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王陽明何以成為知己

文 / 杜維明

杜維明:王陽明何以成為知己

無論在何種時代,身處何種體制,無人能代替你看顧自己的內心;對於人而言,很難否認“一生的果效皆出於心”,這正是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學。“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此心光明瞭,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王學中關於人格獨立與思想自由的部分,總能輕易擊中被各樣事務羈絆著的人們。無論人們是如何任性隨意地取用王學,我們都不能輕慢哂笑,王學本身的價值維度及當下社會的智識情感底線,共同塑造了王陽明的流行線。

  • 馬丁·路德提出,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信仰,不要靠外在的制度,不要靠牧師,甚至不要靠教皇來幫忙,你自己可以通過信心得救。王陽明對儒學的貢獻就像馬丁·路德對宗教的貢獻一樣。
  • 用開放的自我和陽明對話,你的自我就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開放;你完全私己地去唸,越念就越庸俗,把王陽明念得庸俗,你也自己庸俗。
  • 儒家的最高價值,是讓自己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體現就不是最高的價值。同時,日常生活也有神聖的一面,人人皆為聖人,意思就是每個人,每一件事情它都有神聖的意義。
  • 儒家分道、學、政三個方面。道就是它的核心價值,基礎理論;學就是它的學術傳統,經學是最重要的學術傳統;政,就是經世致用。這是三個不可分割的側面。

上世紀60年代,正在哈佛大學讀博的杜維明,接到另一位學者秦家懿來自澳洲的電話。秦家懿問他:“聽說你要寫王陽明的論文,我能不能寫?”杜維明笑著回答:“開玩笑!西方寫馬丁·路德的有一千以上的博士論文,我們兩個分享王陽明還不行嗎?你隨便寫,我怎麼寫都跟你寫的絕對不同。”果然,兩人的論文出來,秦家懿寫的方向是陽明的智慧,範圍很大。而杜維明的,集中討論青年王陽明的思想歷程。這兩篇論文,就是前年引進大陸的《王陽明》(秦家懿),與新近出版的《青年王陽明:行動中的儒家思想》(杜維明)。前者出版一年多時間,已賣過2萬冊,重印兩次,在學術圈裡形成小小的熱潮。

為什麼只寫青年王陽明?杜維明給出的解釋是,那時他只有二十多歲,不能瞭解陽明到生命最後階段形成的學問和觀點,因為他要從“體證”的方向去了解陽明,和陽明的精神相契。如今,70來歲的杜維明,作為新儒學的代表人物,對陽明,對儒家的認識,早已非青年時期可比。如何看待王陽明在儒家體系的位置?陽明心學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價值是什麼?近日,在兩個多小時裡的訪談時間裡,他像一個春風化雨的佈道者般,向記者娓娓道來。

思想與殺人?

作為一個大的思想家,王陽明的思想內容很豐富,不可以用很簡單的定義的方式來確定範圍。國內的學者把陽明分了兩個,一個是思想的陽明,另外一個是殺人的陽明,又平亂、又打仗、又殺人。這兩個陽明基本上是兩個完全配不起來的陽明。但其實,王陽明的學說,是九死一生才講得出來。

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艾裡克森,非常重大的貢獻就是提出認同的問題。他當時是討論馬丁·路德對基督教的貢獻,因為在馬丁·路德之前,基督教神學有大約一千年的歷史,覺得沒有任何人可以不通過教會來得救。馬丁·路德提出來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信仰,不要靠外在的制度,不要靠牧師,甚至不要靠教皇來幫忙,你自己可以通過信心得救。

所以,我認為,王陽明對儒學的貢獻就像馬丁·路德對宗教的貢獻一樣。

人皆可以成聖賢?

