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田間,號角聲悠揚丨梁平人熟悉的民間音樂,如今已是非遺文化

一直以來,在梁平民間,傳承著無數手藝人,俗稱“九佬十八匠”。通常,人們又把劁豬匠放到九佬十八匠之首,究竟是指這個行業技術尖端呢,還是指來錢快,沒有人解釋得清。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在七十二行中,劁(qiao)豬算絕門手藝。清代學者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曾欣然揮毫寫下一副春聯,稱其為:“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朱元璋的這副春聯,算得上是對劁豬匠最形象貼切的定義和誇讚了。

鄉野田間,號角聲悠揚丨梁平人熟悉的民間音樂,如今已是非遺文化

說到劁豬匠,不得不說到梁平劁豬調。熟悉鄉村生活的人都清楚,吹牛角號是鄉村裡劁豬匠的職業標誌,吹的便是劁豬調。

梁平劁豬調是流傳於梁平境域內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它產生於人們日常的生產勞動之中,相傳起源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梁平劁豬調是一種以五聲音階為調式音階的特殊音樂語言,其地方特色十分濃郁,一小節一句,四句為一段,構成“起、承、轉、合”的傳統規律模式。由於結構方正,語言性極強,旋律樸實平穩,具有易吹易呤、易記、易懂的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鄉野田間,號角聲悠揚丨梁平人熟悉的民間音樂,如今已是非遺文化

它不但是劁豬匠們在從事生產勞動和民俗活動過程中吹奏的一種調子,更是表達了勤勞的梁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吹奏出豐收在望、國泰民安的幸福生活的民間音樂形式。

小時候,在鄉下,常常看見有走村串戶的劁豬匠,肩上挎一個包,腰間別著一把小巧玲瓏、鋒利的劁豬刀兒,手裡拿一把彎彎的牛角號,在高高的山樑上一邊走一邊吹,吆喝著招攬生意,走遍鄉野,吃萬家飯,和古代俠客有幾分神似。

“和而......和而....和而.......和而和”四嶺八村的人,只要聽到這悠揚的號角聲,誰家養的年豬崽要劁了,只要對著牛角聲傳來的地方喊一聲,這人就應聲而來了。

鄉野田間,號角聲悠揚丨梁平人熟悉的民間音樂,如今已是非遺文化

在梁平禮讓鎮民中村一組,現已48歲的村民蔣德兵便是梁平劁豬調的傳承者之一。17歲時,他拜了明達鎮的王定寬為師,開始學藝。他說,相對嗩吶等樂器來說,其氣口更大,因而更加費力,需要氣脈悠長,肺活量好才行。

“吹劁豬調,目的是過路打響聲、進屋打招呼,其特點便是聲音響亮,傳得遠,穿透力強,但又不刺耳。”說到劁豬調,蔣德兵滔滔不絕。“走在路上,吹著號子,還可以解解乏,給自己找點樂子。”

蔣德兵介紹,梁平劁豬調,是怎麼順就怎麼吹,調子隨心所欲,沒有固定的曲譜,可長吹、可短吹,走幾步吹一次,再歇一口氣;每年的二、三月份出門吹號子最為頻繁,因為正值豬仔入欄的時候。

鄉野田間,號角聲悠揚丨梁平人熟悉的民間音樂,如今已是非遺文化

而吹奏劁豬調的號角,由俗稱的“尖子”和“彎子”構成。其中彎子是用黃牛角或者羊角經過去骨、蒸煮、定型、打薄等工序製作而成,因為只有這樣,發出來的聲音才會更響亮、悅耳,且方便攜帶;而尖子也就是號角的天芯,是用野燕麥梗經過晾曬、蒸煮等工序製作而成,目的是增加其柔韌性,更加耐用。

劁豬匠的人生,是行走的人生。以前,農村住戶較為分散,劁豬匠們走村串戶,往往一天要步行幾十上百里山路。山路蜿蜒崎嶇,隨著劁豬匠的牛角號聲曲折迴環。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發達的通訊方式減少了劁豬匠們在鄉間以吹奏劁豬調來招攬生意的模式,再加上經濟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使得劁豬調這一民間音樂形式逐漸衰落消失。每當偶然間聽到劁豬調的號角聲,就讓人不由回憶起童年,一種濃郁的鄉土情油然而生。

鄉野田間,號角聲悠揚丨梁平人熟悉的民間音樂,如今已是非遺文化

看著擺在眼前,吹了大半生的號角,老手藝人蔣德兵感嘆到,現在學這門手藝的少了,很多老手藝人也不吹了,甚至都不會吹了。他想著把這個一直傳下去,便平時每天都在屋裡練習,早中各吹一次,免得手生。

2018年,梁平劁豬調正式被列入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項延續了上千年的民間音樂形式得到了進一步有效保護。

而這群為發展養豬事業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以前被人瞧不起的民間手藝人,如今也得到了政府的關懷和重視,除了劁豬,他們也給豬看病,打預防針等。“劁豬佬”的帽子早都飛到九霄雲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