些具體職業,著眼於整個社會,致力於整個天下。孔子認為君子以天下為己任,所從事的具體職業,只是致力於天下的一個著力點,從這個著力點推動整個天下的治理。也就是說,致力於天下,並不只是天下之主的事情,也不是隻有等成為天下之主才能去做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關鍵在於是否有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眼界。有了這種胸懷和眼界,就會看到自身工作對天下的價值,也會從天下的大局出發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所以即便是一個學生,也會有“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的使命感;即便是一個工人,也會意識到自己在“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而缺少這種胸懷和眼界,即使成為了帝王,也無法著眼於整個天下,無法從社會發展角度考慮和解決問題。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

【評析】

踏入社會,一般人往往想到是如何養活自己,想到的是否得到別人的承認,會侷限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樣就容易把自己在這個職業上的是否優秀作為追求。當然,也不乏有人把所獲名利作為評價人生成就的標尺。

而具有為以天下為己任的的使命感的人,則跳過生存、被認可等問題,而是從更高層次看自己的責任,所考慮是社會問題,所謂生存、被認可等問題對他們而言根本就不是問題,也不需要考慮去如何解決。

實際上,個體從事的某種職業是社會分工的需要和自己優勢的結合,評價出任這些職業的標尺,不是把這個職業做的是否優秀;而是要看在這個職業上發揮的如何、為社會創造了什麼貢獻。也就是說,評價一個職業的尺度不是職業的自身,而是它所服務的外部社會。造成兩種導向差異的主要因素在於能否超越於具體的職業(不器),而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的使命感。

大多數中國人都有家國情懷,關心國家、民族,但是卻少把這種關心落到實處,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因就在於在自己擇業時,僅僅把職業作為謀生、出人頭地的手段,而忽視這個職業的對國家、對社會的意義,更沒有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作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出發點,從國家、社會的角度去思考和指導自己所從事具體工作。


萬木含英


關於君子不器,大概意思就是一個君子,不會只做一個專門技能的人才,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孔子得這個論點,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思之已久,所發出得成熟觀點。這涉及到孔子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孔子的教育,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論學問也有六個方向,並不單獨囿於某方面。手下弟子,有德行高尚的,有文采斐然的,有善於商業的,有擅長民政的,有擅長外交的,不一而足,試論孔子自己如果只是個單方面的人才,又如何能教出這麼多各具特長,才能迥異的弟子呢?

孔子本人是不願意做一個專才的。

有人笑孔子說,真偉大啊,孔子,什麼都略懂一點,卻什麼都不精通。孔子聽到後,說道,那我應該做什麼呢?我是去專門做一個射箭的,還是去做一個駕車的馬車伕?我看我還是做馬車伕吧。

我們知道,箭頭是隻朝一個方向,筆直而行。而馬車卻可以各個方向到處行走,並不拘泥死板。

孔子借這兩個不同的比喻,來說明自己的心願不在於只去研究一個方向,而要研究多個方向。

聽話不能只聽字面意思,得深究背後的奧義。

所謂“器“,周易給瞭解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器,就是指具有專門形象和用途的東西,能夠用肉眼看得到。所謂道,就是隱藏在器之後的規律。

技能千變萬化,各呈姿態。而隱藏在技能之後的規律是深奧的,不變的,統一的絕對真理。

孔子廣泛學習各種技能,只是為了更深刻的領悟背後的”道“,從而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程度


師葛


君子不器:允文允武,胸懷廣博,不為固有的觀念所束縛

孔子《論語》中的“君子不器”該如何理解?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為政》是《論語》裡面的第二篇,所講的內容主要是學問的外用。

《為政》主要講什麼?

要想在“為政”方面取得建樹,就必須要有很好的學問,而且要是一個通才。通才的意思是說,對於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做一個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一個想要做好為政的人,無論古今中外還是天文地理的知識,最好能做到無所不通,這一點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很難達到的。

何為“不器”

如果能真正做到“君子不器”,不為外物所累形累心,那就是一個真正的通才,要麼就要變成專家或者專才。許多的大政治家給我們的印象,就好像一個非常出色的演員一樣,在什麼時候演什麼角色都可以勝任,而且惟妙惟肖。“不器”的意思,就是不要成為一個固定的類型的人,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適應現實。

“君子不器”這句話放在《為政》篇,其中也是有著的深意的,就是在說明為政的基本道理。用另外一句話來說明,就是“允文允武”,說得也是同樣的意思。

何為“君子”