人人皆可做聖人,其實被誤讀了。

一般人有一個理解,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儒家講人人皆有聖心,所以人人皆可成聖,再進一步說,每個人都有成聖的潛力,這不是我理解的。你看,仁,仁就是不忍的這個情,隨時都在體現,你看到悲劇你就會同情。每個人都有,但是能夠使它成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力量,這很難。所以孔子才說顏淵是三月不違仁,其他是日月,我們大概一兩個小時或者幾秒鐘,能夠維持仁性中間隨時都可以體現的,就是後來陽明講的良知,隨時隨地他都可以。

所以就出現了兩個命題,表面上看起來是絕對矛盾,但是必須同時存在、同時真實。一個就是人人皆可為聖人,另外就是任何一個人永遠沒有辦法成聖人,即使是孔子,即使是堯舜禹他還有遺憾。這兩個命題表面上看起來完全矛盾,其實是人生的經驗、人生的智慧。人人皆可為聖人,沒有任何人存在世界中間可以說我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就是中國人講的活到老學到老的過程。

實用的心理學?

最近關於王陽明的圖書出版很多,有些出版商特別強調王陽明的實用性,毫無疑問,王陽明的哲學是有實用性。儒家的最高價值,是讓自己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體現就不是最高的價值。日常生活也不是講究凡俗,也有神聖的一面,他說人人皆為聖人的意思,就是每個人,每一件事情它都有神聖的意義。

現在這個社會可能並不令人滿意,我有時候覺得,你若想找知己,活人中間沒有,而傳統文化中,則有太多人可以成為知己,而且絕對可以對話。王陽明就可以成為知己。

有的人說,你跟古人對話,就自己想象。我們念陽明有兩種念法,一種是私我,一種是自我,就是開放的自我。開放的自我和陽明對話,你的自我就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開放;你完全私己地去唸,越念你越弄得庸俗,你把他弄得庸俗你也自己庸俗。還有另外一種方法,是共讀,大家一起來唸,一起來討論,每一句話都辯論。每一個參加的人,都是對我們群體的經驗的豐富,這樣就變成了活的話語。我覺得這個是最好的辦法。

你來看此花時?

王陽明在大陸,曾經長期被批為主觀唯心主義。至少從九十年代開始,大陸學者,不管你是屬於自由主義,或者是屬於保守,大家都有一個新的共識——開發傳統資源。

儒家分道、學、政三個方面。道就是它的核心價值,基礎理論;學就是它的學術傳統,經學是最重要的學術傳統;政,就是經世致用。這三方面都應該結合起來,成為三個不可分割的側面。

現在一個不太健康的方式,比如我是搞政治儒學的,就討厭心性儒學;搞心性儒學的,覺得政治儒學政治化,那不是真正的儒家;有的說我是搞學術的,所以你們那些玄想的、沒有學術價值學術背景的、沒有客觀理解的野狐禪,就不是學術;有些人說,我們講的是身心性命的東西,你們講的學術乾枯無味,是一種職業。這之間的詬病,內耗太多,我幾乎每天都碰到,包括我學生在內都是……

現在陽明學的復興,在這三個層面都有。對於普通人而言,在閱讀王陽明時,各取所需,也是可以理解的。

陽明訓蒙

立志、勤學、改過、擇善

最近這幾年各地出現了《傳習錄》讀書會。儒學有四個層面,一個就是自我,身心;一個就是我和社會,就是家庭國家;第三個是人類和自然;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人性和天道,有超越人的一面。其中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在陽明心學裡很明顯了。

可以說知名的知識分子,很多人都認同陽明會成為一個潮流,可能算是一種復興。陽明訓蒙,就是教小學生的時候,有四個價值:

第一,立志。我們現在年輕人不立志,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成功和職業。錢理群說,多在訓練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立志很簡單,就是做事的人,做第一的人,做一個能夠體現人格價值的人;

第二,勤學。我們學生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他主要的都是工具,不管你選十門還是二十門課,將來就是使你在市場經濟的鬥爭之中,能夠取得更好的地位。這不是真正的學,學是覺,覺悟的覺;

第三,改過。後來劉宗周講得更多。有很多人說儒家是膚淺樂觀主義者,沒有基督教罪惡感什麼的。開玩笑!為什麼在儒家的這個認學的過程中間,他講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吾日三省吾身?陽明在任何時候自己能夠發展,這是一個所謂士不可不弘毅的觀念,任重而道遠。這些觀點,都是培養讓你在戰戰兢兢的信念裡面發展;

最後就是擇善。也就是說形成一個群體。我們不是個人,形成群體大家互相努力,不是搞鬥爭哲學,不是說我們怎樣增加我們共同的利益,而是形成共同的善。

原載《新京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