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中國木版畫門類諸多,且歷史深遠。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中國木版畫門類諸多,且歷史深遠。隨著唐時期疆域再擴,與西域各國建往來密切,在經濟繁榮的支持和精神信仰的需求下,抄經、刻經活動頻繁,圖像解經也應時而起,木刻版畫應運而生。由於接近生活又價廉物美,在近代印刷術興起之前,是唯一可藉雕版刷印大量複製的藝術傳播形式。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金剛般若經》

刻於唐鹹通九年,現存世上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最早木刻版畫

- Bring about a good thing -

木刻雕版技術輸出竟促成一樁“美事”

明清年間,民間木刻年畫異軍突起,版畫的技術遠渡重洋傳至日本。

日本人吸收了中國木刻版畫的技法,結合當時日本擅繪日常生活、風景、各式風俗與人物的特有繪畫傳統,將這項技術廣泛運用於裝飾美術領域(如年月繪歷),最終形成浮世繪版畫的藝術形式。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鈴木春信《讀信美人》

浮世繪彩色木刻,多由畫師、雕版師、刷版師三者分工協力完成。畫師完成圖稿,再由雕版師傅在木板上雕出畫面,接著由刷版師在版上上色,將畫面轉印到紙上。通常一個顏色一個版,因此顏色越多,製程就越繁雜。

這種技法繁複、主題鮮明的彩色木刻版畫,創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繪文化在十九世紀中影響了西洋藝術的發展。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浮世繪彩色木刻流程圖

- A piece of saving paper -

一張就有拯救性的豬肉包裝紙

1853年,日本重新對外開放,其藝術品和工藝品也開始在世界上廣泛傳播——而歐洲就是傳播的主要地區。

日本的浮世繪藝術家是以繪畫謀生的,而版畫的無限複製屬性也使得作品的廣泛流通成為可能,於是,日本浮世繪版畫藉由包裝紙、海報大量流傳到海外。所以在當時從市場中買回的肉,或許包裹著它的就是一幅精美的浮世繪版畫!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葛飾北齋,北齋漫畫

當時歐洲的藝術家們正急於尋找突破傳統藝術的方法,而此時出現的浮世繪藝術有著明亮的顏色、平面的透視以及具有裁剪效果的構圖,正是歐洲藝術家們苦苦尋找的可以突破傳統的激進元素。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圖》

不管這生活是浪漫的、無聊的,還是骯髒的,他們都致力於表現這種真實。於是,浮世繪的表現手法很快便被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們“為我所用”,而莫奈、文森特·梵高、馬奈、雷諾阿等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東洲齋寫樂浮世繪作品

- Impressionists and obsessional copy maniacs -

印象派大師與痴迷的臨摹狂

馬奈是第一個受浮世繪影響的現代畫家,儘管其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正式展覽,算不上是印象派的正式成員,但其通常被認為是印象派之父。

在接觸到浮世繪的作品後,馬奈開始放棄傳統的透視法,用平面色彩代替精細的光影效果——這種平面效果甚至比古典技法更顯真實。自此,馬奈便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將“浮世”巴黎的各種場景搬到畫面上:酒吧、咖啡館、都市街道……這和日本藝術家表現的浮世生活如出一轍。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愛德華·馬奈

《咖啡廳演奏會一角》約1878-1880年

梵高對日本藝術的痴迷可屬第一。作為一名合格的“迷弟”,他作為藝術品交易商的弟弟提奧收集了上百幅浮世繪版畫,至今,這些作品還陳列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裡。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梵高在給提奧的信中說道:“可以說,我的每幅作品都受到了日本畫的影響。日本藝術在其國土上衰落,卻在法國印象派藝術家的筆下紮根了。”可見梵高對日本藝術的喜愛。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文森特·梵高

《耳朵纏繃帶的自畫像》1889年

梵高對浮世繪藝術風格的吸收是從臨摹開始的。這些臨摹作品包括歌川廣重的《大橋驟雨》,從其後來的作品《奧維爾的雨》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對此種畫法的吸收。後來,隨著對浮世繪作品研究的深入,他開始將日本版畫的平面性和自己旋渦狀的筆觸以及黑色的輪廓線結合起來——《搖籃曲》就是這種融合的代表。

研習雕版丨如果木刻雕版沒有出現,梵高可能成為藝術大師嗎?

▲梵高臨摹歌川廣重《大橋驟雨》

並照貓畫虎強行寫的日文書法

日本的浮世繪藝術家與歐洲的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在時間上相隔數十年,在地理位置上相隔數千公里,卻因為共同的藝術理想聯繫到了一起——他們都有著描繪真實生活的慾望。

可倘若中國的木刻雕版不曾問世,那誰又能填壑這種對藝術理想的慾望呢?歷史的迷人便在於它環環相扣的精巧性,倘若真少了哪一環,說不定會出現與現今世界大相徑庭的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