說了“不器”。我們再來說說“君子”,以便對“君子不器”這句話可以有更好的理解。在儒家的經典裡,我們經常看到“君子”如何如何這樣的說法,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呢?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我們暫且不把它延伸開來,先來看一看子貢問孔子時,孔子是如何答覆的。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向子貢給出的關於“君子”的解釋是,不要只會吹牛不會幹,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面,這樣的人可稱為君子。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少說廢話,多幹實事的人。

關於君子的涵義,孔子還有一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句話用對比的手法,說明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區別。孔子說,君子在做人處事的時候,對待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身份的高低和貧富的差別,而對人以區別對待。如果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又不好了,這就不是君子的行為,這也就是比而不周,因此就成為了小人。

從這一點來看,高明的政治家和宗教家有著共同之處,對眾人的慈愛是部分彼此的。君子是儒家追求的做人的一種高境界,無形中也達到了悲憫眾生的境界。“

在這句話中,“周”是包羅萬象、各處圓滿的意思;“比”則是要人跟自己完全一樣。如果為人處世比而不周,就會流於偏私和狹隘,與君子之道越行越遠。

君子不器

因此,《論語·為政》篇中“君子不器”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君子不應受到形而下的器的限制,應不拘於一技一藝,無論是個人品性還是修養,都應該以寬廣的胸襟待人處事,不管是做學問還是為政,都應該做到博學而且才能廣泛。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一路伴你看天下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為政

“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瞭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

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


君子

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諸子百家都覺得這樣不好,各自尋找為這個社會治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復禮。他認為,禮的根本在於仁,那麼仁要怎樣體現呢?就出現了君子論。

什麼是君子呢?簡單來說,就是道德品格高尚,同時還要有充分的學識涵養的人。

不器

要知道什麼叫不器,首先要搞明白什麼叫器。在古代,器是專指器具的,什麼鍋碗瓢盆啦,都屬於器,喝酒的東西就叫酒器。你看,器是有特殊單獨的用途的,酒器就只能用來喝酒,不能用作他途。

那什麼叫不器呢?很簡單了,人和東西是不一樣的!

“君子不器”這句話放在為政篇,是有目的的。孔子認為,為政的人,不能像某種器具一樣,只懂本專業的事,比如你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官員,但你不能只背下法律條規就行了;你是一個主管教育的官,那你也不能只知道怎麼教會學生讀書就行了……

如果你只懂本專業,那你和器具有什麼不同呢,把你放在這個職位上能做好,放到別的職位就是個辣雞,沒用了,這是要不得的,人又不是東西。

那為政者要怎樣呢?孔子認為要通才,就是學識廣博、技能廣泛,啥都能懂。《詩經》中讚美魯僖公的時候說: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允文允武,就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中國古代讚美人的最高標準也是說某人文武雙全。

這就叫通。

不器與成器

君子不器這個標準,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通才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這個世界有專才就足夠和諧運行下去了。

《禮記》有這麼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

就說一塊玉石啊,不經過雕琢,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經歷磨難,就不會成為有用的人。我們說一個人沒出息,常常會說這人不成器。

那這是不是和孔子“君子不器”的言論矛盾了呢?

實際上,無論是玉還是人,首先要經過雕琢和磨難,要達到不器的境界,首先要成器,一個人,首先要有自己的特殊技能,並把這個技能發揮到極致,這就是成器的過程。然後融會貫通其他技能,這就是從成器到不器的蛻變。


我想起一句話,說有些人吶,張口閉口談天賦,其實以絕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達到跟別人拼天賦的地步。

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句話,放在“君子不器”裡也一樣:絕大部分人連器都成不了,還成天妄言不器。



也可自話


“君子不器”這句話最早出自於《論語 為政》。沒正片呢,主要是講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以及如何謀求官職和做官的基本原則等等,同時呢,也對孝、悌這部分的道德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針對這句話呢,目前不同的人從不同的方面對這句話進行解讀,也就得出了許多的理解。



1.這一種解釋是說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物一樣用途過於狹窄和單一,而是應該多遠發展,全面發展,也就是說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全才。

2.第二種解釋相對來說認可度比較低。他們把器簡簡單單的就理解為工具。強調著做君子呢,就不能成為別人的工具而被別人利用,要有自己的主見或者是思想。



3.在《易經 繫辭》裡面曾經對器有過一種解釋,其中有講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簡單來說,這裡的氣指的就是萬物的表象,而到呢,則是萬物的本質。所以這句話可以解讀為君子不應該簡簡單單的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方面,而是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4.最後一種呢,他同樣的事把器理解為現實意義上的器具器物。既然是器物,那便是有形的,有界限的。所以說君子不器就指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物一樣,其思想和氣量過於狹隘、停有界限,應該更加的寬廣,更加的博愛,心繫日月星辰,萬物蒼生。


迷茫的大學生


竊以為,『君子不器』,這個器,本意指的是人的品質。

若以表面而言,是指那些人們使用的器具,譬如桌子、凳子等許多木製品,或是用土製作的盆子、碗子等許多陶製品……而這些桌子凳子盆子碗子們,原本都是用渾然天成的木頭、黏土等,分割後製成的。它們假以手工後,成了有用的器具,雖然很漂亮,也很有使用價值,但是,它們卻失去了本來的樸實,變得各式各樣,甚至花巧賣弄,標新立異,各顯其能,孰知已是虛有其表,面目全非了。

此,就像人一樣,本來樸實無華,品行端莊,為了適應社會,為了適應環境,卻慢慢改變了自己,被歲月的斧鑿打造成了桌子、凳子,成了有價值的器具,失去了無價之寶的本來的面目和善良的本性,所以,《道德經》雲:『大制不割』;莊子亦說:『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而『道德經』有言:『大器晚成』者,此之器,非是俗世之器,乃是載道之器,器與器有所不同,則另當別論。

明真道,知真相,關注關注!


一真講堂



對於這個問題,事實上頭條問答裡是高讚的回答已經很全面了。每一個器具都有特定的作用也都受限於它特定的形體。雖然有用,卻失去了變化與發展的機會。“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只有特定功能的工具,而要有健全的人格,具備一個“成人”的自主性,自覺性,所謂“學則不固”。



“君子不器”其實是一種很高的要求,對於一般人而言,能成“器”也是非常不錯的了。成器還要看成大器還是成小器。孔子的弟子子貢已經算是孔門裡修養與才能都很出色的了。當他問孔子“賜也何如?”(您覺得我怎麼樣?)時,孔子回答的是:“汝器也。”許他是“器”,不過是“胡璉”這樣高級的器,子貢依然是高興的。



我這裡想要強調的是,高贊答主所說的“不器是對器的包涵與超越”,也就是說,這裡的“不器”是不止是器,而非不能是器,就像專家與大師的區別,大師本身一定是專家,但大師不止是專家。“器”是一種專精的狀態,而“不器”是一種與“道”相連,“遊刃有餘”的狀態。正如《莊子》庖丁解牛篇裡的庖丁道理一樣,庖丁那樣的水平,就已經能悟到“道”的層面的東西了,就已經由“器”進入“不器”的境界了。


東方國學


聯繫到實際,這句話的意思是

哪怕你的月薪只有2000元錢,你也要為了全世界的和平而奮鬥終生!哪怕你混得不如狗,也要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奉獻一生。

君子不器,“器”,就用來裝東西的物品,可以引伸為職業,收入,環境等所有可以衡量一個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的一個標準。

不器,就是不要限制住自己!

你看朱元璋大哥,明明就是一個農民兼和尚,偏偏還要坐皇帝,結果不還是成了?

但可是,朱元璋雖然不是小人,但絕不是君子!

君子不器的最大危害,就是以為自己能行,而且一定會做得很好,所謂的跨界跨行業對於君子來說就像穿過凌晨四點的馬路一樣簡單。

比如以為自己寫詩寫得好所以一定可以做大事的李白,比如以為自己清廉如水所以會是愛民好官的海瑞,比如那個落草為寇非要為兄弟們謀一條出路的宋江哥哥。

當然,例外不是沒有,比如允文允武的曾國藩,行軍打仗像打遊戲似的王陽明,或者一襲白衣的陳慶之,可是這種比例低到令人髮指。而且與是否為君子沒有關係。

君子不器,等同於看得懂菜譜便意味著擺得成酒席。等同於我想做便意味著我能做而且做得很好。既能當丞相,又能當小吏,還能帶領打仗!

全才?!

世界上最大的誤解莫過於此!

按照這個理論,一個讀論語當上官的人,可以是農業專家,刑偵高手,水利達人,甚至也可以成為街舞冠軍。

倘若是娛樂體育倒也罷了,就怕以為自己在水利,農業,建築方面也可以指手劃腳,說三道四,恐怕便是百姓的災難!

人,各有所長。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官員型學者,或學者型官員都要不得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